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工家美術館

  • 工家美術館的logo。以未完成的筆劃暗喻工程的建構過程,提供民眾最直接的想像。攝影:陳映蓁

  • 此計劃集結各領域設計好手共同參與,透過他們的詮釋,講述最真誠的台灣在地景色。攝影:CMP PJ Foundation

  • 吳聲明建築師表示,此次計劃的服務方為辛勤的工地勞動者們,如何革新工務所環境,並與既有自然植栽對話,是設計的目標。攝影:CMP PJ Foundation、Photography by Lecopoce林家緯

  • 不斷向上延伸的戶外露台階梯,帶領造訪者親近榕樹,體會被綠意包圍的舒暢。攝影:陳映蓁

  • 2樓空間現正舉行「荒島工神」一展,賦予電動旗手神明意象,並綴以工地安全帽、條紋反光衣等裝飾。攝影:CMP PJ Foundation、Photography by Lecopoce林家緯

  • 改良過後的水泥袋,變身成工人們午休時間所使用的枕頭或靠墊;油漆桶吊燈十分有創意。攝影:CMP PJ Foundation、Photography by Lecopoce林家緯

  • 由生活起物googoods設計的便當包裝,上頭印上工地常用詞彙。攝影:CMP PJ Foundation、Photography by Lecopoce林家緯

  • 入口側的工地福利社。運用工地元素、標語等,強化精神主軸。攝影:CMP PJ Foundation、Photography by Lecopoce林家緯

  • 大樹腳中庭。作為前往美術館的過渡空間,能充分享受自然氣息。攝影:CMP PJ Foundation、Photography by Lecopoce林家緯

  • 吳孝儒設計師運用三角錐、浪板等物件,轉化成美術館的家具。攝影:CMP PJ Foundation、Photography by Lecopoce林家緯

勤美術館自2012年成立,舉辦過許多貼近群眾的藝術文化活動,第一階段任務已於2018年底畫下句點,新的美術館將由國際知名建築師隈研吾大師操刀,為勤美草悟道街區注入新能量。

2019年初開始進行轉型工程整備期,邁向下一階段之時,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以擅長的策展轉譯與美學設計力,推動一項革新計劃-工家美術館,甫於11月15日正式開幕,藉由打開圍籬,打造一座結合工地、共享概念和美術館創意的基地,亦是新型態工務所的示範場域,除升級工地環境外,更希望透過民眾和社區的參與,展開與工地文化對話的可能性。



建築在熙來攘往的草悟道街區十分引人注目,期望以開放的新型態工務所兼美術館的角色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攝影:CMP PJ Foundation

隱身於工地圍籬內的勞動者們,是創建文明的偉大英雄,這股看不見的強大力量,驅動著城市不斷向前邁進,然而,在每片被圈圍起來的荒地裡,辛勤工作的工人們,卻往往因為圍籬,加深了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和隔閡,而工作環境也擺脫不了不安全的刻板印象,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思索著是否能夠翻轉工地環境,為隱身於幕後的工作者提供舒適的休憩空間,甚至將工務所引入文化與創意,連結周遭街區,成為大眾彼此共享的生活場域,於是,「工家美術館」就此誕生。
 
「工」指工程;「家」則是一種歸屬感,而工家的台語「ㄍㄨㄥ ㄍㄟ」,則是共享之意。工家美術館基於過往深耕街區的能量,以無疆界美術館為初衷,並以友善工人的初心作為一切的出發點,打造出充滿工地意象的場所。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何承育表示:「如何讓台灣的工地文化被大家知道是工家美術館的起心動念,並嘗試把工地文化的信仰化為精神性的創作。」

美術館區域本質上仍是工地的一部份,但以實驗的精神,重新定義工地美學,在工人未使用之餘,打開空間,讓一般民眾也加入這場工地藝術活動,促進文化交流及在地認同,希冀透過建築、軟體等安排,再現更深層的文化與社會內涵。

 


眾多設計力共襄盛舉 構建美術館畫面

作為未來美術館的前導項目,工家美術館身負連結過去與展望未來的深刻意義,此次計劃集結台灣各領域創作者共同構建出最獨特的工地視野。

十禾設計的吳聲明建築師在18×18的方形基地中藉由虛(開放)與實(圍籬、牆面或戶外露台)的構成,串起鄰里生活圈,並保留基地原有的兩棵老榕樹,象徵著在地情感,也讓建築被綠意包圍;再以不斷向上層疊的階梯,讓人穿梭於樹木之中,與環境對話,企圖暗示我們所有的隔閡與不了解,都是因為對話不夠而產生,所以工家美術館的目標其實是產生相遇,讓正在創造未來美術館的工人們及民眾,在不同的分時概念下共享此地。

至於內裝設計則邀請無氏製作PiliWu-Design的吳孝儒操刀,他運用鷹架、浪板、三角錐等素材,將其轉化成具實用性的家具軟件,並符合堅固耐用、可隨意組合的特性,「形隨機能」的設計方式是他覺得十分有趣的地方;選用工地常見具警示作用的亮橘色作為空間主色調,再搭配多種具巧思的活潑亮點,如油漆桶吊燈、午休時間用水泥枕等,將工地師傅最熟悉的物件透過他們最不熟悉的語彙呈現,從中找到平衡點,並反轉大眾對既定場域的印象。
 
而視覺形象設計則完整點出工家的精神,生活起物googoods負責人莊騏鴻考量到工地予人一種未完待續的氛圍,故以未寫完、缺少筆畫的字來表現logo形態,期望藉由大眾的參與,進而完整美術館的全貌;他亦統籌了便當包裝、入口意象裝置、指引系統等,就地取材並融入工地特有的生活智慧。

而開館首檔展覽「荒島工神」則邀請攝影師鐘聖雄、平面設計師廖小子及服裝設計師李育昇共同合作,策展單位爬梳島國脈絡,結合傳統宗教、台灣文化等內容,並將神明文化映射在工地景觀中常見的電動旗手上,傳遞這塊土地的真實樣貌。藝術家Yen Shih Chieh以工地現場使用的機具、工人常聽的收音機為基本旋律,創作出契合空間主題的背景音樂;盂施甫藝術家的機械動力裝置「涼日」的圓形涼扇則為2樓帶來和煦微風;戴翰泓所創作的戶外公共藝術座椅「工地獸」使用鋼筋水泥等材料,期待能承載工地跟街區共同譜出的故事。

除提供舒適環境之外,工家也與台中在地餐飲團隊「好食慢慢」合作,製作出美味健康又飽足的工家便當,亦研發專屬的工地創意小食,與結合工地文化的特調飲品,供工地師傅與一般民眾享用。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希望通過這項計劃,集結充沛能量,表現出最具設計思考的新型態工務所。


資料及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採訪、撰文」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