生活

家,是日常的學習場(論述篇)

Interior 319

隨著生活質感意識崛起,人們對於兒童的日常教育與美學感知愈發重視,親子空間與兒童房成為許多住宅設計的一大重點,《室內》4月刊企劃中特別邀請陳鴻文、張育睿及郭宗翰3位風格殊異的設計師參與,分享其優秀的親子空間與兒童房作品,以及對於兒童空間設計的觀點。

 

陳鴻文 / 好室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師陳鴻文大學主修電腦動畫,不一樣的背景讓非科班出生的他在投入室內設計領域後,能夠與他人有不一樣的出發點,思考的不單純是空間改造,而是從使用者本身發掘故事並融入空間中,讓每一個空間擁有自己的故事與個性。就像是一位編劇,為每位不同主角所生活的空間撰寫專屬劇本的同時,也設計了名為「家」的舞台。




 



張育睿 / 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張育睿建築師事務所
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2012年成立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專職建築、室內、景觀設計,強調自然素材及極簡、原始不造作的美感與空間感,致力於實踐概念及多樣性設計,為業主及使用者創造空間價值,相信空間及設計皆是人與自然的延伸。
 




 



郭宗翰 / 石坊空間設計研究
擅長運用優美的線性語彙及豐腴的異性材質營造出精緻純粹、優雅大器的哲性空間,並賦予空間獨具生命力之氛圍。郭宗翰認為設計是簡化出空間裡最關鍵的元素,而不是將所有細節都植入空間,強調設計既是生活經驗的延伸,也是欣賞美學的態度,藉由人文厚度的植入,構建空間生活的哲學,創造人們對空間美學的無限想像。
 




Part1.論述篇

居家兒童空間設計概念與思考
Q 兒童空間設計的主軸與考量重點

陳鴻文:
如何拿捏給予孩子的自由度與家人之間的互動性,是我最大的考量點。而針對不同成長階段,我會規劃靈活的視線與動線可能,便於父母觀察及參與孩子生活,例如透過開放式空間使孩子能自在發揮,同時父母亦可看顧安全;細部規劃如檯面高度、低處收納則能夠訓練孩子的自主性,並以活動式家具保留未來調整彈性。

張育睿:
我認為空間設計反映了一個家的價值觀,並進而影響父母的教育方式與孩子成長歷程。我希望透過設計,將對親子關係產生質變的因素置入空間中,像是適度連結兒童房與公共空間,提供更多陪伴的可能,也降低制式的領域感。而創造一個「愉悅且安心」的親子空間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在我們的案子中,常見角落、隨處可坐或具有更多彈性的空間,讓孩子們能夠在家中經驗到屬於自己的專注與舒心角落,並保留足夠的餘裕讓孩子們發揮創意與想像。

郭宗翰:
以「父母期待如何與孩子相處」作為設計思考發想,若父母希望訓練孩子從小獨立,我會在孩童房內置入完整生活機能,甚至規劃孩子與朋友的相處空間,讓孩子擁有個人的完整領域;如果父母更注重家人相聚互動,在設計時便會規劃較大的親子空間,使父母能與孩子一同學習、玩樂。若孩子較年幼,又希望給予獨立空間,則可於動線安排及空間配置上因應照顧需要而調整。
 

Q 兒童房規劃如何貼合孩童成長階段需求

陳鴻文:
考量兒童成長快速,空間往往需要更具有調整彈性的設計,我大多選擇活動式家具取代大量木作,並將床頭軟包延伸,因應日後加床或調整位置的需要;孩童遊戲設備以可拆卸及改造為主,或者結合其他機能,使空間不至浪費,如沈宅案中以溜滑梯結合書櫃,可彈性更動層板高度、數量等,依據不同時期之需求自由調整。

張育睿:
在兒童空間設計中,「可變性」是相當重要的,空間需能隨著時間改變使用方式及機能。成長階段,除了體型長大,思想也快速轉變,且每個階段所需要自我探索的部分不同,空間應該要能讓成長中的孩子們感受到最大的彈性與包容,我們提供的不該是一張已經填滿顏色或是只有輪廓的圖畫紙,應是更具發展性及創造空間的中性領域,讓空間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郭宗翰:
在兒童房設計上,我會規劃6至7成元素延續整體空間主軸,並保留3至4成視覺或面積上的留白,若完全自由放空,空間反而容易流於雜亂無重點。用色上亦建議選擇較中庸的色調,點綴少數強烈的色塊,避免因成長階段而有喜好變化的不同。可能由於我個人的成長經驗,我認為給予孩子屬於自己年齡的空間,是孩子應有的權利,因此我會盡量納入一些符合孩童期待的設計,即使只以軟件形塑氛圍,空間也必須配合調整,使其更適合較繽紛、童趣的物件。
 

Q 兒童房/親子空間設計趨勢

陳鴻文:
以往兒童房與親子空間為了刻意表現出繽紛而活潑的氛圍,在選擇上可能偏好複雜、搶眼的色調,但就我的觀察,近年來的設計案更傾向更乾淨而純粹的視覺風格。此外,父母教育觀念的轉變也影響空間的機能與氛圍甚鉅,現今業主較少要求大量軟包防護,反而追求住宅空間更加自然,具有適度的危險性,使住家與外在環境一致,而非刻意營造出封閉的安全角,讓孩子能於家中保護自我、學習成長。

張育睿:
我想「陪伴」是相當重要,且最不會出錯的要素,由於現代生活型態改變,導致人們相處的方式與時間也跟著產生變化,但孩子們成長歷程中最重要的應是父母的陪伴,我會在想像空間設計時,置入父母陪伴孩子們閱讀的場景、說故事的場景,嬉戲、玩桌遊的場景......有了這些想像,我便能設計出更合宜且符合業主生活的空間型態與設施,如同作品「樹屋」,我藉由空間高度錯疊,創造出更豐富而複雜的視線與生活動線,使親子間的陪伴方式具有更多可能性,讓孩子們與父母的互動距離與感受豐富多元。

郭宗翰:
相較於歐美國家對於兒童設計長久的關注,亞洲市場在近8年才明顯愈加重視住宅內的兒童房及親子空間,早期十分少見針對兒童的設計空間,可能偶有大型商業空間,如親子飯店、餐廳等,但住宅內的兒童空間則寥寥可數。此外,近年對於兒童家具的設計與開發也著墨愈深,早年的兒童家具較偏功能取向,強調多功能、小坪數等,在設計面上卻較為貧乏;或者偶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設計,卻往往要價不斐,但在這5、6年,我們在設計兒童房時,可以見到越來越多成熟的兒童家具作品。我想這是必然的趨勢,隨著全球少子化加劇,人們對於兒童相關設計將更加講究,對品質的要求相對提高。
 

Q 若要為自己的孩子設計兒童房,設計風格與主軸為何?

陳鴻文:
我會自「孩子的視角」發想設計,並納入大人的需求考量,不為空間增添過多的精巧裝飾,而以原始、自然為主軸,將空間盡可能地留白,讓孩子擁有發揮想像力的起點,空間中刻意保留一些小角落,讓孩子能自主創作,以發展出不同的生活面貌,讓孩子能藉著時間推進逐步為空間填滿色彩、隨興累積,使空間飽含屬於自我的個性。

張育睿:
我會偏好更自然的空間,希望可以提供孩子經驗到自主性,並有餘裕令孩子的創意自由發散生長,透過生活及環境培養教育,我期待可以與孩子們可以在空間中隨興而舒服地陪伴彼此。在這樣的想像下,或許那會是一個如同山洞或是樹屋一般的設計。

郭宗翰:
在女兒2歲時,我便為她規劃了兒童房,與我一貫的設計主張相同,以「中庸」為主軸,延續外部設計語彙,並放空約4成的空間,比如我保留了一整面牆的留白,讓孩子能於其上盡情繪畫,揮灑想像力;地坪亦有部分延續主空間的磐多魔材質,但在遊玩區則以木地板維持溫暖氛圍,其餘壁面、天花及櫃體等,則以整體空間設計主軸為主。



資料及圖片提供」好室設計有限公司、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張育睿建築師事務所、石坊空間設計研究
企劃」林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