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71
「容子木」新總部座落於北京首創朗園Station 園區,地理位置優越,周邊交通便捷。該園區原為紡織倉庫區,富含歷史文化底蘊,環境融合現代城市樣貌與歷史工業建築之特色,園區內每棟建築皆保留原有的紅磚外觀,這些磚牆承載著過往記憶,見證時代的變遷,建築之間小徑蜿蜒,綠樹成蔭,行走其間,
宛如置身於一片靜謐的城市綠洲。
倉庫建築的開敞格局與優越挑高,為創意類辦公空間提供豐富空間可能性。
新舊相融 煥發生機
園區建築多保留原有紅磚結構,工業時代特徵明顯,經現代化改造後,內部設施齊全且功能多樣,也因園區前身為始建於上世紀的紡織倉庫,因此保留下倉庫的基本格局,為老工業遺存重要見證。此作在空間改造上,除了外觀需留存老建築的韻味,也要令室內空間煥發新的生機,保留工業時代的粗獷與力量,並融入了現代辦公場所的舒適與高效,是全作主要的設計考量。
建築的一部分採用大面積的玻璃窗設計,為整體結構增添了透明感和層次感。
崔樹設計師指出,這座總部需容納員工數量約80至100人,整體設計希望揉合東方哲學與現代手法,創造一座具有文化內涵亦符合現代所需的辦公場所。設計思考上,除了強調空間的功能、審美與文化內涵之統一,亦企圖透過歷史工業遺存的再利用,將現代辦公機能與建築自身底蘊相嵌合,打造兼具辦公、會客與展廳功能的複合空間。
建築的一部分採用大面積的玻璃窗設計,為整體結構增添了透明感和層次感。
這座辦公空間需滿足辦公、會客、Showroom 等多樣功能,設計師先將室內廓清後,顯露原有的建築結構,突顯紅磚建築、開敞體感與空間挑高等優勢,入口處再進一步運用解構與疊加手法創造兩座體量,既賦予總部鮮明標誌性,亦確保內部不同功能區塊能無縫銜接,彰顯當代工作場所的高效特色。
現代風格的建築入口,以簡潔的黑白配色和幾何線條營造出強烈的視覺對比。
動線趣味
橫向懸置的長方體量主要是連繫建築內外與垂直上下的交通盒子,它肩負了多功能展示廳與洽談會議等功能,並豎向插入室內挑高的圓柱量體,順應著高低層次、錯落關係為室內連接不同的功能模組。由入口處逐步進入內部,會先經過狹長走道與下沉式空間,予人進入古典音樂廳般的儀式感,外部梯座則是快速通抵二樓會客室的動線。據此,整個動線進程不斷感受到空間古樸的底質,行進動線與格局編布卻十分俐落,不僅顯現新舊元素的對比之趣,也將兩者做了完美結合。
外部樓梯如同快速通道,直通二樓會客室,體現現代設計與傳統空間哲學之完美結合。
辦公空間規劃重視人性化,考量員工使用需求與舒適度,除了辦公區域劃分明確,各功能區域緊密相連,動線亦十分重視效率且流暢。會議室與展示廳均配備先進的多媒體設備,滿足各類會議與展示活動之需求。開放式區域強調寬敞明亮,讓開放、舒朗的空間感提高人員互動交流,激發團隊創意。
融入當地選材
為呼應倉庫建築原有遺留的溫樸質感,同時突顯業主品牌崇尚自然,面料材質以自然舒適之棉、麻、絲、羊毛為主,新總部辦公室整體質感亦以純淨、整潔、自然感材料相呼應,不僅在選材上扣合企業特質,也力求每處細節都能展現材料的自然美感與質樸氣息。
透過燈光、材質、色彩等手法,營造場域氛圍。
整體設計大量運用當地自然材料,如紅磚、木材、石材等,令整體空間氛圍和諧一致,這些自然選材不僅賦予建築獨特的視覺效果,亦具有環保特色,切合了當代設計重視的可持續發展、友善環境等理念。且細節處理上亦十分講究,像是牆面磚縫、木質地板接縫等,均經過精心計算與施工,達到自然與工藝結合的理想成果。
光影劇場
善用倉庫建築的開敞格局與挑高優勢是此作的另項重點,此作利用採光與照明規劃突顯上述優勢,像是運用豎向、橫向窗口或天窗引入自然光線,使得自然光線能透入室內每個角落,再以採光角度與室內的量體結構,巧妙調控光照下的明暗層次,使重點照明與柔和漫射光共構詩意情氛,營造出明亮而富有層次感的效果。
空間充分考慮員工之使用需求與舒適度。
而室內的人造燈光亦十分講究,利用主照明與輔照明相輔相成,滿足日常辦公之需求,同時依據不同使用場景、時段調整光線強度與色溫,營造出多樣化的照明情境。另一方面,室內紅磚與潔白牆面相映成趣,當光影投映其中,更加鮮明了今昔交會的藝術氛圍。
運用天窗引導自然光線入室,巧妙調控室內的明暗對比。
崔樹談及,此作除了需符合業主品牌特色,也期望為城市工業遺產注入新生命力,他企圖運用現代手法表達中式空間哲學,通過高低層次錯落關係,於流動空間中巧妙串聯不同功能模組,不僅旨在滿足辦公需求,更欲呈現詩意與人文之共鳴,使得每處細節皆成為空間故事的一部分。這其中,最大挑戰莫過於並重建築歷史風貌與現代辦公空間之實質機能,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點,創造出既有歷史厚度又富有現代氣息之空間,此過程中均有賴設計團隊與施工團隊溝通協作,確保每一處細節皆能達到設計之預期效果。這座辦公室的空間成果,不僅在於其外觀特色與內部空間之高效,更在於其尊重歷史且展望未來之心念,它是品牌基地亦是城市工業遺產重生之見證,為未來的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靈感。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