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自然律|與自然共舞 ‧ 音樂與藝術

撰文及圖片提供」陳天助

人類在尚未發展文字之前,就以繪畫、雕刻來記錄與抒發情感,用音樂來調劑生活,而造物者將真善美置於人類心中,使追求真善美成為人類的本性,這樣的天性亦不斷推動文明的發展與進化。當語言變成文字,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一大步,隨後發明印刷技術,加速了物質與精神層面往前躍進,人類的生活步調變得更快、腳步也跟著加快:「現在是知識爆發的時代,人們知道的多,卻感受的少。(註1)」急速的發展節奏開始使人在不知不覺陷入追速競比與物質慾望中,「慢」變成一種奢侈,而能幫助人們心靈深層對話的藝文活動,如聆聽音樂會、賞析繪畫雕塑藝術作品、閱讀文學、漫步山林間、恬靜的徜徉在自然的懷抱中......等,這一切似乎變成「遙遠」的理想。 成長於這樣年代的我,幸運地生長在鄉村中的農家、身處於愛唱詩歌的基督教團體中。我自幼喜歡繪畫與音樂,在兄長熱愛古典音樂的耳濡目染中,影響了我漸漸著迷於西方古典樂,從國中二年級便養成了聆聽音樂的習慣,視古典音樂成為心靈良伴(在高壓的大學重考期間,每天必須伴著莫札特的安魂曲,才能安穩入睡)。成家後,發現大舅子外號是「音樂傳教士」,藉重他對音樂的知識與素養,幫助我在音樂領域裡累積更廣更深的了解。 日後,當我進到建築設計領域裡,更加期盼了解「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的真實內涵,尋找與閱讀莫札特、貝多芬、馬勒......等作曲家的創作的心路歷程與思想:「為什麼我的作品會有特殊的形式或風格,使之成為莫札特式的,而有別於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理由也許和我鼻子又大又彎的道理一樣......因為我真的沒有刻意去苦思或試圖引發創作。(註2)」莫札特教會我勇敢做自己,不要為了與眾不同而刻意為之;「音樂是空氣的共鳴,是上帝的氣息,是祂與人類心靈對話的窗口,音樂是上帝的語言,我們音樂家比世人接近上帝,我們聽得到祂的聲音,我們讀得到祂的唇語,歌頌上帝的子民得以擁抱生命,這就是音樂家的天職......。(註3)」他教會我「建築師的天賦」;「若是為了更美麗的東西的話,任何規則都可以打破。」教會我勿墨守成規,勇於嘗試與實驗。馬勒創作的歷程讓我意識到創作中的孤獨、堅持與犧牲。(註4)他們都在樂曲中傳遞生命信仰的價值,不斷地鼓舞與安慰人心......反璞歸真,歸復人類自然的本源,這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建築師的理想天職,就是應該將人帶往既真且善、美的境界,為了與自然「合一」的「烏托邦」而努力。 從藝術到第八藝術 藝術家們在創作路途上,為了追求完美的探索與試煉,更深深啟發了我。梵谷漫步於大自然裡,聽見的自然之音竟是美妙的交響樂,令我期許自己能磨練出有般純真而敏銳的感知能力;羅丹為了創作「巴爾札克」,大量閱讀、觀察和研究,為了覓得大文豪形象的最佳詮釋,他持續在街上尋找適合的模特兒,並做了40款習作,只為能把巴爾札克的靈魂傳神繪出,他專注、堅持的毅力,鼓舞著我,為了孕育最佳方案,更應不畏困難去努力。「畫家總是由具體實物開始,然後再除去事物實體的表相。(註5)」、「繪畫並非事先成竹在胸,而是隨著思想的流動、並且更因觀察者的條件狀況而改變......因為完成後的作品,將會因觀賞者的共鳴而賦予生命。」畢卡索的這番思想觸動我堅定「因地制宜」的信念,設計的意義應該是讓使用者共鳴並且賦予空間生命力。 電影給我的養分更是不勝枚舉,如《貝禮一家》(La famille Bélier)(註6),聾啞的父母為生下一個「正常」女兒而悲傷嚎啕大哭......傳神地訴說著「同理心」的重要,讓人深思建築師是否需要更多的「同理心」,才不至於破壞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朝聖者之路-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s Best Story)(註7)傳達「當你真心渴望一件事,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讓我憶起自己每每走在「輕輕觸碰土地」的這條路上時,都有「天使」來幫忙,使我更有勇氣去克服難題,實踐理想;在《紀梵希的時尚王國》( Hubert de Givenchy)(註8)紀錄片中,這位時裝大師說:「身為設計師,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警覺,任何小事都能帶來靈感......」提醒著我要敏銳自身感知,細心觀察周遭一切,即使是那些習以為常的「小事」或是「平凡」。 自音樂共鳴的設計精神 記得,2010年獲得國際蕭邦鋼琴大賽冠軍的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在隔年來台灣表演,訪談中她談到,蕭邦大賽前參賽者莫不待在琴房緊密練琴,她卻安排時間參觀慶祝蕭邦誕辰200週年所規劃的紀念展,觀展時獲得許多靈感,覺得自己和蕭邦更加親近了。此番回憶,讓我領悟到原來感動人心的不是技巧,而是靈魂,正如建築空間能憾動人心的其實不在技巧或造型,而是空間自蘊的靈魂氣質。阿芙蒂耶娃說:「音樂創作是連續的發展與傳承。中間雖然有『隔代遺傳』的例子,比方說巴赫、莫札特之於蕭邦,或史特拉汶斯基的『新古典』,但整體而言,彼此之間都有影響。因此探索巴洛克,可以讓我更了解蕭邦。認識當代創作,也能幫助我理解貝多芬。越是不設限,最後也才越有可能融會貫通,了解這二、三百年來,音樂創作的整體面貌。(註9)」同理也可印證於建築設計領域,對於建築史的充分了解,才能讓我融會貫通,站在傳統的養分上可以有新的展望;她繼續說:「我沒辦法才學會一部作品就立刻上台......學習作品時當然得錙銖必較,任何微小細節都必須仔細思考。但要拿上舞台演出,我需要的是「內化」,讓所有細節成為自己自發的表現。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遺忘」的過程。做為演奏者,研究時我必須見樹又見林,甚至連樹葉都要深究,但我的詮釋絕對不能見樹不見林,只有細節而缺乏整體感。學習,但又必須遺忘,最後讓一切歸於自然。這真的需要時間,而且是真實的時間,不是在腦子裡把樂曲走了許多遍,就能替代。(註9)」這段話讓我心有戚戚焉,更強化了我長年作品研究時重視的「遺忘」環節,提醒自己除了要對細節仔細深究之外,更要懂得掌握整體,讓一切心得化於無形,用建築空間自然地帶出感動人心的生活環境。 不僅有樂曲、畫作、雕塑......等這些藝術作品本身帶給我的啟發,在深入了解作品背後那些創作者的所思所想之後,更是深深地影響了我體會生活、觀察環境、欣賞自然的眼光,藉著他們的「帶領」,讓我看見身邊事物的種種美好,也越加堅定珍惜、守護這一切的心情。真心期待從事規劃空間、建築、環境的設計人,能懷著悲天憫人的同理心,善待我們所共同居住的這片土地,帶著藝術給予我們的深刻啟發,讓大眾的居住環境能更靠近永續、往「真善美」的道路上邁進。 註1:布魯斯特‧基哲林著,李元春譯(民76)。畫圖(勞倫斯/D.H.Lawrence)。載於創造的歷程。台灣,台北:金楓 註2:布魯斯特‧基哲林著,李元春譯(民76)。一封信(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載於創造的歷程,選自莫札特的一生(Life of Mozart)。台灣,台北:金楓 註3:2006電影《快樂頌(Copying Beethoven)》劇中貝多芬台詞 註4:2013歐洲影展《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註5:布魯斯特‧基哲林著,李元春譯(民76)。畢卡索對話錄(賽爾博/Christian Zervos)。載於創造的歷程。台灣,台北:金楓 註6:2019歐洲影展《貝禮一家》(La famille Bélier) 註7:2016歐洲影展《朝聖者之路-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s Best Story) 註8:2016歐洲影展《紀梵希的時尚王國》( Hubert de Givenchy) 註9:焦元溥(2011/12/06)。阿芙蒂耶娃的四個驚奇。聯合晚報,第787期

Interior334

  浸潤式美學養成,從「家」並從「小」做起。我自己升格為新手爸媽後,便開始思索著要如何在日常中營造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再加上近幾年規劃了許多親子空間,一點一滴的梳理出「浸潤美學」,為下一代打造「美」的成長環境,豐富他們的五感體驗及心靈感受,進而成為人生的養分。   美學環境,如何營造?   家,是孩子呱呱墜地後,第一個長時間活動的場域,我喜歡以「他們的視角」出發,保留開闊的格局、大幅的留白,不限定哪個區域該做什麼,而是將空間交由孩子們自由發揮,給予他們彈性調整家具和佈置的環境,學習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而不被框架所限制。除了簡單開闊的格局規劃,我也想給予孩子最純粹的觸覺感受,因此材料上大多選用木地板、樺木夾板、特殊塗料等自然素材與紋理。 開闊的格局規劃,是孩子可以獨立自主的生活圈。(好室設計/半伴)   一個好的空間能夠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與一顆勇於冒險的心,規劃一面黑板牆,鼓勵他們畫出心中所想;藉由洞洞板與書櫃的彈性設計,小朋友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創作與收藏品,從小參與家的佈置;並透過上下分層式設計,打造孩子們的秘密基地,在家也可以探索多種生活動線。孩子天生就喜歡運用身體嘗試各種可能,因此只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大人適時的給予支持與陪伴,其他的就留待孩子自由發揮即可。 加強結構的洞洞板也成為孩子突發奇想的攀爬架。(好室設計/半伴)   美學教育,從何教起?   什麼是美?這是一題沒有標準答案的大哉問,但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不免失足落入框架,誰畫得越像,獲得的名次、分數、讚美越多,進而限制了思考模式,而電視內容和卡通也是經由大人思考過後所設計的產物,是大人所認知的美,但孩子天生就是抽象思考,透過觀察而後重組出個人見解,因此我都鼓勵孩子們接觸自然且真實的事物,經由自己的消化,表達出來的東西才是屬於自己的美。 整牆書櫃暗藏攀爬機關,等待孩子發掘通往滑梯的秘密通道。(好室設計/Sense of Ritual) 在空間設計上,我也會以投影布幕代替電視,一方面不傷眼,另一方面也是減少小朋友看電視的機會。孩子的每一幅抽象創作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是大人們看不見的想像力,我想盡可能提供下一代可以天馬行空的園地,長大後,讓想像力真的可以成為他們的超能力!  少了電視,多了互動。(好室設計/Toast's Home)   大自然也是兒童成長期間不可或缺的學習資源,俯拾即是的樹葉、枯枝、石頭、泥沙皆是很棒的教材兼玩具,非疫情期間,我時常帶著孩子們外出尋寶,替家中的展示區增添新成員,有時也會變成創作媒材和扮家家酒的道具之一,從中學習「自然之美」。 小朋友合力用自然素材蓋樹屋。攝於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   「浸潤美學」是我近幾年為人父和設計師身份的感想,發現只要給予孩子適當的發揮空間,讓他們的感官體驗美好的人事物,就像是在培養皿中注入養分,美學細胞隨著孩子成長而不斷繁衍,待日後進入校園和社會,將有機會漸進式地影響同儕、體制及下一代。如果你不知如何開始,可以從最簡單的:關掉電視,鼓勵孩子自由創作為第一步,海不一定是藍色,月亮不一定是圓的,也不必模仿別人畫畫,一點一滴的改變,期待往後越來越美的台灣。

Interior334

思想實驗室|茶席與扮家家酒

撰文及圖片提供」王菱檥

這一個月來,我們的身心靈真正面臨生活型態劇變的影響,這影響不只發生在居家空間,也發生在工作場域以及教育體系,為了防堵疫情擴散,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是減少接觸、保持距離,1.5 公尺的社交距離成為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以一般家庭餐桌而言,坐面對面間隔 100 公分還不足以防疫,240 公分長的沙發一人坐一端,這樣疏遠的距離,改變了空間與人的互動。 最明顯的是居家工作,讓我們必須長時間處在同一個空間中,已經有許多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密閉以及陰暗的空間會加重人的焦慮並鈍化人的感知,問問我們自己這一個月來,是否很渴望戶外,嚮往自然以及陽光呢?   居家工作以來,我發覺我非常認真地與我的空間相處,除了平常習慣的口袋空間之外,也藉著這個機會觀察了從早到晚我家的變化,早上陽光的角度、午後的溫度,還有空氣間的濕度,這也給我一些體會,往往我們在設計一個空間時,並沒有這樣充裕的時間去感受空間、閱讀空間,一筆一畫是自我的經驗以及直覺的反應,加強與原始空間的交流,長時間的觀察,應該會減少不適應的設計產生,我該先謝謝這間屋子給我的體會。另外,因時間軸而產生空間機能的轉變,也更為明顯。   相信很多家庭,早餐吃完後,餐桌就變成工作桌了,客廳既要看電視也可能是孩子的線上教室,很多時候燈光會變成第一個問題,未來情境燈光的設置將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我的三個孩子很喜歡玩扮家家,他們熱衷於模擬一間寵物咖啡廳,有咖啡桌,桌上還有插一束小花;沖咖啡的吧檯,上面有很多整齊的工具;還有寵物喝水玩耍的地方。 這讓我聯想到喝茶的茶席,茶席是茶道的一環,不論是哪一種流派,茶席的擺設,往往反映了茶人對茶的演繹,對美學的思考,那不也是一個成人的扮家家酒,在設定好的畫面中,扮演與茶為友的交流。在那一瞬間,普通的一個餐桌,變成某一個文人雅士的後花園,我們悠閒徜徉其中,杯子裡裝的不再只是回甘的茶湯,而是令人暢快的瀑布流水。可見想像力多麼重要!   利用這個扮家家酒以及茶席的概念,我開始將家裡依照時間軸佈置成不同屬性的空間,辦公區、線上會議區、教室區、閱讀角落以及遊戲區。有些地方特別重新安排過家具以及燈光,有些地方只是製作一個牌子寫著空間名稱,很神奇的是,掛上會議室的牌子,工作心情真的就如同來到會議室般,閱讀角落則變成了恬靜安詳的一個獨處空間,如同扮家家酒般進入了場景角色扮演,唯獨不同的是我們在扮演真實的角色。 其中的遊戲區,我們又稱為:「不乖的地方。」這是最受歡迎的地方,在這裡,可以尖叫,可以亂七八糟,可以髒亂,可以懶散......原來有一個發洩的地方真好!有一個不用井然有序的地方,是我們焦慮防疫生活的一個救贖!   達賴喇嘛名言:「這個世界並不需要更多成功的人,但是迫切需要各式各樣能夠帶來和平的人,能夠療癒的人,能夠修復的人,會說故事的人,還有懂愛的人。」身為一個室內設計師,在人類最艱難的時刻,除了我們自身的專業,我們好像可以藉這個機會更踏入生活,讓設計更有人性,期許我要成為療癒的人,修復的人,還有懂愛的人!  

Interior334

設計「憲」上|設計在外

撰文及圖片提供」何宗憲

尤記得學校教導,設計應該是啟發人們對生活的熱情,以便讓人們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不是利用設計讓他們沉迷在富裕奢華的生活中。經過這麼多年的嘗試,照理說設計能還原事物的本質、生活的真相,甚至抓住解決生活點滴的所有重點。可是在設計的漩渦裡面,有時候設計師陶醉在設計中,總有不知不覺迷失的時候,能讓我們清醒的往往是過程中的挫敗和對設計預期的落差,當頭棒喝提醒了設計的初衷。   最近接了一宗紐約的案子,算起來已是我第三宗在美國設計的案子。印象最深的一次,要數加州一間精品酒店的設計。我們的提案並不是以強調設計上的突破來擊敗其他國際對手,而是用心思了解當地的文化,利用當地一年一度最大的盛會 Rose Parade (花車巡遊)作為設計的出發點,把歡騰喜悅的慶典植入酒店,為百年的酒店帶來新的生命。可是,在得標以後卻是長達兩年的痛苦經歷。  美國加州帕薩迪納 D2 酒店   這個美國惡夢的開始,除了在程序上需要高度配合當地有關的維護部門,還要面對項目中其他的專業外國團隊。這個設計方案雖然通過了甲方的認可,但在建築師和各個專業團隊的施工配合上,我們面對各方面的提問和無形抗議,甚至可說是刁難。不同國家的各種專業標準和法規差異,對我們整個團隊造成挺大的困擾。雖然如此,並沒有消磨我們的意志,反而越被刁難,我們越有耐心去面對。 特別有一次我親身到場指導,面對當地高大威猛的墨西哥施工團隊,受到藐視和不禮貌的對待而感到十分委屈。這兩年我們團隊在精神上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慶幸的是我們都不甘示弱,因為骨子裡有著東方的氣魄。不論工地事情的對錯我都扛下來,覺得就是不能在外國丟臉。整個過程我展現東方人的特點,我們相對含蓄,不誇大,不搶功的傳統,即使處於被欺壓的狀態,默默付出和努力工作,一心一意只希望完成這個案子。   項目完成之後,我親自飛去加州參加開幕典禮。對我最兇的墨西哥總承包商和最挑剔的甲方代表,在開幕的當天各自給我一個非常大的擁抱。互相用誠懇的語氣跟我說:「Good job!」他們從一開始的懷疑和不公平的態度,到張開雙臂的稱讚,給予我肯定令我實在很感動。而從一開始我對他們也感到不滿,畢竟他們種種因不信任而衍生的差劣態度,但在見證我們的努力和能力之後,又會給予真誠的讚美。  美國加州帕薩迪納 D2 酒店 在整個設計的過程,我著實感受到他們專業上的執著,或許對我們有歧視,但他們在設計工作中仍會作出客觀的評估。另外,在改造這受到一級保護的百年建築時,負責的執行長一絲不苟地盡力與我們配合,除了執行相關法律規條,他們發自內心地想保育歷史的私心,大家有目共睹。所以回想這個案子的時候,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各方不但只是在貢獻他個人的專業技術,而是秉持著一種使命感。雖然兩年期間曾受到不少委屈,但我更珍惜自己身為設計師的角色,除了客戶所回應的那份喜悅,令我肯定我設計的初衷,過去的一切也總算值得吧。   在外國所實施的案子就像一份功課,讓我親身感受到以前老師所說,設計是「創造新的規劃」, 設計「在外」令我學到三方面的事情—首先,不需要過份用力表現自己,反而應當虛心地把熱忱呈現出來,最重要的是用心去創造。其次,我們東方傳統彷彿是一個防護罩,自己的「身分」也是一個堡壘,這是文化的武器。最後,在別的國家呈現作品不是要表現我們的能耐,而是重新審視對自我的價值,從而產生新的態度和看法。  

Interior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