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2023 台灣光環境獎 光的指引 與之共存

「台灣光環境獎」今年已邁入第六年,由國際照明大師周鍊擔任主席,並邀請夏鑄九、張光民、李乾朗、郭中端、薛琴、吳瑪悧、官政能、楊澤等九位專家組成評審團,於11月24日頒獎典禮上揭曉得獎名單,由「嘉義火車站廣場」、「思映之間」、「虎尾鐵橋」、「THE DARK LINE 時空暗線」等四項作品獲肯定,評審團特別獎則頒予「艋舺龍山寺」。今年更增設新秀獎以作鼓勵,並由「框框裡的風景」榮獲,期透過新一代設計師的參與,一同提升台灣光環境。



評審團主席周鍊於致詞中提到,此次參賽作品涵蓋種類多樣,包括自行車道、公共藝術、文教機構、車站等領域,所涉略面向十分多元,但皆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每次的評選過程中,作品所蘊含的溫暖動人最具吸引力,「不用一見鍾情,但要日久生情。」期許透過光與環境的互動,感受光影相映間的多彩交織,就如整平土地讓大樹自然生長、遍布開花般,以光淨化心靈與環境,為社會帶來正向力,打造更為多元且安全的台灣光環境。



 2023 台灣光環境獎 新秀獎 
框框裡的風景 / 曉房子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介紹」
高雄市立美術館圓形廣場前的公共廁所「框框裡的風景」,因所處位置較低,存在著通風及採光不佳等問題,設計團隊打開新窗口與創造弧型牆面,引入大面自然光並增加空氣對流;同時以低色溫的間接照明,解決原先直接燈光過強的問題,使光線柔化樓層板,增加視覺開闊度。透過開放、明亮等設計語彙重新定義廁所,塑造彷若美術館般的質感氛圍。

評語」
以弧形牆柵欄的線條語彙,巧妙將公園自然光引入室內,當光線穿梭在純白空間時,照映出帶有綠意的自然光感,呈現「光」的細節層次,建築如一件坐落於廣場的雕塑品,當民眾隨上下階梯移動,彼此間會產生獨特的互動關係。



得獎感言」
我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在有限條件下創造有趣空間,很幸運能夠遇到願意接受創新的業主及建造廠商,在疫情嚴峻情況下一同排除萬難,合力完成本案。設計初衷純粹是想讓人即使在廁所,亦能感受到自然光線及通風,因此保持初衷、透過設計解決問題,最深感受是要勇敢往設計目標前進,遇到問題不輕易妥協,才能將空間完整呈現,改變使用者感受。關於如何引光是設計重點之一,起初猶豫將廁所開口的隔柵拆除,擔心過於「開放」,但發現民眾時常在明亮開口處休憩、互動,反而形成另一種美好風景。



 2023 台灣光環境獎 得獎作品 
嘉義火車站廣場 / 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艾歐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作品介紹」
1933 年台灣首座現代鋼骨鋼筋混凝土車站完工,隨著都市交通的發展,站前廣場存在著車輛壅塞、人行道需求等問題。考量車站功能主要是傳遞運輸、作為人的流動聚散空間,因此以景觀照明為主、建築照明為輔,讓車站本體避開雜亂管線,透過謹慎投光,重現其主樓及兩翼的古典秩序,並依據行人動線,增設曲線候車棚,藉雨遮的照明次序呈現豐富層次,從外到內、由暗而亮,扮演引導旅客及進出站轉換心情的角色。改造後車站大廳配合戶外景觀的低色溫,將色溫調整為4000K,使整體視感更趨一致。本案所有照明設計皆以民眾為出發點,將溫暖舒適的光環境自然融入生活,沒有過多的燈光、色彩,回歸照明設計的本質。

評語」
廣場輕巧的雨遮,讓老建築的古樸能優雅地重現,並提供車站和城市間美好流暢的銜接。白天的廣場有日光的層遮、疊影,夜間的燈光則成為空間中的引導。以民眾的需求為本,創造日常裡陪伴人們行走、往返或休憩的舒適生活場域。



得獎感言」
二、三十年過去,如今燈具光源幾乎只剩下LED,由於一路看著照明產業的改變,看著越來越多人著迷LED,忽略了照明設計的初衷與本質,所以過程中總需比以前更費力與業主、建築師、燈具廠商們溝通。很幸運此次遇到最完美的團隊,支持信任專業顧問的業主、有著相同理念認真負責的建築師、專業及全力配合的設備廠商、營造單位,一同成就好的照明設計。很感謝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這幾年對於友善光環境的推動和努力,及各位專家老師們的引導,更感謝他們對我們團隊的肯定,期能持續設計更多好的作品,為提供良善的光環境努力。



思映之間 / 蔚龍藝術有限公司 Daniel Buren


作品介紹」
位於環狀線板橋站的「思映之間」,是法國藝術家丹尼爾.布罕(Daniel Buren)的大型公共藝術。藝術家整合車站周圍環境與元素,並將行人動線及時間的概念融入其中,以慣用的8.7 公分條紋的藝術語彙、搭配9 種色彩板材及月台15 種彩虹列柱,運用高明度、高彩度、高對比的色彩組合,營造強烈的視覺效果。隨著在空間移動,旅客得以沉浸於色彩變化、時光流影之中。

事實上,這件公共藝術是整個車站站體空間的整體創作,也就是塑造藝術化車站,範圍共有五個部分:戶外12 根墩柱、站內手扶梯壁面天花板、月台門及門柱、月台層LED 燈、車站大樓外牆。其中,月台上方的兩條LED 帶狀燈罩,特別訂製寬8.7 公分、長200 公分的燈具1706 組,藉由DMX電子控制器設計顏色變化,打造出光影流動、彩虹般的燈光效果,結合原有的環境光源,營造舒適的車站空間和愉悅的候車氛圍。

評語」
本作品運用整體環境的複雜性,以簡單幾何、色塊、光等元素,讓人感受空間中的和諧性與秩序感,創造公共藝術與環境的連結。作品融入站體,讓光結合日常通勤氛圍,為市民的生活注入光與人文新觀點。以整座捷運站體的角度來思考創作、費心整合,對於都市的交通美學極具啟發性。



得獎感言」
最困難的部分是藝術語彙是使用8.7 公分的條紋,因此環狀線板橋站整體牆面的配置,皆需依據藝術家的設計調整,讓牆面的每部分依照8.7 公分的倍數作分割,才符合藝術家的創作原則。感謝業主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對這件作品的重視,甚至連站內的消防設備及指標皆配合藝術家設計進行調整,以讓全站達到整體性的設計。非常感謝2023台灣光環境獎評審委員及主辦單位,這個獎項對台灣整個夜間環境美學獲得更多的重視,也讓這件作品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與欣賞。



虎尾鐵橋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作品介紹」
近百年歷史的雲林縣定古蹟「虎尾鐵橋」,是虎尾作為糖都「百年糖業」的歷史見證。雖然現已不復見火車穿越鐵橋的場景,但藉由照明的巧妙設計,以動態燈光模擬火車行駛意象,使大眾得以重返往日時光。整體橋樑以4000K 冷白色光凸顯鋼骨結構之美,並以隱藏於步道扶手、橋體結構間的3000K 暖色間接照明,貼心地避免燈光直射的刺眼及眩光,確保行人遊橋動線的安全。

在構思的過程中,團隊深刻體會到虎尾鐵橋豐富的歷史底蘊,以及在地文化魅力。雖然長達427 公尺的鐵道的交通運輸功能現已不復存在(現為人行步道),但在民國四、五O年代曾見證虎尾糖廠砂糖產量的輝煌高峰。時至今日,虎尾糖廠仍是全台唯一以「五分車」載運甘蔗的糖廠,每年12 月到隔年3 月的製糖季,那股甘蔗的甜香依然在虎尾鐵橋上瀰漫著,如同時空的訊息,傳遞著昔日故事。而正是這些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激發了靈感,希望將「五分車穿越鐵橋桁架的景象」,藉著夜晚燈光的演繹,讓光重現往日榮景。

評語」
橋體結構的冷白光勾勒鐵橋鋼骨的建築精神,橋面步道的暖色光,則和諧地照顧行人的步伐。手法純熟不鋪張,以光的推移模擬火車駛來的歷史場景,以低調精準的主題色光景,賦予古橋隨四季更迭的生息與美。橋身幽微的照明布局,讓人文與自然景觀完好融合,增添夜間美好的生態體驗。



得獎感言」
很榮幸沁弦今年能再次獲得「台灣光環境獎」。2023年沁弦正好成立滿十週年,過去五年裡,我們年年參與這一照明界的年度盛會,也很幸運地榮獲了多座「台灣光環境獎」的肯定。藉本案的設計歷程,我想我們設計的不僅是照明,更是時間的橋樑,連結過去與現在,希望照明設計不僅可以是光的藝術,更可以映現在地人文底蘊,讓光成為歷史和共同記憶的載體。



THE DARK LINE 時空暗線 / 達觀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米及米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ARTEC 3 STUDIO


作品介紹」
北台灣牡丹、三貂嶺之間的「THE DARK LINE 時空暗線」總長3192 公尺,原為封閉近40 年的舊隧道,擁有有機地貌、苔蘚蕨類、蝙蝠棲息等豐富的自然生態。設計團隊以有節制、低亮度、看不見光源的照明設計,突顯舊隧道與地貌本身的場所精神,將對生態的影響程度降至最低;走入其間,微弱的光線使人打開五感,進而能細細感受、品味這條路徑獨特的生態、聲學、色調與氛圍。從設計、施工至開放初期,經歷不少人質疑為何隧道的照明不再打亮一點,大家才能更清楚看環境。

但是,如果再打亮,許多生物就離開了。經歷一年多使用,觀察到當人們來到此地親身體驗後,反而因為暗的環境放慢了步調,感官也更加敏銳,能更感受到隧道裡細微的環境變化以及隧道內外的明暗對比。「共享棲地」的觀念逐漸被認同,業主及維管單位不再單以「人」的需求考量光環境,隧道持續維持著晦暗的環境,夜間亦完全關燈不對外開放,透過掌控環境品質奠定地方活化基礎。

隧道壁面上燻黑的煤煙記載了火車行駛時期的光景;魚、蝦、蝙蝠等生物的進駐描述隧道廢棄後的暗黑環境;光環境也持續在刻劃這隧道的歷史,現在由於打光的關係,壁面上長出許多蕨類。光環境讓「THE DARK LINE 時空暗線」成為一條可閱讀隧道百年來連續性的變化,連結了人與環境的關係,是文化資產活化的成功案例。

評語」
「光」在本作品的隧道中,如同空氣般恰到好處。鏤空的鋼條透出日積月累的地景面貌,行走於其中能感覺到時間性,在規律中卻產生細緻的驚喜。細膩的手法讓光展現建築體的質感,呈現不同層次及對話關係,以對生態環境的尊重,賦予廢棄隧道全新的生命及動力。



得獎感言」
「THE DARK LINE 時空暗線」,不論是人造還是自然光源,雖非主角,卻是體驗環境特質不可或缺的元素,與環境不能脫節也不能搶戲。我們更為了隧道的生態環境,「暗」成為共享棲地的重要手段。很開心評審認同這樣的設計理念,與其說,有了光線,人們才能體驗環境的本質,我們更想表達的是,光線就是本案環境的重要成分。



 評審團特別獎 
艋舺龍山寺 / 原碩照明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集結宗教信仰和傳統建築工藝於一身的龍山寺,是人們生活與精神的神聖殿堂。過去因缺乏妥善的照明整合規劃,牌樓的跑馬燈、強烈眩光、亮度分布失衡等問題,使廟宇隱沒在喧鬧的環境之中。照明重整後的龍山寺,燈具被巧妙隱藏,照明方法成熟溫潤,精準均勻地從不同處投光、相互堆疊,展現出建築工藝和寺廟的神聖優雅;燈光提供視覺及精神上的指引,讓人能安心駐足,專注與信仰對話。以周邊街區整體思考,讓龍山寺重新在熙攘的街道中,靜靜地透出安定有力量的光芒,重現信仰「光」的平靜氛圍,烘托出背後的社會意義。



 入圍決選作品 
日常家話_ 鹽埕第一公有市場改造 / 浩建築師事務所 一起設計Atelier Let's 瓦豆WEDO Lighting


已有70 多年歷史的鹽埕第一公有市場,設計上從整體環境改善的角度出發,優化內部空間。首先打開遮蔽天花,重現木結構屋頂的建築之美,並引入自然天光,增加市場的採光及通風;同時仔細計算日光的軌跡,避免日照直射攤位影響保鮮,顧及攤販的需求。而從屋架汰換的舊木料,再利用變成具設計感的燈具點亮市場,延續其使用價值。藉由引光入室,重新活化傳統市場。

入圍感言」
修繕完畢後,將沒落的傳統市場攤商與消費者彼此連結為「日常家話」,屬於鹽埕第一公有市場的光今昔時空相映,其歷史傳承意涵感染著來訪者,再次讓人們感受傳統市場獨有魅力。(浩建築師事務所)
鹽一市場的活化計畫始於2016 年叁捌地方生活所企劃的「鹽埕水上人家」,而城市的改造是漫長的,鹽一市場相較其他消逝的傳統市場是幸運的,透過眾人努力能被保存下來;我們也是幸運能與鹽一市場相遇,並看見重新點亮市場的光。(一起設計Atelier Let's)
最難的是將在地攤商需要的光,與空間中適合的氛圍達成實用與美感平衡。從塔槽高聳爐火,轉變為一座充滿文化活力的城市,感謝生活在這裡的每個人,文化從來不是一蹴可幾,而是扎實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盼當代人做的每件事,都能留給下一代更美好的台灣。(瓦豆WEDO Lighting)



南海書院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台灣藝術教育館是國內唯一以藝術教育為發展任務的國立機構,館舍歷經不同時期的更迭,建築源流已有近百年之久,被指定為台北市歷史建築。入口的神橋以及漢、和、西洋混合建築樣式的建築立面,是整體視覺重點;照明聚焦於建築細節與景觀,第一展覽廳更使用燈控系統融入自然光源,使空間隨著時序有著細緻表情變化,園區由外而內連成一氣,塑造優雅而靜謐的氛圍。

入圍感言」
「南海書院」為「南海學園」建築群重要的成員之一,這次的夜間光環境優化計畫能入圍「台灣光環境獎」,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榮幸與鼓舞。希望照明優化後的成果,讓區域裡的光環境更加得宜與優雅,更期待它像是我們在這裡撥下的一顆光的種子,在爾後的時日能開花結果。讓「南海學園」不僅僅是台北市內早期的重要文教區,更能成為市內新的優良光環境模範與文化地標。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Studio Millspace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