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案例C. 波浪管天花 波浪管天花起源於我們在建模練習中發現,同一管徑的圓管,在經過一個曲面切割後,可以獲得完全不同且連續變化的圓管斷面,此一現象看來稀鬆平常,卻讓我們在數位設計與加工的思維中思考,觸及一直討論的「在可控中創造變化」。由於我們對木料CNC加工機台的理解,很快地聯想到圓形紙管的規則排列,透過CNC 加工切削應可獲得如此變化,在進行實驗測試後,得到了第一次失敗的經驗,理解到木料CNC加工刀具,在高速旋轉切割的過程,對紙管進行切削,出刀的同時會使紙質纖維邊緣破損且不可控,這開始讓我們懷疑材料的可適性,進而採用水電工程常見的PVC圓管進行加工,但這也讓我們迎來了第二次實驗失敗,由於PVC管為塑料,面對高速旋轉的刀具,在切割尾段同樣會因高速產生邊緣破壞,甚至導致塊狀脆裂。   以上兩次的實驗失敗讓我們開始思索材料與加工方式的對應,企圖跳脫加工方式的侷限也同時思考其他材料的可能;在某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們看到了金屬管料所製作的玩具,上面刻印著圖像與簡單幾何造型,這開啟了我們的好奇心與想像,認為如此的圖像竟可被切割於圓形管壁上,這樣的特質便是我們所尋 找的「有斷面變化的切割方式」。   透過對金屬管加工方式的查找,了解金屬管料加工在近代有一項跨越性的技術增進,便是多軸管料切割設備,此加工原理是將管料透過夾具進行推送,於另一端設置多軸向的雷射切割頭,如此便可輕易達到在一個同尺寸的圓管管壁上進行不規則曲線切割,此一關鍵性的知識獲取,完全解答了我們對於波浪圓管的加工困境,同樣透過前端的數位設計,將管料長度,組裝所需預孔、編號,一次性的在圓管上進行設計與安排,讓數控加工機在進行加工時可以將完成斷面、背部組裝孔、零件編號一次到位,同能透過運算讓原管料6米的長度獲得最大量的運用,最少的材料耗損,完成切割後的零件,透過預先安排好的組裝分塊,與材料串接方式,在工地現場縮短組裝工時並節省人力。   最終完成,我們可以在三維空間中,看到一個連續變化的曲面是由管狀材料來表達,端變化的斷面背後則是由同一個尺寸的原管材料加工而來,毫無特殊尺寸與特殊組裝,每一個料件也由少量的幾支6米圓管所切分出來,依然符合數位設計到製造一貫的合理高效益。     案例D. 彈簧牆 接續前述的管料加工經驗,我們理解到在管料上進行曲線切割是能輕易達到的加工工藝,進而開始嘗試更多種管料切割的變化,企圖挑戰加工可能性,或可說為一種與加工的對話。   有別於上一案例對圓管斷面的探討,此一立面拉皮案,我們便思考圓管管壁的多面貌呈現,可以透過數控加工呈現如何的特殊性。由於理解管料加工過程中,設備夾具對管料進行推送的同時其實夾帶著一個旋轉的動作,這讓我們思考到,如果圓管的整體呈現可以猶如彈簧被拉開一般,具有張力而產生的疏密變化,那麼我們便可在立面上創造不同密度,但變化連續可控的特殊紋理。   這樣的想法,同樣的在首次加工測試中,有了一個關鍵的反饋。由於螺旋切割是在管壁上進行連續不斷的切割,但也因為此一切割是對圓管結構性的破壞,導致切割長度過長,管料持續往前旋轉推送時,被切割過的後端會因結構性減弱產生材料位移,整體材料在設備機台上無法被穩定固定住,產生大幅度擺盪,這樣的材料因加工而生的特性反饋是極其寶貴的經驗,因這一類的經驗累積無法於前期數位工具中被預知,也唯有透過這樣的嘗試,我們才得以對設計進行優化,同時在加工端對優化後的設計也進行設備輔助改善,這便是一種雙向共進的美好狀態。    最終,同樣在數位環境中先期進行加工的編號、排列,進行組裝的模擬與工序設定,讓現場的工事內容可以縮減到最少,將80%的工作留在工廠中並交給機器,將20% 的工作留到現場,並透過數控加工精準的特性,維持現場工作的順暢,減少人因失誤。  

Interior358

案例A. 網格系統 實現萬用應變可能 台北資訊園區(三創)12樓展演空間一案,空間須符合展覽、新歌發表、演講論壇、音樂會、產品發布會等使用情境,面對這樣多元多變的空間需求,必須思考的是如何設計一個萬用的應變系統,以符合不同情境使用。過去,我們對鋼鐵的運用便是建立在系統之上,如桁架、工業角鋼、臨時舞台、鷹架、工廠,皆是透過鋼鐵的高強度、耐用、可作為變動機構的工業特質創造所謂的系統,因此我們企圖以傳統工業金屬元件如金屬網、萬用角鋼、扁鐵等,重新組構創造一個新的系統,作為當代對於鋼鐵的新詮釋。   我們透過電腦輔助設計(CAD)的運算,期望取得天花與牆面分割的最大公約數,目的是希望使用最大量的同尺寸板片來鋪排系統,減少特殊尺寸的產生,如此便可達到大量製造與標準化的系統奧義,接著透過對於金屬板材數控切割的理解,搭配折板的加工法,我們能輕易地控制切割加工時,將金屬擴張網切在我們所需的孔洞位置,於折板後便可避免邊緣銳利容易割傷的維運風險。最終整體系統便是在板片經過運算,加工經過運算的設定下,達到一種完整且純粹的單元,進而獲得加工可控、組裝可控、造價可控的難得經驗。     案例B. 大人的鋼鐵玩具   蜘蛛桌的構想來自於平時作為一般會議桌,透過正上方的燈光投射,將會議桌特殊結構支架映照於周遭環境,形成蜘蛛形體的影子。板材加工在金屬加工中屬於較為初階單純的工藝,發展也相當成熟,在許多大小五金中皆有出現,精確度也相當高。掌握此一特性,我們於數位工具中建立複雜型態,並且控制所有元建構皆是平板構成或現成五金的搭配,如此確保後端加工只需透過板材切割即能達成。    考量結構、組裝、加工等因素,完成數位模型,再逆向將所有構建拆解攤平、進行編號,宛如小時候買了鋼彈機器人模型玩具,那排列整齊並編號井然有序的零件包,看著說明書依照組裝順序便可一一將零件組構成型。蜘蛛桌在我們將零組件拆解編號後送加工廠進行切割,便可輕易產出1:1 猶如放大版的模型零件,零件取回後與數位模型進行參照,一一將構件進行組裝鎖固,便完成了蜘蛛桌從設計到加工、組裝的完整體驗,這當中所有元素的產生皆僅透過對金屬板的切割便能完成,切割過程是交給數控設備。因為善用機器,同步將組裝所需的鎖孔及板片編號,同步在機台上完成,如此才是有效率的設備運用,組裝完成便獲得與數位模型一模一樣且高精準度的大鋼鐵模型。    

Interior358

源起 繼《室內interior》354 期針對CAD&CAM 進行概論,並以木料作為實例解說,本期我們將材料拓展到金屬,來談論CAD&CAM 在金屬材的運用及所能帶來的啟發。   傳統金屬材料在空間設計中面臨的困境包括單一性、成本過高、重量限制和維護成本高等問題,這些限制使得金屬材料在空間上的應用與範圍受到限制,也使得金屬材料無法滿足現代空間設計越來越高的要求。利用CAD&CAM 概念來作為解套應是當代面對材料的最佳解方。   金屬數位加工是指使用數控(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簡稱 CNC)技術來控制機器工具,以生產出高精度和複雜形狀的金屬零件或產品的製造方法。依據CAD&CAM 的概念,流程上就是先使用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簡稱CAD)軟體,將設計形體以3D 模型呈現,使其具備數據化的基本條件,透過檔案程式的轉換提供給加工廠的電腦輔助製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簡稱 CAM)軟體,讀取程式後,再依據3D 模型設計數據,將加工路徑、加工速度、刀具選擇等加工參數完成設定並進入加工。   金屬數控加工設備,根據設定的加工參數,自動控制機床上的鋼刀、鑽孔、磨削、切割等加工工具執行。金屬數位加工的優點與所有數控概念一樣,因為自動化,所以生產效率高;因為減少人為因素,所以產品精度高;因為參數可以輕易調整,所以生產彈性大;因為節省人力,所以生產成本低;這些都與過去大眾對數控加工的印象不同,過去我們因為不熟悉而有距離感,認為智慧化的數控加工屬於高造價、高門檻,但事實並非如此。     金屬板材加工 金屬板材加工主要是指利用數控加工設備對金屬板進行加工、切割、折彎等加工工藝,以得到具有所需形狀和尺寸的零件或產品。常見的加工法如下: 1. 切割:屬於板材加工中最基本的工藝之一,通常使用雷射、等離子、水刀等不同的切割設備。在切割過程中,將金屬板材按照設計要求的路徑進行切割,可獲得所需的形狀和尺寸。 2. 折彎:將金屬板材進行彎曲加工,通常使用折彎機進行。在折彎過程中,先將金屬板材固定在折彎機上,使用折彎機的上下模具對板材進行壓制,使其彎曲變形,從而獲得所需形狀。 3. 拉伸:利用金屬本身的韌性,主要用於生產薄型的金屬板材產品。在拉伸過程中,將金屬板材固定在拉伸機上,透過機械拉伸或液壓拉伸的方式進行加工,使其產生形變,從而得到所需的形狀和尺寸。 4. 沖孔:於金屬板材上打孔,通常使用沖孔機進行。在沖孔過程中,使用沖頭沖擊金屬板材,以得到所需的孔洞形狀和尺寸。 5. 焊接:將兩塊金屬板材進行熔接的工藝,常用於金屬板材結構件的製造。常見的焊接方法包括電弧焊、氣焊、激光焊等。     金屬管料加工 數控加工設備同樣可對金屬管材進行加工、切割、彎曲等工藝,唯因材料元件的不同,所以在加工機及需求上與板材會有所差異。常見管料加工方式有: 1. 切割:常見切割工藝有雷射切割、等離子切割等。在切割過程中,依需求產出不同尺寸,當代數控切割機還有多軸的技術,令管料除了直接切斷,現在還可在管壁上及斷面變化上進行設計思考。 2. 彎曲:常見的彎管方法有手工彎曲、機械彎曲等。在彎曲過程中,將金屬管材放入彎曲機器中,通過彎曲機器的雙向模具對管材進行壓制,使其產生彎曲變形,從而獲得所需的形狀。 3. 擴口:擴口是將金屬管材端部進行斷面加大的加工,常見的方法有機械擴口和液壓擴口等。 4. 沖孔:沖孔是在金屬管材上打孔,通常使用沖孔機進行。 5. 焊接:焊接是將兩塊金屬管材進行熔接的工藝,常用於金屬管材結構件的製造。搭配多軸的切割機可讓兩管相接處在焊接時更為密合、更為準確。金屬管料加工的應用非常廣泛,包括機械、電子、建築、汽車、航空等各個領域。例如,機械工業中的管材結構件、管路、氣動元件等,建築業中的暖通空調管路、水暖管路等。     跨尺度的運用 金屬在空間設計中扮演的角色,可謂是跨度最廣的材料,小至極為精密的五金作動構造,大致建築結構,都有鋼鐵的存在,工業革命至今,思考鋼鐵的當代加工運用,將會是後疫情時代工料雙漲的重要課題。作為結構支撐和連接的材料,如鋼結構柱、樑、支架等,主要借助金屬的高強度、耐久性特性使其成為建造大型建築物的理想材料。小至裝飾元素,如金屬網、金屬板、金屬刻花、金屬雕刻等,這些元素可以用作天花板、牆板等室內空間的完成面,也可以用作室外建築的皮層。與身體尺度相關的家具,金屬材的運用也往往創造經典,如金屬框架、金屬腳架、金屬機械等,用來製作椅子、桌子、燈具等家具,令空間氛圍具有現代感與科技感。   工業革命始於對鋼鐵的大量運用,過去的鋼鐵工藝多半來自於工匠的自身技能,加上鋼鐵進入到施工現場,立即的修正彈性與可調整性低,因此鋼鐵材料對於精準度的要求便更高。當代數控技術的增進可謂解放了這層疑慮,隨著數控技術的邁進,讓我們對剛硬的金屬能有更多想像,造型與設計的自由度都因技術進化而獲得解放。而數控加工在金屬的運用幾近能實現全自動化生產,汽車產業便是明證,它確實達到了大量生產、降低成本與品質控管的高效益,再者金屬材料具有可延續性,具備可回收再利用特性,在全球議題上更是不曾退燒,如何在這樣具有距離感卻又滿富優勢的材料上獲得設計啟發,是我們非常感興趣的事。   金屬開始結合數位加工的脈絡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當時開始出現了最早的數控機床。195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約翰.塔克(John T.Parsons)與弗蘭克.圖桑內利(Frank L. Stulen)首次開發了一座數控機床,用於加工研究和生產航空發動機零部件。1960 年代,數控機床開始在航空、汽車、機械等產業中得到廣泛使用。1970年代,微型電腦技術和控制技術的發展,數控機床的功能和應用得到了進一步開展。1980年代,出現了第一代CAD / CAM軟件,使得數控加工技術更加普及。1990年代以後,隨著電腦技術和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控加工已經成為現代工業製造的主要手段之一,並且橫跨多個領域,數控機床也幾乎成為主流設備。  

Interior358

設計心觀念 │ 自我的探尋

撰文及圖片提供」胡廷璋

最近遇到設計業的友人們,開場話題皆莫過於擔憂AI 繪圖的迅速發展,將取代與可能永遠改變設計產業鏈,如同當年智慧手機或電腦的出現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AI 也將改變設計師們的日常生活。   當形式與風格可以經由描述與餵圖,生成無限種選擇,還有什麼是人類無法被AI 取代之處呢?我認為,倘若相同的時空環境背景,設計卻會因人而異產生千萬種結果。那麼挖掘人的侷限性,反而可能會是找到答案的最短途徑。藉由無法改變的既定,在無限的抉擇中,因為理解侷限,而讓侷限成為唯一答案;精準地梳理出事物侷限的能力,將是被AI 開啟的無限設計宇宙裡的必備能力。    身處於設計行業,學生時代的我們時常經由聽講與閱讀,接收「以人為本」一詞,然而大部分時間裡,它的含義相對設計圖面而言,彷如是看不著也摸不著的空氣。我們的學習環境與書籍看似充滿與設計相關的知識,但並沒有哪一門課程告訴我們:什麼是人?以何為人?好像身而為人,就可以本能地理解「人」似的。   人只有一副身軀,身為人的限制與自由,就是藉由探索自身對生命的追尋,來認識自己並活出自己。人的侷限,是永遠只能藉由自身的經歷,去揣摩他人的感受。無法被社會評分計算或授予學位的個人特質,過往無法被認證也無從評選表揚,這些特質將成為AI 無法生成的部分。   找尋自我的過程沒有終點,只能藉由不斷重複地將自我丟入未知事物,才能從中煉出不變的部分,有如經歷無數次打磨的原石般,從最終淬留的自我裡,辨識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寶石。    我們能藉由榮格(Carl Gustav Jung)與坎伯(Joseph John Campbell)對於人類成為自己的轉化過程,劃分英雄旅程的三大階段:啟程(departure)/啟蒙(initiation)/回歸(return)(註1)來做自我認知與追尋的結構。找尋那顆寶石方式,則始於你從日常中的何處產生疑問。     我的起程,在於雖然畢業後即投身設計產業,長時間埋首空間細部的刻劃,卻不常對自己描繪的細節產生共鳴,也仍未確定這會是讓自己一生投入的事物。啟蒙點發生在一部偶然觀賞的電影裡,從對茶道儀式的影像紀錄獲得寧靜與感動,開始了我對於侘寂美的嚮往與解構,並藉由理解茶道中的構成流儀,起承轉合的銜接,拼湊出些許吉光片羽而欣喜。    在茶道的啟蒙中,隨著心靈觸動的增加,慢慢的我不再去拍攝每天看到景色,或試圖紀錄過程中獲得的每一個感動,只是單純地明白它無時無刻存在於你我身邊,它的出現像河流,僅在心靈安寧時,滑進我們的周圍。也逐漸理解人從來都不是生而未覺的,而是在成長中慢慢遺忘了十五歲時常聽的歌、青春時期的勇敢與徬徨,還有失戀那晚阿嬤放桌前的熱湯。    美好感受非來自外在捕捉,而是源於過往累積的土壤。     打開眼睛,在生活裡看見美麗的事物,是繁忙日常中的綠洲與救贖。尤其分享是快樂的,學習是自我對內在的挖掘與探索,探索的快樂源自分享,分享則源自於與人產生連結的本能渴望,並在連結中獲得理解與治癒。    世界上沒有一門學問是憑空誕生的。茶道中的茶粉與泡法來自中國的點茶法,道意借鑑了禪宗,流儀來自僧侶禮佛的恭敬,舉止步法借鑑了古能樂,茶瓷器始於唐宋及高麗工匠,茶室內的一切道具來自民間巧匠,形成相互依存的關係,領悟這些學問的架構方式,遠比學問本身擁有更多可學習之處。    學問無需與其他學問相互依賴,但運用學問的人卻互為需要,人只有在關係的投射中才能看清自己,想活出自我也勢必要在各種關係中完成。設計師最需要的,從來不是設計空間的形狀,而是排列出業主生命裡最需要直觀面對的感受與順序。    在回歸點的旅途,我體悟到了在設計中使人產生連結與治癒的使命。人在AI時代無法被取代的,就是個體對自我的探尋,向內是尋找「我」與內心的關係,向外則是探尋「我」與世界的關係,比起向外探索的無限生圖的詠唱術學習,我更希望每個設計者們先踏上內在探索的英雄之旅,找尋你心中那無法更動的部分。    至於什麼時候開始旅途恰當?當你恰巧讀完了這篇文章,一切都是來得剛剛好。   只因我們唯有上路,才有可能回家。    (註1)英雄旅程是敘事學和比較神話學中的一種公式。主軸圍繞在一個踏上冒險旅程的英雄,這個人物會在一個決定性的危機中贏得勝利,然後得到昇華轉變或帶著戰利品歸返到原來的世界。也常被榮格與心理學家們應用在敘事治療裡。    

Interior357

設計見問 │ 三菜一湯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現今,是一個原創輸給複製的時代;是一個內容底蘊敗給話題包裝的時代;是一個不再追求純粹極致,只盼聲量取寵的時代。   專欄之前透過幾篇文章傳遞設計態度比設計方法更重要;只求設計方法,而輕慢設計態度,會使作品底蘊不夠紮實。設計若能有單項方法可依循,那麼設計大師就不復存在了。   試想,當各行專業都將心力傾注在包裝行銷,那會是多可怕的狀態;當身體發生病痛,甚或罹患攸關存活的疾病時,你會希望遇到一位重視形象包裝與熱衷行銷活動的網紅醫師,還是求助於鑽研專業知識技能,不斷精進自我的醫師?   然而,現下行銷手法日益高明,不乏將商業手段美化為學術感的講座或讀物,賦予明星式人設包裝,標題寫著:時時刻刻專注於醫學鑽研的○○醫師。若細想,真正全心投入醫學鑽研,心繫專業突破,甚至為學術貢獻而努力的醫師,真能在頻繁的攝影及燈光環繞下專注工作?就像設計師若兢兢業業於本職,不負業主所託,緊盯專案每個階段,緊湊且變化不斷的工作內容,何以能頻繁出席各種名目的社交活動,光鮮演出明星人設,因應小編的社群發文需求。每天僅有24小時,當你把多數精力配置在人設包裝與行銷活動時,全心投入專業精進的時間能有多少?答案應該是清晰明瞭的。   都說這是一個眾媒體的時代,無所不在的行銷現象是必然趨勢,但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員若依賴包裝行銷,而輕怠專業精進,風氣長此以往將被視為理所當然,日漸輕慢專業本份,對產業帶來不良影響。健康社會的運作,在於每個人各司其職兢業不懈,在關鍵時刻所體現的專業價值,是源自日常鍛鍊的印證,並非明星包裝的加持。事業成功,擁有財富,是多數人的追求,但它應該是積沙成塔的真實累積,而非糖衣美化下的海市蜃樓。   一天,偶然看到陳文茜小姐專訪名作家黃春明先生,專訪中回憶一段他去看江蕙演唱會的小故事,談到在演唱會上,當看見江蕙從高空懸吊的椅子降落時,內心覺得感慨也覺得有點憤怒,他認為江蕙歌聲的渲染力,其實不需要這些多餘的秀感去包裝,她只需好好的站在舞台之上,用其特有且極富情感的嗓音唱完一首歌,即代表了一切;這是一位國寶級文學大師的感慨,聽完後,真是深有同感。 設計條件分析、設計語言發展、設計概念整合貫穿、設計共鳴實踐是構成設計完整的基礎,如果以三菜一湯來比喻,最後外顯的色香味,其實來自於備料、刀工、火候控制、調味適度等所有都修練到位,終而完成營養均衡且邏輯貫通的一桌佳餚。而今,菜單構思的基礎卻轉變為人設包裝推出、高端包裝後曝光、串連以上包裝再曝光......,爭取曝光流量勝於對飲食根本的尊重,當人們看輕底蘊功夫,樂以造作包裝媚眾,或許這正是專業文化崩壞的開始。

Interior357

疫情之後,生活漸漸步上正軌,宅經濟持續蓬勃發展,其中彈性的工作模式,也間接改變了居住型態,揮別定點上下班制度,人們的移動力提升,工作場所與家的關係,不再被距離綁架,找個愜意的地方“Workation”,或是遠離都市叢林,自地自建打造夢想生活都是有可能的。   源起  HAO Design歷經十個年頭,關於住宅與生活,漸漸理出一套設計哲學,年初發表的建築作品《Modern Tiânn》足以展現箇中細節:如果委託HAO Design自地自建,我們會如何陪伴屋主描繪生活藍圖呢? 自地自建關係圖。   多方合作,同步溝通 自地自建常見問題之一:到底是先建築後室內設計,還是相反流程?我認為是同步進行,過程需要四方通力合作,由屋主、室內設計師、建築師、營造廠從頭開始分工,才能愈趨近理想,尤其是前期的預算控制和時間管理。 室內設計師掌管生活需求與動線,建築師進行結構分析、法規確認、執照申請,營造廠則負責建材與工法評估、工程估價與施工,三者牽一髮動全身。若先討論建築,忽略了生活動線的順暢度及室內格局的合理性,有可能將管線和門窗規劃在不甚理想的位置與大小,事後得靠返工彌補,徒增成本;或是設計階段完成後,營造廠才加入討論,發現執行面困難重重、工程報價超出預算,一切又要從頭檢討與規劃,過程曠日費時,唯有同步進行,持續溝通,才能將夢想付諸實現。 理性設計為梳理日常活動與習慣,重視人體工學與比例。   此外,術業有專攻,不論是建築師、室內設計師、營造廠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他的專長在於集合住宅、商業空間、公共建設等哪一個類別,也需多加留意,適才適所才能效益最大化,除了網路搜尋、朋友介紹,也可以請設計師推薦合作廠商,長期穩定的合作經驗能夠降低時間成本,提升效率。   先理性、後感性 找齊合作夥伴後,著手「先理性、後感性」的設計階段。理性是梳理生活細節,包含居住者的習慣、動線、收納,讓一家人自在生活,讓每一件物品都有屬於自己的家,再談材料、配色與軟裝,如此室內風格才能在入住後經得起種種考驗。事前我會提供屋主一份生活調查表,透過生活化提問,帶領屋主回想日常細節,並整理思緒,自表單施行以來,收到許多別出心裁的回覆,有圖文並茂,滔滔不絕長達十多頁的生活紀錄,有人整理成畫冊或簡報,每每收到都是滿滿的感動,在步調如此快速的時代,彼此都願意慢下來,重新檢視生活,傾聽對方的故事,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心意,值得好好珍惜。 節錄「HAO Design 生活調查表」部分內容,一同梳理生活細節。     內外合一的設計 感性是關乎人的感受,探討建築本身的裡外如何相互影響居住者的心情,由內而外,窗戶是建築的眼睛,放眼望去,將欣賞哪一片風景;由外而內,感受風、光、水的流動,以及鄰戶與自家的關係。 由內而外,窗戶是建築的眼睛;由外而內,感受風、光、水的流動。 以作品《Modern Tiânn》為例,長型街屋勢必面臨中間暗廳、暗房的問題,再加上對面大樓林立,需小心拿捏隱密性與採光的平衡,想起屋主曾許願一塊園地,希望可以陪伴孩子接觸土地、種植野菜、坐看四季變化,有綠地便有光,我將院子規劃在狹長空間的中心,ㄇ字型環繞著一家人的起居空間,從入門玄關、客廳、廚房、餐廳、和室,集中面向庭院開窗,不僅可以引光入室,還多了份隱密性,仿佛現代人的三合院與埕(台語tiânn)。   每一扇窗的位置及尺寸,都是看著建築模型和周遭環境反覆確認後才定位,玄關盡頭、局部挑高的落地窗外,坐落著一顆參天巨樹,那裡便是「埕」,側邊氣密門是通往室外桃源的入口,轉角順著階梯而下,開放式廚房面向整片固定窗,少了多餘的窗框線條,窗外風景一覽無遺,宛如欣賞一幅會隨著時間流動的畫作,和室以低矮的觀景窗取景,陽光斜斜灑入,營造靜謐氛圍。 來到二樓私人空間,庭院從平面到立面貫穿整棟房屋,三面靈魂之窗,以不同視角觀賞大樹,就連在主浴泡澡也能透過外凸角窗看見綠意,別有一番意境,主臥因面向大樓,為了隱私只開一扇落地窗,取景對街的樹梢小景。   感性的設計思考,關鍵在於設身處地,想像各種生活情境與心情,回家的儀式感、下廚光景、用餐時光,即便是家事也值得好好細究一番,例如經常安排在一樓後院或頂樓的洗衣間和曬衣區,正因為體會家事的辛苦,重新梳理生活動線後,將洗衣房規劃在臥室之間,家人不必在樓層間奔波,回到家或洗完澡可以徑直將衣物放入,隔間牆以紅磚和玻璃磚交錯,既美觀又能引進自然光,讓家事活動因明亮環境而不再那般沉悶。 至於「留白」,則是我留給人與人、與物、與空間的距離之美,捨去多隔幾間房的念想,秉持低度裝修原則,以家具家飾品妝點風格,保留生活的彈性,營造舒適自在的居家氛圍。 回顧 十年如一日,HAO Design每個案子都歷經多方溝通討論、理性與感性的探討、以及內外合一的設計流程,秉持的初衷是身為設計師的共感,唯有將心比心,設計才能貼近生活、靠近人心,過程中我們也與屋主成了朋友,時常互相分享生活點滴。 與其說我在做室內設計,不如說是生活設計,陪伴每一個家庭梳理日常、體會生活,透過設計串連起一家人的共感,在新的空間展開新的故事。 攝影」Hey!Cheese

Interior356

設計見問 │ 紅色司迪麥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妳刷牙了嗎?」聽見同學慢條斯理的提醒。 春節前的某日,我與幾位近三年未見的兒時同窗好友聚會,因為彼此許久不見,氣氛熱絡,不知不覺待得較晚,直到友人女兒的睡前時間,夫妻倆陸續提醒女兒準備進房睡覺,年幼的小女孩對我們禮貌道聲晚安,接著轉身進房,腳步才走到房門,她的爸爸媽媽突然問道:「妳刷牙了嗎?」看似尋常的提問,卻讓當下的大夥十分在意,正因為同學夫妻二人都是牙醫,對於刷牙的標準自然非同一般。此時,在場的大叔們紛紛起身,放輕腳步地跟在小女孩身後,在浴室門口看她刷牙,就像是觀賞專業表演般期待,看著小女孩熟練地將牙膏擠在牙刷上,動作精準俐落,接著開始刷牙,大夥的讚嘆之情引得站在一旁的女孩媽媽笑問:「你們沒看過小孩刷牙嗎?」當大家莞爾自己對牙醫的孩子會如何刷牙的好奇時,小女孩已經靜靜完成所有動作,站在浴室口的大叔們趕緊讓出過道,讓她回房就寢。此時,女孩的牙醫爸爸點出了眾人的疑問:「你們是不是在納悶,她為什麼沒像電視上牙醫教的方法仔細一顆顆刷牙?」女孩的牙醫媽媽接著說:「鏡頭前的專業人士,總需要說些複雜的內容來突顯自身專業。但事實上,對於年紀幼小的孩子,要先讓他們建立保持口腔清潔的觀念,在這麼小的年紀強迫他們完成電視示範的潔齒動作,反而太過冗長複雜,容易造成小孩的抗拒,進而完全不想刷牙。」就在這五分鐘的見聞裡,顛覆我以往對兒童潔齒觀念的認知,它出自 倆位專業牙醫師之口,並且力行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說服了我。 樸實、純粹、建立正確觀念等基礎功,莫名讓我聯想起80 年代火紅的口香糖廣告(註1),廣告裡那句「貓在鋼琴上昏倒了」在當時年輕人之間流傳,這句酷炫但跳脫常理的台詞,最初的原意其實是「新建築正在倒塌中」,經過一次次轉述後,逐漸曲解為「貓在鋼琴上昏倒了」,指出了真相扭曲下的人云亦云。 「妳刷牙了嗎?」發生在自媒體盛行的網路時代,但聲量微薄,儘管觀念正確,卻只有在場眾人聽見;「貓在鋼琴上昏倒了」發生在媒體未完全開放的80 年代,在握有話語權的公眾媒體大量播放,聲量巨大,荒謬卻讓人琅琅上口。我想到,儘管年代不同,一言堂未曾消失,只是以不同形式發生;舊時的一言堂,以箝制大眾言論自由為目的,進行各種行動限制;現今媒體爆炸的年代,一言堂是以不斷放送訊息為手段,用巨大聲量進行碾壓,覆蓋其他訊息的存在。 訊息傳遞背後的目的或意義,正如設計本身只有好壞,沒有對錯,但我以為,設計的態度卻有是非之別,若懷抱正確從業態度,本質上會不斷尋找多元方法解決問題,一步步紥實累積作品,而不是從影像教學、設計書籍來複製答案,或是依賴包裝行銷的捷徑,也許後者能在短期內快速達成目的,但長遠來看,卻也會讓設計產業停滯不前,使全體開始習於等待答案,疏於創造及思索;在設計專業的領域裡,樸實、純粹、建立正確觀念才能長久受用,而非追逐話題時髦卻短暫的流行現象,正如「紅色司迪麥」酷炫下點出的謬誤本質。   註1.「紅色司迪麥」強烈的意識型態廣告,無論影像或台詞幾乎與商品本身毫無關係,但在當時尚未完全開放的年代,就像是對抗體制的科學小飛俠,看似前衛廣告,卻點出了流言的可怕,並且觸動大眾對言論自由、推翻教條的渴望,讓它播出之後廣受關注,甚至在群體中發酵成話題。  

Interior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