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71

創研空間設計有限公司|何俊宏 / 穿庭沐光

重整格局,引光入室

  • 設 計 者」創研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 何俊宏

  • 參 與 者」李翎 李秉霖

  • 景觀設計」木荷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 攝 影 者」李國民

  • 空間性質」住宅

  • 坐落位置」台灣

  • 主要材料」天然石材、實木海島型木地板、水染木皮、礦物塗料、磁磚、玻璃、金屬、人造皮革、壁布

  • 面 積」室內120坪、室外35坪

  • 紐約Pratt Institute室內設計碩士、丹麥DIS建築及設計課程研究、紐約Gene Kaufman Architect P.C.設計師、香港商穆氏設計規劃有限公司設計師,2005年於台 北成立創研空間設計。

  • 創=開創力 / 創造力,研=研究力 / 思考力;創+研,為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左腦與右腦的並用,有生活的實用,有心靈的感觸,用心思考、熱情創造,希望用設計團隊對空間的看法與詮釋,提供給客戶不同的空間體驗與感受。從潛藏於基地與人物的時空背景理出脈絡,去詮釋、表述設計的獨特與專屬。不僅是美學感官的外顯訴求,更強調符合本質文化的內在精神,蘊含著對於當下生活浪潮的反思。重要得獎紀錄如德國國家設計獎、iF Award、紅點設計獎、義大利A'Design Award、香港APIDA大獎、日本Good Design Aw

仁愛大道因其寬敞的道路、蔥鬱的林蔭與各式季節花草,替城市增添了一抹寫意浪漫的氣息,再加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便捷的生活機能,成為台北市的宜居地段。《穿庭沐光》一案屋齡雖已近四十年,但其獨特的建築型態仍十分具有識別度,何俊宏設計師表示,本作位於大樓頂層(17樓),上方退縮兩層建物(18及19樓),弧形落地窗正對仁愛路,建物外的露台是一片偌大的空中花園;業主是一對年紀稍長的夫妻,子女相繼成家後讓空間的使用需求有了極大改變,為了因應新的生活模式而委請創研空間重新擘劃住宅面貌。


基地屋齡已數十年,設計師調整平面格局,釋放光線及視線的流動,使其成為愜意自在的居所。
 

設計的介入消弭限制

由於長住人口僅剩業主夫妻,平面布局和動線規劃主要服務兩人,17樓依循建築的原有形式去做分割,藉此劃分出開放的公共區域以及私密的主臥空間。何俊宏進一步解釋,基地所在地因過往的航高限制,導致建物樓高普遍偏低矮,令人感覺較為壓迫封閉,如何運用設計手法破解侷限,盡可能爭取充足的高度,成為團隊面臨的首要課題。


17樓的公區採開放手法擘劃,並利用金屬灰色玻璃拉門界定內外。


有鑑於此,公區的整體設計主軸以不規則的弧形天花來定義場域,利用樑位的錯開釋放天花板高度;另一方面,考慮到天花板上隱藏了全熱交換器、空調、空氣清淨機等諸多設備及管線,弧形的高低錯落不僅滿足了住宅的實用性,同時提升視覺層次,讓結構的限制轉化為空間特色。


全案風格留白、簡約,大量引進自然採光,讓居家環境透亮開闊。
 

此外,大面積的木皮壁櫃更是全作舉足輕重的存在,它創造了空間的延續性,成為平面中最關鍵的存在,串連起不同的機能場域,也讓公私領域有了對話的可能。柔和流動的曲線無形之間指引了日常動線,光源的投射提點出木材的和煦韻致,讓立面表情更為靈動。


木皮壁櫃由廚房一路延伸至私領域,打造室內的核心畫面,光源的運用亦隱約指引了動線方向。
 

從細節整合空間全貌

不論從哪個面向來綜覽室內,明亮開敞的氣息滿布其中,設計師說道,業主鍾情溫潤、簡潔俐落的風格,他遂嘗試以「留白」的方式形塑整體架構,藉由素淨筆觸替空間打底,讓充沛的採光和豐富的光影流轉生動敘事。


廚房。調性及材料的選擇與公共空間相近。


全作材料選擇單純,為追求「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和諧境界,多以木材、石材構築畫面,但卻巧妙地於細節處展現差異,並無形帶出分區概念。舉例而言,開放的公共區鋪陳了木紋淡雅柔和的白橡木以及米色系萊姆石,在自然光的照拂下具光澤又溫暖;走入主人的私享天地,則透過質地強韌且色澤飽滿的柚木和中性的灰色皮革,營塑沉穩恬靜的氣息,讓身心靈可以在此得到充分的修復。


私領域的木皮壁櫃串起生活起居需要的所有機能。
 

何俊宏表示,主臥室的廊道提供順暢的動線,串起生活起居的必要機能,男主人更衣室利用拉門形式滿足彈性開闔,女主人更衣室配有獨立的出入口,另一側則與淋浴間相鄰,並藉電控玻璃兼顧光線和隱私的平衡。睡眠區的位置更是貫穿了建築南北向,透過兩樘相對的窗扇,北眺陽明山,南望仁愛林蔭大道,將城市景致盡收眼底。


主臥室一隅。坐擁仁愛林蔭大道與陽明山等城市風光;灰色皮革的鋪設形塑沉穩氣息。
 

重設階梯 串接多樓層

垂直動線的銜接亦是設計團隊著墨的環節之一,白灰石材牆面延續了三層樓,化為全室背景,與石牆結構組合的弧形鋼梯視感輕盈,木質踏面宛如從石材面凸出,搭配人造光源更突顯了階梯的立體度,旋轉造型使整個量體輕盈又不失律動性,而頂部特意開了一扇天窗,天光漫射入內,替住宅注入了一抹自由透亮的氛圍。


階梯作為串接樓層的垂直動線,設計師將其挪移至平面後側,使人的心境得以產生沉澱轉換再進行分流。
 

光影的流轉成為全作最生動的背景,也模糊了內外的界線。


18樓作為休閒娛樂空間,擁有廣闊的空中露台,透過動線的調整,在樓梯側平台新設了開口,讓室內休閒區和露台有了更通暢的鏈結,以此縮減了居住者、空間和環境的離距,站在戶外回望建築,就像是一棟漂浮在都市花園中的白色別墅。


18樓的休閒娛樂空間。
 

盎然的空中露台成為業主的私享綠洲。


19樓是男主人的收藏區,設有音響室和專門存放茶葉、字畫的空間,設計師提醒,音響設備的規劃需格外注意走線、維修等細節,以期獲得良好的感官饗宴。
 
全案的設計概念奠基於生活形式的改變,講究光線、空氣和光線的流動,再佐以窗外景致及盎然綠意,讓居家時光成為獨特迷人的旅程,沉浸於每個美好片刻。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