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32

  • 基地立於山坡之上,透過量體線條強調飄浮感。

  • 外觀材質以石材與玻璃為主,呈現輕盈視覺。

  • 將入口轉向,保留正面完整性。

  • 建築物舊有圓形天井,為天圓地方之意。

  • 中庭內景觀與戶外自然呈現精緻與大氣、安靜與活躍的對比。

  • 透過階梯連通 2 樓中庭至地下室動線。

  • 以北投特有唭哩岸石作擋土牆。

  • 自挑空大廳可望見中庭景致,塑造完整視線序列。

  • 保留空間原有石柱,使新空間與舊材料對話。

  • 2樓空間,降低玻璃扶手底座加強空間通透感。

北投行天宮文化會館

原典建築師事務所 / 陳俊言 陳瑞笛

  • 設 計 者」原典建築師事務所 / 陳俊言 陳瑞笛

  • 參 與 者」湯凱玲 王毓昇

  • 攝 影 者」Studio Millspace 揅空間工作室

  • 空間性質」文化會館

  • 坐落位置」台灣

  • 主要材料」橄欖綠石板、黃金麻石板、鋁板、石英磚、玻璃扶手、木皮

  • 面 積」698坪

  • 項目年份」2020年

  • 原典建築師事務所 / 陳俊言 陳瑞笛

  • 原典建築成立於2012年,是設計導向,強調美學和服務並重的建築師事務所。

  • 建築師企圖以人性化的設計和嚴謹的美學思維來回應社會和環境;深信令人迴味的空間來自於對其本質的不斷探討,以及對人與環境的深刻傾聽。期望在堅持美學價值的同時,為人與環境創造最大福祉。

沿坡道一層層往上,立於眼前的水平建築倚靠山壁而立,彷若自山生長而出的量體,謙遜地座落於地景之中。本案為原典建築整建過後的北投行天宮附設文化會館,位於北投行天宮前方,可遠眺關渡平原,建築原先作為圖書館使用,外型參考中國古典宮廷造型,中庭圓形天井及後方唭哩岸石擋土牆為其最大特色,含有天圓地方之意。業主期待建築符合現代審美與需求,改建為更具彈性的文化會館,可不定期舉辦活動與講座,並保留增加小型圖書室的可能性,外觀亦希望更加現代且低調,避免遮擋廟園區景觀。

建築由 3 層平台構成,一層層向外延伸出挑,透過整理量體與外型,強調山的厚重與房屋的輕巧。外觀使用大量透明玻璃圍欄,避免視覺干擾,再加上石材作為扶手,使其看似漂浮於空中,藉由對比強化漂浮感。屋頂部分選擇輕量化鋁板,邊緣特意打薄使其更為細緻,避免過於厚重。
 

圓井天光

為了滿足業主各樣活動的需求,1、2 樓臨街面保留了兩處最大的多功能室,將原先的入口移至建築側面,釐清動線分流,保留正面視覺完整性。同時因為地形,自側面入口穿過挑空大廳後,第一步即能穿透玻璃望見中庭,再隱隱看到最後方的擋土牆,形成完整序列,引導著後續視線與動線。建築師分享,中庭圓形天井是全作核心,初次走訪基地時便決意保留,天井引入的日光彷彿羅馬萬神殿穹頂天光灑落般,隨時間流動產生不同角度與聯想。原有中庭僅具採光機能性,與室內動線不相連,建築師將樓梯動線更改,貫串自 2 樓至地下室的全部樓層,使中庭成為建築中央具流動性的主角,並連結室內外景觀。

戶外景觀以山林自然為主,寬闊而顯大氣,與此對比,建築師在中庭景觀置入矮灌木、重點植栽與水池,藉由潺潺水流過濾人聲,輔以光自天井灑落的神聖感,塑造靜謐氛圍。穿過室內,後方則有另一個飛鏢狀的小型天井,突顯出兩、三層樓高的擋土牆,使用北投特有的唭哩岸石,更加強建築與山體的連結性。
 

水平延伸線條

將視覺集中於中庭與後方石牆,室內規劃以機能性為主,除 3 處多功能室外另隔出數間大小不同的會議室。挑空處考量安全性,選擇與戶外相同的玻璃扶手,上緣使用黑色細鐵件延伸外觀對於水平的運用,並刻意降低玻璃底座固定的鐵柱,避免線條干擾視覺,維持視線範圍內的通透感。空間主色調定為白色呈現明亮清爽氛圍,地坪使用拋光石英磚,樓梯處則選擇木質板材作為不同樓層的轉換,點綴暖意與親切感。

自 1980 年代成立至今,行天宮附設圖書館是不少北投民眾的共同記憶,整建過後除了給予建築新面貌,更希望能夠傳承,除了保留圓形天井、唭哩岸石擋土牆等特色外,建築師於室內呈現原有的圓石柱,表面為經典的磨石子材質,做工細緻且歷久彌新,使舊故事繼續流傳於新空間之中。


採訪」林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