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T22石勢」顧問觀點 從多面向看花蓮石材可能性

在「T22花蓮」中,除了設計師、石材廠等團隊的合作執行,顧問亦是計畫中的重要推手之一,透過提供專業知識給予協助與建議,並從中溝通、協調擔任設計團隊和石材廠之間的橋梁。本次《室內interior》特別邀請method inc.創辦人山田遊(內文簡稱山田)、喜事國際時尚創辦人馮亞敏(內文簡稱馮)、REnato lab 創辦人王家祥(內文簡稱王)等3位顧問分享他們的觀點和想法,從多面向看花蓮石材的可能性。


喜事國際時尚創辦人馮亞敏。


REnato lab 創辦人王家祥。


method inc.創辦人山田遊

Q: 本次「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花蓮產地創新」中,您所擔任的角色是什麼?
馮:本次計畫除了要考量設計,經營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環,由於我在創立時尚產業和經營國際市場的過程中,不僅是「創業」,也是「經營」,所以初期參訪石材廠時,除了觀察他們的品牌經營及運作方式,亦運用相關專業知識,給予協助與建議,以國際視角引導他們去理解「經營」,靈活應用在產業上。

王:我主要負責環境「永續」的部分,透過親至現場了解石材廠的投入和產出過程,評估對環境的影響和其資源配置,利用量化數據做整理拆解,思考建材與循環經濟的關聯,並以分享企業案例的方式,提供觀點教導他們計算碳足跡,讓人們了解石材產業對環境的友善程度。


Q: 在執行過程中,是以什麼角度為設計公司與石材廠做搭配?
馮:由於台灣許多石材廠都是家族傳承,主要是以買賣生意的角度經營,而設計師則是以創意的面向去規劃和設計,所以需要花心思整合創意和經營,讓設計師去了解產業供應鏈間的關係,並將各自風格融合,相互溝通達成共識,在有限資源中創造出最好的成品,同時期望他們打開國際視野和格局,往更遠大的可能性前進。

王:我的原則是看設計團隊所提出的方案,包括自然採光、通風、使用材料對環境的友善程度,希望提案中不要使用過多與產業較無關聯的附加語彙,或是會對環境產生衝擊的材料。特別的是,我發現設計團隊多會使用石材廠現有素材,像是將切下來的邊角料,細部裁切運用在建材裡,或是使用金屬類等易循環材料作為設計語彙,令人感到印象深刻。


Q: 請分享您眼中的台灣石材業及特色。
山田:正因花蓮是台灣熱門的觀光景點,因此本次計畫特別著力於產業觀光,透過「B2B」的串連,重新審視產地現場,推出系列措施。另一方面,關於台灣與日本的差異,我認為日本的石材產業在設計方面多以產品產出為優先,再來才會是產業觀光,所以台灣的創新手法,對於日本香川縣等石材產地來說是值得參考的。

馮:由於曾住過花蓮一段時間,從小就知道花蓮產大理石這件事,但若說大理石到底是什麼?卻鮮少有機會去認識和了解。記憶中一直以為大理石都是白色的,但透過計畫才發現原來還有蛇紋石、和平白等種類,我認為會有這樣的現象,是因為過去產業缺乏統整和梳理,因此若要增加被看見的機會,未來應該要利用大理石的色彩符號,創造具代表性的標誌展現特色。希望藉由年輕世代的網絡能力,整合平台相互交流技術,傳承、振興家族產業,讓台灣石材被世界看見。

王:過去外界認為台灣石材業是傳統產業,技術並不先進,但隨著時代變遷,如今的台灣石材在國際上具有良好的能見度,技術也愈加先進,例如進口高技術設備,把所有的石材花紋數位化,透過掃描進入雲端,讓建築師、設計師等人在應用時能省下許多時間,翻轉人們對台灣石材業的固有印象。


Q:「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帶給台灣產業的影響力?
山田:我個人認為T22 計畫對台灣的產地帶來許多正面影響,這就如同日本設計振興會針對各個產地,主導推進具體的振興專案一般,今後台灣的地方創生將產生什麼樣的結果,著實令人期待。另外,雖說推動了各項措施,但產業觀光和「B2B」觀點推行的項目在獲得一定成果後,無論是在藝術作品、家具生活用品,或是單純的建材,都要對於石材的活用提出新提案,持續推動與設計師和創作者們的合作。

馮:藉由梳理地方資源,提供花蓮大理石完整的供應鏈和組織架構,並與家人、朋友和合作夥伴保持良好關係,發揮各自所長相互連接,讓別的城市,甚至是被世界看到,期望藉由這次計畫,讓不同產業相互了解,分享經驗、跨域學習。

王:在眾人的印象中,石材業是個傳統行業,我認為這源於對它們的「不了解」,但經過計畫後,就會發現原來平時運用的材料,在製作過程中竟如此有趣,而且在不斷精進中,擁有更好的技術,對於環境也是極為友善。這次透過不同的設計,打開空間讓民眾實際進入場域情境,認識作業狀況和脈絡,同時成為活絡產業的契機,接觸年輕族群,增加被關注的機會。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採訪」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