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工藝館:微物集會

工藝館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辦,雙策展人方敘潔與闞凱宇共同策劃,透過場作、隨創工作坊、群體協作的影像紀實和工藝器物的展出,引領眾人重新發現工藝在今日的價值。
 

以獨特視角,詮釋工藝發展的未來

展覽中,兩位策展人提出了5種工藝面對未來的倡議新解:在「惟物」的世代傳承裡,從師承國寶級大師陳錫煌(李天祿之子)的雕偶師賴泳廷的手藝中,一窺工藝品逐漸成形的奧秘過程,對比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與財團法人私立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更同合作的3D列印布袋戲偶頭的數位演進,親身感受真實世界中傳統技藝所面對的現況;「維物」中著重於隨創(bricolage)能力,在手與物料的接觸之間,帶領報名參與工作坊的民眾實際走入工藝的動態中,創作過程亦成為展出的一部分。


「惟物」展區。講述工藝在世代傳承中裡,如何為人文價值定錨。


「維物」則透過工作坊形式,讓民眾親手觸摸物料,與真實風土產生連結。


展場中央的「為物」邀請多次深入台灣各地的日本紀錄片導演二宮宏央與CHANCE MAKER Film Connections團隊,跳脫傳統手藝紀錄角度,深入直視藉由藺編所展開的協作、公平交易和地方創生的議題;「微物」展區則是在猶如階梯式議會堂的空間中,挖掘設計導入的產業革新,探討人與物之間應有的關係;最後,再直面人類面臨的「危物」處境,透過環保材質製作的裝置作品,由企業力量完整實踐回收流程的REnato lab與Nespresso共同參與,讓觀者實際感受從物料、製程技術到循環的模式,顛覆人定勝天的觀念,人小環境大的思維。
 

中央的「為物」區。探討工藝中的群體協作、地方共生等議題。


「微物」展區由技術層面挖掘產業革新的可能性。

如果工藝有時態,它會屬於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展覽的最後並不是結束,促進眾人行動的表決牆,提供大眾審視思考的機會,在人與工藝器物之間,發現全新的物我關係。而選物區則突破貨架銷售的制式格局,回歸生活的氛圍,使人自然而然的接觸工藝之美,讓工藝進入你我的日常中。


透過回收材質製作的兩件裝置作品,「危物」區可實際感受從物料、製程技術到循環再生的模式。


藉由表決區,讓觀者重新審視工藝的意義。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豪華朗機工
企劃、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