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30

  • 入口處使用藏書閣意象,期待產生強烈儀式感

  • 入口左邊為用餐區,以故事主軸串聯豐富視覺元素。

  • 餐廳區設有大面裝飾木牆,其上文字皆與烹調相關。

  • 透過牆壁上的鏡面反射,產生更加豐富的空間感。

  • 紅色柱體搭配石底座,仿擬北京故宮紅色石牆。

  • 天花木格設計沿用藏書閣意象。

  • 酒吧區天花,將中式斗栱化為輕盈的文化裝置藝術品。

  • 廊道過渡空間使用灰磚象徵北京老胡同意象。

  • 天花板設計概念圖

  • 平面圖

全聚德溫哥華店

古魯奇建築諮詢公司 / 利旭恒

  • 設計者」古魯奇建築諮詢公司 / 利旭恒

  • 參與者」季雯

  • 攝影者」William Luk, Mayowill Photography

  • 空間性質」餐飲空間

  • 坐落位置」加拿大

  • 主要材料」大理石、胡桃木、黃銅

  • 面積」209坪

  • 項目年份」2020年

  • 古魯奇建築諮詢公司 / 利旭恒

  • 知名餐飲空間設計師,出生於台灣,畢業於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古魯奇建築諮詢公司創辦人。長年致力於餐飲酒吧空間與建築設計工作,擅長將設計與藝術平衡地融合在商業空間當中,在多種商業型態中取得卓越成就。

  • 古魯奇建築諮詢公司(Golucci Interior Architects)是一所在中國與香港註冊的外資設計公司,由台灣設計師利旭恒成立於2005年,餐飲空間設作品遍及中國大陸與歐美、加拿大、紐西蘭、香港、越南及亞洲各地 。

成立於 1864 年,全聚德烤鴨早已是旅人對於北京的重要印象之一,更成為北京人記憶中無可取代的家鄉味,溫哥華分店的經營者早年便自北京移民加拿大,對於故鄉始終抱有深刻情懷,希望在當地延續這家足以代表北京的餐飲品牌,讓全聚德溫哥華店不只針對華人顧客,更能融入當地成為主流飲食。如何將其蘊含的中式飲食文化精神於數千公里外的異鄉重生並落地生根,空間作為舞台擔負了重責大任。

面對「全聚德」這個聲名遠播的傳統品牌,設計師利旭恒保留其百年來的故事及內涵,善取傳統與現代的平衡,捨去過往印象中刻板的中國宮廷元素,轉而深入探索其背後的飲食、文化意義。
 

北京「到」了

相傳全聚德的烤鴨配方源自清代宮廷佳餚,後流入民間,成為京城百姓記憶裡的美味,因此設計也自紫禁城元素發想,置入許多中國傳統習俗文化。入口接待處以藏書閣為主要視覺形象,期待顧客踏入空間時即產生強烈的儀式感,切分擾攘的外部街道與室內,沉澱心情享受文化之宴。主色調藍色源自紫禁城裡藏書之處「文淵閣」牌匾上的傳統中國藍,領位台特別使用景德鎮燒製瓷器板面,呈現亮眼的漸層色。環繞的書架設計則參考藏書閣書架及中式博古架的結合,為空間增添書香氣息,並於背後主牆上設置北美餐廳裡常見的玻璃壁爐,置入西方元素。布局上亦考量當地消費習慣,以東方視覺美學包裝西方餐飲空間架構,左側為用餐區,右側則規劃酒吧及獨立包廂。
 
用餐區天花板繁複堆疊的裝置其實是顛倒的北京建築群,熟悉北京的人能一眼認出太和殿、天壇及許多當代建築穿插其中,利旭恒巧妙運用傳統習俗中「倒貼福字春聯象徵福到了」的文化,將象徵北京的建築倒掛,寓意「北京到了」,使濃濃的京味不只來自桌上美食,更從空間中傳遞而出,讓顧客感受到異地與家鄉的連結。另外空間重點還有一面裝飾木牆,連接天地的尺度襯托出氣勢,其上文字皆與烹調、飲食有關,藉由數十種大小、層次不一的文字呈現出中國料理海納百川的豐富。
 

東與西 舊與新

用餐區整體色系以中國傳統色彩的正紅、正藍色及天花的淨白色為主,壁面使用木材打造如同中藥櫃的外觀,利旭恒提到,雖然視覺元素豐富、色彩使用也較為搶眼,但以相同故事主軸串聯並加強代入感,空間便具有統一性,不至於產生雜亂感受。座位安排兼顧中西方用餐習慣,設置方桌、沙發座及圓桌,內側靠牆座位壁面懸掛4面長形方鏡,設計師說明,透過鏡面不同角度的反射,可以讓空間產生更加豐富及奇幻的視覺感受;臨街側規劃為兩間包廂,以中式對開門扇分隔,平時敞開打造通透環境,需要時可劃出隱私空間,而包廂之間的隔牆則刻意仿造紫禁城的朱紅城牆,石座部分植入西式壁爐,自外部街道即可清楚看見空間主軸。
 
考量歐美用餐飲酒文化,空間另一側為酒吧區,同時可依需求成為約 20 人左右的聚會包廂。與用餐區相同,天花板亦為設計重點,將中式斗栱以 3D 拼圖的方式展現,化為輕盈的鋁板製現代藝術作品。利旭恒將斗栱譽為中式建築美學的精華,利用復雜的榫卯相互嵌扣,將屋頂重量平均分散,不使用鐵釘硬性固定,而是保留鬆動空間,即便遭遇地震亦可輕巧地化解能量,借力使力猶如另一項中國傳統文化「太極」。與天花的中式元素呼應,地板木材的拼貼圖樣為北美常見的設計,在異文化空間中植入當地人熟悉的元素作為平衡。

利旭恒分享,設計之初探索全聚德的百年故事,如同翻閱了一遍中國近代史,背後的重量無法以設計簡單翻轉,期待此作能帶領到訪的顧客一同「回顧」,感受品牌及文化意義。



採訪」林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