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70

杭州山地土壤室內設計|葭園

近年科技發展快速,人們在匆忙中逐漸忽視「生活中的美」,為加深對自然的感知,嘗試將藝術與日常交融,以感受藝術品在生命中的柔美流動。在兩層展演空間中,主要以擺設「器物」為主,因此取意「葭園」中的「園」字,以傳統文化「遊園」為主軸,規劃「外園、入園、遊園、留園」作為序幕、層層遞進,滿足一系列觀賞體驗。    將藝術品、人與周圍景觀相結合,並設置大面開窗引自然綠意入內,形塑和諧之景,表現其所盛放的生命體現。   隨著時間推移,設計師觀察到地面裂縫所綻放的生命體現,因此以嶄新的東方藝術生活為發想,期望建構超越物質的獨特空間,並與藝術品、人連結,結合周圍景觀,為熱愛藝術的人們,打造既是展廳亦是充滿平等、自由的藝術之家。   自然流露的生態氣息 基地位於杭州西湖區,四面開窗的極簡框景,自然引入光線與綠意。「外園」一樓入口,作為空間序列起始,俯覽全景布劃回型動線,延至一旁蜿蜒小徑,拾階而上即入園內。 以葉片型態描繪桌子輪廓,搭配石材展現其自然紋理,引入戶外之景,與生態元素交織匯集。 室內中心展區,設計師提取植物葉片的基礎型態,化繁為簡形塑輪廓,並在「葉片」下方以山石為景、佐以萊姆石,呈現其凹凸紋理,為室內一隅描畫生態物景。在縱向結構上,透過延伸層高將一、二樓重疊兼容,並保留原有的裸露柱體,垂直連結場域。 設置多個立面自然劃分區域,賦予空間彈性的使用機能。   二樓公共區域分別由三個空間所組成,在平面布局上,設計師利用人工與自然相搭而成的地面裂縫,作為建築特徵,並布置牆體劃出「入園、遊園、留園」三區。 透過圓弧與懸浮適當留白,引視線從下至上延伸串連空間。 「入園」與一樓緊密相連,利用半弧天花的懸浮姿態,從下向上延展,形成對話空間,並規劃兼具收納的展示區,透過層層疊加引導路線,聚焦視線於場域中心。 藉檯面的高低落差,為藝術品提供多元且彈性的陳列展區。 二樓中央陳列檯面,從「裂縫」延伸而出,在錯落間塑造高低視角,以適應不同大小的藝術品擺設;地坪以當代園林鵝卵石為發想,鋪設水洗石引入戶外語彙,模糊內外界線,讓空間充滿自然氣韻。   動線的最後-「留園」,圍繞生活集合各類機能,置入吧台與現代化設備,給予舒爽的互動空間。 為增加空間使用彈性,規劃「留園」用以呈現大型藝術裝置、容納多人藝術交流,以及休憩對談,透過將各類機能自由組合,圍繞生活嵌入吧台及現代化設備,打造靈動自在的互動展場。 資料及圖片提供」杭州山地土壤室內設計 編輯」林靖諺

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每日互動辦公總部

Interior 369

杭州每日互動(個推)是專業的數據智能服務商,為互聯網營運、用戶增長、品牌營銷等各行業客戶及部門提供豐富的數據技能產品、服務與解決方案。總部由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負責操刀,共配置了包含研發、辦公、會議、展廳、休閒娛樂等機能,設計團隊認為,傳統一成不變的室內空間難以適配於靈活開放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因此,以「海洋」和「靈活」為關鍵字,踏上了一條探索最佳工作方式的共創之旅。 設計團隊採企業LOGO「鯨魚」作為建築概念,形體如同出水巨鯨般高高躍起。   鯨魚意象貫穿總部 每日互動的企業LOGO為「鯨魚」,設計團隊提出了「巨鯨出水」的建築設計概念。整個建築形體如同出水巨鯨一般高高躍起,寄託了公司在大數據時代遨遊的美好願景。 建築外觀的幕牆會隨光線變化視覺效果。 講求靈活流動的概念,此一主軸貫穿了建築外觀和室內的畫面。 室內設計則沿用海洋和生物的設計理念,呈現簡約、愉悅的科技風格,同時融入各類海洋元素,力圖在自由開放且充滿能量的環境中,打造以使用者為導向的工作和生活場所。 入口大廳。隨處可見鯨魚、折線、藍色等標誌性元素。   企業的特質從入口處就開始彰顯,鯨魚、折線、藍色等標誌性元素貫穿整個空間,增加活力和動感氛圍的同時,亦表現出品牌的領先與卓越。幾何切面的鯨魚以直觀或抽象的方式潛游,三層的挑高空間引領人們的視線抬升,與半空中的藍色鯨魚對視。 挑高三層樓的空間引領人們抬升視線。 溫暖的室內用材搭配頗具科技感的金屬雕塑,讓訪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鯨魚的朦朧身影倒映在地面上,抬起的巨大尾部被巧妙作為接待櫃台使用。 鯨魚意象的金屬雕塑予人深刻印象;鯨魚尾部被作為櫃台使用。 木質調性和金屬質感交織出溫暖又不失科技感的個性。   走入總部,專屬的藍色色彩將海洋文化投射到辦公室的每個角落,三層藍色漸變紋理在地面上為休息、討論等交流協作場域劃分出專屬界線,茶點區、會議室和共創室則被塑造為一個個小型海島,星羅棋布的散布在開敞空間中。 利用藍色色彩隱喻海洋文化,並以漸變紋理無形劃分場域界線。   開放的辦公環境。透過藍色串連各個機能空間。 安排許多造型各異的休息裝置。 隨時隨地討論 每日互動起源於大學生創業團隊,從小團隊到近千人規模,開放式和隨時隨地的討論文化根植於企業DNA內,業主希望整個辦公空間中有許多可供討論的場所。因此,設計團隊提出工作區反常規的不靠窗布置,而是內退空出靠窗的環狀空間,成為討論漫步區,同時,結合幕牆鋁板造型的內立面設置超大型白板,打造一條環形的共創區,讓員工在陽光下隨時隨地擦出靈感的火花。 設計團隊布局了可隨時隨地展開討論的環形空間。   除了開放的討論區,封閉的會議室則透過數學家或數學公式的名字進行命名敘事,創造有趣且有精神點的空間;考慮到業主高效的溝通需求,設計團隊在大會議室中採用弧形倒角,利用聲音反射產生聲學焦點,確保每一處位置的聲音都能無礙傳達。  除開放的討論區,另規劃封閉的會議室。 大會議室的弧形倒角確保了聲音的順暢傳遞。 獨家「天插系統」 設計師進一步說明,有鑑於每日互動業務領域對於創新的需求度極高,傳統的地面插座系統在應對日後可能的布局變化容易造成綁手綁腳的情況,於是,他們原創了「天插系統」,將所有設備管線統一集中在吊頂中。 全案以獨特的「天插系統」滿足企業因應時代需求而做出應對的彈性。   天插系統分為「城際高速」和「繞城環線」兩套布局,「城際高速」將大部分管線集中布置於核心筒旁的走道,以利檢修;「繞城環線」環繞著工作區安排,將室內空間從管線中解放出來,盡顯開闊。而「繞城環線」中可順著環線滑動的一條條導管則連接到辦公桌上,滿足電源、網路等功能。 天插系統圖示說明。   得益於天插系統,每當業務變更,室內空間可以快速格式化,從零開始布局,賦予企業因應時代趨勢、從容做出對應的彈性。   將所有設備管線統一集中在吊頂中,使辦公室得以快速格式化,改變架構。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以員工關懷為出發點,設計團隊規劃了許多工作之餘所需的生活配套,例如健身房、屋頂籃球場、露台、露天影院等,即便是地下車庫也隱藏著各種巧思,強化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 重視員工的工作跟生活平衡。「個咖」綜合性空間集辦公、接待、展示、休憩功能。   為了鼓勵員工實踐健康生活,立體式的步行交通系統貫穿了建築內外,無論是室內大廳連通三層的折角步梯,或是層與層之間的小型旋轉樓梯,在電梯之外增加了更多有趣的步行動線。 鏈結辦公區域的旋轉樓梯,帶來有趣的動線。   園區中折線型大台階和流動的景觀步道為通行提供了便利性,室內外動線透過塔樓的局部無縫銜接,員工宛如海底精靈般,悠游於辦公區和露台花園之間。   通往頂樓的樓梯。多元步行路徑活化了員工的日常。 全案利用溫暖而自由的海洋語彙構築總部樣貌,期待以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環境激發員工們的無限創造力與激情,攜手共迎璀璨未來。     資料及圖片提供」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 撰文」陳映蓁

公分設計|自然流瀉的浪漫詩意

Interior 369

住宅是令人拋開一切束縛、安放心靈的綠洲。公分設計新作《自然流瀉的浪漫詩意》,透過淨透和諧的筆觸演繹了一家四口對於純粹本質的探尋,期待在這個空間中舒緩身心,同時感知由光影和空氣共同交織出的自由感。 翁雅韻設計師提到,業主夫妻皆從事醫療行業,平時的工作節奏高壓且講求效率,因此他們期望住家能呈現素淨氛圍,盡量避免過多繁複的裝飾面,使視覺獲得紓解,也讓整體感受更為愜意舒暢;女主人也提出牆面需以白色做鋪陳,有鑑於此,設計團隊遂以明亮輕淺的調性貫穿整個居所。另一方面,由於男主人對於光線和聲音十分敏感,在主臥室的規劃上,必須特別注重隔音、隔光等細節,藉此打造靜謐放鬆的休憩環境。 本案以白色作為空間的主要背景,呈現出簡約素雅的調性。 以嚴謹思維建構空間輪廓   如前述所提,業主追求全然的純粹,甚至連收納機能都需隱於無形,不過,因女主人鞋子數量非常多,且孩子也有停放滑板車的需求,針對玄關的收納細節是團隊構思許久的挑戰,最終,設計師稍微增厚了入門左側的牆體深度,藉此提供女主人收放鞋子的餘裕,再以斜45度角的設計構成端景畫面,並延伸至客廳,滿足置放鑰匙小物或家庭照的彈性。 玄關雖以屏風量體區劃出場域界線,但依舊保有光線、視覺和空氣的流動。   玄關的屏風帶來了明確的場域劃分,但結構間隙的拿捏依舊保有穿透感受,設計師進一步解釋道,屏風的圓弧曲線旨在確保孩子們的行走安全,同時消弭空間的銳利度,捎來一股流動柔和的氣息。 精心設計的斜45度角端景提供居者展示家庭回憶或擺放小物的餘裕。 客餐廳的天花板同樣順應著屏風線條,以弧形語彙為主體,修飾橫跨公區的十字大樑並放大體感,同時創造了相互呼應的協調畫面;餐桌的圓弧天花在隱藏於凹處的光源漫射下,更形成一個光圈的效果,細膩提升住宅的情境感受。 選擇超耐磨木地板便於維護。餐桌上方的圓弧天花隱藏了光源,可投射出宛如光圈的畫面。   弧形曲線貫穿了公區,修飾銳角和大樑的壓迫感,也提點出室內的輕柔感。 徜徉於藍天白雲之中 空間中一道好似澄澈柔和天空的藍色牆體可說是全作的視覺焦點。設計師認為,藍色和餐桌的弧形光圈共同交織出室內自由自在的氛圍,讓居住者如同沐浴在溫暖和煦的藍天下,沉浸於清新的居家風景中。 藍色牆面強化了室內自由敞亮的氣息。 因應業主需求,照明計畫以5000K的白光為主,局部點綴的小壁燈有助於提升氣氛層次。   家具軟件多以木質調為主軸,除美觀外也十分重視實用性,沙發、座椅皆需符合人體工學;具霧面砂岩質感的天使白石材茶几帶出一抹天然溫潤的質地,與空間個性十分相襯。 沙發注重人體工學,強調乘坐的舒適度。帶霧面砂岩質感的茶几及圓弧桌腳皆與空間氛圍十分契合。 本作選材簡約單純,多以乳膠漆、木質語彙鋪陳空間架構,藍色牆面的礦物塗料有著手工鏝抹的肌理,巧妙地注入一絲手感溫度。鏈結客廳和書房的玻璃磚是男主人指定的建材,它營造了一種透亮的質感,若有似無的朦朧視感強化了室內的輕盈層次;再者,為了最大化書房的開闊程度,運用玻璃折門維繫充沛採光和視線的流通,也兼顧開放或隱私場景的轉換彈性。 書房空間。玻璃磚的運用維繫了採光流動,勾勒空間的靈動面貌。 礦物塗料的手作溫度在藍牆上顯而易見;書房的玻璃折門保有開放和隱私的彈性。 緊扣純粹本質 走入私領域,小孩房分別以他們喜愛的黃藍兩色做安排,主臥室則採素雅調性擘劃,考量到男主人對於睡眠環境講求絕對的安靜,除了通往更衣室和衛浴空間的動線外,睡眠區更增加一道門做出區隔,牆體結構間也加強了隔音功能,甚至連窗簾都選擇全隔光的款式,打造舒適幽靜的臥室。 小孩房利用黃藍色元素做細節點綴。 主臥室透過簡練筆觸描繪雅致放鬆的環境。牆體也針對隔音做了加強。 通往睡眠空間的動線增設一道門,阻絕外界聲響。   全案以一種輕柔恬靜的姿態帶出宜人的品味,真誠又不浮誇,讓一家人在這裡享受精彩美好的日常時光。     圖片提供」公分設計 採訪」陳映蓁

沐於詩光的《藝墅》

Interior 369

  這棟別墅的緣起,來自一名當代藝術品收藏家試圖把藝術融進生活空間的嚮往,在設計師留白的語境裡,藝術品得以從容在生活的空隙間安家。   入口廊道。 設計師將水光綠意穿插在建築結構中、引導光線行走在空間裡,將人文和自然串連在同一個語境,讓處於不同節奏的生命一同呼吸生長;當日月升起又落下,光影在建築外立面的木質紋理上一點一點地蔓生時間行走的軌跡、在不同樓層的窗口投入空間限定的風景。     簡潔明快的建築架構   設計核心以業主收藏的藝術品為主,強調開放明亮的室內環境,以簡潔線條傳遞客觀內斂的空間美感,在細節處探索隱藏在簡約、克制背後的美與智慧。 前庭水面的造景。   整棟別墅共有四層,宛如積木的體塊堆疊,在方正的格局中淡化不同區域之間的出入口對空間的割裂感。一樓作為藝術交流與會客空間,二樓以島台為中心、匯集家人聚於此地交流感情,主人的臥室與起居室設置在三樓與四樓,與社交空間做區隔,保護起居生活的私密性。   一樓畫廊。 樓梯沿著中空的光井迴旋,通過室內不同立面的窗口,可以看到樓梯出入不同樓層的設計。   一樓客廳比鄰落地窗及水景。 一樓主體建築設計為玄關廊道、客廳與茶室環繞水景觀,就功能而言結合了畫廊、辦公空間和待客場所,為了留給業主自由發揮的舞台,給予藝術合理的尺度,設計師的重點放在加強空間的聯動性,不同房間以牆面的交錯形塑不完全切斷的界線,引導視覺的動線。 一樓辦公和讀書的角落。   化用自然的建材氛圍   室內建材以白色牆面為主、木質地面為輔,黃銅則是描邊的點綴,捨棄多餘的裝潢,整體色調呈現大方乾淨的印象。通過腳底感受木材表面,隨每次腳步的起落回應帶有生氣的質感,金屬則在質樸的主調中添加精緻的細節。   曲折的樓梯。 通透的門窗模糊了空間的邊界,庭院變得內外兼容,與多個空間產生關聯,固有的空間範圍在視覺上擴大;而門窗將自然與景觀引進室內,近午時日光下沉,光被池水反射到樓梯邊的牆面上。池中魚擺尾游弋,水面粼粼,波痕讓牆面的光線律動起來。   從外立面的窗景可以看到樓梯的一部分。 品酒區與畫廊的兩個天井引入二次反射光線,處於昏黃與黎明的時刻,視線沒有焦點,喚起人們恍惚、冥想的狀態,漫不經心的目光穿透眼前的事物聚焦無窮遠。 一樓場域環繞庭院作規劃。   二樓將細語輕言、談笑歡聲都研磨成生活的調料,餐廳與一樓挑高連接,兩個空間的相互滲透,創造了垂直空間的聯動,拉近了親人們的距離;同時餐廳的光線也能透過玻璃,整個空間在視覺感知中最大化。    二樓餐廳。   滲透空間的生活質感   拾級向上,空間變得更加私密。起居室的質感沙發讓空間更加鬆弛,中古家具內斂、自然又帶著歲月的痕跡,柔軟的觸感彷彿能撫平人們一天的疲憊。   二樓餐廳與開放式廚房,簡潔雅致且重視採光。 四樓原本臥室的位置被改成露台,往外能看見山腳的水庫,碧波與樹木連成一片,間或有幾只飛鳥在水面划過。在福州氣候最舒適宜人的月份里,一把長椅臥著,風從山裡帶來草木的清新,令嗅覺作為五感的領航員將身心融入自然環境。   三樓起居廳。 時間、自然、光線、溫度在空間相遇,在建築中巧妙組成生活的意義。設計語言借助建築的語言和思維方式,與空間產生深入的對話。除了滿足承載生活物件的實際功能,物質本身也可作為情緒流動的媒介,在空間組織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中,展現出獨特的節奏。   四樓臥房採用木質與白色調,延續整體簡雅風格。 打破、模糊甚至重新定義各種界面之間的關係,使得空間與空間產生互動依托的關係,進一步賦予空間更為豐富的內涵與價值,將主人的生活方式塑造成他獨有的家居形態,它是平靜自在的身心居所,在歲月無聲流逝的日子裡,綿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日常,匯融物質與精神,簡單自然,無盡迴響。   業主收藏的藝術品規劃展示在各個場域與動線之中。 資料及圖片提供」大成設計 撰文」江瑜  

二三國際|城市度假宅《珍稀諦境》

Interior 368

此案是一間位於台北市中心的指標性豪宅,雖然鄰近鬧區、交通便利,但為了讓居住者保有隱私與清幽環境,建築不僅向內退縮,還借綠意環繞,希望打造世外桃源般的清幽意境。 全作以灰白色作為空間基底展開。 二三國際說道,《珍稀諦境》的屋主非常崇尚自然,並且十分重視室內採光與空氣流通,所以他們決定延續建築Urban Resort城市度假宅的概念,為屋主打造一間如度假般舒適的居家宅邸。 搭配芬迪白天然大理石貫穿每個場域。 全作以灰白色作為空間基底展開,搭配芬迪白天然大理石貫穿每個場域。張佑綸設計師表示,每次開會討論他都會被屋主一家人散發的高雅氣質所吸引,所以他決定透過優雅的灰白色加上低調高貴的鈦金屬,來傳達屋主的生活品味與個性。 透過優雅的灰白色加上低調高貴的鈦金屬,來傳達屋主的生活品味與個性。 而在暖灰的大地色塗料中,不時還會看到搶眼的橘紅色裝飾,這個概念其實源自於懸掛在餐廚空間的那幅《兩馬織情》絲巾畫。屋主認為,這幅畫象徵著他們一家人,便指定要將其作為餐廚空間的裝飾,此畫作也同時激發了設計團隊的創作靈感。 絲巾畫作為公共空間的主角。 居家空間常以電視主牆作為公共空間的視覺焦點,但二三國際反其道而行,決定將絲巾畫作為主角,選用餐廚空間中一面對稱分割的機能牆面,並在中島餐桌上搭配高低錯落的現代燈飾,畫中鮮豔熱情的橘紅色、石材金屬拼接成的立面、微微傾斜的圓形吊燈,透過繽紛色彩與俐落線條,為視覺增添輕盈的律動感。 拼接立面、錯落燈飾,為視覺增添輕盈的律動感。 開窗,迎光 私領域一共規劃了三間臥室。父母房選用人字拼木地板為空間增添溫潤感,牆面在塗料上用手工粘貼的金鉑點綴,更衣室則選用橘紅色跳色,延續公共空間低調高貴的氣息。 父母房,選用人字拼木地板為空間增添溫潤感。 父母房,手工粘貼的金鉑點綴牆面。 女兒房則配置了獨立的收納櫃與梳妝台,滿足大量的飾品收納需求。兩間臥室都規劃了獨立的更衣空間與衛浴,透過雙主臥的布局,讓彼此保有隱私。 女兒房,配置獨立的收納櫃與梳妝台。 女兒房,獨立的更衣空間。 而臥室之間不約而同地都有一個特色,就是偌大的開窗以及不遮光的窗簾。在臥室中盡量保留下每面窗景,雖然為了隱私還是設置了窗簾,但卻選擇了不遮光的材質,就是為了將風和光引入室內,滿足屋主追求與自然的連結。 父母房,開窗引進採光。 女兒房,搭配不遮光的窗簾將風和光引入室內。 書房則是為退休的父親與女兒規劃的工作空間,以帶有海水流淌的紋理薄磚為主體,讓空間充滿海洋的自然生氣。因為父親是一位退休律師,而女兒平常喜愛唱歌,所以書房除了書桌椅與書櫃,房內還有特殊的隔音設計,滿足父女倆的使用需求。 書房,選用帶有海水流淌的紋理薄磚,讓空間充滿海洋的自然生氣。 無論是在公還是私領域,沒有阻隔的窗都是為了將風和光引入家中的每一角落,任其恣意遊蕩。讓屋主一家人不管是在房內休憩抑或是陽台歇息,都能看見這片綠意銜接天際線的城市美景,隨著時間流轉、晝夜交替,感受時間佇留的片刻軌跡。 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屋主的收藏。 資料及圖片提供」 二三國際有限公司 採訪」歐陽青昀

MoDusArchitects|Tartan School

Interior 368

連綿群山環繞河谷,將山海綠意盡攬眼底,而坐落在義大利阿迪傑河谷的《Tartan School》,以其為中心向外擴散,描繪格狀圖樣的外牆,與周邊蔬果園相互融合,弱化建築突兀感,從鮮明對比到和諧相融,MoDusArchitects巧妙運用幾何手法,保留舊有結構,注入嶄新語彙,構築截然不同的教育環境。 以嵌入手法與周圍建築和諧相融,柔化量體突兀感。 為適應不斷增長的人口,泰爾拉諾鎮決意在保留原貌的條件下擴建,因此結合城鎮與田野風景,融入自然元素,恍若阿爾卑斯山的壯麗、歷史悠久的塔樓、陡峭山坡、中世紀城堡等景色現於眼前,描繪岀溫潤色澤與獨特輪廓,同時拓展孩子們視野。   將使用場景從內向外延伸,同時與果園、公共遊憩區相連。 因材施教 建築外牆以灰泥鋪陳,裝飾格子元素編織出溫潤氛圍,令人憶起在母親臂彎中的熟悉暖意。為明確劃分空間機能,根據程度與學習狀況,設計團隊條理布劃托兒所(0-3歲)、幼兒園(5-6歲)及青少年中心等場域,並布置流暢動線,創造不互相影響卻又彼此交流的公共空間,在互助中成長茁壯。   以灰泥牆作為襯底,裝飾格子造型與木質調,形塑溫潤而不失活潑的視覺感受。   在新建築中,設計團隊細心劃出四間教室,在可容納百名學童的空間中,提供團體活動、午休、閱讀等機能,並在地下一樓設置餐廳和運動室,與戶外遊樂場串連,創造內外的對話機會。步入位於低樓層的公共區域,布置小禮堂、餐廳、健身房等場域,創造多樣機能以進行學校演奏、社區會議等活動,延伸使用場景,滿足一應所需。   餐廳設置大面玻璃窗,與戶外遊樂區相互串連,引入自然氣息。 從美而生的溫暖 為塑造敞亮之感,特別置入大型窗景與外牆綠格造型作搭配,隨著微風拂過、暖陽輕灑,在空氣擺動間,沿著斜天花線條相呼應,並劃出一條廊道做場域界線,在用餐與遊憩場景之間穿梭切換。   掛衣區結合柱體圍塑出廊道,細膩劃分場域,為孩童明確定義用餐與遊憩氛圍。 沿著斜天花的木色線條延伸,呼應了外牆格子語彙。 在材質選擇上,設計團隊注入許多巧思,像是訂製傢俱選用樹脂地板質地,以鮮豔的磚紅色,為空間增添青春活力;在閱讀區及櫃體利用纖維木板,藉其溫潤圍塑出和煦暖意。另外,考量到孩童在走動間,容易導致聲量過大,對健康造成不好的影響,因此除在天花安裝隔音板,亦採用木質調達到良好吸音效果,勾勒出柔和氣息。 以木質調為基底,點綴低調而活潑色彩,塑造活力充沛的學習場域。   全作透過連結戶外遊樂場,與周圍鄉鎮作連結,將天地所贈的秀麗景致引入室內,同時點綴天然建材、俐落線條、幾何造型等語彙,描畫出獨特、溫柔的教育場所,藉充分利用原有資源,適當放大窗景與結構相搭,營塑舒適的暢快愜意。 穿過落地窗引入光線、捎來暖意,為兼具多樣機能的場所,給予豐富樣貌。 編輯」林靖諺

若樸空間美學|拾序

Interior 368

每個人心中「家」的模樣都不盡相同,如何讓空間在既定條件下貼近居住者需求、打造舒適的生活體驗,是設計團隊應當著墨的環節。若樸空間美學操刀的《拾序》一案,是四口之家的新居,設計師說道,由於屋主的一雙兒女正處於幼稚園階段,年紀尚小、活動力十足,如何滿足諸多生活物品的收納,並在有限面積內提供安全的玩樂餘裕,都成為團隊的思索要點。 有鑑於基地的挑高特色,設計團隊增設夾層空間,嘗試創造更多元的生活情境,同時發揮空間坪效。   結合興趣的住宅面貌 基地位於一樓,雖鄰近馬路,但因擁有專屬的室外庭院,並由園藝團隊規劃了整排綠植,保留了必要的隱密性,也拉近居者與自然的距離。設計師進一步解釋道,挑高形式的建物結構可謂本作的一大特色,在爬梳屋主的需求和生活習慣後,他們增設了夾層空間,盡量放大收納機能,並替未來可能需要擴增的孩子房留下空間。 玄關端景。電箱等設備被整合在隱藏門片中,維持了畫面的完整度。 設計師將輕食區域規劃於餐桌附近,以貼合屋主的習慣。 通往夾層的鐵件階梯。灰玻在光源的投射下顯得曖昧朦朧。 由於屋主身高較高,在夾層高度的設定上需特別著墨,力求下層不壓迫、上層可站立,並利用灰玻構築立面表情,企圖引入光線的流轉,創造朦朧通透的視感,同時也顧及了孩童安全。 夾層空間。軌道燈的運用滿足了更多元的投射角度。 夾層高度的設定需考量男主人較為高大的身形,盡可能在有限尺度中追求最適宜的體感。 另一方面,男主人有收藏樂高、玩具車模型的興趣,希望這些公仔能夠融於日常,因此將客廳沙發後的背牆做為展示之用,並飾以他喜愛的胡桃木色,帶來溫潤樸實的質感;­而電視主牆的水泥粉光粗獷且帶有手工鏝抹的肌理,則注入了層次張力,異材質的混搭共築出相互對話的個性居所。 電視牆的水泥粉光營塑了質樸醇厚的韻味,手工鏝抹的紋理也細膩疊加了空間表情。   沙發背牆做到頂的櫃體是男主人珍藏的樂高、模型車的展示處。胡桃木的質感溫潤,穩定了室內調性。頂端的開口則作為空調的出風口。 得益於室外庭院和挑高結構,自然採光恣意流淌於室內,有鑑於公共區域未做天花板,人造光源的部分以吊燈為主要照明,並於櫃體、層板等處局部設置燈條,增加空間的線性美感;夾層的軌道燈提供了更多元的投射角度,私領域則利用嵌燈營造均勻柔和的照明效果。 由於公共空間未做天花板,故以吊燈為主要照明來源,並局部輔佐燈條。戶外庭院的植栽維繫了隱私性之餘,也替室內引入了綠意。 將收納隱於無形 如同前述所提,本案的收納需求極高,鐵件階梯的下方皆釋出供儲藏使用,主臥室的上下疊櫃也盡可能擴充儲物效能;小孩房的樓梯踏階亦做收納使用,並挪出一區作為玩具放置處。 主臥室的上下疊櫃擴增了儲物的實用性。 設計師分享,為確保孩子行走、玩樂的安全性,特別結合鐵件與網子編織製成防護網,甚至樓梯高度亦有與屋主進行討論,致力構築令人安心的環境;天花板的弧形消弭了銳角的冷冽,捎來柔和表情,黃、綠等低飽和度的色彩替孩子的專屬天地覆上明亮活潑的氣息,在童趣及簡約美感之間取得了良好平衡。 防護網強化了孩子玩樂的安全,明亮色彩與弧形天花帶出柔軟的空間意象。   《拾序》以平和沉穩的筆觸描繪一家人心目中的生活藍圖,在光線、綠意的交織中盡享美好的日常片刻,讓人時刻感受安心溫馨的氛圍。     圖片提供」若樸空間美學 採訪」陳映蓁

DCD 大成設計 │ 安放古今的記憶方舟《釋外》

Interior 368

福州從秦漢至清代時期都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起點之一,見證內地與海外貿易的種種發展,隨時代變遷,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變化始終與國家和郭嘉之間的往來息息相關,厚重的歷史記憶在浪潮中沖刷、沈澱,融入來自不同文化的痕跡、滲透代代人們生活的縫隙。 一樓前廳展示出以船隻形象為核心的設計主題。 原身為百年茶廠的《釋外》,坐落於城市中軸線上的青年廣場、隔江與萬國建築博物館煙台山相望,承繼前人在此遺留的地基,餐廳的立足點無論時間或地點都像似巧妙地佇立在古往今來的交錯間,在新與舊、內與外之間遺世獨立。 原身為茶廠的建築外立面,見證百年以來的城市變遷。 海外貿易興盛的福州,在鴉片戰爭後更成為首批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船隻的形象就此在這座城市熠熠生輝,設計師受此啟發,選擇將其城市的氣韻與意象注入項目的設計中。 吧台上方懸著原建築的房梁,裝飾面面船帆,投影過往的歷史畫面,宛如在這座城市的歷史長河上航行。 化用歷史的船艙 雖然是改建工程,但是設計師不願以今非古、或將古今的存在意義置於對立,反而致力於吸收原建築和當地的聯繫,延伸茶廠的歷史意義,將其化用到如今的餐廳裡。 前廳以吧台為視覺中心,連接了左右的品茶空間和用餐區域。 宛如船艙的建築體,立面被紅磚密密實實地包覆,黑色的窗框和玻璃在厚實的牆面上鑲嵌一個個互通內外的窗口,從內而外,透出暖黃的燈光。穿過以同材質的框架所搭建的前廊,踏入門內,前廳碩大的原型紙燈就像港口的月亮,小心溫柔地搖曳著,指引來人的方向。 前廳右側垂落的白紗在品茶空間營造出雲煙繚繞、虛室生白的意像。 空間保留原本大致的外部輪廓和內在架構、原有屋檐和外形特徵,結合船艙的聯想,古樸的木樑、木質的承重柱、階梯,與門板、桌椅的材質遙相呼應;搭配角落的八角桌,疊高的銀箱,曾經與人們的日常息息相關的工具帶著過往的記憶,和這個空間一同拓展出新的內涵,煥發經歷時光洗鍊的寧靜和溫度。 行至餐廳尾端,陶瓶插花和恰到好處的擺設為茶葉的展示提供了文雅的平台。 乘載城市人文的空間細節 《釋外》二字立於門邊,細窄的拱門窺探得歲月的縮影,乍看狹長緊張的空間,在入內後才能細細品味每個角落的精妙細節。 用餐區以不同材質和顏色的椅子建構出海水和船艙內部的聯想。 前廳作為文創區,引導人們在此鑒茶觀藝,船尾的東方茶榻將「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的情趣納入其中,垂落的白紗隱隱約約的遮蔽,使當中的意趣既不被干擾,又更顯得引人入勝。 改建以後的房梁。 吧台蔚藍的磁磚從入內的第一視角中蔓延到視野之外,日光在磚面的起伏間折射粼粼波光,木質台面予人穩重可靠的印象,粗糙的白色帆布懸掛作頂,投影著一江兩岸的舊時繁華。 拐角的樓道以新建材稍作修整,保留了古建築的氛圍。 餐桌邊的百葉窗引入窗外的風景為室內增色,露台以最佳光景為幕,靈活擺放的桌椅,讓場域為承載多樣的城市人文生活提供可能。 閣樓的包廂沿用原建築的地板,以新的設計思維加以佈置,帶來一種在雨中小酌的情調。 往深處尋覓,在拐角處經一道幽然安雅的樓道拾級而上,閣樓的VIP包廂在昏暗私密的空間裡,以復古的台燈為眾人帶來溫暖的慰藉。 情緒的意象建構 在閩以南才能見到的紅瓦,經多方收集下精心切割,而後內里再獲新生,與斑駁的表面組合錯落開。紅瓦是深情的,一片一片交錯疊疊,像是時間的年輪,又像是密密地書寫了整牆的詩句,記錄著過去也書寫著未來,沒有起點也無終結。 仿造爐火造型設計的照明,再裝飾空間的同時也帶來視覺上的暖意,和居家的安全感。 原建築的地板、本土漆藝家沈克龍的作品、質樸的沙發⋯⋯素雅、古樸、寧靜、厚重的歷史美感以一種返璞歸真的態度相遇。海面皓月半輪作門,入得有一隅小閣樓。坐看帆布隨風鼓動,夜色下觥籌交錯,便有「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的意趣。 地毯和沙發結合燭火的燈光,在每個角落鋪陳溫馨的氣氛。 夜幕低垂,紙燈的光線柔和近人,似海面的燈塔、家人的等候,溫婉地傾訴著期盼,指引歸家的方向。今後,《釋外》便伴著煙火氣隨餐入胃,味與情被層層品嘗,直抵心靈。 半月型的包廂入口帶來詩意的聯想,結合內部淡黃明亮的主色調,與門外的氛圍做區隔。 自明朝開始對外貿易以後,中國茶葉對世界歷史的發展走向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在二十世紀以前是中國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茶葉市場的興衰相繫著某些沿海城市。福州自開埠以後直到1853年第一批茶葉向外輸出,其蘊藏的潛力才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在短短十數年間一躍成為世界性的茶葉貿易大港。然而,隨著國際競爭加劇以及西方國家對華茶需求減少,作為茶葉貿易大港的福州也一度繁華淡去。歷史的厚重,讓我們知道從何而來,去往何處。它是我們內心的基石,當我們尋找到它時,便能在此搭建精神的居所。《釋外》「釋」意為放下,「外」意為自省,無論大環境演變,這座空間始終傳達著古樸與平靜的氣質,讓人心安。 資料及圖片提供」DCD大成設計 撰文」江瑜

日比野設計 + 幼兒之城+ KIDS DESIGN LABO|KN Kindergarten

Interior 368

《KN Kindergarten》是座位於日本鹿兒島的新建幼兒園,得益其地理位置,不僅氣候溫和,更是擁有活火山、溫泉等天然資源。本案以「捕捉原始風景,感受原始體驗的園舍」為理念,與當地隨處可見的廣闊山巒與田野風景連結。對於居民來說,或許這些平凡景色並不引人注目,卻是極佳的自然山畫,希望透過設計,讓人們體會四季更迭中的自然美感。   得天獨厚的壯麗山色與田野,圍塑暖人心弦的家鄉情懷。 設計師提到,由於近年室內活動多樣化,追劇、電動遊戲等娛樂盛行,缺少了從實際體驗中學習知識的成長機會,加上現代多以車代步,即使不處在繁華地區,孩子亦容易受到影響,難以培養運動習慣,進而訓練體力。 敞開建築立面與戶外相接,增加孩子們與自然接觸的機會。 因此,設計師決定透過建築捕捉常被忽略的平凡風景,構劃當地獨特美景,同時在園舍內提供充足的遊戲場所,增加運動機會,讓孩子從遊戲體驗中相互學習與成長。   餐廳的大面窗景如鏡頭般捕捉每個四季風景,培養對家鄉的情懷與體驗。 為捕捉原始風景,餐廳設置大面窗景,連接保育室及室外的「風之廊道」,讓孩子無論身處何處,皆能感受季節變幻與時光變遷,從五感培養愛鄉情懷與感受力,打造充滿美感的教育環境。 場域周圍規劃「風之廊道」,讓空氣與光線隨風流動,感受如畫四季。 「做中學」的教育場景 為增加趣味感激發好奇心,在接送區邊的大階梯底部,設置攀爬網與之相連,並布置滑梯、方形洞窟、觀景台等多個遊戲場所,讓孩子們能夠自在玩耍。 將遊樂場設於樓梯周圍,讓孩子在遊憩中探索,學習面對危險的應對方法。 特別的是,階梯周圍時常被定義為危險區,所以設計時會盡量避免讓接近遊樂場,然而設計師卻跳脫框架,認為孩子在玩耍過程中,能自己摸索、理解危險情況,從而學習應對方法。 攀爬網在牆面展開,在綜橫交錯間形塑清晰視野,並隨著高度的增加,鼓勵孩子不斷成長。 另外,像蟻巢般鑲嵌於牆面的繩網遊戲設施縱橫展開,為家長提供清晰視野,掌握孩子們的玩耍情景,給予十足的安心感受,孩子們更能透過向上攀爬不斷挑戰自我,描畫成長的變化藍圖。 透過裝飾塗料、金箔等元素,表現「佛龕之鄉」的特色情景。 為讓孩子在玩耍過程中,親身體驗素有「佛龕之鄉」名號的家鄉魅力,遊戲場所使用了與佛龕相關的裝飾材料,如漆、金箔和鏡子等元素,透過近距離接觸增進家鄉情懷。步出戶外,庭園刻意不擺放過於華麗的遊戲設施,使庭園與周邊田地山脈景色融為一體,孩子們在此自由奔跑,藉腦力激盪發揮創造力,研發新遊戲與友同樂。   圍繞四周的清新綠意,正是自然所贈的遊樂場所。 設計師表示,幼年時期接觸的風景和經驗,對孩子未來人格的形成,以及自我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藉欣賞故鄉的美麗風景,不僅能培養對家園的熱愛,也能產生對外界的興趣,此外,身處在激發各種行動的環境中,能夠增加運動機會,透過自己創造遊戲,從中得到滿腹收穫。 編輯」林靖諺  

游雅清空間設計 │ 城市深處的義國風情《SABATINI CUCINA 深庭義式餐廳》

Interior 368

坐落台北市長安東路上的《SABATINI CUCINA 深庭義式餐廳》成立於2002年,向來以道地佳餚備受老饕喜愛,走過20年,餐廳托賴游雅清設計師進行改造,以當代視角詮釋義式風情,在喧囂城市裡開闢出一隅令人動心的異國餐館。此次改造,希望透過現代化的設計語言重新解構義大利建築風格,讓這座都會餐廳以簡約線條勾勒出對異國古城的聯想。   門面的直紋玻璃在長型格局切分若有似無的分隔,同時盡可能引導屋前光線入內。   因基地為聯排街屋,建築左右緊鄰屋舍,且內部腹地狹長,自然採光十分受限,因此將這部分短板轉化為亮眼的第一印象,捨棄過往落地窗式的前門,將店名挪到左側牆面,門面採用大理石、金屬與直紋玻璃打造型態輕巧的屏風,明確劃分內外屬域並引入自然採光。   一樓的色調鮮明的區分了不同功能的區域,藏身不同層次的堆疊光源,讓空間內的色調更趨近於自然。 整體空間延續了設計師化繁為簡的主旨,踏進餐廳驟眼望去,一樓空間大致被俐落地切割成三個主要區域,右側吧台的黑色大理石桌延伸至樓下,左側是結合沙發規劃的用餐區,自中間走道盡頭即是廚房和長梯入口。二樓是針對商務用餐或中小型聚會的樓層,規劃散桌區與包廂。兩個樓層之間,利用梯面形成一個小小轉折,使上下兩層樓板局部挑空,側邊的挑高牆面鋪覆鏡材,加深梯井的透光效果,並聯同扶手間隙創造多角度的透視感,予人更多的觀看趣味。 黑色的吧台以厚重的桌面和色彩建立分隔島的作用,反光的質感與鏡面牆形成呼應。 考量長型空間可能的封閉感受,這座餐廳巧用燈光與間隙將腹地條件轉化為義國的巷弄情境,藏入立面的光源以立面結構,彷彿城市裡建築交錯互掩形成複雜蜿蜒的街道,店舖、住宅、廣場與街燈投來各種層次的光,共同流淌於窄巷之間,映照著飲食與生活。不同角度的光源,不僅點亮了內部層次,亦使得整體溫暖雅致,不顯沉悶。    坐落在走廊末端的餐桌和廚房之間的牆面使用木材和鏡面的搭配,在木質的承重柱後繼續延伸視覺空間。 典雅基底與當代魅力   儘管《SABATINI CUCINA 深庭義式餐廳》料理路線、用餐體驗依循經典義式風味,設計師卻跳脫守舊,捨去具象的義大利古典元素,擷取局部後再翻轉為明快的現代線條,用以呼應隱喻街弄情氛的光線情境,延續令人醉心的風情韻味;恰如業主採用樣式素雅的餐盤盛裝料理,不將故事說滿的空間背景能更有餘裕地烘托食飲的繁與美。比如,二樓空間的天花板圓弧線條,即自義大利統建築的穹頂、迴廊拱門演變而來,在漸層照明灑下的暖光中,配以精挑細選的桌椅和餐具,型塑南歐午後悠閒的聚餐情境,呈現了《SABATINI CUCINA 深庭》忠於義式生活的獨特魅力。   樓梯曲折的側面帶來雕塑般的美感。 義大利幾座古老城市Siena、Bologna或Verona,自幾世紀前保留至今,由土壤到建築的溫暖色澤,也成了豐盈空間情懷的要素。設計師汲取古城放眼望去直覺的色彩印象,以手工漆漸層覆上燃橙色,讓人意會到揉雜了暖陽下乾爽的磚瓦、牆面褪去鮮豔的紅褐,或日常器具樸拙的陶,是南歐極盡燦爛的陽光才能釀造出來的醇厚色澤。 以手工漆漸層覆上燃橙色,增添鮮豔的點綴,使空間更富有活力。 在牆面的建材部分,這座餐廳採用鏡面營造空間趣味,從一樓吧台的牆面、用餐區和廚房之間的隔牆,延伸至二樓與藝術字體店名相襯的玻璃牆面,在視覺感受上拓寬並拉高了空間效果,並與室內連袂得更加摩登別致。   鏡面牆以白色的藝術字體再一次強調了店名,借二樓典雅的室內裝潢為背景,互相襯托出不同層次的欣賞角度。 以簡喻繁的包廂設計   VIP包廂上方的象徵包含雙關,一是義大利燦爛的太陽,二則南義隨處可見的向日葵花田,利用似曾相似的視覺語言勾勒意涵。也藉由彎曲的線條打破長型格局單一固定的橫、直軸關係,當人們在座向上仰望,軸線後方留著話語未盡的端景,自然帶出前後景深。 包廂內以簡約的空間設置,配合油畫般厚實的色調,烘托餐點與餐具的精緻。   牆沿與天花板規劃間接照明,避免吊燈或投射燈主體鮮明,讓光源能自然暈散於用餐環境,猶如沐浴於義國暖陽下用餐。如此一來,看似自間隙滲入的光,模糊了立面間銜接與錯位距離,甚至天花板不同高度透出的間接照明,穿插入深色系的運用,無不隱約擴張了空間視覺,創造嶄新的光暈情境。空間方方面面的細節,正如義大利重視將藝術美妙融入功能的實用性的文化,讓創作不受傳統束縛同時承載了生活文化的內涵,多變、個性、亮麗,體現義式的個性魅力。   包廂與用餐區之間以直紋玻璃打造的拉門作為間隔,不著痕跡的連接與切割整體空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游雅清空間設計 撰文」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