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33

  • 建築西南面保留原有露臺,並置入一座旋轉樓梯,讓人可以經由視野開闊的戶外場域進入到頂層餐飲區。

  • 鋼板也是動線指引,在場景圍塑之中,引發參觀者的期待。

  • 城市展廳利用建築內部原有1.2米的高低差,為展廳空間創造漫遊式的動線。

  • 貫穿2至4樓的樓梯是主要的交通節點,頂部的大天窗令梯間更加明亮怡人。

  • 大量玻璃窗令空間與環境的互視互襯,像似一座嵌入綠林裡的玻璃盒子。

  • 藝術商店大面積玻璃牆除了借入天窗採光,也因高度的透視性不斷與梯間動態產生對話。

  • 畫廊入口保留了舊有建築的結構柱。用裸露的鋼筋混泥土樑柱與光潔新牆面作對話。

  • 畫廊內,由原有建築井字梁形成了強烈的秩序感,在燈光烘托下形成舒適的光環境。

  • 進入劇場前的連廊,令建築裡外稍作脫開,能讓人們能在此感受自然,悠閒停留。

  • 劇場是一座貫穿3至4樓的挑高空間。

  • 屋頂餐廳入口,低調且素簡。

  • 屋頂餐廳戶外空間,遊廊圍繞中心庭院而設。

  • 屋頂餐廳強調與環境連結,儘可能引入最佳視景。

  • 1樓平面圖。

  • 2樓平面圖。

  • 3樓平面圖。

  • 4樓平面圖。

  • 屋頂層平面圖。

燕晗高地

一乘建築 / 張博 王晶晶

  • 設 計 者」一乘建築 / 張博 王晶晶

  • 參 與 者」安炳祥 扶豔荔 丘健海 曾鳴 王婉月 袁晶晶 蔡梓瑩(實習)江培純(實習)

  • 攝 影 者」張超 一乘建築 Zhang Chao, Onexn Architects

  • 空間性質」多功能文化館

  • 坐落位置」中國

  • 主要材料」水泥自流平、耐候鋼、竹鋼、超白玻、玻璃磚、白色乳膠漆

  • 面 積」1815坪

  • 項目年份」2020年

  • 出發於空間的媒介屬性,立足於「一」,繼而進行建築的原發性思考,觸發與世界的趣味性聯動的多種可能性。「乘」謂之「基本與根本起點的變化與轉移」,從而介入未知領域的多元化實踐。不止步於「建造」與「完成」,以空間的延續性為引,創建更為真實貼近生活的發生場所。

  • 起始於建築師張博與王晶晶對建築思考與實踐的熱愛,一乘建築於2015年成立於中國深圳。事務所的構成包含規劃師、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工匠等多元化背景的專業人士。注重建築的整體性、啟發性、過程性、落地性,通過多方的設計交流,結合創意、材料、工藝、成本、施工、限制等諸多因素的過程性思考,在「啟發」到「落地」的各方關係之間,通過建築設計的系列化解決方案的定制,構建一個文化和精神體驗過程的同時,也可實現一個最為舒適的空間體驗。

燕晗高地多功能文化建築的起源,其實來自一次充滿詩意的偶然邂逅。那日,業主閒遊燕晗山時,偶遇了這棟位處山間、依著燕晗山地貌而築,廢棄於山腳的建築物,敏銳地意識到它的獨特價值,這棟建築物的所在地,親攏綠境亦看望城市聚落,據守於自然環境與文化資源的交滙點,離城不離塵的難得優勢,當下讓業主起心動念,期待將它改造成一座多功能建築,碰撞出一段美好的緣分。

 

建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求新求變之下,亦不背離場域特質,不因追求進步而破壞周遭自然和諧,既能設計新穎、與時俱進,也能相融在地文化與周遭氛圍。在此願景下,設計團隊先對城市文化與環境特色進行剖析,建議將其改造為集藝術與商業的文化綜合空間,從餐飲與創意辦公、品牌化等面向切入設計主軸,透過改造更新,在舊有的建築架構裡,植生新的經濟模式,從而創造出可鮮明辨識的文化據點,用以吸引對文化、藝術、生活方式懷抱嚮往的民眾參與其中,讓一棟原本廢棄的建築物,發生再變的新機。

 

 

浸潤自然 對話環境
 

由於建築位於鬧市區域的僻靜山腰,設計團隊希望因地就勢梳理建築內外關係,通過塑造灰空間、連廊、開洞、旋轉空間、戶外空間等規劃,讓人在建築中能感受空間、植物、風雨和陽光,使人和建築、環境之間形成互動關係與停留想像,突顯出這棟文化空間與環境共生之深意。

 

考量原始建築結構不可破壞,因此全作的功能及佈局都依託著原始的建築結構進行創造與植入,將立面作為鄰接室內與環境自然的介面,採用超白玻璃包覆,用以相襯建築輪廓,而外立面也因樓面的層次變化,形成洞口錯落之特色。

 

設計團隊在全作規劃上十分重視人走進建築裡的歷程與感受,希望創造出內觀、外望的豐富性,讓人從切身感受裡被自然打動,並且緩緩地浸入建築空間。順應地勢因素,建築入口設置於2樓,在入口前方廣場上設置了一段耐候鋼板界定場域,它同時也是動線指引,藉著迂迴進程引發期待。

 

建築南立面塑造了部分灰空間,讓工作人員、公共空間等動態形成內外穿插。而位於建築東側的入口空間則別出心裁地略作空間退讓,在內外之間夾著一道灰空間—連廊,藉著這層過渡長帶弱化建築與環境的邊界,讓人們漫步其中能感受到空間、植物、風雨及陽光,在進出室內的過程裡都能與環境互動,悠緩的賞景或停留。連廊裡若虛似實的邊界上,貫穿兩層樓的鋼柱嚴謹序列,也與周邊的原生綠貌互為對比。

 

建築的西南面保留原有露台,並置入一座旋轉樓梯,使原本在4樓藝術空間的人們,可以經由通過視野開闊的戶外場域進入到頂層餐飲區。在頂層空間特意扭轉包廂的窗向,將燕晗山景引入室內。而這一系列由內而外的空間創造、層次構劃,也築成了建築外觀的特色,大量玻璃窗令建築量體在視覺上更加輕盈,令建築與環境得以互視互襯,像似一座嵌入綠林裡的玻璃盒子。

 

 

多功能文化空間
 

全作的樓層功能配置層次分明, 2樓為特色文創產品的零售區域,而3樓主要規劃為創意辦公空間。4樓部分,複合了城市展廳、藝術商店(書店)、畫廊、劇院入口等多項功能。其中,城市展廳利用建築內部原有1.2米的高低差,為展廳空間創造漫遊式的動線。而在畫廊部分,藉由原有的建築井字樑所搭建的無柱空間構成強烈的秩序感,加入燈光的烘托,在強化美學感受同時建立舒適的光環境。劇場則位於建築東側,是一座貫穿3至4樓的挑高空間,除了入口前的連廊能供人享受自然、悠閒停留,有特殊需求的人士也可以從3樓進入避開人潮

 

頂層5樓是新搭建的空間,主要作為精緻餐飲經營。空間設計上圍繞中心庭院展開規劃佈局,主要以團塊形式配置餐廳包廂與機能場域,除了利用體塊旋轉來更好地鄰接自然,也從頂部開洞加強內部與環境的聯繫,每個房間並配置三角陽臺,予人豐富的視景體驗,身處其中能嗅聞自然氣息,感受光影流動。而空間起承轉合的關鍵點則是位於中央的環廊,以工字鋼矩陣展開,予人輕盈且秩序的空間感,地面則以綠植、卵石、防腐木板、水泥地面等不同材質來界定場域屬別。

 

全作除了各層樓屬性分明,動線各自獨立亦可互相交織,讓人行走其中時能體驗豐富且具層次的場景變化。團隊也利用光照與穿透來強化樓層聯繫與垂直動線的風景,例如:貫穿2至4樓的樓梯是空間主要的交通節點,亦是人們群聚交流或休憩之處,頂部的大天窗令此區明亮怡人。4樓藝術商店圍繞採光天窗與樓梯作配置,商店大面積玻璃牆除了可以借入天窗採光,也因高度的透視性不斷與梯間動態產生對話。

 

整體空間風格上,設計團隊延續建築的純粹質地,主要選用質樸材料,像是混凝土、隕石板、木材、竹鋼、塗料等,除了環保之外,也意在讓環境自然與和人造建築互構對比又彼此融入,在謹慎的設計介入裡,令建築與自然適度剝離,卻絲毫不衝突違和,只留予人寧靜、舒暢的空間體驗。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