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2021 台灣光環境獎決選作品 展現光美學跨域成果

眾所期待的「台灣光環境獎」於 9 月公布決選入圍名單,由台北「金普頓大安酒店」、台南「Shadow In Motion」、高雄「銀座聚場」、「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和「屏東縣民公園」及宜蘭中興文創園區的「20、21、22、23號倉庫展示規劃案—金工再現與複寫」等 6 件作品進入最後決選。

主辦單位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說明,本屆的決選雖受疫情影響而有諸多限制,仍秉持「光環境是各種感官的組合」的信念,盡力在符合防疫規範下安排評審至現場評選,親身感受光如何形塑空間,並看見每件作品的特殊之處,最終將於 11 月 5 日頒獎典禮當日揭曉得獎名單。



邁入第四屆,台灣光環境獎早已是優質光環境作品的最佳舞台,每屆報名作品數量逐年增加,除了來自產業界及專業領域的肯定外,亦可觀察到其中不少作品都是由公部門單位主動報名參與,體現公部門對於光環境營造的日漸重視;也因前兩年「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及「司馬庫斯無藍害部落」得獎,今年出現許多關懷生態環境的光環境作品參賽;除此之外,本屆更新增醫療類的作品報名,著重在醫療環境中光對健康的影響。基金會感謝大眾所給予的支持,能夠吸引不同領域的族群關注,對於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長期推動的光環境議題具有正面意義。

 

20、21、22、23號倉庫展示規劃案—金工再現與複寫


業主」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建築設計」楊宗維建築師事務所/照明設計」日出設計
基地原為中興紙廠鑄造股、金工股、車床室等修復設備場所,為保有原建築遺構之美,建築團隊以最少的線條及最輕透的材料,如細鋼條、PC 透空版、玻璃磚等素材,提升空間穿透性。照明設計於倉庫上方增設 H 型鋼吊燈,採上下反打方式,展示屋頂鋼構架;並於結構柱內藏燈光,呈現立體雕刻柱列的視覺效果。設計思維展示原有的建築遺構及兼顧複合空間使用的需求,使到訪者有著穿梭在若隱若現的空間經驗。
 

金普頓大安酒店


業主」金普頓大安酒店/室內設計」如恩設計研究室/照明設計」原碩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建築以時尚摩登的精緻設計,融入台北巷弄的傳統人文色彩,交織出簡約靜謐的氣息。設身旅人外出忙碌一天後從台北街頭漫步回家的心境,將燈光視為體驗與服務的一環,入口招牌燈及大廳自然流瀉的光營造如家般的感受;透光的建築天井及落地窗引入自然光線,藉由室內燈控系統巧妙轉場,營造不同時段的燈光氛圍;餐廳珍珠項鍊造型的吊燈創造浪漫氛圍;而客房則於床頭增設直覺化的燈光場景面板,提供個性化服務。
 

Shadow In Motion


業主」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建築設計 」坂茂建築設計事務所、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
裝置設計與監造」noiz/照明設計」原研哉、noiz

位於台南市美術館,此件公共藝術作品由三列的薄帶鋁板組成,每片鋁板緩緩旋轉,又連續排列在一起,環繞著橢圓形樓梯銜接起地面和地下停車場。雖然裝置本身是靜止的,但透過板間的錯位,在不同時間、天候及位置等條件交互影響下,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成功挑動起每位到訪者在移動時與「光」的專屬對話,創造場域獨有的空間體驗。
 

銀座聚場


業主」叁捌地方生活文化有限公司/建築設計」一起設計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瓦豆、一起設計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位於高雄鹽埕「國際商場」巷內,前身為 1936 年建成的「高雄銀座」,是高雄第一座大型百貨街,80 年代隨著商圈轉移而沒落。業主花費兩年修整荒廢的老空屋,以咖啡廳結合民宿的樣貌重新開張。燈光選擇低照度、不刻意突顯光源,幽微而溫暖的黃光回應老屋特有氛圍,亦避免打擾街坊作息。「銀座聚場」在老商場點起一盞燈,延續老屋的生命,也為商街擦亮新可能。

 

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業主」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建築設計」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照明設計」大公照明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為發揮當代圖書館的公共性,建築團隊將舊建築軸線轉向 90 度,使圖書館直接面對城市,與市民日常生活連結;同時將 50 年老樟樹的身影經由戶外廊道的中介引入室內,打破原先封閉沉重的氛圍。照明設計也一併翻新規劃,以燈光襯托建築和環境的對話。白日通透玻璃窗景引入天光與綠意;而當夜裡館內燈光亮起,內部泛出的溫暖光線使靜謐夜晚充滿人文氣息。(攝影:丰宇影像)
 

HEITO 1909 屏東縣民公園


業主」屏東縣政府/建築設計、照明設計」衍生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原為創建於 1909 年的屏東糖廠,後於 70 年代轉為紙漿廠,隨著時代變遷、汙染等議題,在 1994 年關廠後荒廢,直到近年整地施工,才挖掘出地下工廠與 5 個圓形水池遺構,不斷考察文史並修整,打造出結合工業遺址、水岸廊道的新型態公園。在錯綜複雜的地坑結構中,燈光成為空間引導,像是波赫士短篇集的〈歧路花園〉,每扇「門」都是一個歷史可能,重現糖廠不同時代的舊貌;而水池區的燈光藏於溝縫處,勾勒幾何形態,呈現特殊的工業結構。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編輯」林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