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64

  • 強調自然景致,入口處的花藝特地邀請CNFlower策劃。

  • 建物外觀線條簡約俐落,局部的反射材料創造了色塊般的視感差異。

  • 基地坐落於板橋江翠重劃區。設計師期待透過花草形塑行進的心情轉折。

  • 主要接待大廳身兼場域分界功能。向左為放映、模型區,向右則進入交誼空間、洽談區、樣品屋等。

  • 咖啡廳暨交誼空間。色調濃厚且拆組精品飯店元素,細膩提升精緻度。

  • 業主希冀注入米蘭的城市意象。設計團隊重譯知名景點的圓拱語彙,透過高低錯落的安排捎來層次。

  • 水景與筆挺的植栽成為視線焦點,大面落地窗消弭了內外距離。

  • 樣品屋一隅。

  • 不同比例的長窗框塑出不同景致,強化了空間的律動感。

  • 傍晚時分室內的朦朧光影及室外水景倒影彼此相互輝映。

  • 平面圖。

智在設計|康智凱 / 新濠一匯

重視自然情境的接待中心

  • 設 計 者」智在設計 / 康智凱

  • 參 與 者」沈千琪 高巧穎

  • 攝 影 者」朱逸文

  • 空間性質」接待中心、樣品屋

  • 坐落位置」台灣

  • 主要材料」夾板、矽酸鈣板、烤玻、瓷漆、塗料、木皮、鐵件

  • 面 積」420坪

  • 畢業於華梵大學建築系及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華梵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註冊建築師。

  • 透過旅行與觀察去探尋生活與美學的本質,並且藉由不斷的空間實驗,建構出不同於一般專業者的設計風格與空間想像。長期專注於接待中心與樣品屋的設計領域,將建築、室內、軟裝與藝術等範疇,整合運用於設計策略之中,並屢獲國際獎項如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台北設計獎、金點設計獎、IAI亞太設計獎、德國iF設計大獎、義大利A'Design Award、日本Good Design 設計大賞等。

位在新北市的江翠重劃區擁有便捷的交通優勢和生活機能,是近期炙手可熱的開發熱點。康智凱設計師提到,基地周遭雖有公園綠意,但因鄰近高架道路且平房林立,導致視野侷限甚多,故在本作設計主軸的設定上,未有過多外在優勢得以援引,如何創造內景並突顯建案的高端精品感,便成為智在設計團隊需著墨的環節。
 
此外,設計師也分享,針對接待中心,業主以「米蘭風格」為銷售主軸的定位,希望建築與軟裝的統整,也能圍繞此核心價值去發展,期待透過精緻、時尚的意象注入,強化自身價值之餘,也提供賞屋者彷若漫步於異國的情境,共同描繪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想像。
 


梳理並重譯米蘭意象

何謂「米蘭」風格?又該如何呈現?這兩個議題著實令康智凱苦惱,他與同事不停爬梳並蒐集資料,去拆解、分析米蘭的城市美學跟歷史韻味。說到米蘭,首先躍入腦海中的畫面,應該就是米蘭大教堂和周遭的艾曼紐二世迴廊(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哥德式建築與玻璃穹頂碰撞出交融的氛圍;而米蘭這座城市處處都是新舊融合的影子,有走在趨勢前端的時尚流行,也有舊時肌理,這種深厚且匠心獨具的都市紋理不僅成為著名精品飯店的空間陳述,也吸引了國際運動品牌推出米蘭概念鞋款,將街景中常見的建材石料、夕陽灑落於立面上的色澤轉化至球鞋設計,以顏色和調性演繹城市莊嚴典雅卻又柔和的形象,這些從旅行、到收集與分析都轉化成了設計的養分,重組成為了康智凱手中的米蘭印象。
 
有鑑於此,康智凱透過思緒的內化,細膩將米蘭的詩意融入接待中心,建物型態的俐落分割宛如精品飯店般的大器質感,量體的錯落堆砌出完美比例,並於局部飾以反射材料,在採光照射下透出些微磚紅視感,雖然矗立於舊街廓但依舊保有現代美感;另一方面,也強調景致的營塑,盎然園藝及中央開敞水景藉由建築的大面落地窗無死角地引入室內,交織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態度。
 


藝術與空間的對話

室內整體布局則講究一進一落的脈絡,以主要接待大廳為分界,左側是影音放映室與模型區,讓賞屋者更了解建案特色與機能環境;右側特意擘劃一個「類公設」的區域,作為咖啡廳和交誼空間,不僅是民眾休憩、過渡的緩衝區,也方便業主舉辦活動使用,深色調彰顯了高級雅致的氣息。
 
再向內走,穿越由弧形所組成的廊道,依序進入半開放式洽談區、包廂、員工辦公室與樣品屋等。康智凱進一步解釋,為避免以「繁複」型態呈現空間表情,他力求跳脫形式,藉抽象手法重譯米蘭印象,玩轉艾曼紐二世迴廊的長廊與圓拱語彙,以木作打底後再塗鋪塗料,利用解構手法賦予廊道的圓拱不同層次,也描繪出時光廊道般的空間序列。
 
米蘭不僅是時尚之都,在藝文、建築領域也頗負盛名,因此康智凱期待替本作增添一些藝術性的紋理,局部端景、轉折處的雕塑便成為視覺的焦點;而接待大廳的大型裝置藝術是與藝術家林靖格所合作的《滙集,雲煙》,以流暢曲線呈現竹材的柔美,其環繞飄逸的型態也與建案名稱中的「匯」字相映成趣,暗示江翠地區位處大漢溪和新店溪交會的地理位置,讓軟硬裝成為闡述故事的重要環節,讓接待中心成為感受風與光、自然與人文的場域。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