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徐景亭 勇敢追尋自我

徐景亭,一位來自台中東勢的女性,現在是三重工業區巷弄中DHH Studio東海醫院工作室的負責人,很多人無法將「東海醫院」以及「設計工作室」兩者之間譜出什麼關聯,但小時候就想當一位藝術家的她,在家鄉歷經921大地震後,將家庭背景以及她至今努力創作的方向相結合,就成為她創立工作室的緣由。


徐景亭/
DHH Studio東海醫院工作室
大學唸的是工業產品設計,在藝術家工作室做過助理,也在產品設計公司待過,後來小孩滿1歲,辭職在家接案,孩子滿2歲後,隻身前往荷蘭進修,出國前以老家的東海醫院作為創作發源地,回國後,在實踐大學當兼任講師,也在三重夫家的工廠的所在地,執行黑色聚落計畫,近年策劃了幾個她自己很喜歡的主題展,期望能一直跟著自己的內心走,和孩子一起成長,並且越來越喜歡自己。


從藝術家到設計師

「長大後想要當什麼?」是許多人兒時書寫過的作文題目,也是大人喜歡問小朋友的問題。徐景亭說自己小時候曾想過要當一位藝術家,雖然在懵懂的年紀對於藝術家的工作內容也不是非常清楚。兒時,母親讓家裡的孩子學習過許多才藝,舉凡鋼琴、畫畫、運動等;當時,家鄉的小鎮來了一對從新竹師範畢業的夫婦教授大家繪畫,從小好動又耐不住性子的徐景亭,在一次繪畫課堂上,發現自己十分專注在畫畫,而且完全沒有離開過座位,甚至被老師點名說:「大家看徐景亭,很認真坐在那邊畫畫。」這讓徐景亭突然驚覺,自己在做藝術創作時是可以如此的有定性。

國中時期的徐景亭。國小開始接觸正式繪畫班的她,持續畫到國中,也熱愛繪畫,曾為報考美術班而諮詢過學校的老師,老師當時只問了她一句:「是你想要還是你媽媽的期望?」這讓往後遇到的每件事情,徐景亭都會先問問自己內心的聲音。
 

高中就讀復興美工的徐景亭,在進行畢業製作時,發現身邊有的同學天生就是藝術家的體質,能夠不時浮現天馬行空的想法並著實呈現;相對地,她發現自己創作的時候,需要透過有條理的規劃並且有邏輯、概念、甚至是實際的理由去說服自我進行創作,比起其他同學,自己並不完全屬於藝術家的個性;所以報考大學時,留意到工業產品設計系,覺得稀奇有趣,就決定嘗試看看。
 

徐景亭在學生時期曾經幻想過自己的辦公室樣貌,畢業以後在設計產業也做過許多工作,當時未曾想過日後會成立工作室。

徐景亭的家中共有6位小孩,身為醫生的父親工作繁忙,管教之事多由媽媽負責。排行老四的她,父母對她的期許相對前面幾個姐姐少了許多,小時候會覺得自己在家中被忽略、不被關切,甚至覺得父母偏心;但現在回想,也因為少了父母期望的壓力,所以她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發展的方向以及想要做的事情。


對於設計行業的自我摸索

對於設計行業的想像是從高中開始,當時室內設計的授課老師,播放了一部影片,內容分為兩段,前段是大家印象中藝術家的樣貌,空間中有許多凌亂的東西,後半段則透過畫面闡述了一位設計師的邏輯和條理。影片的重點是要告訴大家,藝術家的創意並不是一定要自由奔放,做好一個作品,仍然必須要有規劃,這證實了她對於設計的憧憬,設計是理性與感性的碰撞而生。

起初是為了小孩而辭職,因緣際會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現在的她可以追隨內心的聲音,選擇自己想做的創作。

徐景亭覺得自己很幸運,一路上家人始終支持她想要做的事情,父母從小給予她的觀念就是:「自己決定的事情,就要自己負責。」所以不管是她轉換工作、投身創作或是成立工作室,母親都只會問他一句:「你有想清楚嗎?想清楚就好。」看似平淡的關心,卻也成為支持她一路走來最大的後盾。無論在求學或是出社會後的工作階段,對於設計產業她仍不斷在摸索,遇到挫折也會低落、心生懷疑,曾有段時間徐景亭認真思考過:如果自己要從事別的行業要做什麼?她認真地寫下關於設計工作的優與缺,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最後發現,「設計」這件事情依然她唯一擅長且有興趣的。


社會新鮮人時期的徐景亭。畢業後因同學的介紹,進入產品設計公司工作,當時整棟大樓裡大概只有3位女性,而她是產品設計部裡唯一的女性。
 
徐景亭很早就步入家庭、結婚生子,但她對於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並沒有被傳統觀念束縛。雖然為了陪伴小孩,徐景亭選擇辭去工作,然而那一年也成為她事業的轉捩點;在參與一次荷蘭的工作坊後,重新燃起她想要到荷蘭讀書的夢想,2007年,在丈夫與家人的支持下,前往荷蘭進修。
 
維持生計的工作、想接觸新鮮事物而接下的案子、為自己而做的創作,這3件事情從徐景亭畢業後都持續在實現,為此夫妻兩人曾有觀念上的摩擦,徐景亭說:「丈夫是她最大的阻力卻也是助力。」為了說服丈夫,她不斷透過分享、參與和溝通,至今,讓丈夫成為最支持她的人。
 

2019臺灣文博會工藝中心「茶 3.1415」。徐景亭以茶走入生活為概念,提出「以茶為圓心,工藝為半徑,畫生活為圓周,看見文化的面貌」的展覽。

1999年921大地震的發生,讓身為設計師的徐景亭希望為家鄉有所貢獻,開啟了「東海醫院展覽」的計畫,透過展覽也藉此讓家人了解她的工作。大多數的人都不太會主動與家人分享工作內容,雖然她的個性是,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力行,但她會透過讓家人參與,像是拉著丈夫跟她一起擺攤、佈展,將家族回憶的東海醫院改建成裝置展等,讓他們看見自己持續在做的事情與努力。


認清、接受與突破

儘管現代社會開放,但很多既有觀念仍然存在。畢業後在產品設計公司,徐景亭就遇到了薪資不平等的待遇,耿直的個性讓她決定直接與主管溝通,最終也獲得解決;而以往出差外派都不曾有什麼問題,但婚後,她卻不時會被關心幾句出差時間會太久嗎?丈夫同意你出差嗎?等的詢問。徐景亭才發現原來女性性別與已婚身份在職場上,仍是一個無法完全抹滅的標籤,但隨著社會的改變以及她自己成立工作室後,這樣的狀況也慢慢減少。她鼓勵大家,遇到事情不要壓抑著,透過理性、適當的溝通來爭取自己權益,不管最後有沒有成功,至少努力過。

徐景亭覺得每一次閱讀都能從書中獲取新的想法,或是喜歡的句子來激勵自己的生活。

一路走來徐景亭都忠實地做自己,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幫助她還有促使她前進的動力,談到崇拜的典範,學生時期很憧憬實踐大學的建築系老師安郁茜,不僅聰明、有氣質,講話還很有氣勢;她還想起荷蘭Design Academy Eindhoven學校的Lidewij Edelkoort校長,每一場演講都是座無虛席,她的個人魅力是旁人學不來的,同時讓她意識到發掘自我特質的重要性;還有荷蘭設計師Atelier NL,他們創作的過程,會追根究底的去探索原料、尋找它背後的脈絡,這與她現在追求研究、探索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

給自己的紀念禮物是特殊的戒指。徐景亭說她比較少會買禮物送自己,有時候會收藏特殊戒指,另一個最喜歡的事大概就是換新電腦吧!

最後徐景亭從自己的經驗總結出這樣的結論:「認清自己、接受自己、突破自己。」也是她送給同樣努力生活、實踐自我的女孩的鼓勵;每一個人都有優缺點,在看清自己的本質後,要學習接受自己的好與壞,不要原地踏步,這樣才能進一步去突破社會對於女性與自我所設立的框架。

資料及圖片提供」DHH Studio東海醫院工作室 採訪」歐陽青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