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學美.美學3.0 用設計重現校園美感

由教育部發起、台灣設計研究院所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2020年創辦以來,今年已邁入第3屆。「學美.美學3.0」此次選出25所學校及21組設計團隊,一同改造教育環境,並於今年5月全數改造完成,期望透過設計思考優化使用機能,重新為教育場域賦予意義。本篇將介紹其中3所學校的改造成果,分別是新竹市培英國中、新竹市竹光國中以及苗栗縣南河國小。
 

ST space思倍皓室 一個閱界的圖書室
新竹市培英國中 / 陽明交大JHStudio 工式建築有限公司
 
改造後的大木平台,連接內外場域延伸空間。


培英國中雖歷史悠久,卻缺少可以讓學生盡情閱覽的圖書室,本次與設計團隊配合,將兩間舊教室合併,增加舊校舍與師生間的互動,同時達到「1+1>2」的效益。特別的是,由於設計師何震寰的兒子是校友之一,所以更能根據「使用者」習慣及待加強的地方做改善。

 

改造前,標的入口處,視野狹窄陰暗。


改造項目位於校園舊建築群,考量建築結構強度,設計師選擇保留現有架構,不強制打通2間教室。由於過去教室是單邊走廊,比例小且密度高,為連結2間獨立教室,拆除面向廣場的牆面,將視野打開,同時增加採光度,並利用天花模糊界線,當從教室向外望去時,映入眼簾的不再是一片灰暗,而是明亮且充滿綠意的景色。

 

改造後,延伸至校園廣場的大木平台,有效放大學生與校園環境的互動關係。

除了擴大視野範圍,設計師也將場域從室內延伸到室外,並利用高層差關係,規劃休憩型大階梯,讓戶外到室內都能成為觀眾席。開放性的設計,襯托出閱讀空間的溫潤質感,提升學生與空間的互動性。另外,為讓視覺呈現一致性,除了將色調統一,特別規劃斜天花和黑色線條做修飾,將冷氣機隱藏,細節處利視覺障礙。

 

改造後,階梯式的書櫃拉近書本與學生的距離。


浮.撫 層間美術館
新竹市竹光國中 / 共序工事空間設計
 
竹光國中改造後光室展區。

層間美術館位處4樓,新竹強風加上穿堂風,使公共空間及廊道無法發揮其效能。由於場域多為工藝及美術課程使用,過去空間充滿豐富色彩,卻同時使視覺過於混亂,改造後,設計師搭配從天井及廊道所照射的自然光線,以白與藍的簡單色調,塑造簡單純粹的氛圍。

 

竹光國中改造前公共創作空間。

整體布局規劃光室及暗室兩個展間,為展覽作品做區分,給予空間使用上的多變性,並設置白藍燈標示展區是否開放,白燈亮起代表光室在進行展覽,藍燈亮起則代表是暗室展區在進行。而原有的儲物空間缺乏完整規劃,學生作品缺乏足夠的展示區,所以設計團隊除了設置明亮寬敞的展區,也規畫收納櫥櫃,擺放學生未完成品。


 
竹光國中改造後藝廊入口,白與藍燈標示展區。


竹光國中改造後多功能展演空間-暗室。

特別的是,為克服風力問題,利用網布柔化女兒牆內外界線,不僅美化環境也能調節風流動向。有別於日常所見的建築防風方式,透過防風網與其他場域做區分,構築展覽空間,並且在不破壞景觀與光線照射的同時,降低受風吹的影響,呈現光的傳遞與透風功能。防風網的設置,讓師生不再受強風侵擾,卻也同時能感受到徐徐微風,感受空氣流動的氣息。


 
竹光國中改造後創作廊道。

當穿梭於廊道之間時,感受微風輕撫展覽空間中的隔屏,呼應展場中光室與暗室的相互關係,柔化界線展現場域於虛實之間。

歐姆Ω蛋計畫
苗栗縣南河國小 / 絮絮空間感知
 
南河國小改造後雞舍全景。

改造項目是學生人數不多的偏鄉學校,不大的校園山景環繞、愜意舒適,雞舍的設置,除了讓學生對農村生活更為熟悉,也能學習其中所蘊含的生命意義。主要改造點,是位處校園角落的雞舍,並整合落葉堆肥區、香草花園等場域,規劃從觀察到體驗的相應動線,柔化食農與生活間的界線。

 

南河國小改造前雞舍全景。

由於過去雞舍和落葉堆肥區沒有明確區隔及規劃,使學生與區域的互動性不高。所以設計團隊串聯雞舍、大樹、食農花園、推肥等場域,並將雞舍從角落移至開闊的中央,白色的金屬圍籬,搭配流暢曲線,在台灣欒樹下創造一個明亮且舒適的內凹場域,並結合欒樹、炮仗花等自然景觀,提供師生親切舒適的自然學習空間,增加教學的互動性。

 

南河國小改造後劃分食農教育場域。

在歐姆形狀的生態空間,學生能夠近距離觀察雞的行為與生活,此外每隻雞都有自己的名牌,並在圍籬外設置蛋架,串起生命之間的連結。

 

南河國小改造後規劃掃除道具收納區。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三年以來,已累積改造55所學校,改善校園環境與機能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好的教育場所。「學美.美學4.0」的16所學校目前已動工,將於明年接棒展現新一代校園風貌。

更多資訊請見學美·美學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