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源起 新工具新媒材的設計影響與電腦輔助設計到製造觀的論述,本期將談論其他廣泛應用的材料,當中包括石材、壓克力、玻璃纖維強化石膏(GRG),這些材料上分別具有不同的材料性質所能對應到的適當加工方式,但整體離不開電腦輔助設計到電腦輔助製造的範疇,我們也在材料的理解與加工的限制中進行相互的探索與材料極限的測試,這樣的過程是不管對材料端或製造端一路到設計端都極其寶貴的經驗累積。   設計的創新落實根基於材料與加工理解之上,它可以是限制設計也可以是突破設計的兩面刃,我們認為在突破的觀點上,實質進入工廠是關鍵要素,因為單純材料的推銷,透過有限的語言,我們只能理解其表面,難以深入,但以設計專業者的創意腦,進到工廠看到產製流程、加工作動、設備限制等等,往往就可激發出全然不同的創作思考,也可以讓工廠內長期專職加工的作業員,看到全然不同的設備運用觀點,跳脫長期反覆、單一的加工理解。   以相同的加工原理來看,不同的材料特性會有相對應的細節調整或設備差異,這不僅能讓我們在面對材料進行更多辯證性的反思,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經驗與過程回到設計上的推翻與啟發,形成設計、材料、製造三個領域相互影響也相互輔佐的狀態,如此才能期望未來從設計面到落實面都走向更高品質,更精細更具有工藝性的作品,這是在設計質量已經很高的台灣,下一步追求從工程到工藝的另一個產業層次。     我們認為,只有產業線上所有相關領域的共同進化,才能展現真正的影響力,也才能看到未來的可能性,單一專業領域的突出,對整個設計環境而言並沒有太多幫助,甚至可能因刺激不夠而停滯不前。     石材加工 天然石材從礦區到加工廠,通常是以大顆原石進場,在加工廠內經過大板裁切、烘烤以後,上膠、修補瑕疵等等多道工序,生產出我們常見的石材板料,也由於天然石材具有紋理上的天然不可控特性,以及相對應的材料重量,故在工程上多以板料為主作為空間的完成面,以展現天然石材的價值。 作品一。 從石材加工的理解,我們可以閱讀到加工設備裡有裁切機、水刀、多軸加工機及人力加工等等不同區域,不同的加工設備皆有不同任務與限制,我們對於這樣加工過程的理解及加工限制的知識,重新思考石材在空間展現中除了單純板面貼附,還有甚麼可能及想像,同時期望達到電腦輔助設計到加工的過程能做到的材料特殊運用、合理造價與施工可控等等要素。   以「作品一」為例,我們企圖將天然石材做更全面且整體的包覆,並利用不同轉折的陽角與陰角,來展現空間中的光影變化。此案石材包覆可概略分為三種等級,第一為常見的平板貼附,第二是轉角單曲面包覆,第三則是在三維空間中,兩側牆面加上天花的三向包覆。石材板片的完成面貼附工法較為常見且成熟,也是空間中最大面積,相對的造價及工法多為可控,而牆角單曲圓弧包覆,在石材施工上於近代也越來越常見,由於此型態製作不算特殊,在石材加工上已經具備純熟工法及造價評估,此類圓弧包覆通常會將石材切為多段小的斷面進行圓弧構成,黏著後再打磨加工處理,使完成面顯得滑順且看不出接縫,這也是石材具有一定厚度所衍生出來的打磨加工特質。 作品一。 在執行上,最難的部分是空間角落的三向轉角處,因觸及三個面向,因而成為雙曲面,如同一個球體的局部。在傳統工法中若依舊採用人工研磨,雙向曲面的滑順程度將難有標準,於是我們思考多軸CNC加工機能如實表達3D中的三維物件的特性,並確實加工切削成實體,思考在石材切割階段便可將其切割為塊狀立方體而非傳統板料,接著將此立方體單元借助多軸加工機消除不要的部分,獲得內凹或外凸的空間雙曲轉角單元接頭,透過這樣的思維計算出所需最小單元及數量。 作品一。 回顧「作品一」,實際三維切削的數量很少,特殊加工依然在可控範圍達到最高視覺影響力。當三種石材面向結合為一體時,便可展現整體的力道與震撼,同時透過圓弧的光影特性,讓空間轉折變得柔順平滑,使整體空間宛如置身天然洞穴中,是我們在此案透過數位思維所達到的效果。 作品一。 以空間中石材使用的全面性來看,真正需要進入特殊加工的部件,數量很少,便可達到整體有別以往視覺經驗的效果,是我們認為數位加工思維所帶來設計上有價值的反饋。  

Interior364

設計見問 │ 白日夢冒險王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曾有人問我,從事設計工作這麼多年,如何看待後浪推前浪。我認為,後浪推前浪是自然現象,無須焦慮;如同早期專欄裡提到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觀看一座山,當你身處的高度不同,所見山貌也隨之不同,並非山貌改變了,而是人的心境不同所致,能登多高,憑己之力,盡力而為,若是到了極限,不妨就停留在自身能及的高度,好好欣賞這個高度能見的景色,隨緣且坦然。   前些時候,無意間看了一部電影《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它上映的時間是在2013年,為何相隔10年才看?純粹是我個人並非班.史提勒(Ben Stiller)的影迷,但去年看了他主演的《邁耶維茨家的故事》(The Meyerowitz Stories),卻打從心底喜歡這部描述家庭關係卻滿是諷刺的喜劇小品,從一位非電影專業但熱愛電影的觀眾角度來看(註1),此片的觀影心境發生在全無期待之中,最終卻以內心無限省思而結束,著實有趣,進而讓我好奇打開班.史提勒(Ben Stiller)的另部作品《白日夢冒險王》。   電影內容描述主人翁華特.米堤(Walter Mitty),每日默默在雜誌社裡專注做好自身工作,卻因時代變化以及公司環境日漸功利等因素,使得他每日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漸漸失去肯定,加上不善社交的個性,甚至被主管視為職場上的失敗者。一天,華特.米堤被交付尋回底片的任務,那是雜誌出版的最後一期封面,他只好踏上尋找封面照攝影師的旅途,然而攝影師居無定所,華特.米堤在尋人過程裡經歷大大小小的挑戰、認識形形色色的人物。電影的最終,從我的角度來看,就如同超人英雄電影一般~正義得以伸張,英雄正是那位備受國際肯定的攝影師,他關注到幾十年來,在這間老牌雜誌社裡始終有人以認真敬業的態度,默默呵護他的攝影底片,並沖洗成如他所預想的影像呈現,於是他擔當濟困扶危的英雄,在電影最終幕,以鏡頭紀錄下華特.米堤正認真看著底片的剎那表情,並指定以此張照片作為最後一期紙本雜誌的封面,封面上寫著:「獻給成就這本雜誌的人」。當然,整部電影也藉由主角個性在功利社會中的種種不易,探討人的努力不應該只為追求光鮮亮麗的人設,或是讓人覺得厲害的頭銜,努力的動機應當是追尋夢想、實踐自我理想等議題,著實振奮人心且發人省思。   這或許也是在過去二十多篇專欄之中,只有像Appear & Disappear,On Weathering 等少數幾篇談論我對設計的論述,我書寫的內容並非單純講述自己的設計概念或方法,更多是著重在分享「設計態度」的重要,原因很簡單,因為我純粹的認定任何有底蘊的成功,必定有著正確的態度一路相隨。在此,以《白日夢冒險王》祝福仍在設計道路上默默誠懇努力的各位,期許你們也如主角華特.米堤一般,遇見那位懂得欣賞你們踏實認真的伯樂,更像電影內涵所述,體悟設計上的所有努力並非只為企求光鮮人設或是厲害頭銜,而是為了追尋夢想、自我實現。最後,藉此與近五年來閱讀「設計見問」專欄的各位道謝,期許我們縱然處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之中,能持續透過文字書寫與閱讀,為彼此互動勉勵。    註1.以非電影專業的業餘人士來說,我算是重度的電影觀看者,還在租DVD或藍光的年代裡,我每個月大約能看十幾部電影,從百視達全盛時期租到它全球門市逐一凋零,見證了DVD產業的盛衰。  

Interior364

Designer's eyes|案例研究:東方美的意識

撰文及圖片提供」何宗憲

源起 回顧近幾年被委託的專案裡,業主都不約而同要求「新東方」的設計,這讓我不得不正視何謂「東方設計」?正如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所說:「我的職業與其說是設計,不如說是透過自己的作品向生活提出一個『觀看』的建議。」我覺得自己對「東方設計」的嘗試也抱著「拿出作品讓大眾觀察,然後體會」, 對我而言它更像是一種領悟多過於一種結果。 《JADE》是隱身在香港酒店中的華麗中餐廳。 東方的新世界 作為東方人,人們對東方的華麗有一種既定印象,的確很難避免陶醉於各種純粹東方的元素。我的客戶也有同樣的憧憬,在香港酒店的《JADE》中餐廳作品中,讓我有機會窺探東方的華麗之美,餐廳設計彷彿重現清朝正盛時的瑰麗,可以媲美歐洲奢華風格,不過設計也只是停留在華麗的外表! 《JADE》是隱身在香港酒店中的華麗中餐廳。 我試想,除了對於東方奢華的追求之外,能否可以自民間發掘出一些有底蘊的設計呢?我找到一個機會在北京一座五星級酒店裡設計《華邑》火鍋店,利用巷弄與室外景觀作為借鏡,餐廳設計充滿濃厚的街坊氣息與樸實的常民氛圍,希望這樣的情境能令用餐的人們更加自在熱情。我希望,東方設計不是一味從皇宮和貴族身上索取奢華的元素,反而可以從民間得到靈感去營造出不同的味道。這間餐廳沒有贏得國際大獎,不過在北京當地卻很受歡迎,我感到相當欣慰。所以當提到東方美,東方的「人間煙火味」也是我的設計靈感之一。 《華邑》,北京酒店里的火鍋店。 葉錦添在他的書中提到,設計是要以「形」、「神」、「格」來打開東方的新世界。他所指的「形」-主要是美感的依據「以形式附載想象,以形式寄情」。「神」-就是靈氣,以形取神「有了豐富飽滿的形就必須注入一種氣息,從而產生的神韻」。「格」-品格是無形的,格的境界就有如中國藝術中的詩意。 Swarovski 旗艦店,讓人們遊走在東方式的竹林中。 東方的情懷印象中,我把東方精神描述得淋漓盡致的是一次對國際品牌Swarovski 的提案。當時品牌需要在北京、廣州和上海開設新的旗艦店,需要東方色彩的設計。我非常巧妙地運用了一張圖片作為提案:就是《臥虎藏龍》中李慕白跟玉嬌龍在竹林裡面的一場惡鬥畫面。這場所謂的惡鬥之間其實雙方存著一種愛意,不過這種壓抑的愛卻在很優美的竹林中,以互相奪取性命的比試來呈現,這種模稜兩可的情懷,我認為是東方獨特的含蓄美。客戶看到提案後覺得挺驚訝,因為這種神祕就是他們所欠缺的;愛跟恨的糾結,與傳統和激情的一種對質,反映出我們東方哲學裡的平衡與矛盾。就是從這個案子開始,我發現東方設計就是要找尋這種突破點。最後我們也不負眾望,在國內實施的項目都一一將Swarovski 的品牌精神融合東方韻味,完全融入了「竹林」。東方的束縛跟嚮往自由之間的這一條線,只要揣摩得宜,這個張力反而在設計上是一個強烈的亮點。 東方的巧妙 人壽保險《泰禾》企業委託我在香港設立一個新的總部,當中的要求就是體現出「東方式」人壽保險。傳統上這類作品在設計面會用到不少東方的符號,但我當時想跳出舊有框架,不希望設計淪落為「純東方」的套路,於是用上「四兩撥千斤」的技巧:以一個吉祥意念的概念來應對。由於客戶從事保險,我用了「靠山」兩個字作為提案來說服客戶。整體空間設計上以山型作為不同角落的背景,讓人們無論坐在那裡都有 著山型依靠,配合此一輪廓串連了「保險就是一種安心保障」的意念,讓整個總部不需有東方符號裝飾卻實現了現代風格,並保留了東方意念的聯想。 《泰禾》以「山」的形態營造出「可靠」的空間氛圍。 東方的「巧」,其實可以扭轉乾坤,亦是我在發掘東方美時意識到的獨特性,這種韻味不是迷信或者信仰,卻是東方觀念中的一種共同的意識型態。 東方的含蓄 其實對於東方美,我個人最有興趣是東方精神中所追求的含蓄,簡白一點說就是只讓你看見三分,卻留有七分。在我小時候接觸唐詩和宋詞等文學作品時,老師曾說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能為讀者帶來不同想像,其中最厲害之處是不受時空限制。東方設計是否能達到這種境界?很多人用「簡約」回答這個問題,但我認為不必要的簡化或刻意的留白,有時反而會本末倒置。 以北歐的概念來說,簡約應該是精煉和注重本質的結果,而非去一味節約的束縛自己。而東方的簡樸,是經過慎重選擇之後發自內心的一種決定,旨在尋得精神上的富足,而不是消滅對物質的追求,所以它並不是一種減法,也不是用簡單省略或直接忽略可得。 嘗試「形」和「意」的結合,追求東方境界中的寫意。 在一次機會中,我嘗試透過作品讓設計回歸到最簡單的本質,當時我只是似懂非懂的嘗試,但也得到意外的收穫。也許是當時正在學習水墨畫的緣故,我用了兩種材料盡量把空間放空。我意識到水與墨的運用,已經足夠呈現整個空間和氣場,所以放手創作,沒有太在意設計中的結構,結果反而變成是展現最純粹的概念和想法。 在這個案子裡,我非常慶幸能夠接近東方設計,就好比「電影作家」王家衛導演拍電影的手法,不依賴劇本,讓演員直接投入現場以直覺去表達感受,他能巧妙運用空間、時間、對白和細緻的布局來打動觀眾。 嘗試「形」和「意」的結合,追求東方境界中的寫意。 室內設計一樣是對人、境、物的巧妙安排,王家衛說:「拍電影好像讓我更了解我自己一些。可能開始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想說什麼,但每天都會有新想法,試圖去挑戰它、推翻它,設法弄出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也許我們應該運用東方思維去探索生活本質的意義,再去思考如何才能達至理想豐盛的目的,從而提出現代化的綜合提案,尋找適合的生活空間。 回顧 從過往經驗中,我發現想以新角度來重新建造東方生活,應該先放下東西方之別,不拘泥於文化界限,去深度瞭解生活的精妙之處才能制定「新東方」的標準。我認為,東方的可塑性是無限的,這也是為什麼我還是無法將它捉摸和定義。也正因如此,令我更願意去嘗試發掘更多東方設計的色彩。  

Interior363

源起 商業空間打破居家的疆界,跳脫生活的邏輯,從策展的角度看待設計,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此篇我們將回顧 HAO Design 經典案例,談談商空領域的設計策略。   在下筆之前,首先認識品牌,了解品牌個性與精神,再轉化成三大設計識別融入空間,這是一段虛實整合的過程,分別為視覺、理念、行為識別,同時注重在地文化與環境對空間載體的影響,在標準化的社會訴求下,我們重視的是差異化和五感體驗,希望為品牌與消費者打造沉浸式體驗。   Coco Republic可可共和國 Coco Republic生巧克力複合式餐廳,將「生巧克力」造型融入設計語彙,當人們打開味蕾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視覺識別帶來美味的感官刺激。塊狀建築體如同巧克力塊堆疊的意象,外觀藉由特殊塗料表現可可粉狀質地,搭配仿鏽板和鐵管異材質的招牌設計,遠眺著仿佛看見巧克力的濃郁口感、苦甜滋味即將席捲味蕾。(圖1-3)   1. Coco Republic建築設計概念。 2. Coco Republic建築設計模型。 3. 有如巧克力堆疊的建築外型。 入口處不經意留下美味痕跡,叉子招牌插旗在一小塊碎片上,巧妙變成取餐區的歇腳亭。劃開巧克力塊體,建築量體採錯位堆疊,區隔出三大用餐區域,並特意保留一半的戶外空地,維持流暢動線及舒適環境,地坪上交織的碎石溝縫,想像自己就站在巧克力磚上,有如置身巧克力國度。(圖4、5) 4. Coco Republic入口。   5. Coco Republic戶外用餐區。 室內用餐區運用不同設計手法注入可可元素,打造被巧克力包覆的氛圍。半開放包廂中的植栽牆和蕉葉圖騰織品,模擬可可樹生長的熱帶雨林,大面窗景延攬進南台灣的暖陽和綠意,營造熱帶風情,黑色鐵件、鐵網和水泥花格磚拼貼出巧克力模具的立體壁面,搭配棕色皮革與實木家具;部分牆面則以白色方格磚圍塑出白巧克力內餡,還有化妝室貨櫃屋周圍,牆壁和地面上融化的巧克力,讓餐廳充滿不同形式的巧克力表情,處處埋下各種驚奇與驚喜,成就食材與環境的故事關係。(圖6、7)   6. Coco Republic室內用餐區。 7. 處處充滿美味的巧克力設計元素。 Bee Duck鴨蜜公爵的奇幻之旅 除了產品本身,品牌故事也是視覺識別的靈感之一。異國料理餐廳Bee Duck,當年客戶帶著一張形似蜜蜂又長著鴨子嘴巴的形象草圖來到HAO,在與品牌設計「有角職匠」三方密切討論後,賦予虛構角色生命及空間故事背景,講述一位迷戀美食與仿生機械的鴨蜜公爵,在他的私人招待所發生的奇幻之旅。(圖8)   8. Bee Duck故事角色草圖。 這棟建物的歷史背景,設定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工業革命,鴨蜜公爵是這棟屋子的主人,他熱愛機械、科學與烹飪,年輕時周遊列國,尋找食材和香料,並號召一群蜜蜂兵團穿越國度,深入秘境採集美味原料。這次精心打造的「蒸氣龐克」氛圍,有別於一般工業風格,藉此呼應故事背景,空間劃分為迎賓區、料理實驗室及溫室,蜜蜂兵團可以自由穿梭在頂樓的天井之間。   屋齡40年的透天厝,空間狹長,內部由許多錯層切割成多個零碎空間,造成採光不足的問題,我們企圖將劣勢轉為亮點,拆除過多的樓梯,讓中央天井光線能夠平均灑落在錯層之上;位在建物後方的挑高空間,則設計了環狀金屬樓梯貫穿建築,可在每一層踏階上欣賞垂直空間與水平錯層的視覺變化。(圖9) 9. Bee Duck建築左側立面圖。   建築立面使用原鐵材質,靜置一段時間鏽化後才做定色保護,加強時代斑駁感,騎樓處以藝術漆創作出古堡的石板城牆效果,搭配法國復古精雕玻璃,勾勒出強烈視覺風格。   室內空間以多樣化材質打破商空形式,水泥粉光、黃銅拼花、窯變磚、歐式立體花鋁板、仿舊木紋與皮革等等,軟裝以量杯、燒瓶、標本和零件裝飾,利用實驗室器材和鐵件改造成燈具、飾品,強化鴨蜜公爵料理實驗的故事性,大部分出現的機關是與機械廠商合力研發的作品,像是齒輪燈具可上下移動,大笨鐘以逆時針旋轉,象徵時光倒流。此案透過虛擬角色和故事堆疊空間層次,讓品牌個性可視化,引人入勝,一起墜入既華麗又神祕的宅邸之中。(圖10-12)   10. 錯層設計引入天井光。 11. 通往頂樓的階梯,沿途欣賞公爵的藏書與實驗。 12. 頂樓是鴨蜜公爵的溫室與蜜蜂兵團的棲息地。 ODD ONE OUT 怪才不奇怪 風格茶飲品牌ODD ONE OUT(OOO)代表著玩味生活、獨特的個人風格,將茶飲視為藝術與創意的展現,引入調酒工藝,拆解千篇一律的手搖飲製程,玩出與眾不同的風味。設計概念從食材延伸視覺識別,以家具傳遞理念識別,回字動線改變行為模式。(圖13) 13. 軟裝以怪奇家具和活動裝置展現品牌個性。 建築體雖老舊且基地不大,卻有難得的前庭、後院和小徑,與鄰近大樹自成一道秘境,拆除多餘搭建後,以片狀曲線包覆外觀,在一排方正街屋中顯得輕盈許多,廊道屋簷以茶篩為意象,將金屬沖孔板彎折出波浪線條,陽光穿透沖孔處,灑下點點光影,顧客一路從前庭、後院到穿越小徑,體驗不同以往的品茶儀式感。(圖14、15) 14. ODD ONE OUT建築外觀。 15. ODD ONE OUT秘境。 吧台以一抹帶狀曲線劃過,像是層層堆疊的冰淇淋,手刷紋路是被挖勺刮過的痕跡,背景牆以碳化軟木和軟木布模擬茶磚質地,交錯的橘黃色鐵管帶出窗框輪廓,略為下陷的弧度產生被坐彎的錯覺,充滿戲劇效果,手撕天花和鋸齒狀牆面呼應品牌精神,象徵破壞與重建的痕跡。(圖16) 16. ODD ONE OUT一樓製茶空間。   二樓開放式空間是展廳也是座位區,以怪奇家具和活動裝置展現品牌個性,透過鏡面反射,創造空間感以及錯視視角,未來將容納無限可能、包容各種怪奇的人事物。(圖17) 17. ODD ONE OUT二樓開放空間。   回顧 我們也曾參與民宿、髮廊、家具展廳、歷史博物館等商空設計,依循視覺、理念、行為等三大識別系統,將品牌精神具象化,並透過建材與軟裝的混搭,打破制式統一的設計編排,同時弱化商業氣息,替品牌說一口好故事,希望當訪客踏入空間時,五感已開始沉浸式體驗。     品牌設計」有角職匠 攝影」Hey!Cheese、YHLAA

Interior363

敘思集|關於山林 / 停留與等待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走進山裡,起初是為了拍照的興趣,於是一有空閒就與朋友們往山林裡跑。在一次又一次地造訪過程中發現,即使佇立在同一棵樹之前,在不同時刻、氣候與光影之下,竟如此不同。因早晨、午後、或是入夜的時刻,而感受到那獨特的存在與氣息。大自然的奧妙在於其無窮的樣貌,有意識地觀察這些豐富,獲得更深刻的洞察與見解。   美國自然主義作家約翰.拜爾斯(John Burroughs)說:「走入自然的空間,是走進一個無限廣闊的領域,那裡充滿智慧和靈感。」   每一次的回訪都好像拜訪老友一般親切地相見,又同時像來到新的環境,用好奇的眼睛去觀看自然萬物,就會發現它並非靜止不動,而是充滿生機和力量。   因為多次造訪同一處,才更能感受到周遭環境的微妙變化。正是這種停留與靜待,有機會更全面地理解山林的魅力和奧秘。這種持續的觀察和體驗,讓我們更加貼近自然,並在每一次的重訪中獲得新的領悟,發現其中有許多驚喜與樂趣。   在森林中,等待著雲霧的升起與圍繞,映射著生命的流動和變幻。我們不再匆忙追逐,而是謙卑地邀請大自然來到我們身邊。   在看似靜止的等待中,我們實踐一種等待的藝術,靜觀自然的變遷。這麼做並非虛度光陰,而是一種尊重自然、體會其流動和變化的方式。   透過觀察,我們加深了對於自然覺察和永恆之美的感知,深刻體驗到展開在眼前的廣闊天地。聆聽著大地的聲音,或者是來自內心深處的呼喚,雲霧的變幻莫測,陽光雨水的必然,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教導著我們如何與周遭環境和諧共榮。   踏上山徑,回憶著山的點點滴滴。或許一開始是為了攝影,想要捕捉森林與神木的美;然而,漸漸地,對於那迷霧籠罩的美景愈加著迷。走入森林探訪每一棵神木,感受千年樹木所散發的獨特光暈與質地,那是歲月層層堆疊之美,也是時光持續刻劃出來的等待。  

Interior363

設計見問 │ 圓明園裡的微積分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三國志》裡,劉禪身爲劉備之子,最終成為蜀漢後主,理應在歷史上留下輝煌盛世,但後世人們卻評價他軟弱無能,苟延殘喘的繼位,甚至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或許這和我們熟悉的三國時代的英雄們大相徑庭,曾經我們崇拜的三國英雄們,哪個不是武藝高強亦或是智商過人,再者就是兩樣兼具,才能成為一方霸主,就連熱愛與研究三國時代歷史的日本,在他們知名的遊戲裡設定都是如此。但曾幾何時,現代的社會風氣,人們在意的不是主事者自身能力的強弱與否,強調的是主事者要懂得用人時虛與委蛇,阿諛奉承,並且學習如何在無才無能的狀態下,卻又能長期處在主事地位,即能成就一番霸業享受榮華富貴,認為這才是現今在各行各業獨領風騷的唯二之法!   西門慶此角應該是先見於《水滸傳》而後《金瓶梅》。兩書描寫的西門慶,性格和出身基本上一致:為富家子弟,也是好色之徒,為了勾引潘金蓮,而害死了武大郎。不過,《水滸傳》中的西門慶是被患有侏儒症的武大郎弟弟武松打死的,蘭陵笑笑生所著的《金瓶梅》中西門慶則是縱慾過度而猝死。但同樣的角色,若換成現今的普世價值,我想西門慶絕對也是媒體的寵兒或是大家競相追捧的名人之流吧,絕對會與作者筆下的設定截然不同;一言以蔽之,就只是因爲富家子弟的人設吧!   在《天龍八部》之中,慕容復或許是個失敗且人品瑕疵的悲劇人物,那是因為在大師金庸的筆下世界,真理會存在、是非有對錯、江湖存道義的原故;但在21世紀的現今,我想,慕容公子應該會是一位相當成功的人士,或許他沒有蕭峰的武功深厚,沒有張無忌的誠實善良,更沒有段譽的貴族氣質,但他懂得包裝誇大的人設與製造虛無的話題,造就名過於實的形象,進而在江湖中不斷擁有支持者;以現今的話術就是誇大包裝、不斷行銷、大量圈粉、製造流量,進而擁有話語權,即能定義是非!   上述或許源自真實歷史、或許為文學名著裡杜撰的角色,但確定的是,於此之前的時代,這些人物在大眾心中,被評定為人品不足、不應仿傚,甚至是作者們寫入書中用以訓示世人,引以為戒的;曾幾何時的現今,在各個專業領域中,獨領風騷或是主事者可見其行其影,這樣的現象已悄然發生,且越擴越大,甚至在行銷為王的現下,在特定媒介的推波助瀾之下,虛浮風氣越加興盛;或許你我正享受著這是非模糊而生成的果實,或許播下名過其實的種子即是你我;各行各業總不乏落井下石與錦上添花之人,鮮少有人給予失勢者(少曝光、核心外)真誠的關懷與勉勵?又有誰給得勢者(高曝光、核心內)真誠的批評與建議?而定義核心內、核心外的標準又是什麽?柏拉圖曾道:「拒絕參與統治的人,會被更糟糕的人統治。」這是西方智者講述著如同東方的因果,可衍生為任何拒絕承認是非公平的人,終將會被更不公平的是非籠罩毀滅。就好似晚清時期的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以獨裁手段打擊異己,鞏固自己穩坐皇位,沾沾自喜卻不知已禍國殃民,讓列強得以輕易入侵,最終淪得國破家亡。倘若她能重新選擇,理應不會再做那些因小失大之舉了吧?但誰又知道人性貪婪的慾望,是否會再蒙蔽理智正義呢?現下設計產業的浮躁與喧嘩,或許就如上述般華而不實,就像穿戴一身金玉珠翠隱身在圓明園裡的慈禧,用微積分算計著一切,卻未察危機深埋的諷刺。  

Interior362

提筆書寫至此篇,時值2023年尾聲,再過兩個月的光陰,就將告別2023年。如何看待2023年,對我而言,可能是人生的一個低潮。相較於2014年至2016年,自己的生活、工作自認為平安且順心之際,或許有著天壤之別,然同樣存在一種對設計的不安,這種不確定性,觸動了對於未來的各種探索。很慶幸2023年的尾聲,那股內心探索的聲音,漸漸地為自己理出了清晰的畫面。如同2017年這對老夫妻的到訪,當我在2018年完成他們所委託的居住環境之後,回顧那一年過程中的探索,為自己設計的思緒重新理出一條(套)完整的邏輯,亦驗證當年於研究所中的各項學習。 亭仔腳,一種文化,一種記憶。   源起   探索,一份勇氣,對未知的追尋。   人們對於生活上、工作上乃至於人生方向,表達對未知的期待,常會用「探索」二字來概括呈現(形容)。「探索」有一種追尋更完美的定義,為何?因為可能你(妳)對現狀的不滿意,期待自己能夠更上一層樓,故嘗試各種方法來突破現況,此一舉動過程或許可謂探索。 就個人設計生涯而言,在2011年至2016年之間,為了驗證自己的設計創作,透過各種國際競賽來檢驗,成績斐然,然引起我有探索的積極想法,是在2016年TID Award競賽中,那年公司作品延續前幾年的好成績,且再度入圍金獎,雖最終仍未再往前一步,但過往評審團中只給予金獎下評語的模式,此次卻針對公司的作品給了評語:「如以該案的呈現來省視國內的住宅,可謂趨於成熟。」這段評語對於當時的我而言,此重要性更甚於手握金獎獎座。   「成熟」二字的定義為何?當然,當下是無法理解通透的。雖然如此,此段評語即已展開了我探索的念頭,只是當時不得其門而入。多年之後,自己現今於大學執教,對於學生的評圖過程,儘可能以正面鼓勵的言語進行評論,因為你(妳)的一席話,或許改變了他們可能對於設計的熱忱。 2016年賽後,進入中原室研所研讀,有幸地得到幾位老師、教授的指導,在慢慢釐清大部分的關鍵之際,2017年的夏季,一對和藹純樸的老夫妻登門拜訪,無論是有形的結構、生活機能的滿足、精神層面的照應,「亭仔腳」為我在這階段設計的探索畫下了句點。此篇主題為「探索」,透過三大方向一起和大家來探索「亭仔腳」:一、印記 / 記憶中的自己是什麼模樣;二、光明與黑暗 / 信仰中的自我追尋;三、生活中的美好 / 過去的眷戀融合現在的感性。     層次的堆疊,意喻人生經歷。 印記 / 記憶中的自己是什麼模樣 住宅設計在國內大環境中,就各項目的比例分配而言,所佔的比例可謂是最大百分比。如何在此大宗的項目裡,使得住宅的設計呈現和其他案件有所不同,的確是件難事,我想眾多的設計師,戰戰兢兢地努力,就是為了避免自己的作品淪為制式、樣板化。然而許多案例的成果卻事與願違,一個不小心就被貼上穿制服的標籤(制式、樣板化,雖有各自不同解讀)。 制服,沒有不好,畢竟每位居住者的需求不同,或許該探索的是身為設計者的我們,是否真的確切瞭解你(妳)的委託者,亦或是用我們自己的框架去告訴委託者(今年來公司造訪的客戶,對於先前服務的設計者這方面的抱怨特別明顯),設計師們,有時於夜深人靜之際,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犯了知識傲慢這個錯誤呢?記得2016年至2018年研讀研究時,不斷地告誡自己,進入校門後,我即是學生,該有的尊師重道、謙卑學習不可忘。或許就是知識的傲慢造就了制式及樣板。 序列與漂浮的秩序感。   印記,是我讀研究所時得到的第一個關鍵詞。課堂上,教授分享了國外案例運用且創造的印記,進而使案件的完成,別具意義。老夫妻的到來,談的多是一份過往生活的記憶。老先生娓娓道來,過往時而精彩,時而平淡,而內容片段,虛幻與真實,交疊呈現。老先生,記憶中的您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生活中最令您快樂、痛苦的事為何?家,如果是一個人存放記憶的地方,這個地方是什麼?(我想很多人都會說,此要點我也有掌握)。簡而言之,是你的地方?亦或是他的地方?若無法釐清此要點,或許我們所做的只是滿足自己的表現慾望而已。 居住者眼中「芭蕾舞者」的畫面。 對於居住近一輩子的地方,老先生如數家珍,我都笑說他可以競選里長了。樸實中眼神透露出堅毅的神情,從那眼神裡,隱約可以瞭解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老先生淡淡地說,辛苦了一輩子,期待的是回到過往恬靜的生活,社區內的那棵幾乎與他年齡相同的原生種老樹,是他買下這房子的原因,樹在過往的艱辛年代,帶給他一種無限希望及能量的感覺。過往的他,脾氣不好(我想那應該是一種對事物持有堅持看法的原則所造成的),易怒動氣,也因此間接造成他現在身體的微恙,老先生如是說。因此他現在喜歡和朋友聊聊天,一種過往農村社會才有的互動方式(現今社會環境,已非常少見,或許在鄉間城鎮還能看見),透過和摯友的交流,修正對人生的一些觀感。 內與外已融為一體。   農村社會的互動方式為何?就在一次工地現場會議時,大家和老夫妻七手八腳地搬挪現場的塑料椅,圍成一起討論事物,我往後退了一步,映入眼簾的那場景,瞬間將時空拉回我孩提時光的畫面,父親結束一天工作後,和左鄰右舍聚在騎樓下,大家喝喝啤酒及泡茶、吃點花生,聊著今日工作的喜怒哀樂,當時的我還常常去幫大人們打下酒菜呢!騎樓,台灣建築的特色,騎樓文化,農暇之餘所衍生出來的生活模式,故印記的延伸運用,解決了最棘手的空間配置規劃。記憶中生活的美好,其實是非常多且瑣碎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面向,記憶中的自己是什麼模樣,而那最重要的模樣,留下來的就是人生的印記,無論是個人的人格特質或是生活模式。   接下來討論的第二個大方向,如果說它是從印記中分裂出來的也不為過。但有些微不同的是,老先生告訴我,他想要有一道光的感覺。   光明與黑暗 / 信仰中的自我追尋 建築巨擘路康於1972年國際設計年會中,講出光之雙兄弟的譬喻:「我將光的散發比擬為一對兄弟,我心中清楚的很,即不能稱兩兄弟,而說『一』亦不妥。然而我看見一是『為表現而存在』,一是『為存在而存在』。」於此,引用大師之意,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老先生一句:「方r.,我想看見那一道光。」 光的喻意,總是給人無限的希望。光的存在,仍在於物質彼此之間的激盪。 老先生提及年輕時,因信仰關係常至廟宇,曾有一次在兩個不同神廳穿梭的過程中,因廊道過長,故行至中途顯得隱晦靜謐,而廊道盡頭的光芒因周遭的幽暗,使得光芒如同灼爍之光。對當時年輕的他而言,這道光芒喻意著人與未知世界的一種對話。於暗黑裡行進過程中,扶牆前行,手觸之處,物質與手部肌膚所留下的記憶點,至今依舊深深觸動心靈。這是一段過往的陳述,因信仰的關係,「光」於老先生心裡,是那神聖不可侵犯的神祇化身,亦是可於遇到苦難之際,躲進祂懷裡得到安撫的母親。   透過這樣的陳述,生活的空間不再是具象的形式表達,反倒成為居住者信仰上的一種追尋及延續,設計最難之處,仍在於將感受性言語,透過適當的方式呈現、表達及落實,除此之外,亦不能粗製濫造的述說。 結構的感性,內蘊眷戀的思緒。   首先,我們先來瞭解何謂光!路康曾表達他的理念是將光的兩個面貌「灼爍之光」(Luminous)及「晦昧之光」(Nonluminous)視為「一體」(one),它既是光,也是物質的存在。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曾提到,光的存在,仍在於建築。由此可知,物質的關係是彼此互相影響,灼爍與晦昧不也是一種對照。在《亭仔腳》案件的規劃,如何呈現居住者對「光」所產生的精神寄託,捕捉、留住那道光,就成為有趣的創作探索。 藉由結構規劃的位置及動線,將弧形結構量體置入,短化了冗長的通道(現在住宅建築普遍通病),量體的厚度和周遭牆面恰好形成的間距,提供了光存在的條件。而短促通道的建構,除了場域的區分,亦形成光的兩種面貌彼此激盪,由靜謐走向光明,亦從光明進入靜謐。靜謐走向光明,是一種由表現邁向作品的創作之路;而光明走向靜謐,則是一種邁向永恆特質的品質之路。就如同藝術家靈魂的騷動及追求作品非度量的神祕氣質,這份藝術家靈魂的騷動,亦運用在尋找那殘留於肌膚上的記憶點。闇黑微粒狀的物質,對委託者而言,或許意謂著一種苦難。 牆面的打樣。 的確,粗糙樸拙的物質相較於柔順光滑的物質而言,有時代表的是一個年代的生活環境,苦難沒有不好,平順亦是。只是當下所面對的所處的環境,給予他們一種對於精神信仰上的堅持,保留了,只想提醒自己曾經歷過的過往,並對現在的一切感到惜福。細細地堆疊及拋磨,從材質的選擇及肌理的表達,這是道全然感受的牆面,材質上、技術面都只是輔助的元素及過程,透過縮小比例的打樣,嘗試去探討如何將那揉合光影與闇黑的悸動整合於此處。那天,老先生佇立於此,很感性的回頭告訴我;「謝謝,那道光再次浮現在我的眼前。」 手作過程紀錄。 光與闇黑弧形牆的存在,在老先生的心裡或許是善與惡的一種界定,那份判定的標準,共存於自己的心中。如同設計的好與不好,或許是沒有定論的,執教這5年來,讓我自己學會更加包容一切,當你(妳)和學生相處時,今日我們認為的「對」,對他們而言也許是明日的「錯」,相互傾聽、對待、接納不同意見,除了得到尊重,也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到許多不屬於我們這個年代的事物。 老台檜,是記憶的元素。而檜木的運用,整合了不同機能及場域的需求。   和藹可愛的老先生。 生活中的美好 / 過去的眷戀融合現在的感性 每個人對於生活的記憶、點滴各有不同。如果《亭仔腳》在普羅大眾裡認為是件有趣的案子及作品,我想成就它的大部分是那份對於過去的眷戀,因眷戀,故想要保留;因眷戀,想用某種方式去延續。在地的文化,佇立的老樹,熟悉的味道,不變的模式,這些於記憶中保留下來的要素,如何用新的方式將之延續。老先生靦腆的說:「如果過多的要求造成困擾,就按設計師的看法即可。」對於一位上了年紀的居住者,於溝通時,輕帶著你的手,前往未來浴缸的想像處,自己模擬了一個高度,訴說著這樣的高度,如不阻隔,泡湯時可透過眼前的落地窗,看到那無限美好的夕陽。如此感性細膩的心思,從這角度思考,我想先前的需求如能協助完成,對他而言,眷戀將不再是過往,而是一種現在進行式。 夕陽無限好。   落地式的摺窗,盡收大屯山之美,或許此景已看千萬次,然而心境的不同,仍有不一樣的感受,而開放場域因大屯山而壯麗,裡與外已無所差異。經典LC2的運用,打破了開放空間不同的機能界定,不再受限任何形式元素拘束,空間中弧形結構改變了動線,使其增加流暢感及變化性;該結構除了滿足收納機能之外,表面層疊灰黑色塑土,帶著陳舊感,呈現出歲月的鑿痕。其對向表面材質以台灣老檜木與之呼應,淡淡的檜木香氣,使人有種彷彿進入時光隧道的感受,入口處飄浮的灰藍色櫃體,給予人們對於現代結構一種感性的遐想;灰白水泥質感提供冥想、沏茶的和室空間一抹淡雅樸拙的氛圍,將原生樹引景入室,與正面開闊的大屯山相映成趣。記憶中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窗外的老樹。   人們經常性的想用新的方式去詮釋一份過往,而這份新的方式有多少成份是來自於委託者,或許少之又少吧!老先生對於現在新的事物常用一種感性的語彙,縱然如此,那份感性下仍隱藏著對於過去的眷戀。入口處飄浮的機能結構,在他的眼裡,是位單腳獨立旋轉的芭蕾舞者(我想他應該看過天鵝湖的劇碼,尤其是黑天鵝的十三圈單腳不落地旋轉那一幕),客廳與餐廳之間的隔柵,在空間上雖是一個阻絕元素,但在他心中,卻是過往生活中夫妻二人彼此尊重互不干擾卻又緊密關係的延伸。眷戀這份美好,如能使之延續,對老先生而言,人生的完美莫過於此了。 格柵的功能,除了區分場域的界定外,更象徵一份彼此尊重又緊密的關係。   回顧   探索,一份勇氣,對未知的追尋。當然,在此之前一定是經歷了什麼(或者該說是醞釀了什麼),才會碰觸這樣的舉動。這篇文章,應該是倒敘文的第三篇,越來越接近四部曲的首部曲。最終回,也是首部曲,將以醞釀為主題,來和大家分享。這些過程或許是眾多設計者也會經歷過的過程,看來也許是如此的平凡,但也是別具意義,因為每個人探索的問題及方向不盡相同,但最終追求的目標,應該是相近的。 一個好的設計,在各方面都需要達到平衡。最後,用近來閱讀到的一篇評論,來做本篇文章的結尾:「就住宅項目在競賽中,如此的難以拿到獎項,仍在於住宅的設計,要有社會意義價值的存在,不只是做一個美美的空間而已。」對於上述這篇評論而言,本人認為美的標準不就是人類最基本的探討嗎?(雖說美的標準,大家會認為因人而異),然把最基本的價值觀拿掉,這邏輯就值得討論。把社會意義價值直接套入住宅設計,這議題的探討或許只存在於學術上的探究而已,各方的平衡或許才是健全的方向,因為探索如何得到平衡,就已經是一個困難的課題了。

Interior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