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2
2023。11
光映純粹
把居家視為有機的生命體,強調與環境自然默契共生,引時序光色為空間浸染溫度,純淨畫面含容豐富的肌理層次,情境如詩且韻味悠長。
362
2023。11
光映純粹
把居家視為有機的生命體,強調與環境自然默契共生,引時序光色為空間浸染溫度,純淨畫面含容豐富的肌理層次,情境如詩且韻味悠長。
362
2023。11
海洋.之心
將大地之美凝聚為藝術品,用天然石材和木質元素編織成一幅雅致畫卷。柔和燈光烘托了「海洋之心」的優美紋理,點明家是匯聚情感的容器。
362
2023。11
Ebony and Ivory
雅致素樸的畫面裡,簡潔線條與厚實質地賦予空間雕塑般的美感,一切編布均在歌頌居住本質與原材之美,讓縈繞其中的溫雅氣息滲透生活,滋養日常。
362
2023。11
卜派
以愛貓為靈感主軸,藉明暗對比豐富空間構圖,細節處處呵護著人與貓的需求,這是一座溫暖的歸屬,充滿心悅的樂居之所。
設計
呈境設計X張嘉勳建築師事務所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日月潭,是一座美麗的高山湖泊,潭面以拉魯島為界,因東側形如「日」,西側形如「月」,故名為日月潭。日月潭不僅是台灣本島面積第二大的湖泊,也是重要的發電用水庫,加上群山環繞、湖面清澈碧綠,山水交融的風景,讓日月潭有台灣八景的美譽。 建築透過退縮,拉開與車流、街道的距離。 日月潭作為台灣知名的觀光勝地,是旅宿百家爭鳴的競爭之地。其中,2023年10月開幕的「歸璞.泊旅」成為日月潭唯一入選國際精品酒店品牌系統(Small Luxury Hotels of the World TM) 、南投第一家入選國際凱悅酒店集團會員系統(World of Hyatt),並榮獲2023年美國繆思設計大獎MUSE Design Awards金獎、澳洲墨爾本設計大賽Melbourne Design Awards金獎的旅店。 「歸璞.泊旅」品牌精神強調與自然融合,也意謂著回歸自然。 「歸璞.泊旅」英文名為Hotel Beore,寓意Be Ore(成為自然堅石),除了品牌精神強調與自然融合,也意謂著回歸自然的經營理念。業主找來呈境設計袁世賢總監與張嘉勳建築師聯手規劃,為日月潭打造一座不一樣的微型旅宿。 入口透過廊道與轉折,引領旅客轉換與沈澱心境。 業主表示,既然整建翻修可以做的改變有限,那不如就直接打掉重來。在業者的決心與勇氣下,將原本已經營十五年的旅宿整棟拆除再原地重建,從建築規劃、室內設計、營建裝修到軟體服務,歷經三年的討論規劃與精雕細琢後,以全新品牌「歸璞.泊旅」回歸。 接待區,用義大利特殊塗料創造猶如洞穴歸隱的氛圍。 室內室外的自然表情 「歸璞.泊旅」的佔地面積不大而且空間偏長型,加上位置緊鄰大馬路,面對這樣的基地條件,張嘉勳建築團隊決定將建築退縮,拉開與車流、街道的距離;並利用一條切割線劃出似L型的建築量體,讓位於前、後棟的房型皆不會有暗房的問題。 歸隱四人房,四人房型皆規劃在建築的後棟。 建築立面選用日本窯變磚、馬賽克、疊磚、白色塗料等多種元素組成,在白晝與四季的交替變化下,豐富建築表情,並成為一棟能與日月潭融合的藝術建築作品;室內則以義大利特殊塗料搭配瑞典的藝術波龍編織地毯,與義大利玻璃疊磚為格局,創造猶如洞穴歸隱的氛圍。 歸璞雙人房,運用自然質材呼應自然景觀。 呈境設計則將空間與週遭的自然環境結合,以日月潭的山、雲、湖為設計靈感,透過設計元素的昇華與空間呼應,並回歸於原始的自然狀態,將旅客環遊日月潭的心境及深度,轉化為對空間設計的追求,讓每一個細節都沉浸於日月潭的美景中。袁世賢總監以「無形之型。亦為形」的設計理念,帶給旅客有別於以往的住宿體驗。 璞境雙人房,獨立式浴缸創造獨特的沐浴體驗。 米其林團隊 打造Casual Fine Dining 為了打破大眾對於度假風景區的餐飲印象,「歸璞.泊旅」攜手曾經與名廚江振誠在上海 Sens & Bund米其林餐廳合作過的名廚陳謙Elvis打造Proq 196餐廳。他率領米其林廚藝團隊為日月潭提供罕見的Casual Fine Dining,將不同節氣的在地食材以法式料理呈現,用料理為日月潭的湖山美景加持。 「歸璞.泊旅」攜手名廚陳謙Elvis打造Proq 196餐廳。 Proq為邵族語,即大地,意謂向明潭土地致敬;196則是本案前身的門牌號,象徵設計作品日積月累而重生!廚藝策畫總監陳謙表示,Proq 196是為了「在國家風景區款待重要的旅人而生」,用心製作西式餐點的品牌。 Proq 196餐廳,座位區設置大片落地窗,讓旅客沐浴在陽光與自然景致中。 除了位於一樓的Proq 196餐廳,頂樓還設有星空Lounge,於特定時段提供啤酒暢飲的Happy Hour歡樂時光,結合音樂與投影布幕,讓旅客能擁有自在享受咖啡、茶點的專屬空間。 Proq 196餐廳,規劃包廂區滿足各式旅客與人數需求。 「歸璞.泊旅」在精緻的空間風格中,透過呼應節氣的在地食材、融入創意的法式料理,帶出一場結合視覺與味覺的感知體驗;搭配細膩的管家服務,讓「歸璞.泊旅」超越了家的存在,成為旅客們撫慰心靈的回歸之所。 位於頂樓的休閒俱樂部泳池。 資料及圖片提供」歸璞.泊旅Hotel Beore、呈境設計Next Design 編輯」歐陽青昀
設計與製造的聯手出擊
一年一度備受關注的金點設計獎(Golden Pin Design Award)已於日前公布標章得主名單,並預計於12月1日的頒獎典禮揭曉「年度最佳設計獎」最終得獎結果。《室內》雜誌作為金點設計獎官方媒體合作夥伴,將帶來連續三期的深度報導。 製造業可說是撐起台灣經濟的中流砥柱,職人們純熟嚴謹且與時俱進的技術,讓MIT(Made In Taiwan)的品質聞名於世;不過,綜觀現今趨勢,「設計」二字正迅速席捲全球,甚至已經是深根於全世界的普世價值,不論在經濟、文化、社會等面向,皆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成立於1970年的幸中家具廠,是製造金屬家具的佼佼者,第二代蔡宗賢(Sam)致力於突破框架,嘗試在傳統工廠中導入設計概念,將製造優勢與創新的設計思維緊密結合,並成立自創家具品牌。今年度以「模組化家具」獲得金點設計獎標章肯定,本期報導特別邀請Sam與團隊一起聊聊家具設計與製作的酸甜苦辣。 幸中家具實驗室 幸中家具實驗室扮演著設計與製造的統合體角色,由畢業於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產品設計系的創意總監Sam(左前)帶領具有藝術、工業設計背景的團隊,以創意、美學、設計為核心,以實驗開放的精神結合自家擁有53年深厚工藝的金屬家具製造廠,提供異材質結合的桌子椅子,持續顛覆使用者與空間及家具之間關係,激盪出更多獨特價值。 實驗室充滿了創意及理性思考,但同時又具有實際印證的精神,幸中家具實驗室有別於它的起源「幸中家具廠」,集結了設計的頭腦,加上工廠堅實的製造實力,掌握設計端及製造端雙聲道語言,逐漸成為產業鏈新興角色。 你是否曾想過,設計與製造兩個看似無交集領域,其實是有可能互補並相乘出嶄新價值?「幸中家具廠」已有53年歷史,以金屬桌腳以及家具起家,發展至今在台北和嘉義共有兩個工廠,服務範圍從台灣本島、離島至海外,是個從概念發想、實際產出至後續維護一手包辦的單位,以提供良好且全方位的顧客服務為宗旨;也由於工廠主力發展金屬家具,而金屬又予人堅硬感受,因此幸中一向秉持堅實剛毅的「硬態度」承接每個委託,並多方嘗試將金屬和異材質結合,期待能夠成為伴隨台灣生活美學和餐飲趨勢一同成長的家具製造商。「長輩們個性務實且做事扎實,希望消費者使用我們的家具後能產生幸福感,再加上做生意講求信用,所以將工廠取名為幸中。」Sam如是說。 工廠製造過程。精湛的製造技術是幸中的優勢。©歐陽青昀 談及人生經歷,自幼生活於傳統產業中的Sam,認為這是個充滿能量的場所,只是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趨勢,製造業需要做出相對的回應,讓自己在瞬息萬變的潮流中站穩腳步,也才有機會嶄露新的頭角。畢業後Sam先在生產線學習了五年,發現自家工廠的製造硬實力無庸置疑,對於客戶的要求都可盡量做到盡善盡美,但好像欠缺了軟實力,當低價產品大舉搶市時,營運上即面臨挑戰;有鑑於此,他便負笈至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就讀產品設計相關專業,希望藉由創新思維將設計和製造兩端串起,使其相互對話,激盪出全新火花,替工廠的未來開闢更寬廣可能。 從家具廠到實驗室 從紐約回台後,Sam積極地想將設計思維植入製造產業,努力了四年卻發現遭遇卡關。「當時的我,一直想在製造流程中注入設計語彙,但思緒似乎有點被困住了,我好像跟心中的目標漸行漸遠。」於是,他毅然決然離開了工廠,與朋友創立「層層生活」品牌,將設計和行銷整合視為軸心,透過研發的模組化家具專利,使生活美學的自主性重回消費者手中,企圖更全面的觀察市場和大眾需求。這個過程讓他認知到過去未曾發現的幸中價值,因此,他再度返回自家工廠,一手成立了不畏嘗試、挑戰與碰撞的「幸中家具實驗室」,以掌握設計與製造資源的統合者之姿登場!Sam笑說自己就像一台拼裝車,這些東奔西走的經歷看似繞路,其實都是引領自己見識更多不同風景,鍛鍊心智也開拓了視野,並在家具實驗室中匯聚成完整的「面」。 家具實驗室基地隱身於工廠二樓。©歐陽青昀 幸中家具廠在過去半世紀的時間中累積了厚實的製造基礎,現階段,Sam認為應該要灌注實驗、探索、顛覆精神,讓設計真正走進製造業,揭開傳產的新篇章。「幸中家具實驗室」藉由觀察身邊事物並對其進行一系列的聯想作為創意出發點,結合金屬和異材質來開創更多屬於金屬家具的可能性;Sam提到,工廠穩定的技術力是他與團隊最安定的靠山,他訂立出明確的架構、步驟落實品質的控管,讓軟硬實力得以順利銜接、解決問題,他與同仁皆會實際下產線製作產品雛型,讓前(設計)後(製造)兩端能有效溝通,合作無間共創一件件精彩作品。 實驗室成員十分年輕,有著充沛的創意和創新思維。©歐陽青昀 引入新觀念勢必對工廠既有運營與流程帶來陣痛期,Sam也不例外面臨了內部或外部供應鏈的質疑反彈,但他堅定地認為「設計是一種新的溝通手段」,透過不斷嘗試、突破框架,當心中所想的畫面真正具象化後,也就逐漸得到認同。「所有成果都需要時間積累,在這個過程中,你就只能堅持下去,持續做你相信的事,讓時間來應證。」 工作環境一隅。牆上可見團隊腦力激盪的手繪稿。©歐陽青昀 自述有著強烈好奇心的Sam,覺得生活中的每個場景都好似田野調查般,閒暇之餘喜愛觀察都市街景,欣賞光影在不同介質上形成的變化,也熱衷看電影與閱讀書籍。其實他不會特別去鑽研設計相關學問,因為好好生活、體驗不同面向的活動都是他的養分,有助他從不同角度去領略美好,也能深化對事物的解讀。過去家具常被視為配角,多以功能為導向,時至今日,家具儼然成為展現品味的環節,甚至越來越講求客製化,因此他期待幸中家具實驗室所推出的作品,可以成為大眾享受好設計的媒介。 隨心所欲展現品味:模組化家具 目前家具實驗室主要合作對象多為商業空間,Sam解釋道,因工廠早期便開始深耕商空,他遂以此為基礎進行延伸和優化,也由於商業空間的對外性,是消費者接觸美學、體驗家具的絕佳場域,成為與外界對話並展現實力的第一線。 目前幸中團隊針對模組化系統提供多種材質、造型、顏色的選擇,將設計的主導權交還給消費者。 家具和硬體空間是相得益彰的存在,它們互相映照,取得視覺上的平衡之餘更需提供舒適的使用狀態;現今商業空間在整體規劃脈絡上更著重於可變性、同時需突顯品牌特色,Sam強調,身為家具設計單位,他們不單只是滿足實際需求,更身兼軟體整合的角色,利用天馬行空的「企劃腦」融會對品牌經營的know-how,與業主和其他專業團隊一起討論專案內容,依據結論給予家具意象、材質等方面的建議,再藉由幸中擅長的「模組化家具」實踐畫面,並保有彈性轉換的餘裕,當舉辦聯名活動時可輕鬆變化椅背、桌面形象或質料,讓體驗更為沉浸,與大眾的互動也能更雙向。 只需拆卸螺絲即可更換椅子的配件,能配合商空形象隨時調整;若出現損壞部分亦可快速維修,也提供回收和整新服務。 模組化家具正是本次獲得金點設計獎標章的作品。就像樂高一樣,將美學的主導權交予消費者,主打「你的品味你說了算」,讓消費者親自參與這張椅子組成的過程跟設計細節,椅背和椅面的造型、材料,甚至是色彩皆可自訂,打破過去僅是單方面挑選家具的限制,藉此與家具獲得更深的情感連結;若以製造面而言,客製化最困難的部分在於多樣少量,製作成本高昂不符實際利益,對此,模組化系統亦可形塑更彈性的美學變化。 零件更換示範。Sam期待家具產業也能替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透過簡易拆解、更換可隨心改變座椅風格。©歐陽青昀 Sam表示這套家具系統能夠協助商業行為的順利進行,其一是因幸中有著設計和製造的兩端優勢,家具可快速製造到貨;其二是可以快速維修,若出現刮傷、瑕疵等不需後送,簡易更換零件後即可繼續使用,確保營運順暢。有鑑於此,模組化家具被台灣許多知名餐飲品牌所採用,包含CAFE!N、CAMA COFFEE、南美春室等,也針對家具的結構設計與本事空間製作所、彡苗空間實驗、共序工事、工二建築等室內設計團隊激盪出不少佳作,充分展現作為設計+製造統合者的精湛功力。 世界咖啡冠軍王策領軍的VWI COFFEE HOUSE,同樣採用幸中的模組化家具系統。圖片提供:咖啡客的咖啡課 在CAFE!N關新店的家具設計中,以「純粹」為主軸,捨棄奢華線條和過多裝飾包覆,將整體外形及線條簡化,透過不同材質的特性與加工技法,顯現金屬結構的力與美;不僅重新定義了椅子的型態,也顧及舒適度,在椅背上規劃了凹槽掛鉤,讓使用者能直接將隨身物品掛起,從容不迫的享受咖啡時光。 幸中家具實驗室與眾多知名餐飲品牌合作。此為CAFE!N關新店二樓客製吧檯椅與餐椅。攝影:隨寓工作室。 店內坐椅外型俐落純粹,透過異材質結合與細膩結構,展現金屬加工的美感。 而位在NOKE忠泰樂生活的SCLOUD專櫃,則以輕盈的鋁合金材質結合木製榫接的工藝手法,讓椅子成為可坐、可疊、可當陳列架的複合體,空間的機能更靈活且多元;茶几部分則有別於一般桌腳的形式,選用工廠剩餘的圓管和管材搭接而成,並以廢棄的安全帶將其綑綁,描繪時尚氛圍也兼顧環保永續。 SCLOUD專櫃藉由鋁合金材質和木製榫接手法讓椅子不只是椅子,還可以疊起、拼組成陳列架。圖片提供:共序工事 茶几則利用被視為廢料的工廠圓管及餘料管材搭接而成,再以廢棄安全帶綑綁,顯現對永續議題的實踐。圖片提供:共序工事 是Designer也是Maker:用雙手實踐設計 幸中家具實驗室目前也大力推廣家具租賃的概念,甚至計畫推出消費者互換零件的平台,讓家具成為共享經濟的一環,延續物件的生命,能透過零件更換家具型態,延續它的奇幻旅程,朝著循環永續的方向邁進。也因實驗室跳脫傳統的思維模式,每每都能創造出令人驚奇的作品,Sam提出了生動的比喻:「我和團隊就好似廚師,不停試驗、組合各種可能,企圖端出各式創意料理供食客們選擇。」 南美春室專案。利用模組化系統特色和材質工藝,呈現家具的多變姿態。擷取玻璃回收過程的碎形樣貌為設計語彙。圖片提供:春池玻璃 也因為對創作的樂此不疲,以及對環保議題的關注,他們翻玩了大眾眼中的「廢料」,例如將回收包材、彈簧床墊甚至是產線不可避免的鋁屑料等,轉化成椅子的坐墊,目前也正嘗試蒐集海廢料中的塑膠,並壓製成椅子的零件,利用設計解決廢棄物問題,也串接了更多向外合作的機會。 近期團隊玩轉大眾眼中的廢料,研發成模組化家具的配件,延續物件生命並透過設計提升價值。 獲得金點設計獎的肯定,Sam認為是很大的鼓舞,因為這代表著歷史悠久的幸中家具廠,正以全新姿態躍入大眾眼前,他耗時許久、也煞費苦心的希望跳脫外界對他們「製造業」的定位,他自豪地說:「現在的幸中,是有思想的製造、有設計骨幹的製造。」 談及創立家具實驗室至今的收穫,就是心境上的不受限!團隊的DNA是創意跟實驗相輔相成,不怕挑戰、不怕失敗,彼此就像是Maker,動腦之餘也得實際動手做;目前工作室位於工廠二樓,環境雖然較為吵雜,但可以隨時下樓操作機台,快速假設大膽驗證,彷彿工匠般不斷累積創作DATA,並建立起實驗的文化,Sam說道:「同仁是我十分珍貴的資產,我們一起在創意、設計、美感、製造間摸索出更寬廣的道路,謝謝他們不畏辛苦一起投入其中。」 近期團隊玩轉大眾眼中的廢料,研發成模組化家具的配件,延續物件生命並透過設計提升價值。©歐陽青昀 傳統產業在轉型時需剖析自身的核心價值,從既有資源中梳理出前行方向,轉型應是加法而非打掉重練;另外就是目標必須明確,保留產業原有強項之餘,經營者的心態則需歸零,不要被過往的經驗法則所綁架,適度的叛逆及野性有其必要。 Sam也致力堅實原創商品特色,並持續發展品牌化,企圖從台灣串起產業生態圈,一起走向國際市場;而提及未來願景,Sam則希望能強化與跨領域的切磋交流,讓設計更自由、通路更多元,也期待深化產學之間的串連,培養設計者外也不忘培育製造者,才能避免專業技術人才斷層而導致產業停滯。針對有意願投入家具設計、製造產業的有志之士,Sam也分享「堅持」是關鍵,雖然看似老調重彈,但這正是他貫徹的信念,後續的日子也將繼續踩穩步伐,踏實的替幸中開啟全新篇章。 資料及圖片提供」幸中家具實驗室 部份照片攝影」歐陽青昀 採訪」陳映蓁
人物專訪
從設計相關科系畢業,到正式成為一名室內設計師,對於每位「設計人」來說,似乎是毫無懸念的人生走向,亦是大眾對這個產業的特定印象,彷彿一切都會按部就班的進行。但是,在台灣設計領域深耕多年的郭柏伸設計師,卻用他的故事訴說著這一路走來的奇幻旅程,若要做比喻,那肯定是一部顛覆框架的人生歷險劇。 郭柏伸 奇逸空間設計創辦人 奇逸空間成立以來,堅持設計應著重於空間的充份利用及動線的流暢度,了解業主對生活上的需求後,將其帶入對設計上的堅持,在簡潔及乾淨的設計中,同時也能保有家的溫暖及舒適。郭柏伸設計師擅長重新解構空間,改變原有的制約格局,讓空間動線更順暢,並運用視覺效果的延伸,將小格局放大成大坪數,讓原有空間再生。透過設計手法,創造無界空間,虛化室內外的界限,引入天光綠意,創造自然窗景,賦予居所溫暖紓壓的氛圍,為居住者量身打造使用居所。 天生對美感的敏銳 郭柏伸從小就對「美」有著天生直覺與敏銳度,小學得到的第一張獎狀即是「繪畫比賽」的勉勵,求學時期的美術成績亦每每名列前茅,更是代表班級繪畫學校圍牆,上述種種事蹟似乎都在無形中將他漸漸導向設計,彷彿命中註定就該成為一名設計師。不過,對於郭柏伸來說,踏入此領域並不容易,其中曲折卻造就了他獨特的設計風格。郭柏伸表示,由於過去只有美術系,因此從未想過要立下成為設計師的志願,所以在大學畢業後即投入地產業打拼,並因工作歷練親見各種房型。 令郭柏伸毅然決然投入設計領域的機緣,是在一次的自宅改建。郭柏伸提到,由於當時家中需重新裝修,請朋友介紹室內設計師來規劃,令他驚豔的是,鑒於建築是傳統的狹長型複層關係,而這位設計師以改變原始動線的手法翻轉格局,塑造趣味性十足的垂直視覺,完全顛覆了他對室內設計的印象,進而開始對其產生極大興趣,每天下班就至工地現場觀察進度,有問題就與設計師討論,透過參與每個過程,激發踏入設計領域的想法。從那時起,郭柏伸開始進修繪製透視圖的技巧,課程結束後他問設計師:「你們有沒有缺人?我不計較薪水,我想向你學習。」於是從工地工務做起,在現場邊學邊練,直到實力受到設計師肯定,證明了郭柏伸的努力。 “ 遵循心之所向,繞路也沒關係。” 從平凡到不凡 入行之前郭柏伸非同一般的前路,搭建了他不受拘束、肆意發揮的設計風格。與他人起點不同的背景,使設計思路傾向穩定的實務面向,同時能清楚認知與工班的合作模式,提出靈活的解決方案。 在大眾眼中低調的郭柏伸,認為一名室內設計師最需具備的是Common sense。不是科班出身的他,學習初期總會去網羅各式各樣的書籍回來研究,每個月至少買一、二十本,不只深耕室內設計,更跨足建築、工業設計、包浩斯主義等領域,以此培養設計思考,並從中激發新概念與創意,直到科技發達的如今,依然會上網搜尋新知,或在閒暇時欣賞相關電影,建立屬於自己的設計系統。郭柏伸提到,若對一件事充滿熱情時,無論何時何地都會願意去自主學習,因為創造力往往來自好奇心。繼而提起對設計趨勢的看法,早期來說大眾比較接受簡單純粹的風格,直到後來從垂直線條到弧形曲線,都帶有當下所流行的樣貌,因此應秉持著對新事物的探索與研究精神,與時俱進。 草創初期的21個案子 勇氣十足、下定決心就去做的郭柏伸,其實在公司草創初期並不容易。第一年因緣際會下接了21件中古屋案,其中10間是單一客戶,給了他百分之百的發揮空間,但也因單一業主的關係,需在原有條件下設計出不同特色,經過50幾次的丈量,以及每案三到四次的動線調整,累積了數次的手繪實作,而如此大量的訓練強度,為郭柏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天母富邦」手繪圖,改變格局與動線規劃,呈現垂直關係。 一直以來將《室內interior》刊登視為目標的郭柏伸,在2009 年的「富邦天母」案迎來轉機,他笑著說:「當時收到刊登通知時,我不禁喜悅地喊了出來。」努力的汗水終會化成果實,但走向成功之路往往是需要披荊斬棘的。此作為樓中樓的複層建築,業主是有著美學涵養的知名服裝設計師,當時郭柏伸是第三個提案者,公司成員只他與太太倆人,憑藉著堅實而精湛的手繪圖,得到業主的青睞。 「天母富邦」實景圖。 不同於一般的電腦繪圖,手繪圖可直接理解格局與動線變化,完整呈現複層中的垂直視覺,令業主十分驚豔,當時男業主的一句話:「合主人的意,就是好設計。」讓他意識到,設計並沒分好壞,只要符合業主需求,就會是好設計,也影響後來會優先站在業主立場去分析與規劃,認為「當他人提出意見時,定然是從生活經驗累積而來的結果。」在反問回答的溝通中,整合自身的設計專業,打造最符合個性需求的住宅。 “從不斷磨練中迎來轉機。” 實際踏訪當地汲取經驗 博覽群書、閱覽廣泛的郭柏伸,特別欣賞常被冠上極簡主義的義大利設計師Piero Lissoni,但對其「極簡」名號,郭柏伸卻提出不同看法。「極簡」給人的印象是非常簡單、純粹、乾淨的視覺,但從Piero Lissoni 的作品中,每每都能發現其各有韻味的獨特感受,對色彩的大膽運用是「現代」的一種表現。為實際感受Piero Lissoni的空間設計細節,郭柏伸特別親自踏訪阿姆斯特丹的溫室酒店(Conservatorium Hotel),透過保留200年前即存在的音樂學院原貌,重新配置與規劃,以玻璃帷幕圍塑溫室,使外觀與空間結合、延伸,並將接待大廳、餐廳等主要場域規劃在溫室中,零星區域則劃分在原建築中,整體格局十分有趣;更令人驚喜的是,連酒店的取名方式亦特別設計過,其中巧思令人歎為觀止。 見學紀錄,Conservatorium Hotel 大廳,以玻璃圍塑建築外觀,形塑如溫室般的景象。 從米蘭理工大學畢業的Piero Lissoni 涉略廣泛,除了室內設計,亦涉足建築、工業設計、家具設計等,像是義大利品牌Polo、頂級廚具品牌Boffi,以及義大利石材品牌Salvatori,處處展現他對設計的多元品味。郭柏伸提到,每次Piero Lissoni 推出作品時,都給了他十足驚喜,並激發出新的理解,家具設計不應只是形式上的優美,舒適度與實用性亦十分重要。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跨領域的多元涉略 跨足多樣領域的Piero Lissoni,讓郭柏伸認知到設計師不只有單一面貌,因此專注在住宅領域的他,除了辦公室規劃,更在近期挑戰了接待中心和商業空間。「接待中心的首次嘗試,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突破。」起初接觸時,基地已是正在動工的外接待,在沒有任何綠化環境的條件下,必須調整與周圍環境間的關係,因此需減少開窗面積,遮蓋周圍不佳景色,並做些許引光豐富視覺;整體以簡單純粹的材質鋪陳,運用弧線修飾造型,郭柏伸認為「當材質簡化後,反而更能烘托出體感與線條。」另外,在2023年初打造的寵物沙龍店中,為清楚呈現商店性質,透過將立體浴缸切半嵌入玻璃櫥窗,表現寵物在洗澡的景象,讓人們無需看招牌即能立刻了解商店定位。 第一次設計建築外觀,跨領域嘗試多元面向。 手法大膽的郭柏伸其實非常注重細節,認為設計源於生活,除了根據場域條件選用建材,亦會考量生活習慣規劃細節,像是為防止水濺出洗手台,特別在檯面周圍設計斜角等手法,期能提供屋主最便利的居家環境;此外對「風水」亦提出另類看法,他跳脫迷信約束,認為風水是提供屋主合理且舒適的標竿,設計師若養成平日觀察的習慣,就會直覺反應出最安穩的布局,除了對格局和家具方位會細細考量,也透過對日常的探察及對設計的敏銳度,迅速抓住重點,並從中延伸、貫徹自己的設計理念。 郭柏伸設計師與同事開會的工作情景。 細節的掌控源於堅定的基石,郭柏伸在員工訓練上,特別重視培養設計感知,規定每人每週需在會議上做十分鐘的案例介紹,以此訓練表達與思考,促使團隊多方探索以增加經歷。郭柏伸提到,因員工畢業的科系多樣,不僅分享的案例類型多元,用詞語彙的表達亦十分豐富新鮮,對他來說不只是個學習新知的機會,更期望透過這種模式更加了解員工特質,同時在準備、發表及交流中,相互學習與成長。 奇逸空間設計辦公室。 用實力建構自信 回首過往,郭柏伸也曾因非科班出身而感到不自信,後來受到業主的鼓勵與對實力的認可,令他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與真誠得到了回饋,累積的經驗終成碩果,進而提升對自己的信心。他談到,在北美館舉辦的「普立茲克建築獎作品展」內容提到:「手還沒到,心已經到了。」這句話令他感觸極深,看著陳列展區的施工圖,想著未曾受過專業透視圖訓練的他,一路依仗著對設計的熱忱,堅持所想刻苦付出,一步一步打下基礎,只為畫出心中早已完成的作品。 郭柏伸對設計的真誠與責任感,獲得了每位合作業主的信任,在如今行銷、媒體及各大獎項盛行的時代下,低調的他一如己志,用設計力與堅毅不屈的性格穩定前行,實踐「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意志。 “人生從來沒有固定走向。” 作品一 竹北壹山 〉〉布劃垂直動線連結場域關係。 竹北壹山是棟五層樓的透天別墅,是郭柏伸設計師親手為姐姐及姐夫所規劃的退休宅。結合屋主夫妻對藝術、音樂、圖書、烹飪的愛好,透過改變樓梯位置及材質,強調上下樓層的穿透感與連結性,賦予樓層關係嶄新定義,並以特殊塗料作為空間主軸,將戶外景觀與室內視線串連,打造全方位考量的理想居所。 一樓規劃姐姐專屬畫室及攝影工作室,利用低彩度色調圍塑以沉澱心靈,同時突顯畫作特色;畫室旁是姐夫個人書房,開放式陳列架可擺置豐沛藏書與收藏品,抬頭即是療癒的景觀庭園。二樓變更樓梯位置圍塑玄關區,營造宛如飯店迎賓般的氣派感,將客廳與開放式廚房串連、放大視野;大理石餐桌上方的造型燈飾,與客製化的收納展示架作為視覺焦點,而客廳大面書牆與窗邊琴區,則令訪客感受濃厚的人文藝術氣息。 沿著穿透感十足的樓梯往上,三樓結合酒窖與視聽空間,視聽室則架高地板賦予空間彈性,並透過弧形雙開門映入鐵件書牆、白色樓梯及藝術品展示牆,巧妙製造許多令人驚豔的居家端景。四樓私領域為臥室、衛浴與更衣室,特別的是臥室電視牆運用跳色增添視覺亮點,搭配其弧形輪廓延伸視覺感受;浴室規劃淋浴與泡澡區,提供時刻身心放鬆的場域,浴室與更衣室間則以玻璃取代實牆、延展視野;鋪設木地板的更衣室,備有開放式層架、抽屜與中島,滿足收納機能。五樓茶室以中式家具與青磚地板烘托出悠遠的古典韻味。頂樓無敵視景與綠植造景的露台區,放緩了屋主夫妻的生活步調。 作品二 春城越接待中心 〉〉博物館般的質璞大氣。 以紐約古根漢博物館為靈感,灌注建築美學的盒體概念,結合幾何造型,打造藝術博物館等級的接待中心,同時將室內材質簡化,打造純粹簡約的視覺感受,創建新時代指標。此外,為使視覺聚焦在室內空間,透過不同的幾何結構劃分場域,塑造雖獨立卻又互通的開放空間。 明亮的空間感為設計主軸之一,為此設計團隊使用不同方式導入自然光線,除了利用入口進光,提升室內明亮度,同時在模型區上方,利用脫開玻璃帷幕的方式,引入戶外光景,改善光線不足的問題。全室以米黃色鋪陳,延續建築外觀的特殊漆肌理,並搭配暗黑色地坪,形成天地明暗的強烈對比。二樓有著三間小坪數的樣品屋供客戶體驗,隔間皆使用透光玻璃,讓空間感加乘放大,而在色調及家具的選擇,皆以鮮明色調及主題為規劃導向,形塑如參觀博物館各展區的氛圍。 作品三 極美山莊 〉〉以量身訂製的家具敞開小坪數空間。 本作為串連家人間的互動及開展客廳與餐廳,以獨一無二的訂製家具為主軸,打破原先小宅制式的格局規劃,在客廳置入訂製沙發,以共享椅背概念省略客廳及餐廳的走道空間,同時拉大視距形塑更開闊的空間感。另一方面,在沙發椅背後的訂製餐桌,其三角形的圓潤造型,呼應了弧線的柔和,為空間注入些許活潑氣息。主臥室分為睡眠區、衛浴區、更衣室串連整體空間,以飯店級的動線作為主軸,設置大面弧形茶玻做隱形分界,其半穿透感予人輕盈之感,顯得低調而精緻。 全作運用材質延續的概念,床頭鋪設平面磁磚提升質感,並延伸至淋浴間,以凸面造型增加立體感,同時做場域界線、放大空間視野。此外,為因應格局配置,將洗手台外移、設於更衣室及衛浴之間,除了滿足梳妝機能,亦讓衛浴空間顯得更加清雅大方。 資料及圖片提供」奇逸空間設計 採訪」林靖諺
續作空間設計
「簡潔平整的視野,純粹而雅致;充足完備的機能,低調而隱密。」為塑造極佳的居家景致,利用內嵌式櫃體、隱藏收納等手法,形成具連續性的設計脈絡,不浪費任何畸零角落,透過精緻細膩的規劃,讓每處設計皆蘊含其意義,此為續作空間設計所持之理念。 突出電視櫃體的電視牆,透過其狹長比例延伸視覺。 《Pure Canvas》為40年的老屋翻修,擁有位於市中心的極佳位置、便利的交通要道、高挑的視野環境等優良條件,但美中不足的是其原有格局,因本案位於直角與直角間的交界處,不僅構造樑柱呈斜向,產生許多怪異畸零角,原臥室置於空間中央的配置,更是顯得擁擠不堪。 光線穿過電視櫃上方,為玄關提供充足採光。 為妥善利用整體空間,及改善視線的不穿透性,應屋主需求僅保留原廁所與洗衣房,其餘皆重整布局,在公私領域間適當留白,並設置不頂天電視櫃,引視線、光影穿梭於室,補足缺乏採光的玄關與廚房;此外,玄關的拋光面地坪、公領域的木地板、弧型馬來漆牆等具反射性質地,經和煦陽光的溫柔輕撫,倒映出暖和的光暈層次,在疊砌中提升質感細節。 陽光輕灑在馬來漆牆面與木地板,在光線反射下暈染出豐富層次。 瞻望未來 適當留白 居住成員十分單純,僅有屋主夫妻及兩隻毛小孩,然而為因應未來增加成員的可能性,各場域盡量規劃得寬敞且彈性,例如預留可容納雙人床的副空間,作洗衣房、客房或小孩房等,賦予隨時轉換使用情境的彈性機能,為未來預留可塑性。為使屋主便於置物、搬運及清理,特別布劃寬敞的玄關,而一旁則安排儲藏室以存放大型物件,充分滿足收納需求。 沙發後方規劃工作區,並以玻璃片作區隔。 由於女屋主時常居家辦公,需要充足的工作區域,因此設計師在沙發後方設置耐用的陶板磚桌面,並以玻璃片輕微與客廳作區隔,將電視牆、沙發與工作桌視覺連成軸線,形成良好的空間視野,同時考量設計業辦公時間的不固定性,創造可隨時與家人連繫情感的交流環境。 廚房捨棄制式餐桌,設置中島以滿足機能。 除了日常機能與工作所需,平時愛好下廚的他們,對於廚房規劃持有己見;因此為滿足其喜好,不同於傳統餐廚空間,設計師捨棄制式餐桌,設置中島吧台以接待親友及用餐,其石紋陶板檯面佐以木質語彙,營造出溫馨氛圍。令人驚喜的是,當視線穿過場域交界處時,原擔心會過於突兀的過渡區,反而自然將光影捎至陰暗面,塑造順暢的斜軸向視覺,同時可隨時掌握客廳人員動向。 場域中央的適當留白,賦予了空間穿透性視野。 即便因格局而呈傾斜視角,卻間接打破了許多尖銳零角,進而延伸整體視野,而圓潤的弧度造型亦達到潤飾效果,形塑輕柔而延續的畫面感受。 電視牆背面設置烤漆玻璃,並延伸語彙至廚房。 巧妙的色彩運用 為呼應屋主夫妻沉穩嚴謹的性格,整體以低彩度色調打底,並點綴木質調為室內增添暖感、以深灰色作視覺焦點,透過濃淡色彩的交錯編織,將視線自然導向重點區域,同時弱化天花樑柱的存在感,降低其對空間的壓迫,使看似龐大且走向不規則的沉重量體自然融於其中,塑造簡潔有序的素色居所。 以木質調與深灰色調框住視覺焦點。 以低調素色降低天花樑柱的壓迫感。 全作以純淨色調作基底,以穩重的深灰、溫暖的木質調作點綴,設計師藉延續色彩及造型語彙的手法平整視野,並注入些許侘寂韻味,在舊建築中結合嶄新語彙,細膩點出原建築所帶有的粗獷樣貌。設計師表示,純粹而帶有質感的設計,不僅簡約明快且十分耐看,期望直到多年後依然備受喜愛。 主臥延續公領域色彩語彙,同時置入推拉門轉換光景。 連續的大面窗景,賦予室內極佳採光。 Pure Canvas 設 計 者」Benson Liu 攝 影 者」MD pursuit 空間性質」住宅 座落位置」台灣 主要材料」藝術漆、石紋陶板、實木皮 面 積」23坪 資料及圖片提供」續作空間設計 採訪」林靖諺
聯繫古今的文化符號。
入口處以大量紙燈、竹編屋頂和花藝大致向來賓即將進入的空間內部基礎色調。 源自日本的傲鰻,素以遵從關西傳統烤鰻技法的鰻魚飯傲視群倫,從創立之初始終堅持嚴選食材與極致呈現,品牌在北京建立的分店延伸此項精神,建立與之相配的空間,讓食客在品嘗珍饈的同時,可以沉浸感受孕育出如此絕味的風土民情。 燈造型細部。 設計師追溯關西的文化發源地,以京都為發想,汲取其神社、佛閣、庭院和繪畫等等諸多意象,結合對傲鰻的理解,從空間結構、建材運用到場景塑造,恰如其分的融合美食、文化與設計,以物質將傲鰻的品牌精神具體化。 設計師應用建材原生的紋理,並以由下往上的打光低調呈現,呼應傲鰻以傳統手法呈現食材原味的精神。 這間坐落在北京國貿CBD的餐廳以竹林為屏障,隔絕車水馬龍的喧囂,營造一個與外界暫時斷聯的場域,在屋內沉靜的光影間,炙烤引人垂涎的食物香氣,待人送入口腔;在味覺、觸覺和視覺多方交錯的美感中,帶領饕客跨越時空的藩籬,品嘗去蕪存菁的京都風味。 溫和安定的色調和大多取材自然的建材中,唯一的金屬裝置和粉白的插花,以質感和顏色形成顯眼但不突兀的視覺重心。 人工造景和自然環境的結合 設計師參考日本傳統建築理念「Teioku ichinyo 庭屋一如」的概念,將日式庭院的形式解構,化用在建築中。 在散坐區的榻榻米地板除了以線條與牆面做出活潑的參差對應,也與其他被劃分為「街道」的走道形成鮮明對比。 甫一入內,大堂宛如煙火般盛大的粉白櫻花盆景,與正上方懸掛的金色裝置互相呼應,成為整體色調偏暗的開闊空間中最為醒目的視覺焦點。此裝置以層層遞進、規模由大至小的方形金屬板組成倒掛的金字塔狀,以線條和燈光抽象描摹倒映在粼粼水光中的金閣寺,強調現代性的簡潔輪廓,佐以來自京都傳統的鍛金工藝,由自然紋理賦予古樸質地。 料理台邊的食具既是點綴,也記錄傲鰻製作食物的歷史,讓人在用餐時不禁神往新鮮食材蛻變為精緻料理的過程。 整體參照京都阡陌交錯的街巷格局,以規劃交通路線的思路串聯包廂和散座各自相異的用餐目的,在開放或隱蔽的不同場地間安排張弛有度的節奏,環繞料理台,走道寬度被精細控制在一人穿行自在、二人並肩擁擠的尺度之內。 不時出現在轉角或包廂內的綠植,和用料厚實考究的花器互相呼應,將人為的設計與大自然的清新感結合,於角落無聲帶動對日式庭園的聯想。 不時穿插的綠植和沈穩的陶瓷花器,結合人為設計的巧思和自然生長的特點,將熙來攘往的過客融入造景當中。 室外的植物藉由室外的自然光將樹影打在包廂中作為窗戶的杜邦紙上,有如水墨畫一般的風骨,和室內的綠植造景對照,別有一番意趣。 「紙」元素的多元化應用柔化了牆面對環境的切割,燈光與透過紙窗進入室內的自然光相溶,在有限空間內暈染生機和呼吸感,而大廳裡恰到好處的壁紙流露傳統紋飾風情,為整體氛圍更添人文氣息。 「紙」元素柔化了空間氛圍。 聯繫古今的文化符號轉譯 雕塑是以素雅穩重為審美基準的整體空間的角落意趣——五隻達摩不倒翁在走道盡頭堆疊成一方端景,作為日本最為受歡迎的吉祥物形象,達摩的憨態可掬和酒醉般顛倒的不規整形態,在走道嚴肅平整的框架裡輕巧地點亮來賓的笑容。 現代化的入口門框搭配拉門的結構,在節省空間的同時運用傳統建築的符號。 由藝術家為包廂量身打造的雕塑以童趣悄悄融入水墨般端嚴的畫面,讓人們跳脫高級料理餐廳帶來的拘束,回歸樸實的日常用餐。 料理台在作為隔板的玻璃前加上垂直向的木格柵裝飾,緩和了不同區域的材質過渡。 在空間裝飾方面,傲鰻沒有直接對日式傳統民居建築進行照本宣科的挪用,陣列式的門頭和內部垂直向的木格柵在在凸顯設計師化繁為簡的功力。 佈置簡潔的包廂呈現茶室般嫻雅的氛圍,讓身心一同隨之放空、放鬆。 用現代的設計語言解讀日式美學傳統,並非單純有樣學樣,而是深入觀察文化象徵的核心本質,才能取其精粹、加以在地化應用,構成精神上的新境界。 資料及圖片提供」FUNUN LAB設計研究室 撰文」江瑜
A Genuine Conversation玩味交流盛宴
Piero Fornasetti,被全球譽為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和設計權威。他對多樣的藝術領域—無論是繪畫、雕塑或室內設計均有深入的涉獵和卓越表現,累積了超過上萬件的傳世之作。 義大利頂級品牌Fornasetti擁有完整的家居系列品項。 其中,他對歌劇女伶Lina Cavalier的詮釋,更成為Fornasetti品牌的經典代表,這系列的作品流露出他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和非凡藝術觸覺;此外,Fornasetti的作品也深受古典建築、自然界如蝴蝶、花卉、魚群、動物和太陽星系等元素啟發,使其成為了品牌的特色和獨特的繪畫主題。 Fornasetti的經典代表-歌劇女伶Lina Cavalier。 Club Designer帶來Fornasetti經典展品 而台灣精品指標選物店Club Designer不僅是一間選品店,更是探索全球設計之美的傳道者,團隊持續尋找和引進最獨特和最新的品牌及產品,體現其卓越的品味和先見之明。 Fornasetti作品展現非凡的藝術質感。 作為義大利頂級品牌Fornasetti在台灣的獨家代理,Club Designer近期盛大開展《A Genuine Conversation玩味交流盛宴》的義式下午茶藝術展,展出Fornasetti Profumi今年發表的三款香氛系列:「Architettura」、「Farfalle e Balaustra」和「Peccato Originale」;此三系列彰顯了Fornasetti獨特的藝術風格,巧妙地將裝飾藝術與香氛融為一體。全新香氛的調配靈感源於Fornasetti家族庭院內的水果植物,以此調配出三款充滿地中海氛圍的香氣,引領人們進入一場超脫於時間與現實的沉浸式香氣之旅。 全新香氛系列「Architettura」。 全新香氛系列「Farfalle e Balaustra」。 全新香氛系列「Peccato Originale」。 此外,現場亦展示Club Designer多年收藏的畫作、家具,以及知名的亞當瓷盤套組。這套瓷盤組共12件,是Piero Fornasetti於1950年代所設計的品項,瓷盤用轉印圖像呈現經典的亞當形象。 經典亞當瓷盤套組。 Fornasetti更將精湛且多樣的藝術手法轉化為各種家飾物件,例如桌椅、櫥櫃等,每件作品都在米蘭的工坊手工限量製作,從細緻的雕刻到精緻的上色,在在突顯無可比擬的藝術品質和珍貴感。 以手工絲網印刷和細膩彩繪打造的紅唇餐椅。 Club Designer期待能將Fornasetti完整的家飾系列介紹給每一位眼光獨到的藏家,讓藝術和生活完美融合。 資料及圖片提供」Club Designer 編輯」陳映蓁
北港糖廠的活化新生
雲林最大場策展活動「The MEGA Yunlin雲林厚工學」將於2023年11月18日至12月3日在北港1911好庫文化產業園區登場!北港1911好庫文化產業園區前身為北港糖廠,自2005年關廠沉寂18年後,以文化資產身分再次重生,更透過「雲西文化觀光遊憩廊帶營造計畫」,展現軟硬體再造活化成果。 雲林厚工學主視覺。 雲林是台灣的農業大縣,在傳統產業、宗教文化及其相關連帶之工藝成就,經過長時間淬鍊、積累,進而薈萃出多元文化與在地元素,醞釀出現雲林獨有的風情。本展將完整論述雲林縣在台灣多種產業的重要發展性,及所挾帶之在地文化、族群、信仰等多元價值及特色資產,期待激盪出更多新舊交融的風采,成為各種社會創新實驗與實踐的潛力基地。 以傳承、創新、融合探究雲林在地文化與風采。 展名的MEGA諧音「眉角」,象徵著雲林的巨大能量,職人們精心對待每一個小眉角,造就出豐裕的雲林厚工學,從「傳承」、「創新」與「融合」的脈絡中規劃了九大主題展覽,以五大學策展內容講述厚工學的極致,邀請大眾一起探究雲林蘊藏的無限美好,體會每一個眉角所淬煉出的力量。 展場布置。 農業學:在餐桌上與雲林相遇 雲林農業至今已有百年的發展,農業產值為全台最高。空間中展示雲林特色農作,呈現農作土地造景意象,並於動線中介紹雲林每一鄉代表的特色農產品。而「輸送帶」造型平台的數位投影帶出各式農產特點故事,一路至數位餐桌,象徵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 農業學展區。 神工學:開箱傳統宗教工藝藝術 將展間分為廟宇裡的工藝及藝陣中的工藝。透過藝師們平時使用的材料、工具、成品與影音資料和策展團隊整理出的知識,讓民眾感受傳統工藝之美,也能從中感受每項工藝藝術的「厚工」。 神工學展區。 共享學:共創共享雲林美好 展場以好物分享及看見雲林在地產業及技藝的發展特色切入,透過展示的物件及作品看見背後的職人精神,發掘從青年返鄉傳承家業、留鄉為這片土地創造更多價值或從外地移居雲林創業的故事,並拍攝訪談影片深入介紹職人與雲林的關係。 共享學展區。 觀光學:探索雲林風土人情 展區內容分為三大主題「與海」、「與人」、「與山」,分別介紹西部靠海、中部平原、東部倚山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致。空間設計則分為三個部分:在入口及出口處以大面積的造景帶領觀眾走進雲林的海與山,空中造景垂吊當地的物種,如烏魚、黑面琵鷺、八色鳥等,表現雲林的生態;展場中間以三座環形展示牆結合展台介紹人文:宗教、糖鐵、特色建築。整體展場規劃扣合三橫三縱四角觀光系統意象,讓觀者了解各地特色。 觀光學展區。 未來學:建構智慧安居的雲林 未來學以樹作為意象,展區的樹根據內容生長成不同的型態,以「生產」、「生態」、「生活」三大主題涵蓋全面向的雲林生活,了解雲林在「智慧經濟」、「低碳永續」、「安全健康」、「共融發展」等四大主軸,除了思考解決當下的問題,同時也追求創造一個最適合人們宜居的城市。 未來學展區。 資料及圖片提供」The MEGA Yunlin雲林厚工學 編輯」陳映蓁
來自北歐的木藝詩境
由JOSUIa策劃的選品展《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正式宣告芬蘭實木家具品牌NIKARI進駐台灣,並聯手燈具品牌KIMU柒木,共同於大稻埕的百年街屋中舉辦體驗展。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芬蘭品牌NIKARI以高品質手工實木家具聞名,品牌主張「運用在地木材製作精緻家具」。JOSUIa複合式選品主理人黃柏菁表示,展覽靈感源自在芬蘭生活的經驗,當地的自然、光線、生機、氣息,予人撫慰心靈的安定感,後來因緣際會認識了芬蘭品牌NIKARI,親身感受其家具線條、自然質地與人體工學考量的細膩度,讓人在使用當下身心都享受了寧靜與滿足,決定引進這個動人品牌。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體驗展的靈感來源取自1967年披頭四樂團(The Beatles)發行的經典單曲〈StrawberryFieldsForever〉,當時年亦適逢木藝大師Kari Virtanen在芬蘭創立NIKARI,芬蘭森林隨處可見的野生藍莓一如NIKARI作品散發的自然純淨,並呼應披頭四樂團「草莓地」所象徵的兒時家園與成年人的心靈歸屬,因而以此作為展名。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正如北歐予人遠離世俗紛擾、寧靜悠然的氣息,展場擇址於台北市大稻埕建於1919年的百年街屋空間,並與燈具品牌KIMU柒木共同建構悠然情境。現場精選展品包括NIKARI經典之作「December Chair」與年度新品、KIMU柒木的「紙牛奶燈」與「扇變屏風」獨家配色款。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展覽以1967年作為靈感延伸至空間、家具、聲音、美食與文學,建構出五感體驗的完整情境,觀眾能閱讀獨立書店「詩生活」的選書,聆聽詩集裡夾帶的JOSUIa選歌書籤;或是置身於角落空間或穿梭幽然小徑,感受空氣裡淡淡的木香,浸於詩意的光線層次裡,在散步、停駐之中打開感官,選擇喜愛的位置感受家具質地,閱讀詩集、聆聽選曲,享受與自我對話的美好。鍾情北歐寧靜優雅氣息的追隨者,不妨把握與NIKARI的近距相遇的機會,細味來自北歐的木藝詩境。 KIMU柒木新品牛奶燈,融會了東西之美。 芬蘭品牌NIKARI由木藝大師KariVirtanen於1967年創立,品牌主張「運用在地木材製作精緻家具」。 NIKARIXKIMU芬蘭品牌體驗展《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 日期」2023.11.11(六)-2023.11.19(日) 時間」每日11:00-19:00 地點」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42號2樓(Olympus Plaza Taipei大稻埕旗艦店) 資料及圖片提供」JOSUIa複合式選品 採訪」Sumile
既有架構下探尋合適布局
有序生活製作所位於台中市西區,是一間2023年成立的室內設計品牌,設計重點關注於生活細節與構造本質,並以此衍生空間秩序與構成樣貌。設計師提到,由於他本身也居住、生活於台中市西區,非常喜愛當地便捷且豐富的機能,便將公司擇址於此。 繼承了前任租客留下的玻璃隔間與夾板櫃體,並從中爬梳屬於設計團隊的空間脈絡和工作秩序。 剛創業的公司,經費的拿捏會是首要考量,如何在有限資源中發揮理念,成為設計師思索與切入的重點。剛好辦公室的承租處有不少前任租客留下的夾板櫃體與玻璃隔間,遂延續此一空間架構,並從中梳理出自己與同仁的工作秩序;整體氛圍注重工作的舒適性,對於家具與擺設等面向則以輕鬆為主,期待創造自由無拘束的居家氣息。 松木夾板架起了辦公室的主要畫面,搭配上同色系胡桃木地板,形塑一致和諧的調性。 針對辦公室的平面布局,設計師提到,空間主要劃分為兩大區,分別是會議接待與同仁工作區。 主要劃分為工作區和會議室。家具軟裝上注入了設計師喜愛的綠色調,讓整體視覺效果更為活潑。 兩大場域訴求穿透連接的同時,也需保留一定程度的分界感,可自由開闔的窗簾成為效果絕佳的隔間方法;簾子布料選用的磅數則剛好能隱隱透出背景光,整圈拉滿時也不至於令人感覺封閉。 利用磅數足的窗簾滿足場景轉換的需求,藉此取得開放與隱私之間的平衡。 設計公司總是念舊且喜新,選材上延續空間既有脈絡和語彙,沿用現場原有的松木夾板與黑鐵,並配搭上同色系的胡桃色地毯、胡桃木地板;亦置入設計師喜愛的綠色系建材,如辦公桌面的毛氈綠板材及墨綠色簾子等,讓室內調性更為活潑有朝氣。 工作上需接觸大量材料,這些物品辦公室成為最獨特的背景。 設計公司總是零碎而繁瑣,設計師一一盤點所需機能,例如集線器、走線槽、出線孔、主機架、置物鉤、面紙盒等,並以一套辦公桌的模組系統架起了6位同事的日常;考量到日後組織結構的變化性,設計師先預留了7至14人的工作面積,現階段設定為休閒區,彈性預留辦公室的可變性。 設計師盤點所需機能,將其整合於辦公桌系統中。 談及室內的燈光布局,設計師說道,每天工作皆會接觸大量材料,因此燈光的演色性和色溫十分重要,辦公區域主要設定Ra90/3000k,會議區則為Ra97/4000k,藉由光源差異無形表現場域分界,企圖令同仁在輕鬆的環境中工作、在專業的場合裡進行會議。 會議區。以Ra97/4000k的光源設定,突顯場域的專業度。 這個辦公室裡頭的一切雖然細碎、繁複卻充滿秩序,是「有序生活製作所」最真實的模樣。 有序生活製作所 設 計 者」有序生活製作所 攝 影 者」林科呈 面 積」30坪 有序生活製作所成立於2023年5月,設計重點關注於生活細節與構造本質,以此衍生各種尺度的構成秩序與空間樣貌,同時重視當代設計方法與工作方法的演進、積累與優化,以專業、計畫、信任,建立設計的行業價值。 資料及圖片提供」有序生活製作所 採訪」陳映蓁
台北雙年展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台北雙年展自1998年創辦以來致力推動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並透過多元文化觀點積極參與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網絡,建立促進本地和國際藝術社群互動與交流的平臺。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主視覺。設計:Wkshps(紐約)。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第13屆台北雙年展於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盛大展出。本屆以「小世界」為題,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貝魯特當代藝術中心總監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和紐約資深作家與編輯穆柏安(Brian Kuan Wood)以有機協作的方法共同策劃,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共58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音樂人,透過個人生命經驗與美感知覺,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王衛,《鏡子》,2023,馬賽克磁磚,1600×400×3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說道:「今年,世界逐步從疫情風暴中復甦,人們從被限縮的日常生活重整觀看世界的方式。台北雙年展作為臺灣與全球當代藝術接軌的重要平台之一,試圖以嶄新的思維,引導觀眾從小世界中見微知著。今年適逢北美館成立四十週年,更是積極推動臺灣藝術與國際鏈結的可能,希冀藉由本屆多元開放的作品及公眾計畫,與來自各地的觀眾增進交流及對話的動能。」 賴志盛,《2B205》,2023,複合媒材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2023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 我們存在的「小世界」 在印度北部賈郎達爾(Jalandhar),累積數十年的空氣污染,因為封城、工業生產的停擺,當地居民意外得以清楚看見鄰近的喜馬拉雅山,這群峰乍現的美景反映出許多人在疫情封控期間的深刻體悟:在一個日益縮小的世界,原來近在身邊的事物也可能顯得陌生。 唐納天,《漫遊微觀宇宙》,2023,複合媒材裝置:工事用砂、鍍鋅鋼板、顏料染色的水,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小世界」一個看似簡單的詞,實則蘊含錯綜複雜的面向,它展現了希望、承諾,卻也同時暗藏某種懼怕及不安;希望能對自身小我的生活擁有更全然的掌握權,卻也懼怕被孤立於大我的群體之外。當世界在尺度上縮小時,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但當人與人之間相互疏離時,世界在情感層面上也變得渺小:「小世界」就懸浮於這樣相聚與分離的狀態中。 艾德加.阿瑟諾,《剝鏡 #59》,2023,硝酸銀、壓克力顏料、紙、鏡子、畫布,274.32×1100×9.52公分。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三位策展人表示:「現在是我們重新審視疫情經驗並重新構想我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的最佳時機。希望所有觀者都能在這個小世界裡探索並找到與他們自己相應的位置。」希望邀請觀眾一起探索歷經巨大災變後迎來的集體智慧,以及重整自身與周圍環境和人事物之間的關係。 阿迪亞.諾瓦立,《亞洲(虛構)房地產計畫》,2023,木材、樹脂、鋁、鋼鐵、銅、壓克力板、布、133個LED三角旋轉盒,380×25×18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雅加達ROH畫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此作品的展出呈現由雅加達ROH畫廊贊助。 本屆雙年展以多重面向的方式呈現,涵蓋生命經驗、生態學、文化、經濟和政治層面,從參展藝術家與音樂人自身私密的情感及生活環境為出發,繼而對全球當代社會所面對的問題進行詰問。匯聚120多件作品,展出包括19件全新創作和委託製作,以及一系列的聲響、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等。 蘇詠寶,《書的形狀》,2023,草本植物,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其中,位於地下樓展廳的「Music Room」,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從2023年12月起至2024年3月,將由dj sniff、朱利安.亞伯拉罕 (「多加」)(Julian Abraham‘Togar’) 與Wok the Rock和聽說三組音樂及聲響創作者,舉辦聆賞會、駐地研究與創作、錄音實驗、即興演奏和音樂編曲等公眾計畫。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藝術家許村旭及娜絲琳.寇德展區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時間」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歐陽青昀
生活
居家 Guidebook
觸感柔軟的布料、色彩質地溫潤的木質、大器奢華的石材等,家具家飾的材質成為決定居家氛圍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中隨著靜奢風(Quiet Luxury)的流行,帶有精湛工藝和細膩設計的金屬製家具家飾不再是工業風的專利,而是許多人居家選品的首選;利用金屬製品的非凡質地展現出優雅的高質感居家氛圍,並帶出低調奢華的設計風格。 匈牙利裔現代主義設計師及建築師馬瑟.布勞耶(Marcel Breuer)曾說,金屬家具是現代居室的一部分,它是無風格的,因為它除了用途和必要的結構外,並不期望表達任何特定的風格。 有別於其他材質,金屬擁有冷冽的觸感與多變閃耀的光澤,而且可以隨拋光、磨砂等不同的處理方式,展現出相異的表面質地,加上高強度與絕佳的韌性特質,讓金屬製品不僅俐落簡約,亦能在加熱、加工後彎曲出柔美姿態。混合著理性與感性魅力的金屬,是其深受設計師與大眾喜愛的原因。 「Montana」Panton Wire是1970年代初期,由丹麥設計大師Verner Panton設計的經典作品,以工業風格為出發、金屬線構交織,構合成單一 結構、多種組合變化的機能家具作品。可作為壁掛收納櫃用途,也可以多格堆疊,落地陳列於空間中,作為一款具有設計感的屏風。 (潤舍.生活家居 Luxury Life) 「Desalto」Koki Wire以纖細的金屬骨架彎曲成優美弧度,透過柔和的線條平衡金屬的冷冽感,創造出輕盈、穿透的簡約設計。椅面可選擇厚實的牛皮包覆,溫潤的牛皮提供了良好的坐感,增加沉穩氣息,並顛覆金屬帶給人的沉重印象。(築意名品家飾) 「Gardeco」Continuity是一款生動但高雅的限量版青銅雕塑,以脫蠟鑄造方式製成,象徵著相愛的伴侶間不斷進化的動能。藝術家Jacques Vanroose利用作品的不對稱性和兩 個人物之間帶有距離的構圖,藉此詮釋在關係中既要保持平衡又要維持親近,其實需要付出極大的心力。 (居雅堂 JYT Design) 富有現代時髦感的「Northern」Mass邊桌,模糊了當代藝術與實用機能的界限,為空間帶來洗鍊的風格美感。使用精湛的工藝技術,將兩塊金屬片細膩彎折成幾何面向,俐落的結構不僅展現質感細節,當光線灑落,也能創造細緻的光影效果。(潤舍.生活 家居 Luxury Life) 在現代主義中萌芽的「Walter Knoll」以皇家的細緻、包浩斯的簡約,成為時代的先驅。Oki是一款兼具靈活、實用和品質的邊桌,其桌面經過了精緻的加工, 打造出令人驚艷的獨特古銅花色效果;不管是圓形抑或是矩形款式,都能與各式居家風格完美融合。(朕璽 ZX Living) 創立於1914年的法國家飾品牌「Lelievre」以古典但現代的風格聞名,大膽的使用美麗且時尚的色彩為設計,不 斷創新出令人驚艷的作品。PATINE壁紙的創作靈感源自於氧化的金屬板,閃亮的 幾何金屬圖騰在粉狀的氧化效果下不僅變得柔和,也多了層次與細節。 (安得利集團) Harry Bertoia原本是位雕刻藝術家,擅長金工和雕刻技術的他,創作出一系列金屬絲線的家具藝術品。「Knoll」鑽石椅分為兩個組成結構,金屬絲線以有機的弧線彎曲編織成椅身,底部的拋光椅腳則像是戒指的台座,支撐著空氣中的透明鑽石,從中感受到空間的穿透與流動。(D&L 丹意信實集團) 撰文」歐陽青昀 資料及圖片提供」各大廠商
居家 Guidebook
人類文明從史前時代、石器時代進入金屬器時代,隨著工藝技術的進步逐漸演化,而家具的歷史也有著相似的發展過程。 在十九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前,受限於技術以及對材料的認知,木頭成為家具製造中最常使用的材料,也是少數可用的材料之一。不管是東、西方國家,皆致力於木製家具的設計與工藝技術,向手工藝與雕刻藝術的境界發展,家具因此進入長達好幾個世紀的木器時代。 1760年代,歐洲國家將生產與製造方式逐漸轉為機械化,興起了人類機器時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其中,因鋼鐵生產工法的進步,使得鑄鐵成為當時流行的材料,金屬才正式進入家具製造的領域。 「Baker Furniture貝克傢俱」Baker Luxe Collection提供一系列時尚潮流的設計家具,將1970年代的混搭風格融合如飾品般的輪廓,以及獨具特色的幾何線條,展現對細節的關注。優雅而活潑的Prosecco Table,設計靈感來自香檳杯中一顆顆漂浮而上的氣泡,充滿活力的外觀,為生活增添奢華的潮流氛圍。 (Baker Furniture 貝克傢俱) 「Tom Dixon」Flash Table系列作品,反映了金屬光澤的最佳寫照。以黃銅鍍面帶來的金黃色光澤,呈現一份奢華極致的風貌。在結構上,分別以霧面效果與桌面的拋光處理,交叉呈現出複合的金屬光華之美;並以人體工學與使用空間為考量,以低尺寸茶几與邊桌為設計。(潤舍.生活家居 Luxury Life) VL 56吊燈是功能主義建築師Vilhelm Lauritzen於1956年為哥 本哈根的公共建築設計的作品。在進行商品調整和升級後,「Louis Poulsen」於2023年重新推出黃銅和鋁質拋光鉻兩個版本。VL 56吊燈能散發直接向下無眩光的光源,燈罩開口周圍放射狀的穿孔設計,為燈的外型曲線和外圍表面形成柔美的光影。(居雅堂 JYT Design) 由日本知名設計師組合Azumi Studio在2000年設計的 LEM Stool,以簡潔俐落的線條造型成為「Lapalma」的代表作品。以不鏽鋼為主結構,賦予可旋轉和氣壓式調整高度的機制功能,可搭配金屬、木質、皮革或羊毛紡織等材質的座面,是兼具優雅美感與機能的作品。 (居雅堂 JYT Design) 「Fritz Hansen」Night OwlTM檯燈為居家場域營造出北歐溫暖舒適的光線。2023年推出的新款, 讓原本溫暖小巧的桌燈換上酷黑的新樣貌:拋光不鏽鋼跟全黑PVD鍍層,展現全然不同的質地與形 象,標誌性的金屬弧面能更明顯地映襯放置區域的光源,錐形底座和橢圓形燈罩則組合成比例平衡的形體。(栢悅國際) 這款由Paolo Cattelan設計的「Cattelan Italia」PENGUIN邊桌以原創性和多功能性脫穎而出。頂部的圓形檯面和鏤空式的圓柱形底座在金屬飾面的襯托下,讓整體輪廓顯得更為突出;一體成型的語彙不僅展現出簡潔俐落的造型,也創造出可收納的空間設計。(弘第 HOME DELUXE) 「Lemnos」Halo掛鐘的設計靈感來自光暈的自然現象,設計師小林幹也使用青銅材質來表達這種美麗纖細的感覺。藉由富山的職人工匠們使用鑄造技術和精緻的表面處理製成的青銅,讓Halo掛鐘擁有獨特穩重的厚實感,如一輪溫暖的明日光暈照耀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潤舍.生活家居 Luxury Life) 自十九世紀開始製作精良織品的「Rubelli」有著輝煌豐富的背景,利用史料作為創作靈感,還原布料在十八、十九世紀的風貌,帶來獨樹一格的設計作品。Eliodoro Wall是一款具有金屬光澤與蕾絲質地的壁紙,利用表面氧化、磨損的仿舊效果,帶出歐洲中世紀的風貌,並展現低調優雅的質感。(安得利集團) 「威盛亞」金屬板的耀眼光澤,在空間中不論是大面積應用,抑或是小範圍點綴,都是令人驚豔的存在。板材重量輕巧且可彎曲,使得施工便捷,其中純鋁合金金屬系列板材無黑邊問題,可以完美解決設計師的收邊困擾,用低調奢華的質感襯托空間氛圍。 (威盛亞) 圖片版權:YHS Design 撰文」歐陽青昀 資料及圖片提供」各大廠商
居家 Guidebook
當家具製造成為工業化的一環,家具正式進入金屬器時代。受現代主義的影響,家具開啟了「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摒棄木器追求的繁華雕飾與精細工藝,提取抽象造型,用金屬材質帶來千變萬化的設計。 致力於家具與建築部件的規範化與標準化,相信家具可工業化大量生產的馬瑟.布勞耶(Marcel Breuer)就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把鋼管椅Wassily Chair;這張於1925年問世的作品,不僅是鋼管家具的經典代表,也成為金屬製家具的範本,以彎折鋼管作為支撐結構,搭配耐用帆布或是柔軟皮革,是現代家具經典不敗的組合公式。 「Wittmann」Paradise Bird系列透過靈活大膽的設計與優雅知性融合,在形態與本質之間取得平衡,巧妙呈現維也納風格的精緻傳統工藝精神。由黑色或黃銅金屬框架構成座椅主體,支撐整體結構;鏤空的金屬框架感,帶來輕巧的視覺感受,同時也確保了座椅的穩定性。 (D&L丹意信實集團) 「Promemoria」的家具家飾品,不僅是空間中的擺件,它們用精巧地設計為整體居家風格錦上添花,襯托了創辦人Romeo Sozzi想要為大眾呈現的日常生活景象。Geraldine是一款雙面可傾斜的梳妝鏡,以錘紋銅質結構, 搭配桃花心木或鬱金香木製成,透過精緻的工藝成為梳妝檯上的實用藝術品。(易雅居) Simon Legald用最純粹的設計,帶來一件優雅的生活作品。「Normann Copenhagen」Block Table不僅是一款活動型的邊桌,也是一件充滿行動力的收納推車,以質量輕盈卻穩固的架構,展現出設計張力;爽朗的色調搭配自然的原木氣息,用簡單的語彙滿足居家機能。(潤舍.生活家居 Luxury Life) 「MD House」Avenue模組系統櫃是由一系列極簡線條裁切設計的櫃體組合而成,櫃體結構及門片收邊處以45度斜切角的接合設計,形塑出優美雅致的流線造型;背板嵌入LED投射燈營造的擦光效果,能更突顯出櫃體表面材質的細膩質感。(居雅堂JYT Design) 「Dedar」以富有魅力的獨特色彩和個性鮮明、意想不到的圖案為特色,透過創新的科技與生產流程表現出大膽又典雅的現代風格。Alaya是由多種紗線製成的金屬感織物,表層幾何圖樣的設計靈感是源自於非洲大陸,利用帶有輕微波紋的布料表面,展現出細緻的份量感。(安得利集團) 「Furninova - Soul」Candlestick Copper hammered銅製燭台,以暗橘紅色的金屬光澤加上經過敲打的紋路,展現獨特的手作紋理;燭台提供三種高度選擇,讓使用者可以依照情境所需挑選,或組合擺放出不同的層次感。利用燭光點亮空間,並增添一股溫馨動人的氛圍。(羅奇尼歐洲進口家具) 出自挪威建築師Danielle Siggerud之手,「Audo Copenhagen」Androgyne邊桌有著完美且平衡的結構,以雷射精準裁切的金屬底座與優雅的天然大理石桌面,展現出非凡的視覺美感;精選多種大理石桌面,能夠輕鬆適應各種居家風格,展現出不同的空間調性。 (潤舍.生活家居 Luxury Life) 設計師透過觀察各式工廠加工、運作的創作形態,將工業風元素結合實用性能體現在收納空間上,設計出能夠融入居家生活的收納櫃。「Muuto」Enfold餐櫥置物櫃採用塗漆鋼材製成,拉門造型使用沖壓技術製造出獨特的彎脊型波紋;共有雙門、 三門、高櫃矮櫃等不同規格和顏色選擇。(居雅堂 JYT Design) 出自義大利設計師Joe Colombo之手的「B-Line」Ring方形櫃,是一款簡約大器的作品。以金屬烤漆方式打造主體,可搭配橡木層板、多層疊放,並選擇是否搭配滑輪;利用多模組結構的設計,讓 Ring方形櫃可作為層架收納、床頭櫃亦或是邊桌等,兼具設計、實用與多工的作品。 (潤舍.生活家居 Luxury Life) 撰文」歐陽青昀 資料及圖片提供」各大廠商
永恆經典,方圓之美
如果將「點」視為最小的尺度單位,從一個點出發,延伸成線,循著這條線的軌跡,視覺就有了指向,想像也由此馳騁。線條的美,無所不在,夜晚的銀河、蕭瑟的枯林、植物的葉脈、書寫的文字,都以具有藝術性的線條美感,撩撥觀看的思緒。 水平線予人寧靜安穩的感受、垂直線則有不言而喻的尊貴莊嚴,還有優雅流動的曲線、轉折突破的折線,極簡的線條卻有無數變化,讓它成為設計師最純粹,也最具挑戰的創作利器。而有一種線條的美,專屬於 Laufen。 浪漫奢華 ILBAGNOALESSI Laufen 與 Alessi 合作的 ILBAGNOALESSI 系列,讓源於瑞士,擁有百年歷史的卓越衛浴傳統,與來自義大利的前衛設計相遇,開啟了功能、藝術與創意結合的美好旅程,也重新定義當代衛浴美學的本質。 由 Stefano Giovannoni 設計的 ILBAGNOALESSI 系列,以最簡潔的優雅弧線勾勒有機外觀。無論是浴缸、面盆、馬桶,都擁有柔和輕盈的線條及大器不拘的氣質,充滿想像力,又帶有溫度與些許的趣味,在洗滌身心的淨沐時刻,以最純粹的存在,包容各種豐沛情感。 ILBAGNOALESSI 系列的面盆,宛如鯨魚尾翼的優雅造型,將用水區域與檯面無縫合一,擁有充裕的空間擺放私人物品,卻有超乎印象的纖薄,如一件永恆的雕塑品。這一切皆來自 Laufen 最新研發的材質 SaphirKeramik,其抗彎曲強度為一般陶瓷的2倍,並可呈現極薄的陶瓷邊緣半徑,以俐落精緻的優雅外觀與嶄新色彩飾面再度改變人與衛浴空間的關係,再造 Laufen 經典之作。 作為療癒之所的衛浴,是五感的極致體驗。無論是喜歡簡約時尚或華麗精緻的衛浴空間,ILBAGNOALESSI 系列都能完美襯托,呈獻 Laufen 如何以最純粹的線條頌揚設計的風格交響曲。 由 Laufen 與 Alessi 合作的 ILBAGNOALESSI 系列,重新定義浴室的奢華非凡。 ILBAGNOALESSI 系列整合形式和功能,創造豐富的感官體驗。 Laufen 對製程的追求,讓 ILBAGNOALESSI 系列擁有完美的飾面。 靈活清晰 MEDA Laufen 的全新浴室系列 MEDA,則以輪廓清晰的矩形線條,展現充滿幾何語彙的設計靈思。以最簡潔的形式,容納最實用的功能,無論是出租公寓或酒店套房,MEDA 都能為衛浴空間創造熟悉與安心感,滿足經久耐用的日常需求,充分體現值得信賴的瑞士品質。 Peter Wirz 在20年前為 Laufen 設計出廣受好評的 PRO 系列,至今仍是 Laufen 為人稱譽的經典。MEDA 系列則在此基礎上,運用當代設計概念及尖端製作工藝,開啟面向未來的無限可能,讓人重新認識瑞士設計如何擘劃集功能與美感於一室的衛浴空間。 MEDA 系列的面盆、浴缸、龍頭、馬桶等組件都是可模組化的設計選項,以「為生活而生」的形式與功能,和諧融入各種衛浴環境。並提供滿足個性化設計要求的解決方案,讓衛浴空間成為居家風格的延伸,自由打造洗沐、健康與幸福的互動空間。 MEDA 系列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幾何造型 從 ILBAGNOALESSI 系列設計精美的面盆,到 MEDA 系列的靜音沖水馬桶,Laufen 的每件衛浴作品都是瑞士品質與工藝的最佳證明。擁有百年傳統的 Laufen,早已是精密製程和創新設計的典範,迎向當代的健康與衛生課題,Laufen 也在材質、飾面與技術上追求突破,持續創造出領先趨勢的永續選擇。 輪廓清晰、重視功能與細節,MEDA 系列精彩呈現瑞士設計的特色優點。 MEDA 系列以最簡潔的形式,容納最實用的功能。 資料與文字提供」春積企業 文字編輯」黃詩茹 總代理 春積企業有限公司 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二段17號 TEL:02-2797-9222
身心療癒的泉源 義大利effe
聆聽淨水流淌,全身的毛細孔在熱氣中緩緩舒張;深呼吸一口來自北國的冷冽木香,彷彿置身霧淞覆蓋的高聳林間。或坐或躺,任溫暖的蒸氣繚繞安撫,再以冷水沖刷降溫,身體潔淨了,思緒也如晨曦般清晰。來自義大利的 effe,透過科技與設計,將芬蘭桑拿房與土耳其浴的健康傳統從過去延伸到未來,在家中就能享受靜謐奢華的 SPA 空間。 YOKU SH 沉浸森呼吸 結合桑拿房、蒸氣浴、淋浴 成立近40年的 effe,融合歷史傳統與未來創新的健康理念,以領先業界的尖端技術,打造出優雅精緻的頂級居家 SPA 設備,並廣受國際星級精品酒店的喜愛。 由義大利設計師 Marco Williams Fagioli 設計的 YOKU 全新系列,靈感汲取自日本的森林浴(shinrin-yoku)。大面輕透玻璃,結合白楊木、實木、胡桃木等精選高級木材,打造寧靜質樸的木造外觀。不須外出,在家就能享受彷彿置身森林的夢想水療木屋。 YOKU 系列的設計靈感來自日本的森林浴(shinrin-yoku)。 寧靜奢華的 YOKU 系列,仿若穿梭於靈感豐沛的大自然中。 YOKU 系列突破傳統蒸氣室的設計思維,結合桑拿房、土耳其浴、淋浴間三大功能,提供三款獨特訂製風格。YOKU S 宛如一道優雅的開放式書牆,線條勻稱簡約,融入多元居家風格。YOKU D 可搭配實木門,而 YOKU G 擁有大面的輕透玻璃,透明度可依個人喜好訂製,兼具採光又保有私密的放鬆時刻。 YOKU S 以簡約時尚的線條比例延伸為居家的優雅風景。 以天然木材鋪設的桑拿房,搭配精選石材覆蓋的土耳其蒸氣浴室,精準掌控水溫、熱源、蒸氣與濕度,維持最舒適放鬆的水療環境。YOKU 系列以義大利的匠心工藝結合當代科技,全程於義大利原廠生產,完美打造極致幸福的居家 SPA 體驗。 YOKU SH SHELF 配備大面積客製煙燻色玻璃,兼顧採光和隱密性。 YOKU SH DOOR 以溫暖的天然木紋,打造充滿品味的放鬆空間。 YOKU SH GLASS 桑拿房選用純天然木材,不塗抹人工顏色與香料。 BodyLove 靈活時尚的極致 SPA 來自北歐的桑拿浴,和歷史悠久的土耳其浴,有著截然不同的空間需求。桑拿房的溼度約20至30%,高溫卻高達60°C至100°C,須由經過熱處理的木頭打造,以維持空氣乾燥,促使汗水蒸發、放鬆肌肉。土耳其浴室的溫度則不超過48°C,濕度可高達100%,促進血液與淋巴循環、淨化排毒,須選用陶瓷或磁磚以利防水。effe 優異的技術將桑拿房與土耳其浴室合而為一,而且更節能、更耐用、更容易維護。 BodyLove 系列是融合功能和風格,專屬個人的 SPA 空間。 由 Rodolfo Dordoni 和 Michele Angelini 設計的 BodyLove 系列,可一次滿足桑拿房、土耳其浴室、淋浴間的模組化系統。BodyLove S 是簡約優雅的桑拿房;BodyLove H 以奢華材質打造土耳其浴室,並搭配最新的 Nuvola Smart Power 蒸氣技術;BodyLove SH 則是桑拿與土耳其浴的完美合一。 BodyLove 系列可一次滿足桑拿室、土耳其浴室、淋浴間的模組化系統。 運用 BodyLove 系列將浴室與臥房打造成舒適時尚的房間。 結合實用、感性與品味,effe 精心創造滿足現代生活的感官體驗,呈獻時尚精緻的專屬 SPA 空間。以木頭香氣勾引感官,享受蒸汽帶來的濕潤觸感,讓五感沉浸其中,溫柔守護最親密的身心享受。從材質到模組的個人化客製選擇,為私人居家與公共場域的水療空間打造匠心獨具的專屬風格。 BodyLove 系列從材質到模組都可提供個人化的客製選擇。 資料與文字提供」麗舍生活 文字編輯」黃詩茹 麗舍生活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260號 1F&B1 TEL:0701-0129-999 轉871或872 台中市西屯區黎明路三段358號 TEL:0701-0129-999 轉952或953 高雄市前金區民生二路200號 TEL:0701-0129-999 轉968或989
BANG & OLUFSEN新品
丹麥奢華視聽品牌Bang & Olufsen(以下簡稱B&O),於日前發表新品「Beolab 8無線揚聲器」,延續B&O久負盛名的精湛鋁製工藝,其外型優雅、體積小巧、兼具多種功能的特性,便於與其他設備無縫連接,隨處皆可時刻一鍵輕啟,浩大澎湃的環繞音效充斥每個空間,領航於美妙絕倫的奢華聲樂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Beolab 8不僅可連接B&O高端系列新品,甚至能與1984年的經典揚聲器互聯,讓聆聽跨越時空,將過去與未來相互連結,同樣地,若將兩台Beolab 8進行配對,即可享受身歷其境的壯大聲效。 久負盛名的精緻工藝 作為B&O匠心設計之作,Beolab 8搭載一體成形式鋁製機身,透過將球體和圓柱體造型巧妙融合,生動展現著名5號工廠的精湛工藝。此外,其面罩設計採用丹麥製造的木材或織物材料,延續Beolab系列(Beolab 28、Beolab 50)和Beosound系列(Beosound Theatre)揚聲器的設計特色,無論置於何處,皆可藉其精緻的工藝技法呈現鋁製輪廓,細膩點綴於室。 輕盈優雅的外型,使光影在鋁製外殼的反射下,如樂章弦律的躍動般交相輝映,並遵循斯堪地那維亞「形隨功能」的設計原則,不僅造型典雅美觀,亦進一步優化聲效表現,頂部玻璃觸控介面,透過圓潤優美曲線,讓使用者可靈活操作,提供便利的使用效能。 另外,Beolab 8 揚聲器提供四種支架,均以鋁製工藝描繪纖細典雅的造型,塑造沉穩的雕塑感。為營塑富有藝術設計的懸浮感,吊頂與落地支架皆經精密的拋光處理,展現優雅而實用的視覺效果。 宏大的沉浸式音效 Beolab 8揚聲器由B&O專業調音師手工調音,採用由16 mm高音揚聲器、3”中音單元、5.25”低音單元組成的三驅動揚聲器設置,期讓聽眾能沉浸式享受Beolab系列的震撼音效。B&O專業調音師以標誌性產品「Beolab 17揚聲器」的聲學精髓為基礎,精心挑選能夠實現與上述揚聲器同等性能和同等音質的驅動器。此外,更結合聲場束寬控制、主動空間補償、自我調整調音及超寬頻技術,極大提升揚聲器性能。 另一方面,作為B&O產品「心臟」的Mozart軟體平台,使Beolab 8可透過 WiFi 6和藍牙5.3與其他設備輕鬆連接,呈現清晰流暢的音樂體驗。同時,作為一款系統揚聲器,Beolab 8支援Powerlink,兼備無線連接和有線連接功能,甚至能與30多年前的B&O電視、音響系統連接,共同呈現華麗震撼的聽覺盛宴。 資料及圖片提供」D&L丹意信實集團 編輯」林靖諺
理想衛浴的質感與靈感 TOTO
近年來,越來越多台灣民眾進行老屋翻修與衛浴改修。想到裝修,許多人苦惱著不知該從何著手,居家空間究竟適合什麼樣的風格衛浴?什麼樣的衛浴產品適合小孩和長輩全齡使用?尤其在疫情後,衛生意識普遍提升,什麼樣的衛浴設備能兼顧潔淨、環保與美感呢?TOTO的NEOREST COLLECTIONS頂級系列中,今年新上市的「NEOREST LS」就是理想答案。 潔淨科技的摩登美學 時尚流線的外型,搭配低調奢華的金屬感飾條,是「NEOREST LS」的美學語彙。無水箱的設計,搭配直覺操作的壁掛磁吸式遙控器,以最簡約的優雅妝點摩登現代的衛浴質感。金屬感飾條與遙控器皆有經典銀色、優雅鎳色、個性黑色三種選擇,可勝任各種裝潢風格,呈現一致性的精緻品味。 作為美學與科技的結合,「NEOREST LS」配備業界首創的電解除菌水技術。針對便座底部前緣,均勻噴灑由自來水經電解形成,含次氯酸成分的電解除菌水,以高達99%的除菌效果有效抑制細菌與污漬。電解水於生成後一段時間會再次還原為一般自來水,對環境不造成傷害。而且在每次使用或待機8小時後,會自動清潔噴嘴和馬桶內壁,常保清潔,多人數也可安心共用。 NEOREST LS擁有流暢的曲線設計,可搭配三色的金屬光澤飾條。 友善永續的智慧設計 致力於淨美革新的TOTO,追求究極的潔淨設計。「NEOREST LS」具有非接觸式的感應功能,馬桶蓋會在使用前後自動開闔,無須觸碰沖水按鈕,如廁後會進行自動洗淨。馬桶內壁採喜貼心抗污釉,以奈米等級的平滑釉面,使髒污難以附著。並搭配自動除臭功能,在就座後、如廁後自動啟動,清除異味,維持清新空氣。 擁有多項指標性新創科技的「NEOREST LS」,也將環保概念融入產品設計,智慧節約水電資源,並擁有金級省水標章。包括AIR-IN WONDER WAVE溫水洗淨技術,將空氣注入水中,讓水珠體積更加飽滿,提供最佳的沖洗量感,卻更環保節水。而360度無死角的水龍捲洗淨沖洗馬桶,使用較少的水量就能達到更好的洗淨效果。 昇華淨與美的衛浴體驗,TOTO NEOREST LS獲得多項國際設計大獎肯定。 重視改修需求的TOTO,也特別設立「TOTO理想衛浴風格誌」網站。針對多元的風格示範、年齡對象與格局坪數,蒐羅各種衛浴改修案例,提供消費者激發靈感的平台,陪伴需要改修的民眾,安心踏出質感衛浴的第一步。 「TOTO理想衛浴風格誌」網站,提供消費者豐富的風格案例參考。 資料及圖片提供 TOTO 撰文 黃詩茹
以自然為媒介,讓建築扎根土地、觸碰人心 日本建築家藤森照信
在繪畫、電影、文學等創作領域中,評論家作為一個既貼近又疏離的角色,往往讓創作者們對其抱著複雜的心思,但當評論家轉身成為創作者,過往的評論都會成為檢視自身作品的標準,面對這樣的壓力,建築家藤森照信在深思中找到了突破口。 「45歲前我從事建築研究,滿腦子都在觀察、思考別人的建築,卻發現和現代建築不甚合拍」,在自然資源豐富的環境中成長,藤森照信發現現代主義建築與自然格格不入,「這些工業革命後培育、誕生出的建築受到科學技術牽引,排除了自然」,因此,在「神長官守矢史料館」一案中,原本受邀為業主推薦建築師的他,決定接下此案,於45歲「轉行」成為新人建築師。 為科學披上自然的外衣 他回顧歷史探索建築的本質,認為過去說到印象深刻的「建築」,多有為宗教服務的印象,但在尼采說出「神已經死了」後,人們開始探索屬於「人」的建築,「所以我們在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時期的建築上可以看到,女性身體姿態之美、植物造形之美,我想,這種美的感動,是現代建築遭遇瓶頸時的突破口。」尤其在人類打造建築的原初,就是從眼前所見的植物開始,這樣的印象留存在歷史的長流中,經由藤森照信之手再次形塑建築與植物交融的可能。 「科學取代了神之後,發展一日千里,但卻太過嚴肅、不夠溫柔,我希望鋼筋、水泥等現代建築的材料能更加貼近人,並透過我的建築重新傳遞植物帶給人的感動。」第一階段,他利用科學技術讓自然披覆、附著在建築之外,第二階段,再以累積的經驗將植物融入建築。 以「神長官守矢史料館」為例,其本體仍是鋼筋混凝土構成,但在外披覆了在地的木板與石瓦,並使用混入稻梗的砂漿仿造土牆的質感。此案規模雖小,卻成功摸索出一條與過去他所評論的建築家們十分不同的道路,「如何與在地的風土、歷史對話」將建築和環境間的割裂感重新縫合,成為其建築設計的核心之一。 日本建築大師-藤森照信 追求理想必須先面對失敗 不過,許多自然材質或植物使用在現代建築中並無太多前例可循,使得藤森照信必須在每個案件中嘗試錯誤,實踐「將植物融入建築」的理想,「植物是活的,會自由生長,木頭等材質維護起來也相當辛苦,每實踐一座建築就有新的課題要面對」,但幸好他的業主都願意和他一起構思、一起面對失敗,「所以失敗了也不會抱怨」他笑著說道。 而當人們走進這些與自然交融的建築中時,常表示「彷彿到了另一個世界」之感,猶如中國傳說故事中的桃花源,能帶給人這種感覺雖然開心,但被問到心中是否有個如桃花源般的理想城市或街道時,卻給出了意外的答案,「我覺得那種理想的城鎮被實踐出來應該是很無趣的。」 他以世界上最年輕的世界遺產城市巴西利亞為例,他在初到訪時,對於經過縝密規劃的城市動線、機能感到興味盎然,但幾天後卻喪失了探索此地的興致,「因為哪裡都一樣」,從這個回答便可感受到,藤森照信願意在一次次失敗中嘗試「將植物融入建築」的理想的動力,或許就是自始至終那一股期待多樣性、不可預期性,「不希望和他人風格一樣」的自我追求。 專訪日本建築大師-藤森照信。 運用自然打造建築的個性與共鳴 有趣的是,這樣一個特立獨行的建築家,其作品卻獲得隈研吾「雖然不曾看過卻讓人感到懷念」的評價,但他的回答依舊出人意料,「我自己並不太清楚自己建築的懷舊感的根源是哪來的」,他認為動物都有喜怒哀樂,但懷念是一種人類獨有的感情,非生存所需,而且大人才會感到懷念而小孩不會,表示其是一種時間和自我認同的累積。「在我從未去過的國家也曾感受到懷念之感,我有點驚訝,我想還是有個重要的根源,就是自然材料的使用是國際共同的語言,比如使用土或樹木,雖然呈現的建築型式不同,但那種和自然間的親近感,是走到哪裡都一樣的。」 此次他受台灣TOTO與台灣YKK AP之邀前來分享建築思考與實踐,不可免俗被詢問到對於台北的印象,拜訪台北多次的他,也在台北留下過作品,在他眼中台北作為一個盆地城市,他期待「人和山的距離很近,若這裡的建築能多思考一些和環境的關係,多利用在地的素材和傳統的建築技術,相信也能打造出特別但又能讓人產生共鳴的建築。」當建築逐漸形成樣貌,台北將可能成為帶給藤森照信驚喜的那座「不一樣的有趣城市」。 台灣TOTO與台灣YKK AP邀請到日本知名建築師-藤森照信來台演講。 撰文Yueh-han Yang
居家 Guidebook
MAISON&OBJET(簡稱M&O)巴黎家飾展作為歐洲三大知名設計博覽會之一,除了是家具家飾的潮流指標以及新趨勢的起點,也是設計圈重要的交流平台,每年皆會在3月以及9月,分別舉辦春、秋兩季的展會。 2023年M&O巴黎家飾秋季展在9月7日至11日盛大舉行,共有2500多個品牌參與,吸引約5萬9千人次參觀。今年以「ENJOY ! (享受)」為主題,邀請大眾重新發現喜悅、重新讓生活充滿魅力;呼籲大眾享受室內設計所帶來的無窮樂趣,一同踏上追求快樂的旅程。主辦單位認為,這個概念不僅是一種新的設計趨勢,更是對於設計啟蒙的全新探索。 延續去年超現實的曲線輪廓、泡泡糖造型、彩虹色調等華麗、夢幻的風格,今年更加強調「In quest of pleasure追求快樂」;作品的色彩、造型更加奢華、大膽,並增添了幽默與詼諧的元素。在樂觀主義重燃、享樂主義高漲的光景之下,設計出具有「誘人的表現力」、「解放創造力」、「高靈敏度」的家具、家飾作品。 「Mattiazzi」Medici是來自於德國設計鬼才Konstantin Grcic的作品。他以木頭裁切成板為設計概念,讓抽象的結構慢慢轉化成形;椅凳和圓形邊桌皆由三片木材以斜角支撐,三角形的椅腳向地面逐漸變細,藉由兩個側翼穩固了基座,打造簡約又不失格調的設計。(JYT Design居雅堂) 「Giorgetti」將精緻工藝、傳統木工與現代的產品技術融為一體,帶來實用又具有現代感的設計作品。NISIDA地毯運用纖維技術與特殊染料,達到100%防黴抗菌、抗紫外線與耐用、多功等特性;地毯利用兩種同色系抑或是對比色的線繩交替編織而成,藉由色彩與造型豐富質感。(易雅居) 鍾情於大膽且明亮色彩的美國藝術家Liz Roache,以三種媒材:色紙、不透明水彩和啞光黑的日本墨與法國傢飾布藝「Pierre Frey」合作推出了由紡織品、壁紙和地毯組成的OPTIMISM系列。藝術家受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啟發,蒐集各個展覽中的色彩並重新詮釋,打造出這款充滿活力與趣味的印花圖樣。(安得利集團) Boby的誕生為「B-Line」寫下了新的歷史,是品牌暢銷的作品之一。Boby以實用的生活文件收納推車為基礎,輔以多種變化性與不同收納尺寸,呈現一款近乎全方位機能滿足的收納作品。2023推出新色鯨魚藍,為Joe Colombo在1970年的傳奇設計增添了一絲時尚和流行氣息。 (潤舍.生活家居Luxury Life) 撰文」歐陽青昀 資料及圖片提供」各大廠商、MAISON&OBJET
居家 Guidebook
今年展會的主題其實是由潮流諮詢機構Peclers Paris提出的,他們希望讓參觀者感受到「誘人的表現力」、「解放創造力」以及「高靈敏度」的設計本質,藉由這三種方式展現「享受:追求快樂」的主旨,並將這個具有前瞻性的審美願景,在空間中以3D的方式轉變為現實,讓參觀者可以直觀地將自己投射到其中並親身體驗。 他們一共規劃了三個沉浸式空間,每個空間雖然都展現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卻又都有著幾個共通點:渴望打破日常和稀有物品之間的隔閡、描繪生活中微小且瞬間的時刻、增進材料與物體之間的對話以及結合藝術創作等。 設計師Sebastian秉持著「形隨機能」的原則,讓材質與設計完美結合,帶來精緻簡約又典雅的作品。「La Chance」Salute系列邊桌採用天然大理石與銅盤的異材質混搭,外型看似簡單優雅卻擁有豐富細節,不管是桌子柱狀頂端些微的曲線設計,抑或是多種高低款式,都能展露出絕佳的居家品味。(朕璽ZX Living) 擁有設計界達利之稱的西班牙設計師Jaime Hayon在2020年春季帶來一抹微笑曲線,「Fritz Hansen」Happy Hook可以隨手掛上大衣、吊掛廚房圍裙,抑或是作為壁面的趣味妝點;利用暖心灰、蜜桃粉與松石綠三種色彩,跨越年齡與性別的疆界,為空間增添暖心溫度。(栢悅國際) 「Bang & Olufsen」與賽車運動先驅Ferrari攜手推出全新系列,透過重新設計一系列耳機和揚聲器,彰顯品牌在鋁材方面的卓越工藝,更體現兩大品牌對優雅、力量及精準的共同追求。Beosound 2無線家用揚聲器、Beoplay H95頭戴式耳機、Beoplay EX入耳式耳機以及Beosound Explore便攜揚聲器,均採用Ferrari品牌奪目的標誌性紅色打造而成。 (D&L丹意信實集團) 狂野金剛是「Orlinski」的代表雕塑作品之一,創作於2010年,採用天然樹脂為原料,以稜角多面向立體切割出,散發令人敬畏的紅色光芒、帶有銳利尖牙並雙拳捶擊胸膛發出憤怒怒吼的金剛。其作品展現野性兇猛,同時又不失以柔情的對比對抗人們對獸性行為的恐懼。(D&L丹意信實集團) 設計師Paolo Cappello喜歡透過回收材質和色彩運用,將塑膠變成藝術品。他將回收廢料 類型分類,並用低溫融化,這樣的製程除了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也能維持材料特性;讓塑膠變成「miniforms」Superpop這款多功能又輕巧、永續的作品。(築意名品家飾) 「Montana」Free系列層架有多種模組與顏色,能夠互相搭配,打造出個人風格的收納組合。Free收納層架不僅擁有極簡的外型,還十分容易組裝與拆卸,展現了北歐自在的生活態度;除了作為收納架,亦能當作室內的輕隔間使用,區隔場域的同時,創造出空間的通透感。 (潤舍.生活家居Luxury Life) E63桌燈是由燈光大師,同時也是義大利建築師的Umberto Riva所設計。E63桌燈最初發表於1963年,2023年「Tacchini」將此經典作品重新推出。E63桌燈以簡約的線條、寬廣的輪廓,展現出精準的設計,堅實的鋼質燈體猶如盔甲般保護著珍貴的光源,造就了經典耐看的作品。(JYT Design居雅堂) 撰文」歐陽青昀 資料及圖片提供」各大廠商、MAISON&OBJET
特別企劃
台灣設計研究院推出的「 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從設計角度切入地方創生,期待與產地的生產者們攜手突破困境,迎接新生。《室內interior》作為「T22花蓮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計畫的獨家合作媒體夥伴,將帶領讀者一覽來自業者與設計團隊的精彩觀點。
擁有大理石業界最先進加工流程的煌奇石業,自成立以來不斷精進自身技術,強化產線自動化與廠區規模化的建置,逐步擴展成全台灣目前佔地最廣的大理石工廠。行銷總監廖品淨作為第三代,企圖利用年輕人的語術對外溝通,透過參與T22計畫,她期待替工廠塑造什麼新面貌?
而負責改造煌奇石業的草原市務所設計總監黃薔,本身也是花蓮人。回到家鄉,接觸石材,她對這次的計畫又有哪些期許?此次專訪邀請兩人聊聊合作點滴。
更多內容請見 https://interiormgtw.pse.is/4n9m27
#室內interior #室內雜誌 #T22 #石材
#interior #室內設計 #棟隆 #生活起物
室內名人堂
/ 周正峰設計工作室
「周正峰設計工作室」主持人。 周正峰致力於追求簡單深刻的事物,希望透過明晰的概念及淨簡的空間,帶給人心境的安定與寬廣。
「周正峰設計工作室」成立於2013年,作品屢獲中、外設計媒體收錄,曾獲2018英國WIN Award住宅類獎、2020義大利A’ Design Award室內空間及展覽設計類獎、2021 Golden Pin Design Award金點設計獎住宅空間類、2017 / 2020 / 2021(金獎) TID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單層住宅類,及2021美國 Architizer A+ Award公寓住宅類獎票選優勝。
室內名人堂
/ 萬社設計Various Associates
萬社設計作為一間建築和室內設計工作室,致力於地方及全球性設計研究專案。
工作室成立於2017年,擁有國際頂尖背景的設計師團隊,其專業範圍涵蓋建築空間、室內設計、材料研究、平面和交互設計等,致力於高端及實驗性項目的設計與研究,從空間功能出發,通過對材料的研究,挑戰常規,關注細節與品質,為每個專案打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同時,作為一處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合作平臺,萬社希望能夠結合創意與技術,探索過去、現在與未來,突破創作界限。
室內名人堂
/ 森境設計
森境設計主持人 1999年創立王俊宏室內設計,2012年成立森境設計。
王俊宏堅持設計源自於生活的態度,不僅追求藝術形式表現、講究極致工藝,更透過客觀視角,化解空間難題,集眾人之力,朝美學境界與獨創性前進,讓設計從拔尖之「木」,匯頂級之「材」,創極上之「森」。持續追求設計、工藝、藝術與生活的進化,讓空間設計,不只是設計。
室內名人堂
/ 峻佳設計
峻佳設計 / 陳峻佳,峻佳設計公司創始人。
峻佳設計/ 思度中國於香港、廣州、深圳設有分公司,是集商業策畫、空間設計、品牌設計與整合傳播等全流程為一體的跨界創新商業設計公司,近年來專注於大型複合體驗空間項目打造,擅長跨界創新商業設計、複合業態規劃整合,以及多維疊加場景風格塑造,成功塑造多個創新品牌,被譽為商業「新物種」。能為客戶提供品牌形象包裝及空間設計等整體性設計服務,曾服務多家大型知名地產商、文化空間運營商、連鎖商業品牌、教育品牌等;在商業、教育、養老、辦公、地產、文化、公共服務空間領域皆有代表案例。
室內名人堂
/ 如莫空間設計(上海)有限公司
如莫空間設計(上海)有限公司 / Marine Bois 張睿 張韜 創辦人
RooMoo Design Studio由張韜、張睿和Marine Bois建立,並由一群熱愛設計的多文化背景團隊組成,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國際化的視野讓團隊更願意嘗試和探索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臨界點。團隊不僅關注材料、空間品質、細節以及整體設計,同時也把家具、裝置以及插畫等相關設計衍生納入到工作範圍內,打破原有空間設計秩序,用團隊自己的方式建立與外界的連接。
室內名人堂
/ 邱德光設計
邱德光從事設計行業至今已逾40年,以其深厚的美學素養,將裝飾元素結合當代設計,開創新裝飾主義NEO ART DECO東方美學風格。作為邱德光設計、德光居家居品牌的創辦人,始終推陳出新,以延綿不斷的「時代風格」影響了一代代設計師。他揉合華麗、藝術及時尚元素,形塑當代東方美學與時尚多元的生活形態,對消費者的洞察力讓邱德光被譽為「豪宅風向標」。 知名作品有NAGA上院、星河灣,到北京萬科.如園、保利.和光塵樾、蘇州綠城.江南里、仁恆.棠北天漣墅、武漢華僑城.原岸。
邱德光憑藉敏銳的營銷思維和創作態度,以鮮明的空間筆法樹立特色。
室內名人堂
/ 覺知造所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覺知造所主持人。胡廷璋認為空間應能使人更容易進入當下感受與存在,而非成為阻礙。
作品善於將美感融入生活,減化與日常需求無關的線條與設計,盡可能的讓空間回歸到人與人間最純粹型態。重要得獎記錄為德國iF 金質獎、台灣TID 金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等。 設計工作僅為其日常中一個面向。除此之外,他亦是日本裏千家茶道講師與唎酒師,短暫兼職任於劇場表演,研修居合道,並透過書寫分享設計工作以外的角度與觀點。
室內名人堂
/ 台灣Next Design Studio / 呈境室內裝修設計
台灣Next Design Studio / 呈境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台灣大葉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 (TnAID) 第11屆理事長。2022德國iF Design Award評審委員。2021台北市政府都發局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評審委員。
袁世賢認為,設計沒有停止的時候,設計必須不斷的開始,在不斷的開始中找尋各種可能性。空間的呈現也非絕對有固定的型式,可能不斷被創造,空間不斷被展現。讓生活、空間、生命更為美好及充滿意想不到的驚喜。
室內名人堂
/ CCD香港鄭中設計事務所
CCD香港鄭中設計事務所創始人、董事長。
鄭忠曾擔任「CTBUH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首屆室內設計評委會主席」、「Frame Awards酒店設計類別」評委。以「東意西境」的設計理念享譽國際酒店室內設計領域,帶領CCD從創立至今已獲得室內設計界逾百項頂級國際大獎,是首個囊括全系列酒店設計大獎的華人設計公司。
室內名人堂
/ 中怡設計事業有限公司
沈中怡(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在紐約期間先後任職於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 (SOM)及Polshek Partnership Architects LLP,2002年返台成立中怡設計事業有限公司,並先後任教於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淡江大學建築系及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亦擔任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熱衷於設計美學的推展。
作品曾多次獲得國際獎項肯定,如iF Design Award、TID Award、WAF Award Finalist等。
室內名人堂
/ 本埠設計|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B+P Architects
本埠設計|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B+P Architects創辦人。
致力於以不同材料及空間,透過構築與活動想像的生活場所的可能。作品透過空間的建構過程,思索建築與生活的狀態,並關注材料構築與環境,同時探索城市建築具有時間、場所意義的生活樣態與空間架構,並探索氛圍特性;作品涵蓋公共與私人之建築、室內與策展,包含展場空間、住宅、商場、學校、車站、學校、水族館等,透過大小尺度的探討,更關注新舊併置的建築可能。
室內名人堂
/ Wutopia Lab
建築師,美食家,專欄作者 1972年生於中國上海 現居於上海 Wutopia Lab的主持建築師,聯合創始人。
Wutopia Lab以複雜系統這種新的思維範式為基礎,以上海性和生活性為介入設計的原點,以建築為工具,從而推動建築學和社會學進步的建築實踐實驗工作室。團隊致力於全面設計,設計理念重視對人的研究,致力於連結城市生活中的不同方面,致力於詮釋城市人的生活方式。面對每一個專案,Wutopia Lab均希望呈現出創新的建築策略,思維及形式。
室內名人堂
/ 何侯設計
何侯設計奉行以設計思維來主導建築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及家具設計的原則。主持人何以立及侯貞夙在美國波士頓及紐約分別取得美國建築師執照並累積了15年及 8年的工作經驗後,在1997年於台北成立何侯設計。在近20年的執業中獲得許多認可及獎項。
何侯設計自認是業主夢想之督導者,在傾 聽、評鑑、分析後提出解決方案;每一個方 案均是整合功能及美學之結果。深信設計 是生活的全部而非局部;設計是精密思維 的表象而不是一種流行;設計的生命始於 開始使用後而非完工時。
室內名人堂
/ 沈志忠聯合設計|建構線設計
沈志忠1998年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雀爾喜學院,返台後陸續創辦建構線設計有限公司與沈志忠聯合設計有限公司,並擔任負責人與設計總監職務。其設計理念是透過建構的「線性張力」探索空間本質,挖掘空間與空間相互的恆定關係。
執業以降,國內外獲獎無數,歷年來囊括涵蓋亞洲及歐美等指標性設計金獎獎項, 如:英國London Design Award、 加拿大Best of Canada Design Award、義大利A' Design Award、 台灣TID Award四屆金獎等,2017年受邀成為義大利 知名設計大獎A' Design Award的評審委員,同時受邀出席兩岸演講邀請,不勝枚舉。
室內名人堂
/ 如恩設計研究室(Neri&Hu)
郭錫恩和胡如珊共同創立了如恩設計研究室(Neri&Hu),一家立足於中國上海,在英國倫敦設有辦公室的多元化建築設計公司,提供國際化的建築、室內、整體規劃、平面以及產品設計服務。如恩設計研究室贏得了眾多媒體關注,亦在各式權威設計大獎中屢獲殊榮。
2018年榮獲義大利The PLAN Award建築設計大獎年度總冠軍。2017年被EDIDA國際設計大獎評選為年度設計師。2015年獲巴黎家居裝飾博覽會評選為亞洲年度設計師。2014年英國牆紙雜誌《Wallpaper*》評選為年度設計師。2013年入選美國《室內設計》名人堂。
室內名人堂
/ PAL Design Group
香港大學(建築碩士) 及新加坡大學(建築學士)。P A L Design Group 設計董事。
香港室內設計協會會長。香港貿發局設計市場及授權服務業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設計中心董事會董事。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課程顧問。何宗憲曾獲選為2018金殿獎-年度傑出設計師、中國室內設計十大年度人物、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
室內名人堂
/ 建築營設計工作室
中央美院建築學院副教授。建築營設計工作室主持設計師。
主要作品包括曲廊院、水岸佛堂、唐山有機農場等,致力於讓空間成為人、自然、社會交流的媒介,創作宜居生活。作品曾獲邀參加哈佛中國當代建築展、韓國光州設計雙年展等。曾獲選為美國《建築實錄》全球十佳設計先鋒、香港《透視》40 UNDER40建築師。
室內名人堂
/ 今品空間計畫有限公司 / 楊岸設計事務所
今品空間計畫有限公司 / 楊岸設計事務所主持人。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美國 University of Colorado室內設計碩士。
楊岸曾任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暨研究所副敎授。尤擅以藝術視角客製化空間設計,作品並具美學與溫度,機能體貼細微,讓空間全方位照顧使用者的身心靈感受。
室內名人堂
/ 李瑋珉建築師事務所x上海越界
李瑋珉理性與感性並重,他善於垂直整合與跨域統籌,同時也具備熱愛文學與創作的感性敏銳。
面對時代轉變,李瑋珉始終保持積極樂觀帶領團隊前進、嘗試各種可能,迄今事務所已在台北、上海、北京、紐約設立據點,與歐、美、日各國團隊合作項目。他時常遊走各大城市,透過敏銳感知汲取靈感,並梳理成簡潔的語彙意象,將之融入設計概念裡,透過多元融合與嚴謹的建築設計思維,讓作品有國際化的現代感。
室內名人堂
/ 太一國際設計
曾任奧地利195711建築研究室合夥設計師,1991年擔任實踐大學創立室內空間設計系擔任系主任。1999年創立太一設計,在住宅與商業空間設計以現代洗練美學樹立特色,同時亦善於規劃各類文化藝術空間,並策劃多項國際設計展。
姚政仲除了設計成績斐然,影響力亦遍及設計、創意產業,曾任亞太空間設計師聯合會台北年會執行長,國際室內建築/室內設計師聯盟理事,台灣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同時,他也媒合產官學界,積極提升室內設計產業、促進交流,在2007年創辦TID Award台灣室內設計大獎,2018年創辦台灣光環境獎。曾任台灣室內設計大獎評審主席,2012至2018年連續多屆擔任德國紅點設計獎的國際評審。
室內名人堂
/ 十月設計公司
東京設計者學院建築系畢業,曾任安藤忠雄建築事務所設計師。在日本學習與工作的經歷,涵養了陳瑞憲的設計思考具有嚴謹、秩序、精煉、寧靜、善於覺察無形而細膩之美等特色,作品富有耐人尋味的空靈美感。
與誠品書店長達15餘年的合作,陳瑞憲將自身對建築與美學的體認揉入空間,為每座誠品書店建造各異風景,讓愛書人在空間遊走裡沉浸於知識殿堂的詩意與渲染力。濃厚的文化底蘊是陳瑞憲作品的鮮明標誌,他博取東西文化精髓,以現代視角轉譯古典元素,凝煉出更加輕盈現代的視覺語言,空間輪廓簡潔而現代,但其中的韻味、美學又隱約連接了古典。
室內名人堂
/ 大牆演繹設計暨胡碩峯建築工作室
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與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
胡碩峯擅長以現代極簡刻劃大器空間,以低斂、秩序、淨簡與機能性作為經緯開拓無限可能,作品縱橫頂級住宅與知名品牌商空。同時,他喜愛旅行、文學、音樂、電影,將廣博養份融入設計思考裡,本身亦是一位著作豐碩的建築師,豐厚的文化涵養映現於設計之中,作品除了精煉大器,亦深具人文溫度。
室內名人堂
/ 城市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出生藝術世家。
因為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培養出陳連武扎實的文化底蘊,加上深厚的建築背景、歐美新潮設計的養成,是國際極少數能同时囊括全球四大設計獎(德國iF設計獎、德國red dot紅點設計大獎、日本G-mark Good Design Award、美國 IDEA傑出工業設計獎)的台灣知名室內設計師。
室內名人堂
/ 開物設計
自2007年創立以來,開物設計以靈活的文化符碼,營造出空間的價值與深度,成功為客戶提供創新策略與商業模式,整合空間特質以開展出競爭優勢。
設計團隊以跨領域的團隊組合,打造不設限的空間型態,並為住宅、娛樂空間、辦公空間、公共空間和商業空間設計出創新而精湛的新氣象,進而延伸出家具設計、燈具設計、產品設計和平面設計的全面性規劃,全面提升空間設計的完整與價值。
室內名人堂
/ 近境制作|遠域生活
近境制作設計總監。Andrew Martin國際室內設計大獎得主。義大利A'Design鉑金獎得主。
生於亞洲,近境的設計源自於對生活的熱情,強調自然、清晰的原始設計,象徵年輕與活力,代表未來空間的發展方向,近境認為,最好的設計便是創造未來。
室內名人堂
/ 好室設計
HAO Design好室設計創辦人。喜愛感受空間的故事性與材料的真實細節,以高雄為起點,開始在世界各地拓展空間可能性,讓使用者在美好的體驗中增進與空間的對話與互動,進而堆疊出空間專屬的故事與獨特的個性。
好室設計理念:「美好生活,於室於心」,空間不論奢華或簡約,最終還是以「生活」為本,你的日常才是空間載體的核心價值,設計團隊相信,梳理好生活習慣,風格才經得起生活考驗,當你與空間多了對話、發展出專屬的個性,會看到彼此有更好的互動方式。重要得獎紀錄包括iF Design Award、 TID Award、好好住營造家獎、香港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等。
室內名人堂
/ PANORAMA Design Group 泛納設計集團
為不同商業空間種類創造獨特和敘事性體驗的香港知名設計師。
長期以來他專注於大型的酒店,餐飲,娛樂,零售,別墅及樣板房等複合空間設計。獎項:包括德國iF設計獎和紅點設計獎,美國IIDA全球卓越設計獎以及IDA設計獎,日本JCD設計大賞100強,APIDA亞太室內設計獎等。多次被邀請為國際論壇及研討會作主講嘉賓,現更將其設計專業發展到設計教育範例,2016年和2017年分別為香港APIDAAP室內設計獎和日本JCD設計獎持有國際評委。
室內名人堂
/ tonychi studio
季裕棠為享譽國際的飯店空間設計師,同時也是紐約tonychi studio創辦人。
季裕棠得獎經歷豐碩。30年來,他以謙虛並親身實踐的態度對待每一件作品,憑藉著卓越而全面的洞察力,快速地翻轉了全球飯店設計的樣貌,合作夥伴不乏許多國際知名旅館品牌與集團,如倫敦瑰麗酒店、香港瑰麗酒店、日內瓦洲際酒店、上海柏悅酒店、Andaz Tokyo,及興建中的紐約 Carlyle Hotel等。其作品特色發揮了建築空間與地域的無形魅力,融匯當地文化與社會特色,互相對照及影響,創造出令人難忘的獨特空間體驗。
室內名人堂
/ 寸-DESIGN
CUN寸DESIGN寸品牌創始人。2015 中國設計星全國總冠軍。中國設計星執行導師。中裝協陳設藝術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
崔樹設計思維勇於打破守舊常規,納入建築語彙,空間強調使用上的自由、靈動,不附庸於特定流行趨勢,且與使用者特質相互參照。曾獲得中國金堂獎、Andrew Martin大獎、美國IIDA 全球卓越設計大獎、40 UNDER 40 中國設計傑出青年、紅點設計獎、iF設計獎、全球Architizer A+ 設計獎、義大利A'Design 獎、台灣TID Award等多項殊榮。
室內名人堂
/ 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
東海建築研究所畢業,現為合風蒼飛設計有限公司主理人與張育睿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專職建築、室內與景觀設計。
擅長運用自然印象與元素營造簡樸之美,重視概念演化、空間感與多樣性設 計,為業主與使用者創造空間價值。在自然的詩性與設計的實驗性間追求平 衡,創造讓人與自然對話的建築。曾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The Best of the Best、連續四年日本Good Design Award、德國iF 設計大獎、金點獎年度 最佳設計及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ID 金獎等。
室內名人堂
/ 齊物設計事業有限公司
齊物設計事業有限公司創辦人。
2004年成立齊物設計事業有限公司,公司中文名為「齊物」,意取莊子之《齊物論》中萬物等量齊觀的精神;而英文 archinexus,則泛指所有與建築和設計相關的事業。總監甘泰來致力於發展創意空間設計,令公司除了以空間設計為核心業務,亦積極發展 相關設計領域之服務與產品,本著開放精神朝多角化經營,以期在創 意產業開創更多的可能性。
室內名人堂
/ 雲邑室內設計
2000年成立雲邑室內設計公司。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理事。中原大學及逢甲大學兼任講師。
李中霖作品以藝術思維著稱,擅長運用對比特色與媒材變用創造空間特色,曾獲德國iF設計獎、德國紅點獎、德國ICON獎、美國IDA獎、日本JCD 獎、日本GOOD DESIGN獎、英國FX獎、韓國K-DESIGN獎、義大利A’DESIGN獎、台灣TID獎、亞洲設計獎、香港APIDA獎、上海金外灘獎等肯定。
室內名人堂
/ 陸希傑設計事業有限公司CJ STUDIO
1965年出生於臺北,1989年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1993年取得英國AA建築聯盟碩士學位。
在英國期間曾於Raoul Bunschoten 事務所擔任設計師,而後回國成立CJ STUDIO,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產品設計等相關研究開發,曾任教於實踐設計學院空間設計系、銘傳大學空間設計系、臺北科技大學、東海大學建築系、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並榮獲國內外重要設計首獎。
室內名人堂
/ 壹正企劃
2004年共同成立壹正企劃。
16年裡,壹正企劃共獲得660個國際室內設計獎項,包括德國iF設計獎、德國紅點設計獎、美國IIDA獎、Interior Design Magazine–Best of Year Awards、義大利A’Design Award、日本JCD Design Award。2012年壹正企劃成為Andrew Martin The International Interior Design Awards -年度國際室內設計師獎的唯一獲獎者,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設計公司,壹正企劃現已連續第15年入圍該獎項的決賽。
室內名人堂
/ 梁志天設計集團
梁志天設計集團(SLD)創始人。國際著名建築、室內及產品設計師。梁志天擁有超過 40 年的設計經驗,他以現代設計風格見稱,善於將饒富亞洲文化及藝術元素融入其作品中。
梁志天對設計和SLD集團的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和哲學。自 1987年創業以來, 憑藉嶄新的思維和具前瞻性的國際視野, 突破傳統框架及地域界限,開啟了植根於中國,放眼於世界的多元發展步伐,把 SLD 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室內設計企業。 「設計 無界限」是集團的核心理念,相信設計擁有打破界限的力量。梁志天與他的團隊一直堅守著以人為本的宗旨,透過不 同領域的跨界合作與互動,不斷地探索和思考設計的本義和使命,致力以無界的設 計,創造出更多可能性。
室內名人堂
/ 創研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紐約Pratt Institute室內設計碩士、丹麥DIS建築及設計課程研究、紐約Gene Kaufman Architect P.C. 設計師、香港商穆氏設計規劃有限公司設計師,2005 年於台北成立創研空間設計。
創研,為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左腦與右腦的並用,有生活的實用,有心靈的感觸, 用心思考、熱情創造,希望用設計團隊對空間的看法與詮釋,提供給客戶不同的空間體驗與感受。從潛藏於基地與人物的時空背景理出脈絡,去詮釋、表述設計的獨特與專屬。不僅是美學感官的外顯訴求, 更強調符合本質文化的內在精神,蘊含著對於當下生活浪潮的反思。重要得獎紀錄如:德國國家設計獎、紅點設計獎、義大利 A'Design Award、香港APIDA 大獎、日本Good Design Award。
室內名人堂
/ 水相設計
成立於2008年的水相設計跨足室內與建築領域,秉持設計應如「水」的初衷,純淨、有機又多變,本質上保持其原有的簡潔性,意念上展現無框架的可能性。致力關注於空間的故事脈絡及時間光線,創造一個具有情感沉澱及訊息想像的空間。
作品曾獲國家金點設計獎、德國iF設計獎、A’Design Award Silver Award、Interior Design Best of Year、APIDA亞太室內設計大獎、IIDA國際室內設計協會亞太設計獎、現代國際裝飾傳媒-年度辦公空間大獎肯定。
室內名人堂
/ PAL Design Group
P A L Design Group 創辦人及首席設計師。
設計項目以國際酒店及大型會所為主,擅長融合東西方文化的精華。作品獲得多達百多項國際獎項,其中最高榮耀是獲得世界權威的國際室內設計師聯盟頒發IFI卓越設計大獎的「全球最佳室內設計」大獎。曾獲國際室內設計師聯盟頒發IFI卓越設計大獎的「全球最佳室內設計」大獎、中國及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
室內名人堂
/ 瑋奕國際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成立於2003年,設計師方信原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及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大元聯合建築暨設計事務所及李肇勳室內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常透過城市旅遊的方式,進行城市人文的觀察及研究。事務所致力於將低度設計運用於各項規劃,並探討人們在低度的空間裡,各層面所產生的影響。
於設計上持續以現代主義、宋代美學及侘寂文化為架構而成的低度設計為主軸,將文化、藝術、環保等相關元素,整合運用於生活及空間的設計中。作品曾獲台灣TID獎、香港APIDA獎、中國IAI獎、英國WAF INSIDE Awards、德國iF設計獎、德國紅點設計獎、德國German Design Award、義大利A’DESIGN Award肯定。
室內名人堂
/ 石坊空間設計研究|事務所
英國倫敦藝術大學 · 空間設計學系。英國北倫敦大學 · 建築設計研究所。台北實踐大學 · 設計學院講師。2002創辦石坊空間設計研究迄今。
郭宗翰擅長運用優美的線性語彙及豐腴的異性材質營造出精緻純粹、優雅大器的哲性空間,並賦予空間獨具生命力之氛圍。郭宗翰認為設計是簡化出空間裡最關鍵的元素,而不是將所有細節都植入空間,強調設計既是生活經驗的延伸,也是欣賞美學的態度,藉由人文厚度的植入,構建空間生活的哲學,創造人們對空間美學的無限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