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36
用自然質樸貫穿整座家居,回歸居住的本質。
洞穴造型改變了聲場與光環境,創造如劇院空間的立體音域感受。
將管線與機能整合於曲面造型之中。
空間的天地壁近乎單一色調鋪陳,營塑沒有邊際,質樸自然的連續感。
如同洞穴裡連續性的空間關係,場域之間看似分隔又彼此串連。
弧型由窗邊的弧線延伸,讓光線整個沿著弧形牆面延伸入室。
明暗有致的光環境。
質樸的礦物材料,在回應光照裡產生豐富表情。
和室也是閱讀角落,鄰窗處以廊道串連公共廳區,讓採光能漫進各區。
主臥房採用淨簡規劃,讓空間保有最大彈性,因應現階段的育兒需求。
在小孩房築造小山洞作為秘密基地,讓角落空間賦予孩童更多的安全感及趣味性。
穴居,是一座四口之家,位於市區的新大樓裡,坐踞高樓層且視野開闊,屋主期望這座新居能給予孩子自由、安全的成長環境,與家人在此展開人生新階段。
而這座新居別具意義,它是屋主自往昔的大家族共居型態,轉為獨立遷出,打造四口之家的新起點,也是夫妻養育幼兒的堡壘,如何象徵離巢而後獨立築巢的意義?「一座溫暖而安心的歸處」成了張育睿設計師的思考起點。他談到,洞窟是人類居住的最原始本質,予人一份安心安全的歸屬感,何不以洞穴作為語彙隱喻家的本質?因此,他嘗試運用空間設計探究人類居所的最初形式,藉著直覺聯想,揭示此作的象徵意義。
一座溫暖的歸處
細究天然洞窟構造,它通常呈現連續性的空間串聯,內部因地形環境隨機生成,穴壁似有若無的為場域分劃界線,彼此間結構相連也各有殊異,每個洞室看似分開但亦串聯成系統。因此,在公共空間布局上,設計師以「多進」形式作為主軸,創造空間層次性同時呼應洞穴特色。自玄關起即以有機弧線界定出客廳、餐廚區、佛堂區,期望以自然感的穴室造型輕巧劃分各個屬域,讓洞室之間的透視感,連動著場域風景的對話,形成分而不隔的布局層次。
除了造型美學,擬仿洞穴的自然線條其實也隱藏著務實考量,由於公共區域的樑下高度僅有250公分,利用柔曲的線條走向,能化解樑下的壓迫感,同時創造出一體成型的天花板與立面效果,弧形牆面轉折而上除了用以隱藏深樑與遮蔽管線,也藉由從低至高的視覺對比,產生拓高空間的錯覺。此外,洞穴造型也改變了客廳聲場,更加利於聲音的反射、迴盪,創造出立體感的音域效果,並且降低聲音對鄰近場域的干擾。
由於追求洞穴般三度曲面一體成型之效果,在施工實作上帶來了許多挑戰,設計師指出:一般木作的弧形面通常只能施作二度曲面,但此案需創造整體牆面的三度曲面,因而採用可彎夾板去施作每個弧角,以單元碎化的方式來組合成型,並且同步運用3D的概念,將三度曲面分割為多塊三角面再加以彎曲,最後用油漆批土將整體修飾圓順,完成了一如洞穴無銳角的自然線條。
原始質樸 回歸本質
秉持原始質樸的主軸,設計師以低限手法貫穿空間,去除裝飾元素。他指出,在素材與色調選擇上刻意強調一致性的表現,是期望藉由純粹質感去探究「空間本質」以及「自然居所」,令空間貫徹純粹性,不受其他材料、形式干擾,讓居住者能專注於與家人共享的時光。
在細節上,設計師也十分重視場域串連、伸展的感受,特意切開外牆與內牆的銜接,利用開口串構出貫穿公私領域的臨窗行廊,讓日光、氣流能自由的穿梭、流動,此舉除了減少動線受限,為景深拓展出水平延伸的效果,也有助於採光入室為純色空間蘊生豐富表情。
考量屋主的孩子目前年幼,全作儘可能避免銳角,將收納機能隱於無形,讓平面布局保有寬闊動線與無死角。在私領域部份則保留最大彈性,小孩房規劃融入了遊戲角、將和室與閱讀角合一等設計,均使日後的場域運用更加多元,為親子創造出有品質的居家共處時光,讓家屋成為童年記憶裡那一座安心且有趣的存在。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