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冬日時序翩然而至,天地萬物進入休養生息的時節,像是在為一整年的奔波畫下一個沉靜的休止符。此時,前往參觀了「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回顧展,這場展覽以宏觀周全的視角,呈現了這位建築巨擘橫跨一個世紀的非凡歷程,展覽不僅展示了經典的建築作品,也勾勒出他在時光長河中不斷探索的生命軌跡,隨著觀展的過程,以他的生命故事為鏡,一邊梳理思緒,進行自我的省思與對話。 特別是展覽中有關貝聿銘設計日本MIHO美術館的紀錄片片段,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他提到自己年少時,經常走訪各地的寺廟,這些古老的建築往往隱匿於群山之間,通往它們的道路佈滿層層疊疊的階梯。「你需要爬上去,才能抵達。」他在影片中如此說道,「這就是它們的目的。」 那條蜿蜒的山路、數千級石階,不只是到達目的地的途徑,更是一段旅程的精髓。放慢腳步,感受腳下的石板與周遭的自然之聲,那是覺知原本世界與邁向另一個境界的必要歷程,沒有捷徑,沒有縮短路途的方法,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當下,才能讓旅途的本身,成為經驗的一部分。 欣賞過程的美麗 通往理想的旅程,其價值恰恰在於它的漫長與深刻。受到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啟發,貝聿銘在日本MIHO美術館的動線設計中,精心打造了一條長隧道,隧道內部幽靜深長,隨著腳步逐漸前行,盡頭處的自然景致徐徐展開,如同見到桃花源一般震撼。「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條路,是到達美術館的唯一途徑,也是一段難以忘懷的心靈體驗,正是因為這段行走,抵達時的感動,才顯得如此珍貴。 深層的喜悅 貝聿銘在一次訪問中談到,當他看到自己設計的建築物矗立在世人眼前時,心中不禁百感交集,他說:「建築師所創造的事物,將會屹立在那裡,永遠存在,讓人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多采多姿。所以我認為,建築師肩負著重大的責任。但也因此,它帶來了極大的快樂。」人生如建築,是一場逐步鋪展的旅途,每一階段都是不可或缺的過程,漫長的階梯與幽深的隧道,既是挑戰,也是成長的養分。這時候,重要的不再只是前進的速度,而是我們以什麼樣的姿態走過每一段路,又如何用心感受腳下的每一步,以及經歷了這些以後,感受到生命價值的深層喜悅。 每一步都是禮物 為了到達頂峰,而長途向上攀登,是致力於達成目標的重要一環。而旅程本身必須成為經驗的一部分,沒有捷徑,沒有高速的方法,而是放慢腳步,親身體驗,有一種離開原本的世界,邁入另一個世界的感覺。正如陶淵明描繪了一條通往理想國度的路途,起初狹窄幽暗,但盡頭處卻是光芒四溢,令人豁然開朗的桃花源。也如貝聿銘設計的美術館道路,終點的風景固然令人神往,但旅程中的光影與感悟,同樣是無可取代的瑰寶;過程中的每一刻,都是難得的禮物。願我們都能以此心念,珍惜當下的每一步,走向人生的浩瀚蒼穹,在體驗與成長中成就未來。
Interior374
撰文及圖片提供」王俊宏
一個突如其來的午後空檔,一位不期而遇的高中同學,一場家長裡短的生活閒聊,除了彼此家庭日常的分享外,其中的一個話題,是關於人生第一份工作對於自己後續職涯的影響,談笑間,霎時穿越到過往的時空中,同時也喚醒了沉澱於腦海深處的回憶,段段刻骨銘心。 「真言社」是一家音樂製作公司,當時旗下的歌手有林強、伍佰、張震嶽、朱約信及羅百吉,皆為創作型的藝人,當時年僅19 歲的自己,很慶幸能成為真言社的一份子。當時,於樂壇擁有超高人氣的林強,遠赴英國錄製,帶回了全新創作專輯《娛樂世界》。 彼時的自己,是一名青澀的職場新鮮人,卻能幸運的完整經歷了唱片的製作,得知其中的難能可貴,一張唱片的出版,需要團隊的多方協作,從詞曲創作、配唱錄製、編曲混音、封面設計到印刷包裝生產,直至藝人配合宣傳發行、出席各大綜藝,整體製作流水線的每一個環節,步步如履薄冰且一絲不紊,方能驅動唱片銷售的穩定成長。 挾帶前兩張專輯狂銷的成功流量,已然鞏固了林強於華語樂壇的地位,我一直認為此次專輯的推出,必然延伸前作《向前行》及《春風少年兄》的成功路徑,進行再次的疊加,當《娛樂世界》這張CD 呈現於面前時,從外而內的內涵,令我驚覺到自己完全低估了上帝賦予人的創造力,紮實給了自己一記重擊。 唱片專輯封面已是顛覆主流的表現,以藝術家畫作取代藝人肖像為主的設計,視覺上的呈現,於當時的華語樂壇儼然成為首創,音樂創作更是一種另類的重塑,不再複製高光時刻的曾經,也不再迎合膾炙人口的過去,以強烈的電子迷幻路線,再度自體更新,林強滿溢的創作動能,震撼了旁觀的我,徹底的眼界大開。 至今回想,當年從人生第一份工作獲得的啟發,就在心中埋下了一顆蘊含無限可能的種子,伴隨著自己的職涯邁入了室內設計的領域,由實習生一職鳴槍起跑,歷經自行創業,再轉戰跨區的異地工作,珍惜著當下的每一個崗位任職、設計專案或是團隊協作,無論艱辛與否,從工作中萃取養分,從經歷中錘煉出精華,個人認為皆是成長茁壯的根基,亦是欲窮千里目,提升眼界的人生階梯。
Interior374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前些時日,母親提醒我,該去探望一位父親生前的摯友。在踏入那位長輩家中的當下,兒時回憶也隨之撲面而來。 依稀記得,約莫十幾歲時,第一次隨父親造訪。他領我穿過偌大的客、餐廳到達一樓底端,底端的左右兩側各是一個房間,廊道連接著有座錦鯉池的後院,左側書房的書架上填滿藏書,房內終日瀰漫著菸斗散發的菸草香。 右側是另一個房間,臨窗的矮几上放著金魚缸,兩邊分別陳設尺寸不一的玻璃櫃,櫃內收藏琳瑯滿目的機械腕錶及懷錶,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機械錶,其錶面迷人的動力運作,開啟了我對機械錶的興趣,也是我喜愛鐘錶的起點。回憶中,那位長輩的私宅,應該是我兒時陪著父親或母親造訪友人家,極少數感到有趣、甚至離開時猶會依依不捨的地方。 至此之後,每次我離開台灣前都會去探望這位長輩,甚至為此不惜推掉與同學遊玩的機會,滿心期待的隨父親前去,沉浸於機械錶知識,欣賞、把玩,聽他深入解說機械的構造和功能。 時隔多年,我再次踏入那間滿是腕錶收藏的房間,唯一和記憶有所出入的是越發陳舊的壁紙及倚牆的玻璃櫃,環顧熟悉的擺設,包含金魚缸與玻璃櫃的位置幾乎不變。再從窗戶往外探看後院,卻發現錦鯉池內乾涸、只餘泥巴,不禁萌生景物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 長輩年事已高、身體微恙,但風采如昔,聊起有關機械錶的一切依舊滔滔不絕,從各廠牌的機芯鑽數、打磨工藝、擺輪軸、夾板甚至擺輪游絲的差別,延伸至錶盤配置、大小、厚度、分割比例、塗料,再到時、分、秒針長短,錶耳間寬度,最後細數各個名錶廠牌的興衰發展,而我也如幼時,洗耳恭聽他的研究心得。 在名錶廠牌的迭代興衰間,許多錶廠為了營利,放棄最初的理想與製錶精神,原本只作小錶徑的正裝錶,為了迎合現今潮流,改做近幾年流行的大錶徑運動錶款;也有些錶廠,為了大量生產,省卻工藝堅持,不再採用專精且擁有豐富經驗的製錶師手工打磨的機芯,改用大眾通用機芯,再交由各錶廠加以改裝,製成各家錶廠的產品,造就各家品牌獨重造型,但機芯與內涵卻彼此相仿的情況。 不單是錶廠,就連腕錶的消費狀況,也同樣令人唏噓。長輩談到,前幾年身體尚可行動自如時,受邀參加不少餐會,期間看到許多年輕後輩多半配戴幾個固定品牌、款式的腕錶,就像一致的名牌。 他感嘆道,在以前的年代,腕錶的佩戴不是為了宣示財力,而是彰顯每個人的個人品味,依據不同場合做不同穿搭,針對不同腕錶,彼此總能對細節侃侃而談,如數家珍;相對來看,現下多數人配戴腕錶的價值,只剩下品牌、話題、價格、投資考量等著重抬舉身份地位的膚淺,少見對於鐘錶內涵的研究熱情,不解為何當今機械腕錶的收藏環境演變至此。 聽著長輩語重心長地慨歎,霎時間,我回眸望向那個三十多年來始終靜靜安於窗前的金魚缸,就像開始變異,彷彿看見金魚慢慢游出金魚缸外般荒誕......。
Interior374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初秋時節,受邀參加在杭州徑山舉辦的茶會。黎明之前,我們從山上的住處出發,沿著蜿蜒山徑緩步前行,來到山裡一處空曠的場地,來訪的人們也陸續聚集於此,大家依序靜靜地坐在地上,四周一片漆黑,只有微弱的燭光點綴著這片靜默天地。滿天星斗璀璨耀眼,只需抬頭仰望,便能感受到宇宙無邊的寧靜,在這無垠的夜色之中,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如同匯入一條靜流,心緒安定、氣息和緩,共同等待這場晨間的靜心茶會展開。 從容淡然的氣度與了然於心的境界 在黑暗中靜下心來端坐於地面,感官逐漸清晰,耳邊傳來清晨的鐘聲,渾厚而悠遠,彷彿在提醒我們打開覺知,專注感受當下。此時,茶人提著熱騰騰的水,姿態優雅地走入席間,為這次的茶席揭開序幕,賞茶、泡茶、品茗,這一連串流暢的動作行雲流水,然而每個細微且樸素的動作裡,卻蘊藏著多年的修為,既有沉穩自在的餘裕,又不失順勢而行的靈動。 正如《論語.述而》裡所提到的「游於藝」,舉動之間看似毫不費力、游刃有餘,實則是專心一致與反覆淬鍊的成果。敏銳地覺察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從而獲得綜觀全局的理解與把握,展現從容淡然的氣度,體現內外合一的和諧節奏,達到了然於心的境界。 弛靜之美與順應自然 天光漸亮,大地在晨曦中甦醒過來。茶人在席間傳達了動靜之間的平衡與放鬆,在滌心淨慮的沉靜狀態下,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與內在世界的流動。這次的靜心茶會讓我們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弛靜之美,一種從容的心境,一種在外在流動與內 在平衡之間,探尋天人合一的智慧。受到這股力量的啟發,學習活在當下的每一刻,讓心靈在天地之間悠遊自如,經過這樣的實踐,感受生命的自在與豐美。
Interior373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無點何以成線,無線何以構面;點成線,線構面,點是幾何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在一般的解釋下,點被看作零度對象,線被看作一度對象,面被看作二度對象。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點、線、面成為三度空間構成裡基礎且重要之元素。 無幹何以生枝?無枝何以滋花?沒有樹幹默默的支撐,樹枝何以茁壯?沒有樹枝輸送滋養,花朵何以寄生成長,並最終綻放得令人讚賞?這應是大自然的規律。就如同種子入土,必先向下紮根,沉潛立基後方能破土而出,進而生長枝幹、延伸枝葉,如此才有餘力滋養花朵年年生長,而非一時燦爛。 上述兩者,筆者以為,前者可視爲「唯物論」,既成事實、由少構繁;而後者應當是「唯心論」,自由心證、互爲因果。至於認同與否,就留給讀者各自著墨了……。 在「石坊」設計工作室前院的緬梔(雞蛋花),剛種下時,當時高度約一米六、七,但就在前些日子我忽然發現,那兩顆花樹已經生長至近兩層樓高;回想16 年來,每每在花朵盛放期間,行經門前的路人,不乏檢起地面的花瓣品聞,或是佇足樹下欣賞,緊簇的花朵很是引人注目。 此情此景令我聯想到: 一季即可盛開的花朵,花色絢麗、花形動人,存在即賞心悅目,總惹來滿滿話題,但終究短暫,絢爛不過一季。十年累積生長茁壯的枝幹,靜默卻穩定、低調且恆久,或許看來樸素,不如枝頭花朵競艷般奪目,卻是雋永且令人安心的存在;其雋永不為旁人,僅為默然撐起一季又一季的繁花開落。 或許,花朵之美是一種形而下的唯物論;甚絢麗也奪目,可為器; 或許,枝幹之美是一種形而上的唯心論;不醒目不張揚,卻有道。 「花落何家」重點在花朵對外盛放,因其美麗而成為器,總是招徠多方注意,卻也難逃花期有限。「家何落花」重點是潛心於內望本質,思索生成之道,扎實蓄養內在,終致長遠的生機圓滿。 現今,大環境充滿著「花落何家」的設計形態,從平面規劃、立面分割與空間氛圍常見複製或復刻的鑿痕,導致作品辨識度模糊,思維深度不足,無法使空間本體與空間使用者兩者無違融合,多數的設計成品竟像是量化產出的樣品那般,外觀漂亮、緊跟流行元素卻不見動人靈韻,完全無法達到「家何落花」的獨特原創、想像氛圍;或許,我們應放下快速復刻、依附流行的捷徑,更加潛心思考,如何將設計語言的轉化著重在「家何落花」的意義,而非競相追逐「花落誰家」的喧騰。
Interior372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夏日在歐洲旅行,沿途經過奧地利薩爾茨堡(Salzburg),倏然想起七年前造訪過的一家咖啡店,那時帶了幾包咖啡豆回家,香氣與風味令人久久難忘。於是興奮地尋路前往,竟找到當初的那款咖啡,當下嗅覺記憶通過感官知覺重新被喚起重構,咖啡香與散發在街道巷弄的氣味交織,超越時間的界限,再次鮮明活躍起來。 想起《追憶似水年華》一書中有一段相似的故事,書中的主人翁馬塞爾,在偶然間品嘗了浸泡在茶中的瑪德蓮蛋糕,喚起他兒時的回憶。這種記憶是如此強烈生動,「香氣足以喚起比其他任何東西更多的記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以至於他感覺自己回到了過去,重新體驗到那段時光的每個細節。 當我們置身於特定的空間中,周圍的環境、氣味、聲音、光線等元素共同作用,能夠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感官知覺和記憶形成。咖啡店的設計風格材質、室內的陳設與色彩、燈光的氛圍,甚至桌椅的排列,都可能清晰地烙印在我們的腦中,這些環境細節會幫助我們重新連接起過往的記憶,通過對氣味的精確辨別,創造出複雜而細膩的味道體驗。嗅覺和味覺具有觸發深層記憶和情感的力量,相較於視覺和聽覺,嗅覺和味覺更直接敏銳地建構連結,能夠引發深藏在潛意識中的經歷,讓感官記憶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人帶回到過去的某一特定時刻。這種感受不僅激起了對過去時光的追憶,也引發了對生命中那些微小而彌足珍貴瞬間的重新體會和珍視。 感官記憶的重現讓我們重新思考記憶的本質和作用,這種重現讓我們能夠以不同的視角看待過去,並在當下找到新的意義。街道巷弄的氣味、薩爾茨堡咖啡店的香氣,這些富有層次的感官感受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短暫的愉悅,更是對生命中細微美好的深刻感知,透過感官記憶得以重現和延續,成為時間和記憶探索的重要媒介。置身於咖啡店空間中,環視周圍的一切,從店內空間到咖啡豆的氣味,無不在喚醒著舊日的回憶,使人彷彿回到了那段獨一無二的美好時光。 在感官記憶的重現的過程中,我們體驗到時間的流動與豐富的生活感知,重新經歷別具意義的時刻,促使我們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而美好的時刻,賦予生活新的意義。
Interior371
撰文及圖片提供」TaG Living 創夏設計
源起 試著想像,一道佳餚為什麼迷人,是拿起刀叉送入口後在齒縫間散發的滋味令你著迷?還是藉由鼻腔傳送的香氣令你無法抵抗?或是餐桌上的料理美學使你離不開眼?又或,是因為耳邊傳來關於這道料理的深刻故事打動了內心?美「食」,是一連串關於感官價值的堆疊,是動詞,賦予佳餚生命力,也是名詞,賦予你為何選擇享用它的意義。而這個抽象的意義,用味覺、嗅覺、視覺、聽覺等各種形式進入身體,在體內化為無形的價值傳達至大腦,建構出一段美好的體驗。 THOMAS CHIEN Restaurant餐廳內部由多項3D列印家具打造。 把設計空間想像成設計一道佳餚。身為室內設計師的我們能為空間創造美學觀、打造實用面,解決那些關於空間的問題,而這些是絕大多數人對於室內設計師的定義,可身為一位設計師,應該不僅如此,不甘於工作只淪為討論設計的形式、材質的觸感或面料的花色爾爾。或許是慣於不停地探究問題的根本與延伸,我們希望將「設計」視為各種價值的堆疊,它可以是動詞,能打造出各種有形型態的滿足,它也可以是名詞,訴說著無形的空間故事,讓故事內化成形象的深度,再由深度創造出意義。這種抽象的意義,是在改善生活的同時還可以提供使用者一點點的啟發,改變習以為常,或給予一絲絲對於生活、環境各種可能的、不同的思維轉變,開啟當事人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及想像。這是,我們所期待的,做有意義的設計。 意義不是用想的 而是去實踐的 當你想創造一個有意義的空間,你需要的是一個懂得所謂「有意義的設計」的對話者。在2023年的一個午後,THOMAS CHIEN Restaurant 的靈魂人物—簡天才師傅敲響了我們的門,讓這份期待遇見屬於它的知音。 我如果不在餐廳 便是在尋找食材的路上 初識簡天才師傅是從「在地主廚」之名開始,而此名的由來絕非浪得虛名,自2012年起,當你我初接觸“有機料理”、當大眾對這種飲食抱持疑慮與觀望態度時,簡師傅在這塊島嶼上早他人一步,整合全台各地有機小農,串連出多條在地的綠色供應鏈,吹響台灣當令食材取代進口原料的號角,打破國人飲食習慣勇敢增量菜單的蔬食配比,推廣如何有效減緩畜牧業及運輸對環境所造成的碳排負擔。他將在地主廚精神融合法式烹飪手法,用海洋城市的文化與關於高雄在地的記憶化為餐桌上每季的風味菜單,為南台灣綠色餐飲開創新的篇章。身體力行的起始,在多年的扎根後長出一片名叫永續的花海,他的堅持在時間的鋪陳下顯現了價值與意義。我們依舊記得那個設計前期的討論會議上,彼時的THOMAS CHIEN 團隊心中訂下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在不遠的未來——米其林的綠色星星。 餐廳室內空間使用近八成永續材打造,如:無水泥天然塗料、廢棄漁網循環地毯、有機吊燈、循環材3D列印家具等。 相同的理念本質 是實踐空間概念的起點 創夏設計團隊有另一個生活設計師品牌,名為TaG,至今已走過13個年頭。13年來,我們堅持在產品設計上盡可能使用來自台灣本土的材料,克服成本、選擇等限制,從原料到包裝,力求降低碳排放,實行友善土地原則,實踐真正Made in Taiwan的本土化理念。這樣的理念,延伸至我們的TaG Living空間設計品牌,讓設計持續走向永續循環之路,融合各種傳統、現代、實驗性的工藝與素材,從綠建材找尋到水庫淤泥改質塗料應用,全方位打造各型態的綠色有機空間,賦予空間友善環境的意義以及對永續生活的啟發,由設計落實我們對這片土地的回饋。 「如果是對的事情卻不去做就只能停在原地;如果做了,未來能讓更多人也跟著做,那是對環境是友善的、對地球是好的,那就必須做。」——簡天才 因為在綠色道路上找到相同的理念,做對的事成為彼此的共識。我們搭起一座合作的橋樑,而這座橋樑的核心,名叫永續。但所謂的永續絕非浪潮,亦非跟風,更不希望最終只是貼上標籤的表象。我們退一步從大環境尺度來思考,深入至概念,深入至意義的本質,將友善環境化為理念延伸、擴散,由自己周遭的一小步起始。於是,生活的土地便成了探尋的起點,我們試著將生活廢棄物透過再製技術翻轉原型價值,如:使用牡蠣殼製成無水泥天然塗料、廢棄漁網製成有機循環地氈、台灣土地上可自然降解的素材打造成吊燈……,這些建構THOMAS CHIEN Restaurant 室內空間的各種本土元素,無聲卻深刻的回應著自然環保的方法,以「永續」的名詞邁出其中一步。 THOMAS CHIEN Restaurant 簡天才師傅與創夏設計總監王斌鶴、副總監王斌顯於餐廳內部合影。 顛覆既有方程式 開創3D 列印新里程 很幸運的是,我們的身旁不乏有著相同永續理念的專家及團隊,郭文毅博士便是其中一位。身為成大第一家衍生公司「成大昶閎」創辦人,郭博士透過多年來學術及產業合作資源,持續開創、研發各項本土廢棄餘料的循環再利用,如水庫淤泥樂土、發電廠飛灰到紙廠綠泥等,從研發、推廣、教育,至找尋相應的永續製造方法,建構起台灣循環材料的王國,近來,他更逐步開啟了3D列印與循環材的創新里程,將台灣的生產再製帶入更環保、更友善土地的綠色價值......。 永續製成的綠色解決方案 3D列印的崛起已是你我共睹,過去幾年間,不少國際建造案例為全球建築業掀起一波革命。與傳統建築方法相比,3D列印技術不僅可以減少材料浪費、減緩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並降低對環境的負擔。將優勢延伸至後期,還能依照各部件進行相應維護,控管使用的生命週期,以緩解過量的生產需求,達成自然資源的保護。不少品牌看準它的永續製程優勢,深入至用料自由度的創新,多樣化的3D列印永續商品應運而生,如Adidas 推出結合海洋廢料製成的Futurecraft3D鞋款、米其林導入生物分解技術的3D列印未來輪胎……等,挑戰了既往我們對於物品及物料使用的想像。這項推翻傳統製造資源、人力與時間需求的革新方程式,為21世紀的「永續」寫下一個動詞,定義出一項劃時代的綠色方案。 成大昶閎創辦人郭文毅博士。 全台第一座循環材3D列印「家具」 這種永續的綠色製程扣合著我們的理想,提供團隊一個不受時間限制並減緩環境負擔的製造選項,但實際面的不可忽視,總能將理想由雲端拉回現實。在台灣,礙於法規、製造供應商或成本等因素,讓它成為一項還未普及的技術,更遑論想在短期內落實建築或室內結構的操作。但凡事總需要一群人勇於擎起火炬,試著推動開創的力量,否則產業與技術永遠只能於原地踏步,因此,我們和郭博士決定由餐廳內部的軟件——家具設計,點燃南台灣的一把小火苗。而在設計實行前,郭博士已於多年內找到循環材供應生產的方針,引導我們在這段綠色開創之旅上的前行方向。 頡欣機械改造的全台第一座循環材3D列印機。 早前,台灣3D列印用料仍不脫塑料、水泥等不環保、高碳排的底材,這種限制也為台灣3D列印劃上一個永續的問號。鑑於此,郭博士不斷構思改革方案,將眼光放在多年來專研的廢棄餘料上,希望能在台灣徹底實踐3D列印的永續製程。然而,台灣並無可供循環材使用的機台,於是他憑藉一份單純的執著開啟合作供應商的找尋,最終在台南頡欣機械公司裡看見一抹曙光。頡欣機械多年來專精於管材、異型材、造粒、塑木等機械設備製造技術,能夠順應循環材印製的特性與需求提供改良,改造出全台第一座供應循環材的3D列印機。這個硬體設備的突破,正式為台灣3D列印的製造方程式開拓不同以往的未來。 結合爐石與牡蠣殼為底材,將其研磨成粉,打造成3D列印船型公共椅等一系列的有機循環家具。 當我們有了機台技術的開創、循環廢料的研發,欠缺的是一份實踐經驗與高值化應用的價值核心。我們和郭博士由THOMAS CHIEN Restaurant的在地化及供應鏈本質思考,挑選高雄中鋼集團於煉製鋼鐵時的爐石、佳餚食用後因含鈣量高不利焚化掩埋被視為廢料難題的牡蠣殼,將其研磨成粉,經反覆試驗調配成適當比例,找到取代水泥灌模的硬度,打造出全台第一座無水泥材質,並且全面使用永續循環材的3D列印櫃檯、船型公共椅與餐桌桌腳。這些日常不經意的廢材打破了既定框架,經由一個創新的生產模式,以耐用、環保和可行性的面貌華麗變身,向大眾訴說土地材料庫與產業技術革新的價值,以永續為題延續各自的意義。 克服引力的流線型龐然大物 在THOMAS CHIEN Restaurant 的循環動線上,我們將各種動態和靜態之間的視角視為一種「食」境舞台。從用餐的形式到家具的擺設,各項關聯都能衍生出一套互動展演藝術,打破傳統美術館及畫廊展示框架,架構起空間的藝術策展理論。這個理論延伸並強化與用餐之間的互動性,並深入至實用面營造成故事感。我們為各區塊設計專屬的循環家具,如:休息區的公共椅、用餐區的桌腳,以及接待區的櫃檯,將它們以藝術性質的物件外觀開啟視覺,並且深化至功能面上的使用體驗,為空間由等候、用餐至結帳的一系列流程提供不同記憶點,進而堆疊起相同價值:品牌與空間的永續精神。 在環境限制下,面對700公斤的3D列印櫃檯成品,需要啟用近十位人力才能將其移至定點。 深入至家具形體,桌腳是實踐這項核心的啟程,我們試著將它與THOMAS CHIEN Restaurant的新法餐理念相搭,即為打破傳統餐桌巾的存在,卻又希望保留這項象徵性的元素,將傳統餐桌巾重新構想,轉化成3D列印的桌角形體。餐桌巾的柔軟化為堅硬的砥柱,融合出傳統及創新的對比符號,讓桌面下的意象與餐桌上的美食產生關聯,在佳餚的食用過程中由上至下有了連結,賦予舊有形式一份嶄新的定義,成為空間隱晦卻幽默的調味品。 3D列印桌腳使用法式餐桌巾形象構成形體。 此後,我們先後提出公共椅及櫃檯的物件形體概念,憑著工業設計領域多年的實踐經驗,將不同表面材料融入接縫設計替代黏著劑的使用,便於日後實現3D列印回收、再製的永續生命。然而,萬物引力的不變法則讓團隊在櫃檯印製期間面臨一項巨大挑戰。由於櫃檯形體的流暢外型須達一定傾斜幅度,但印製過程中物料並不會立即硬化,重力因此成了實作的坍塌阻力。為克服這一關鍵,團隊進行反覆的試驗,在各種嘗試中找到公約數突破了列印的最大傾斜角限制,發展相應的堆疊強度與支撐技巧以確保造型在列印過程中不會塌陷,幫助結構、功能和美學找到相對的平衡,成功打造出700公斤全台最大且最流暢的無水泥3D列印櫃檯。 回顧 2022年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最新核定的「永續發展目標」中《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明確地定義出以物質生命週期的永續管理為基礎,促進原物料永續使用,提升廢棄物再利用處理技術能力,推動跨產業合作鏈模式,整合資源進行有效循環,發展環境友善的綠色創新材料,促進資源再生的永續消費及生產。回歸到商業空間的價值,我們認為有意義的設計應該源於所在的土地,透過循環材、3D列印技術,有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和資源消耗,達到有機環境及產業的正向革命,推動友善料理與永續空間共存的價值,為台灣商業空間帶來實際面的參考範例。 改造的3D列印機台將價值延伸至工業美學與教育層面,加入可移動、觀景臺的友善設計,增加移動至各區域執行3D列印的便利度,此外,亦考量到未來有機會走出城市,到城鎮推廣給偏鄉群眾與孩子體驗先進技術,因此改良觀景臺窗。透過團隊的專業及技術鑽研,讓3D列印改造機台可印製出更小接縫的優勢。 有意義的設計,除了延續永續精神更做到產業鏈串連,我們很榮幸能匯聚各方專業,並且與保有堅持及挑戰精神的專家團隊有志一同地從「永續」核心邁出一小步,為在地廢料轉化成循環材料、改革台灣3D列印製程,為消費與再生提供一套方案。一如簡師傅走訪城鄉串聯起一張張小農供應鏈「好農美食地圖」。身為這項合作的推動及參與者,我們希望以此串聯上下產業鏈,從空間設計師、循環資材專家到3D 列印技術製造和供應商的合作,達到資源建構、共享及擴張,透過初步形成的產業合作體系幫助台灣繼續深化永續目標,並由各面向同步宣導對綠色環境議題的重視,發展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模式,讓這座島嶼上的你我真正走向永續的核心價值。 改造的3D列印機台將價值延伸至工業美學與教育層面,加入可移動、觀景臺的友善設計,增加移動至各區域執行3D列印的便利度,此外,亦考量到未來有機會走出城市,到城鎮推廣給偏鄉群眾與孩子體驗先進技術,因此改良觀景臺窗。透過團隊的專業及技術鑽研,讓3D列印改造機台可印製出更小接縫的優勢。 我們將這個「有意義的設計」持續放在心中,持續帶著另一份期待,交由時間給我們答案。如同THOMAS CHIEN Restaurant在多年的努力後,終贏來夢寐以求的米其林綠星肯定,從這份肯定開啟台灣全新的餐飲文化里程,由南台灣在地團隊承先啟後,推動產業邁向綠色改革。 撰文及圖片提供」Shang Jung Tsai、創夏設計團隊
Interior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