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都市藝術工作室 杜昭賢:藝術的渲染和推進的能量,是我深信的力量

以台南為發展據點的都市藝術工作室,2007年由人稱「杜姐」的杜昭賢總監創立,在杜姐的帶領下,工作室策劃了眾多令人驚艷的城市展覽,例如台南月津港燈節、漁光島藝術節、新竹過好年等,今年更以「2021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黑暗之光」與「2021漁光島藝術節-安棲之嶼」(傳達設計類與整合設計類)榮獲三枚金點設計獎標章。《室內interior》特別前往台南,邀請杜姐暢談策展的執行歷程,並分享長期縱橫於業界,針對藝術、展覽、生活三者之間串聯的見解,以及對她而言,藝術所擁有的能量能替社會創造哪些新價值?


杜昭賢
現任加力畫廊(INART)、B.B.ART、都市藝術工作室及BeArtStore負責人,曾任台南市二十一世紀都市發展協會執行長、台南市政府社造委員、台灣省視覺藝術聯盟理事、世寶坊畫廊負責人、新生態藝術環境負責人。並曾經擔任多起文化活動策劃以及計畫主持人,如月津港燈節計畫主持人、台南運河環境藝術節策劃執行、海安路藝術造街等。

都市藝術工作室
「藝術具有最大的包容與創造性」,都市藝術工作室由一群視覺設計、影像傳播與公關行銷的七、八年級生組成,在總監杜昭賢帶領下,從台南出發,透過各種空間改造、藝術品進駐與展覽規劃,呈現古都的創作能量與文化脈絡,藉此形塑不同的利基市場,讓美感在城市中蔓延。秉持「讓生活更美好」的願景,針對不同個案,提供全面的策略規劃、創意設計到專案執行與管理,讓藝術深耕各個角落,使人們得以想像,並創造更好的未來。

 

都市藝術工作室團體照。

台南,是座迷人的城市。多元歷史背景交織出府城的精彩故事,豐厚的文化底蘊、濃厚的人情味,和眾多貼近庶民生活的街坊小吃,更是令旅人意猶未盡、再三造訪的主因,曾聽聞:「台南最美的風景是生活」,這句話對杜姐來說,也是心有戚戚焉。身為土生土長的台南人,這座城市的景致,都是她成長過程中習以為常卻不可或缺的日常,而土地與風情則孕育出她對美學的涵養,也因此,她堅持扎根台南,致力於推動家鄉的藝術風氣,期間亦前往舊金山進修,回國後任職於台南市二十一世紀都市發展協會執行長,2004年接下「海安路藝術造街計畫」的任務。


海安路藝術造街資料照:郭英聲《烙印》與打開聯合工作室《藍晒圖》。

早期的海安路曾十分繁華熱鬧,後續卻因失敗的地下街開發計畫而導致沒落,街區滿是斷垣殘壁、毫無生氣,杜姐透過豐富人脈,號召藝術、建築領域的朋友,利用當地原有面貌,重新打造各式風格的公共藝術,透過藝術造街的形式,將街道轉變成「無牆美術館」,頹廢的海安路蛻變成充滿文藝氣息的街區,是附近居民閒暇時的散步首選,更逐漸成為遊客必定會造訪的景點之一。


2021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黑暗之光:千田泰廣《日行跡》。

海安路藝術造街的成功,讓杜姐更加深刻地思考關於藝術推廣的議題,過往人們對於藝術的認知與了解不如現今,她曾開設過兩間深耕當代藝術的畫廊,每每舉辦活動時的參與人數卻屈指可數,不過,當藝術進駐公共場域後,不僅拉近了與民眾的距離,不同年齡層的觀者更在每次的遊覽中得到交流機會,共享藝術的美好,也活絡了城區的經濟價值,這是杜姐心中的美好畫面;於是乎,她遂創辦了「都市藝術工作室」,透過戶外策展的方式,竭力擴展藝術之於社會和大眾的影響力。
 

從白盒子走向公眾

「戶外策展」,是都市藝術工作室現階段認為最為可行的藝術推廣方式,杜姐率領同仁,踏足台南、台中、高雄等地,推出別具特色的城市展覽,杜姐說道,藝術具有充沛的能量,不管身處何處,它都是提升民眾對美學學習和感知的利器;不過,杜姐也提到,做戶外策展時,「適切性」是關鍵一環,當展品進入公共領域,它就必須接受大眾的審視及評斷,因此,策展單位得跟藝術家密切討論,必須剖析展出環境的風土文化,並在理念和實際之間尋找平衡,讓展品能涵納藝術家欲表達的概念,面對普羅大眾時又能保有一定程度的彈性,藉此構築出具共鳴的展覽全貌。


2021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黑暗之光: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光廊》。

有鑑於此,杜姐扮演的策展人可說是重要的「中間人」角色,作為和公部門、藝術家、在地居民及觀者間的溝通橋樑,需要具備多方面的協調、整合能力,而良好的敏銳度與實踐力更是不可缺少,杜姐奠基於對藝術的深厚了解,認識眾多不同風格、類型的藝術家,再加上她對空間有著獨到眼光,初見一個場域時,她可快速描摹出展覽雛形,亦可於腦海中的資料庫媒合適當的藝術作品,她認為策展人需要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對美學的看法也得十分精準,尤其是在策劃戶外展覽或執行公共事務時,必須提出可容納多方論點的觀念,並細膩梳理脈絡,讓隱於展品後的精神清晰呈現於大眾眼前。
 

2021新竹光臨藝術節:護城河燈區-游文富《奇幻花園》。

杜姐生活於台南,對家鄉有著強烈的情感鏈結、熟知民情,規劃屬於台南的展覽也較為駕輕就熟,但若前往另個城市,面向截然不同的群眾時,主軸和作品該如何跟地方融合呼應?對都市藝術工作室而言,每次的策展都是全新過程,前期需歷經嚴謹綿密的田野調查,只有親自感受當地的生活,抓取出極具魅力的特色,甚至國外參展者亦會提早至當地駐點,有了親身體驗才能製作出情感流動的作品,「多數展品現地製作」是策展團隊貼近城鎮的方式。


2021新竹光臨藝術節:護城河燈區-蔡筱淇&吉川公野《風.光.逐夢》。

另外,也會針對每次的主題,邀請合適藝術家一同合作,並盡量挑選使用不同媒材的創作者,企圖使民眾遊走於展品間,即可實際感受材料的張力,藉此認識多變的藝術語彙,「教育」也是杜姐想經由策展推行的一個目標。

藝術節不再只是藝術節

兩年一度的「漁光島藝術節」已邁入第三屆,這個以沙灘和防風林為展場,以天光與海洋為背景的藝術節,儼然成為台南的指標性活動。位於安平港南側的漁光島,僅靠漁光大橋與市區相連,橋的一端是繁華安平都會區,另一端卻是有著原始林貌的漁村,跨越一座橋,即可進入世外桃源。2017年,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對外公開徵求「漁光島藝術節」策展,在當時,有些居民擔心島上辦活動會破壞寧靜生活,但一方面也有人希望透過藝術進駐,帶來觀光人潮和商機,改善經濟生活。


陳建智《脫殼激動》。以「擬生」的脫殼狀態,開展出自體與環境的關係。


何采柔《起伏》。創作靈感來自於休憩的動作,作品設置於漁光島林海之間,穿梭樹林後到沙灘時帶給觀眾休憩的聯想。


因此,策展單位必須審慎思考如何在正反聲音中確立執行方向,同時藉由藝術節讓更多人知道:原來台南有一處這麼美麗的秘境。盡享美景之餘,如何珍惜生態環境,也是策展團隊極為重要的課題;透過藝術家的創作,讓藝術成為觸媒,填充小島更多特色與表情,以低調、不喧嘩的方式,讓自然生態和地景藝術相互串聯,共同塑造出符合漁光島唯美沉靜的氛圍,造訪者可以從天光、海洋、沙灘、璀璨黃昏和星空中,找到親近小島的方式,留下自己的專屬回憶。


邱承宏《漁光》。由工業吊車和水晶燈組合而成,試圖以帶有超現實感的物件組成,暗喻自然和人工相互交織而成的精神場所。


阿部乳坊《將變成樹與天空》。由藝術家的旅行者系列延伸,樹象徵著根連結著大地和起始點,天空代表外在、空間及其他萬物。


第一屆以《在漁光島放空的99種方式》為主題,邀請民眾前來台南美麗的後花園,創造自己的放空方式,並得到前進的動力;第二屆《海島新樂園》試圖結合「兒時回憶」、「自然地景」及「樂園想像」,來探討漁光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南藝大建築所B群《海朝你的方向吹來》。這是一個與環境對話的現地創作,頭頂上的針織網將無形的風視覺化;作品的另一端木平台延伸至海,感受風與浪的關係。

而榮獲金點設計獎整合設計類標章的第三屆《安棲之嶼》,則是對2020至2021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所造成的焦慮不安作出回應,期望創造一個天人共存、安身立命的棲居之地,來討論「相對安定的生存狀態」;展覽鎖定在「療癒」二字,從島嶼本質出發,請藝術家轉化環境特質,並聚焦於各自對漁光島的感受或反應,形塑出安棲之所。杜姐表示,藝術的介入給予了城市島嶼發展的新契機,除了地方美學的實踐,更希望透過藝術節尋找經濟效應和發展可能性,進而強化社區認同感,再加上大眾的共襄盛舉,才能真正落實效益,讓藝術節成為城鎮行銷的厚實底蘊。
 


范承宗《筌屋》。魚筌是一個古老的容器,過往是捕魚的工具,此作品嘗試將這個容器以不同的尺度和面貌重新詮釋。

今年漁光島藝術節的主視覺,亦獲得金點設計獎傳達設計類標章,藝術家劉致宏運用系列作品《聲音地誌》的創作手法,以感性、自由的黑白筆觸,蒐集漁光島上各種風景的聲音,將其視覺化,再委由「一件設計工作室」框選筆觸構圖、賦予色彩後,分成「海浪拍打消波塊」、「風吹木麻黃樹林」以及「沙灘步行」的平面創作,呈現主視覺。


藝術家劉致宏蒐集島上聲音,將其視覺化後,再由「一件設計工作室」轉化成主視覺語彙。

呼應「安棲之嶼」的策展主軸,畫面以較為柔和清新的配色呈現,藉由圖像即可感受由自然和藝術交織而成的迷人景致。藝術節的所有環節緊扣著漁光島,在在與土地連結,不論是展品、周邊活動如漁光小旅行、工作坊等,讓遊客用不同角度探索島上的各種樣貌,並由島民視角訴說著漁光島的點滴故事,捎來更加沉浸的體驗,並享受安然於此的片刻時光。


配色清新柔和,讓人感受漁光島的迷人風景。

用藝術促進城市變革

疫情之下的策展,更是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團隊面臨了場勘時間的壓縮和諸多限制,亦需提出通盤防疫細項,雖然辛苦,但都市藝術工作室的同仁們都樂在其中,因為藝術有著治癒人心的力量,在這動盪世代中,我們擁有如此美麗的環境,我們依舊可以進入島內修復身心,只要看到參與者真心的笑容,或收到對於藝術節的反饋跟迴響,就是策展團隊最大的成就來源,也鼓舞了他們在這條路上堅持下去。


2021漁光島藝術節展會紀錄。

此外,只有得到在地居民的認同,藝術才能在社區扎根且長久發展,因此如何永續經營,更是需要關照的部分;以漁光島藝術節為例,由於策展團隊不間斷地與相關群眾進行溝通、加深合作關係,時至今日里民多已十分投入於活動中,也很願意給予協助,這對藝術節而言,具非常大的助益。
 
當藝術走出美術館,介入公共環境後,除了提升民眾的視覺美感外,杜姐更期望能在繁雜的現實中,為城市建造一座避風港,在遊走過程中修復身心,和自己的內心對話,找回平靜愉悅的情緒。


2017月津港燈節法國知名藝術團隊Groupe LAPS《Keyframes》。

「開創」,是杜姐創業至今的最大收穫,不侷限於傳統的策展思維,致力於帶來突破,例如由都市藝術工作室策劃的月津港燈節,則是令台灣燈會走向藝術化,且具在地特色的最佳典範,也因為月津港燈節的成功,近年來許多縣市的燈會活動也開始關注藝術性,在杜姐眼中,這就是一個良好的循環,更是她對藝術、城市的理想實踐;而時代不停轉變,她時刻提醒、鞭策自己和公司同事,不能停下前進的腳步,要隨時學習新觀念,才能將藝術作為敘事語言,替每個有著無限可能的街道和城市,譜出精彩藍圖。
 

2018曾瑋《星光》。

談及未來願景,杜姐表示推廣藝術是她一生的使命,城市藝術的盛行,加深外國藝術家前來合作或參與的意願,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即可觀賞多樣化的精彩作品;除了國內的耕耘外,她也希望能引領台灣藝術家與國際接軌,讓世界看見更多來自台灣豐沛的創作能量。


2018森岡厚次《候鳥:文化之橋》。

杜姐也鼓勵有意從事藝術策展領域的人,要多方學習,增強自己的百般武藝,在執行公共事務時,需有明確的大方向目標,才有辦法歸納出展覽細項,並做出準確判斷;策展從來都不僅止於關注展覽主軸,而是得踏實解決所有枝微末節的事宜,溝通和整合的能力也是必備條件,放開心胸廣納新知的同時,莫忘對藝術的純粹熱情。


同場加映:從漁光島走向世界舞台
漁光島藝術節的成功,開啟了台灣藝術家前往國外參展的契機。加州長堤市非營利組織Creative Class Collective 因為漁光島而注意到都市藝術工作室,近期Creative Class Collective於加州長堤市舉辦Art Renzei展覽,便請都市藝術工作室引薦台灣藝術家陳萬仁的錄像作品《午夜憂鬱》,至長堤市政廳展出。

 

資料及圖片提供」都市藝術工作室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