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2020台灣設計展 吹動風城的設計

提到「新竹」,產生的聯想大抵不離「科學園區」、「工程師」、「大風」等詞彙,然而,2020 年台灣設計展移師新竹,便是要讓大眾跳脫過往既定印象,透過設計重新認識這座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本屆以「Check in 新竹–人來風」為主題,由曾規劃過 2019 台灣文博會的衍序規劃設計劉真蓉擔任總策展人,邀集 9 個策展團隊、超過 25 位台灣優秀設計師,期待藉由設計打開城市,帶領人們探訪新竹的過去與今生。

設計展首次跨出單一主場館,以兩公里長的城市步行廊道橫跨新竹火車站,串連起新竹公園及舊城兩大展區,總計 11 個展館,以及大大小小的展演、市集活動,在這 11 天的展期間帶動了新竹的活力,更讓大眾驚艷到,原來新竹早已脫胎為一座「設計之城」。本次《室內》雜誌除了記錄展覽現場,更採訪到總策展人劉真蓉,及「超連結Hyper_Link」的策展人曾令理,藉由設計師的介紹,一探本次大受好評的台灣設計展精華。
 

重要看點

新竹公園 Terminal Park 想像城市未來的終端機
以「終端機」為名,基地新竹公園內包含了市立體育館、動物園、孔廟、Livehouse、玻璃工藝博物館等空間,並布置 6 大展覽,主軸涵蓋新竹的科技、產業與文化,呈現出對於城市的未來想像,將新竹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場域改造為具有科技感、體驗式的展覽空間。


體育館入口外觀。攝影」林慧慈​

城市終端機
作為本次台灣設計展主場館,衍序規劃設計邀請新媒體藝術團隊「叁式」共同策劃,「城市終端機」如同故事的序章,帶領人們走入有一點綺想、非日常數位敘事之中。策展人劉真蓉提到,這次基地為體育館,空間規劃上打破新竹市立體育館的既有結構,以登入數位世界為概念,建立出七大場景,以全環境的體感空間,翻轉了體育館觀眾僅能於外圍向內觀看的觀念的概念,藉由動線的改造賦予體育館展覽動能。

從入口通道的光城門開始,「城市終端機」用大家熟悉的新竹記憶打開數位旅行的開端,帶領眾人穿越新竹的日常生活,從整理近 25 年來台灣對接世界的科技大事紀、以數據重新探究城市的真實樣貌,有如進入數據後台,見識到城市裡大眾不知道的奧秘。此外,更在較暗的空間中置入許多亮點,如電波隧道、新竹獸心臟、數據森林等,藉由科幻的視覺重點讓人們留下強烈印象。「城市應該是所有市民共同創造的」,劉真蓉將城市的治理比擬為終端機,讓大眾理解在數據的世界裡,民眾可以共創城市並與時俱進的推進,就像每個人思維的延伸,用巨獸的角度突破現有框架,大膽想像理想城市的樣貌。


城市終端機展覽全景。圖片提供」衍序規劃設計 攝影」李易暹
 
超連結
「超連結 Hyper_Link」由偶然設計曾令理與 youtuber 「志祺七七」所領軍的簡訊設計攜手策劃,主題及內容十分貼近網路時代,空間手法的呈現卻如同一部科技寓言。基地「風 Livehouse」前身為近 60 年歷史的空軍禮堂,白色的鋼樑結構為其最大的特色與限制,在原為統一平面的空間中劃分出 4 個展區。主要展區 B 展間運用基地原有的強烈對稱性,搭配淨白、漂浮的燈板形塑教堂一般的神聖感,10 位分享者則成為殿堂中的雕像,或如科技宗教的引路人,並特意規劃展桌及半身錄影的方式,呈現出近似在家中桌面看 youtuber 的實體距離感受。曾令理提到,空間中同時有 10 部影片播放,彼此微微嘈雜影響,就像網路世界也是如此地「眾聲喧嘩」,希望民眾能接近分享者,專心傾聽他們所要表達的內容。

仔細觀察會發現,B 展間愈後端的桌面愈高,而燈板卻漸漸向下降,曾令理解釋,此種手法是希望呈現出現代科技講求「壓縮」,零件及檔案越來越小,而在兩端鏡牆反射出的虛擬世界裡卻可以被無限放大,回應科技放大個人的核心精神。4個展區各自具有不同機能,以燈光與顏色劃分,A展間以紅色為主,具有動態性體驗; B展間為白色,象徵明亮、神聖;C展間則以黑色及藍色,代表靜謐的場域;最後D展間選擇實驗室的黃光,將實體物件密集陳列,呈現科技生活背後的原來如此。曾令理減去一般展覽中的過渡型空間,使整體觀展節奏明快,一如名稱「超連結」,一鍵抵達另一處。


B區「無所不在」邀請 8 位知名youtuber及 2 位產業界意見領袖,分享科技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圖片提供」偶然設計 攝影」汪德範

 
○循環設計展
由方序中及春池玻璃的吳庭安共同策展,美感及深度兼具的展覽,在展期間時常大排長龍 。展覽空間區分為三大主軸:黑色展間為「提問」,從生活的六大面向切入,探討剩食浪費、生態失衡、過度消費等問題,並提出「循環設計或許是其中一帖解方」。展間中包含一座由 1300 支廢棄酒瓶堆疊而成的巨大圓柱,跟隨著呼吸的頻率明滅,耳機中則播放著回收玻璃的聲響,透過視覺與聽覺的刺激,促使人們面對環境的破壞。

走經灰色的長廊,期待人們開始「思考」,長廊中懸掛著結合科技機械的玻璃,創造彷彿自然的風吹動風鈴的景象,亦如同思緒開始流動。最終抵達白色的展間,策展人定名為「行動」,介紹 6 種在新竹實現、以循環思維為主的產業,綠色的玻璃珠池正是循環設計的產物之一,白色球體頭罩內播放著新竹音樂人黃子軒所主持的聲音循環電台,採訪在地循環設計實踐者。最終會看到 3 隻玻璃圓柱,寫著「我願意一起行動/我想挖掘更多答案/我看見問題與挑戰」,邀請觀眾利用入場時測量體溫後給予的粉色防疫貼紙,選擇下一步的行動,同時也避免了一次浪費,實踐循環設計的命題。


白色展間為「行動」。圖片提供」究方社+W春池計畫 攝影」Kris Kang


美感電域
孔廟廣場前的純白箱型展覽是由台灣電力公司主辦、水越設計規劃的「美感電域」,2019 年首度於台北信義區展出並受到熱烈討論,此次與設計展共同展出,以街頭處處可見的變電箱作為主角,從「電」與「美學」的角度切入,將靜態的變電箱以多元且豐富的方式呈現,展區分為四大塊:「電區」、「美區」、「城市中的變電箱」、「P=IV藝術裝置」等,透過淺顯易懂並引發興趣的方式科普電力知識,探討在地街道美學議題。


美感電域以「電」與「美」為主軸。圖片提供」衍序規劃設計


世界最美的教科書展
擇址同樣具有教育意義的新竹孔廟內,由都市酵母策畫,曾於台北、台東、台南三地展出,透過展出台灣及日本兩地教科書,呈現兩地在教育策略及實踐上的不同之處。日本展區呈現其小學至高中的教科書、落實教育的防災計畫等,台灣展區更展出了自清代、日治及民間出版社審定本等 3 個時代的教科書變遷,自書籍探討台灣的教育史及思維。雖定名為「世界最美的教科書展」,卻不是在選「美」,而是期望透過教育思維的創新,培養下一代更美好的世界觀。


世界最美的教科書展,展出日本小學至高中教科書。攝影」歐陽青昀
 
有種 新竹
「有種 新竹」則位於新竹動物園 gift shop 內,由新竹在地團隊「黑生起司」打造,集結了 30 組各具特色的品牌、美食、物產與人物,藉由 6 大分區呈現出新竹人的新舊共融、多元且具創造力的生活風格。展覽以生活物件展示新竹在地「有種」的個性,設有新/舊生活擂台賽、9種新竹人的打包生活等,期待告訴觀展者「你的生活風格『有種』選擇」。


 有種新竹展出新竹特色與創意美食。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

 

城市步行廊道 Public Line 穿梭時空的兩公里

一條約兩公里長的廊道,串連起新竹公園至舊城區護城河的所有場館,並橫跨了新竹車站,劉真蓉介紹,這條廊道正是將設計展與城市串聯的關鍵之一,藉由穿梭於城市街道內,不論是新竹市民或者外地遊客,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新竹市的樣貌與改變,同時,新竹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亦協助此次動線上的順暢,提供所有步行者友善的空間。而在廊道的中心點-新竹轉運站內更設有衍序團隊規劃的另一展覽「Mind the Gap! 大車站進行式」,與在地團隊「見域工作室」合作,蒐集各個時代的地圖,並邀請插畫家廖國成繪製超現實的新竹地圖,民眾可以堆疊出理想中的城市樣貌。

而談到展期間超過50場的展演活動,劉真蓉表示初期構想來自她自己的愛好,表演藝術如同活棋,可於城市的各個角落上演,而此次更有多檔節目是為新竹量身打造,如「山與海-巨人來了」及「街道上凡人不會看到的風景」等,藉由兩公里的步行軸線,帶領大家跨越鐵道,從街道的臨時性鋪面到廣場、公園等,量身訂製的藝術表演,使日常風景具有幻想力,讓城市充滿想像的魔力。


 戶外展演活動:山與海–巨人來了。圖片提供」星合有限公司 攝影」李建霖

舊城區 Living Museum 年輕的百年古城

新竹建城於 1711 年,是台灣最早建城的城市,遠早於台北,更誕生了「開台進士」鄭用錫,自古文風鼎盛,並具有許多古蹟與歷史建築,包含新竹市政府所在的新竹州廳、東城門、新竹火車站皆為國定古蹟。舊城區展覽由新竹在地工作團隊鴻梅文創統籌,串連公私部門一口氣打開「新竹州圖書館」、「新竹市美術館」、「大同 108 再生基地」、「新州屋」、「影像博物館(有樂戲院)」等 5 個承載新竹人生活記憶的老建築,其中圖書館、新州屋、大同 108 等皆為首次對外開放。

劉真蓉分享,舊城區的策劃反而是展覽中最複雜的部分,需要與公私部門不斷溝通,除了初期呈現外,更需考量展覽後如何經營,劉真蓉說明:「當策劃一個城市型的展覽會時,就要想到未來會為城市留下什麼,也同時培養未來可以在地經營的團隊,如這次也傾盡全力的鴻海文創,思考永續性或找到好的文化營運模式,讓故事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新竹州圖書館「重啟・未來閱讀」。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下篇:2020台灣設計展 策展人Q&A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衍序規劃設計、偶然設計
採訪」林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