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29

  • 基地有許多茂密的大樹,建築形體遂遵循樹木所在位置進行發展,並利用蜿蜒的迴廊將各機能空間串起。

  • 外立面材料選擇具半反射性的鋁片與玻璃,塑造輕盈感受,也能維持良好的穿透性。

  • 由於有多棵政府列管保護之老樹,建構接待中心時,便利用鋼索維持樹木穩定度,並以稻草包覆樹皮,以達保護作用。

  • 半戶外廊道的設立,模糊了室內外的界線。

  • 室內軟裝多選擇與自然景觀有關聯的元素,例如葉片造型的椅凳。

  • 樹影藉由玻璃穿透進室內,在磐多磨地坪上交織出極具韻味的畫面。

  • 將木棒剖半後鋪設牆體,強化空間的自然氛圍。

  • 燈光計畫方面需仔細拿捏明亮度,讓建築量體和原始林間能達到完美的平衡。

  • 平面圖。

綠光迴廊

中怡設計 / 沈中怡

  • 設 計 者」中怡設計 / 沈中怡

  • 參 與 者」楊珮珩 康皓竹 李偉甄

  • 攝 影 者」李國民

  • 空間性質」接待中心

  • 坐落位置」台灣

  • 主要材料」塗料、硬化水泥地坪

  • 面 積」基地面積628坪、建築面積165坪

  • 項目年份」2019年

  • 沈中怡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在紐約期間先後任職於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 (SOM)及Polshek Partnership Architects LLP,2002年返台成立中怡設計事業有限公司,並先後任教於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淡江大學建築系及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亦擔任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熱衷於設計美學的推展。

  • 作品曾多次獲得國際獎項肯定,致力於設計類型上多元的橫向發展與實踐,期許找尋出人類與自然環境間一種更和諧、共存的空間形式。

位在台北市精華地段仁愛路巷內的「綠光迴廊」,是一個被樹木綠意包圍的接待中心。操刀本案的沈中怡設計師表示,基地之前有與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合作「台北好好看」系列活動,作為小公園,開放給周遭居民使用,近期則作為建案開發地;原先存於基地中多棵被列管保護的老樹亦需進行移植,在移動樹木前需提出相關計畫,並送樹木保護委員會審議,因此在前期作業時即花費了許多心力。在構建接待中心的階段,樹木已斷根,但尚未移植,設計師遂依循樹木所在的位置、高低等細節,發展出接待中心的流線外觀,並將「綠意」視為設計主軸,希冀在寧靜街廓中,闢造一處與自然共存的環境。
 

建築形體的發展

設計之初,希望保留原基地內眾多的樹木,並降低對鄰里環境的衝擊,設計團隊思考著如何打破一般銷售中心慣用的大型量體手法,反之將各機能空間打散,將其如同衛星般錯落於現有林木間,並環繞著基地中央的老樹,再以蜿蜒穿透的迴廊將各單元串聯。參訪者由警衛亭通過戶外的迴廊空間,進入室內Lobby,再進入兩側通透的玻璃廊道,室外的樹木毫無阻隔地引入內部,隨著光影的變化及空氣的流動,樹影時而搖曳、時而閃動,「綠」與「光」相會於此,搖身一變成為空間的主角。

沈中怡提到,本案外立面選擇利用具有半反射性的鋁片以及玻璃,旨在強調「穿透感」的重要,而流線形體的發展則來自於將建物安插於各樹木之間的空隙,再藉由前述的通透性材料的運用,使室內外相互滲透,消弭了彼此的界線。另外,沈中怡補充說明了本案的另外一個特別之處,在於未設置樣品屋,因樣品屋巨大的份量,容易破壞接待中心的輕量形體,加上建商所鎖定的購屋客群,通常擁有個人對美學品味的追求,樣品屋非屬必要機能,故在與業主討論過後將其取消。

 
內部氛圍的形塑


在空間佈局上,配有模型區、洽談區,以及服務機能如洗手間、茶水室等,設計師企圖將接待中心營造出「藝廊」的高質感參觀體驗,流暢動線配上大面玻璃窗所框出的濃蔭森然,耳邊傳來陣陣清脆鳥鳴配樂,強化自然氛圍,並予人輕鬆愜意的感受。設計師認為,半戶外的廊道是這個案子裡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不僅串接了室內外空間,亦提升整體的視覺層次和律動變化。

針對室內的選材考量,以自然元素與景觀概念作為原則,多運用木材、磐多磨等,例如將木棒剖半進行牆面的鋪設、地毯的混色效果則宛如草地、楓紅等意象;考量到本案使用薄型天花板,在佈局光源時需注意燈具的大小和重量,避免產生不協調感,因此廊道部分多使用小型嵌燈,以期達成照明指引和情境點綴之目的,亮度則需兼顧與室外的融合度。樹影與盎然綠意交織在空間中,相互加乘成為美好畫面。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