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以數據匯聚相信的力量 共創未來故事

由文化部所主辦的 2021 臺灣文博會已於日前圓滿落幕,總策展顧問龔書章、總策展人林昆穎,號召眾多設計藝術專業人士共同策劃,以「SUPERMICROS 數據廟-匯聚相信的力量」為題,闡述台灣是一座由微小相信所匯聚的島嶼,主張共識創造,集結科技與文化的能量,向世界展現屬於台灣的自信。今年為文博會 10 周年(去年因疫情停辦),從最初的純商展模式,歷經轉型引入策展、跨領域合作,漸漸挹注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參觀人次成長約 5 倍、交易產值則增長 4 倍;而媒體作為數據資料庫的一環,今年《室內》雜誌持續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透過文字及影片,詳實記錄下文博會的精彩點滴。
 

華山主題館
-相信律(圖片提供:華麗邏輯,攝影:汪正翔)
 
今年的文博會突破以往型態,以「商策合一、科技近用、文化經濟、想像未來」為實踐脈絡,集結文化策展、設計品牌、IP 圖像授權等內容,期以跨域思考和智慧科技導入為目標,建構多元的文化創意產業生態系。年度主題為「Supermicros 數據廟-匯聚相信的力量」,試圖從自然環境、人文生態、產業科技中梳理出文化的多樣性,藉此召喚台灣創新科技力和多元故事力,打造一場參與式文化祭。

文化概念展區-華山 1914 文創園區「數據廟」以相信的力量創造熱情共論的文化現場,主題館「相信律」以虛實交錯的動態沉浸體驗打造出一座相信的共創神殿,強調每個時代都有著集體共識,每個決定都是累積文化的證明,並透過動態表演、虛擬參拜等互動體驗,解析習以為常的生活流程,再以理性的知識和感性的經驗調配出相信的配方;工藝館「微物集會」重新定義工藝,並找尋當代生活的最佳解方;「議題廚房」則透過即時參與,帶來食物飲品的跨文化體驗。另一亮點則是以 23.5 度北回歸線串起台灣風土文化的地方展群,地方總論館「北回朝聖路」列舉了台灣 17 處特色端點,重啟「向內的路」,更進一步以北回歸線串起敘述踏實職人精神的嘉義縣館,以及充滿著奇幻山水的花蓮縣館。
 

位於松菸的主題企劃展區「Package」,探討後疫情時代台灣零售市場的變化。
 
而設計品牌展區-松山文創園區以「匯聚宮」為題,關注未來品牌觀點,由資訊圖表設計團隊「Re-lab」與產業數據資料庫「未來流通研究所」共同企劃的主題展區「Package」,主要探討後疫情時代台灣零售市場的變化,述說這是個品牌、商品、貨運、數據都需要包裝的時代,且你我都已置身其中共識創造;展館規劃成 6 個區域,包含「風格潮流」、「回歸生活」、「日常對話」、「產地文化」等類別。而圖像授權展區-花博爭艷館則聚集了新世代語彙的角色、插畫、數位娛樂等原創智財,每個 IP 都是信仰,發展新世代的創新經濟模式;首次策劃的策展區「萬神殿」,由策展人王宗欣、張嘉倫共同操刀,以圖像應用的可能性為主軸,邀請大眾一齊探究 IP 發展的新契機。


花博爭艷館的圖像授權展區。
 

主題館:相信律

延伸自年度主題「匯聚相信的力量」,本次主題館以「相信律」為主題,策展人林昆穎藉由 4 個展廳探討相信的法則,觀眾可透過聊天機器人(chatbot)在參觀過程中的問答累積數據得出屬於自己的「相信配方」,打造虛實互動的沉浸體驗,完成一趟數位參拜之旅。


參拜大廳,默劇表演將日常生活演繹為儀式。

入口處為參拜大廳,由一隻巨大的眼睛組成,搭配一位默劇表演者安靜且緩慢地反覆日常生活的行為,藉此提出質疑,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是否會因為專注重複而成為重要儀式?親眼所見就能相信嗎?沿著動線往後,雷射光縱橫交錯形塑出來的科幻舞台即是「相信神殿」,觀眾可以在此欣賞一場既虛擬又真實的脫口秀,由多組脫口秀演員藉由臉部辨識科技化身「相信大神」,即時與觀眾互動,內容圍繞台灣人自豪的人情味及「相信的比例」,林昆穎認為,人們相信事物的方法是由理性的知識、證據與感性的經驗組成,配比出自我獨特的法則。抱持著前兩廳提出的疑問,走入最大的一廳。


相信神殿,藉由脫口秀表演傳達「相信的比例」。
 

相信的瞬間

「共創神殿」核心是一個大型燈光裝置,滿滿的燈光下環繞著人一輩子坐過的椅子,從嬰兒座椅、學校課桌椅、辦公椅到老後的搖椅、輪椅等,象徵人的生老病死循環,並透過每半小時一次的表演控制整個展場的循環性。展場方形的空間象徵廟埕,中央的燈則是廟前的燈籠,4 個角落分別安排 4 個「相信的瞬間」:簽名、評論、實現與分享,每個舞台都由雙面構成,內環由 7 個表演團隊透過馬戲、舞蹈、講談等不同形式輪流展演感性現場,外環則是理性的啟示,透過邏輯分析相信的不同象限。


共創神殿中心,由人一輩子坐過的椅子象徵生老病死。

林昆穎以簽名的過程代表承諾;評論則由科學至感性區分為度量衡、考試、比賽與輿論等不同的標準;實現則談論重複的力量,藉由日常練習累積成就感;最後則提出分享的 3 種方法:均分、分配及各取所需,即循環經濟概念。途中機器人將不停詢問觀者問題,令人深思「願望」背後的變因與邏輯。

累積足夠的數據後抵達最終的「光明神殿」,林昆穎將光明燈的概念轉譯為科技裝置,憑機器人給予的 QRcode 在圓環狀的燈帶中點亮屬於自己的一盞燈,並得到屬於自己的「相信配方」,籤詩上除了統計出每個人「相信」中知識與經驗的比例,更提示相關的「信物」,將商業與策展結合,完成一次關於相信的參拜儀式。


透過 chatbot 推算出個人的相信配方。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豪華朗機工
企劃、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