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從魔幻到寫實的燈光之路 《瓦豆謂之登》

《爾雅‧釋器》有言:「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登」便是燈的古字,瓦豆原意旨盛裝燭火、燃油的器皿。而以最原初的「燈」命名,從台北大稻埕發跡的燈光設計工作室「瓦豆 WEDO Lighting Design」,將開業 15 年的心路歷程及作品整理成展覽,即日起至 7 月 24 日舉辦《瓦豆謂之登》展覽與快閃小店,在展覽中一層一層揭開瓦豆的燈光創作歷程。


展覽現場照。攝影:西城.李政道

光的起始

一如展覽名稱探尋「燈」字的初始,展覽自瓦豆的創立談起,介紹總監江佶洋如何將阿公留下的日治時期齒科診所,重整成兼具現代感的工作室,空間中至今仍懸掛著「巧藝妙術」的匾額,是當年病人對於阿公醫術的讚美,也是瓦豆團隊對自身專業的期許,「燈也是一樣,不僅要有藝術美感,更要具有良好專業的技術。」

瓦豆相信,燈光不僅是照明的工具,更需滿足人們在不同時段的身心需求,透過今年甫完成的光環境作品《南華微光》,將屏東縣高樹鄉的廢棄小學改造為地景公園,燈光向下打亮,兼顧夜間行走安全,同時保留高樹鄉乾淨的星空美景。


現場展出江佶洋燈具改造作品及個人收藏。編輯自攝。

江佶洋曾從事 20 多年的劇場實務工作,合作過涵蓋舞蹈、戲劇及戲曲等多種作品,他認為:「劇場是一個集合藝術的殿堂,我們需要從劇本、角色、情境的分析出發,讓所有的創意與演出可以像交響樂一樣流暢融合,燈光的角色也是,創造幻象之餘,我們要清楚主客關係,一切都要恰如其分。」由於過去在劇場的歷練,造就瓦豆團隊在日後的空間照明與光環境規劃上能呈現獨具的風格和特質,除了提供機能性的照明需求,也兼顧脈絡、故事與環境上的整體協調感。
 
將劇場燈光的經驗化入作品,在去年文博會大受好評的花蓮館《據說考古隊》展場中,江佶洋打造一道來自太陽故鄉的光芒所感動,藉由光影塑造出戲劇性和感受性,彷彿只要跟著這道光,循著大理石碎片、七星潭卵石與阿美族神話,轉瞬間就能進入平行的花蓮時空當中。


現場展出江佶洋燈具改造作品及個人收藏。編輯自攝。
 

盛載故事的光

在曾獲得 2021 台灣光環境獎肯定的《銀座聚場》中,瓦豆選擇以更溫暖、包容、尊重與雋永的發光方式來融入社區,並對於「燈/光」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光如何延續百年商場的故事?燈光可以在文化中擔任什麼角色?
 
除了對美學的追尋,瓦豆在過去這幾年不斷思考著如何拉近燈光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連結,我們的生活裡需要什麼樣的光?面對資源耗竭的時代,燈光設計師有什麼樣的使命與社會責任?展覽論述最終以「再造燈具」(Upcycled Lighting)總結,展出瓦豆近兩年在不同計畫中延伸出來的燈具作品,將一些經典老燈修復或將意想不到的物件結合新的照明科技化為獨一無二的主題燈具。在江佶洋眼中,傳統漁人捕魚用的玻璃海球、雜貨店充滿台灣風情的透明玻璃杯,或是阿公診所遺留下的漱口盆,稍加改造後都可以成為美麗且實用的燈具,繼續陪伴你我生活。



左:玻璃海球再造燈具(瓦豆 WEDO Lighting DesignXMETA Design)/右上:舊旅社燈具,現使用於高雄銀座聚場中。/右下:由台灣代工的舊歐風燈具,象徵台灣加工出口導向時代的歷史。編輯自攝。
 
「燈光設計是個很難具體展出的事,但我們有很多想和大眾分享與交流的想法!還是試著做成一個展覽吧!」,本次展覽是瓦豆重新梳理核心精神與設計思考後的成果展現,除了介紹精選的瓦豆作品外,展場內亦設置「再造及維修工作站」,江佶洋會於此努力修理、改造阿公留下來的傳統手術燈。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蒞臨《瓦豆謂之登》展覽,了解燈光創作的可能性,亦可將家中壞掉的老燈具、或任何具有發光可能的回憶物品帶來展覽,一同思索如何將其修復、繼續陪伴使用者的生活。
 
 

《瓦豆謂之登》
日期」2022 年 5 月 27 日至 7 月 24 日
時間」平日 10:30-17:30

   假日12:00-17:00
地址」迪化街一段 46 巷 32 號(大稻埕遊客中心及萊爾富巷子轉入)




資料及圖片提供」瓦豆 WEDO Lighting Design
宣傳照片提供 」發現故事
攝影」
西城.李政道、劉秝緁
撰文」林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