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小南通咖啡

巷弄常常是展現民間生命力的地方。「小南通咖啡」位於台北市和平東路的小巷中,基地及其周圍多為屋齡四、五十年的老公寓,傳統機車行與店舖圍塑出「台味」的氛圍,雖然有點凌亂、有點老舊,卻真實傳遞出一種屬於台北的親切感。

楊竣淞設計師表示,業主於洽談時提出了一個以「南國」作為概念的開店企劃,希望讓整個咖啡廳具有南國風情,且融合城市的民生樣貌,藉由台灣的小食(如筒仔米糕、黑輪等)和精心烘焙的咖啡,打造一個有別於坊間常見精品咖啡館的文青感,而是企圖加深與當地居民的連結,希望設計的介入可以為店面創造出更具個性化的美學標準。

 


位在巷弄內的基地屬於梯字形平面,小南通咖啡企圖讓店面跟社區與人有著密切連結,強化台灣在地文化的氣息。


元素解構與重組

設計師進一步解釋基地的限制,本身比馬路高出約70公分,平面整體形似梯字狀,進入室內後會發現此處是一個斜的角度空間,這樣的條件加深了平面配置的難度。設計的出發點是由「整理」開始,打除潮濕的牆壁,改由磁磚阻斷內外水氣,室內沒有增加隔間和壁面,而是將老公寓整理至最適用的狀態,並透過材料的選擇突顯風格;過度刻意營造的風格,有時反而會與環境格格不入,那該如何注入業主期待的「南國風情」呢?楊竣淞說,就他自己的認知,所謂的南國其實就是台灣這個島嶼,因此他從台灣自身內涵回看,並爬梳城市特色,例如帶有攤販感的店面、違章建築中常使用的材料、隱約復古的視覺意象等,他讓這些元素看似自我的獨立置於空間中,但彼此卻又可以相互交融在一起。
 


半穿透的摺疊式拉門讓空間多了「打開」的可能性,讓坐在吧台的顧客在不經意間成為了框景中的主角。


設計團隊梳理業主對於「南國風情」的想像,並透過材料和意象的堆疊,讓復古與現代的交會深刻存在,又不顯突兀。


基地本身有一些舊材料的痕跡,譬如波浪板的雨遮、外觀原有的馬賽克等,雖然狀況不甚良好,但設計團隊試著延續這些物件的存在,因此選用相同的材質來構築本案。拿掉大門原有的鋁窗,取而代之改以半穿透的摺疊式拉門,並於室內重塑一個攤販式的吧台區,呈現出「屋中屋」的視覺效果,由摺疊門向內望去,隱約有種在市場看望騎樓攤販的既視感。

在室內建立一個攤販式的吧台區,呈現類似「屋中屋」的視覺效果。設計師以「時間屋」的概念形塑量體,充滿著時代感的細節。

吧台區是極具細節的量體,包含拱形折鐵、八角窗等,鐵件元素從門面一路延伸進吧台,緊接著,將黛綠色調的馬賽克和油漆以協調的比例鋪設,屋中屋的形態使空間彷彿有了分界,讓料理的人、與品嘗食物的客人,有著互相對視的有趣關係。另外,設計團隊亦將外部的局部牆面表層剔除,再利用舊式的木工手法,將窗戶包覆成木結構,由外向內營造出一致的語彙,同時產生新舊融合的張力感受。


設計師明確劃分出煮食及調配飲品的區域,並以廚具的抽油排煙系統作為輔佐,藉此降低味道相互影響的問題。
 

硬體方面的周全考量
 

針對咖啡廳的機能需求等規劃,楊竣淞提到,最困難的部分就是食物烹煮與飲品調理之間的安排和平衡,由於小南通咖啡提供眾多台灣特色小食,擔心「味道」成為難解的問題,設計團隊遂將吧台分為前後區,前區處理有味道的食物,並請廚具廠商協助計算排煙量,力圖減少油煙對店內的影響。

大面積的綠色基底,搭配黑鐵燈具以及鍍鋅浪板,看似極具衝突感,實則令人印象深刻。

針對燈光的布局,楊竣淞設計師表示,「最好的燈光計畫,就是給予彈性的可能。」盡量將直接照明降至最低,改使用調光器因應明暗需求,座位上方的鐵件吊燈是視覺的焦點,利用直觀的燈泡作為主要光源,並隨著燈泡質感的明暗變化,為空間塑造出一種時間停滯的氛圍效果。在本案中,開物設計將懷舊情懷與創新語彙相互交疊,構築出一個獨樹一格且具記憶點的小型營業場域,用老元素建構空間張力,默默陪伴著你我。

 


 燈光計畫方面並非採取「均亮」的模式,而是更注重明暗對比與陰影感,渲染出空間氛圍。



設 計 者」開物設計 / 楊竣淞 羅尤呈

參 與 者」高彰孝

攝 影 者」李國民空間影像事務所

空間性質」咖啡廳

坐落位置」台灣

主要材料」鍍鋅鐵、黑鐵、波浪板、磁磚、抿石子、木皮、乳膠漆

面    積」35坪

項目年份」2021年


開物設計

自2007年創立以來,開物設計以靈活的文化符碼,營造出空間的價值與深度,成功為客戶提供創新策略與商業模式,整合空間特質以開展出競爭優勢。為成就空間之多元與獨特,開物設計延攬室內設計專才,與行銷企劃、平面設計、藝術文化領域之菁英積極合作,以跨領域的組合,創造出組織靈活、專業分工而理念一致的堅強團隊,打造不設限的空間型態。為住宅、娛樂空間、辦公空間、公共空間和商業空間設計出創新而精湛的新氣象,進而延伸出家具設計、燈具設計、產品設計和平面設計的全面性規劃,全面提升空間設計的完整與價值,並榮獲如台灣TID Award、金點設計獎、韓國K-Design Award、義大利A'Design Award、美國IDA Award銀獎等大獎。


資料及圖片提供」開物設計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