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42

  • 入口處保留展覽時視覺牆需求,平日敞開引入採光。

  • 1樓前半部為展覽空間,後半部則為辦公室。

  • 全案保留大量使用彈性,因應業主未來不同規劃可能。

  • 整體使用同色系礦物塗料,使空間表現具自然與手造感。

  • 接待櫃台,透過頂部材質及造型變化塑造差異。

  • 業主辦公室,由童年生活空間改建,保留成長記憶。

  • 門扇全數敞開時可將光線引入內部深處。

  • 透過光影形塑空間的雕塑感。

  • 樓梯與樓板圍繞中央圓柱,形成流暢的圓弧視覺。

  • B1 置入長桌,可作為展覽、會議、用餐等彈性用途。

雕塑記憶

覺知造所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 胡廷璋

  • 設 計 者」覺知造所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 胡廷璋

  • 攝 影 者」嘿!起司!

  • 空間性質」私人工作室及藝廊

  • 坐落位置」台灣

  • 主要材料」礦物漆、鐵刀木、黑鐵、麻布、玻璃

  • 面 積」85坪

  • 項目年份」2021年

  •    

  • 覺知造所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 胡廷璋

  • Daniel Hu interiors覺知造所創辦人。認為空間應能使人更容易進入當下的感受與存在,而非成為阻礙。作品善於將美感融入生活,並減化與日常需求無關的線條與設計,盡可能的讓空間回歸到人與人之間最純粹型態。

  • 重要得獎記錄包括德國iF Design Award金質獎、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ID Award金獎、金騰獎金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等。

「這是一個不算私人、也不完全公開的空間」,設計師胡廷璋如此介紹道,業主從事藝術投顧,希望將童年住所改造為私人藝廊及工作室,將辦公、運動、社交等生活型態連成一體,成為居所的延伸。目前多為私人接待性質,未來計畫舉辦藝術展覽及其他用途,因此設計保留大量使用彈性及模糊留白。

而這也是現代人的生活趨勢,工作/社交/生活/學習場域逐漸融合,空間不再需要明確定義及分界,而是能隨需求充分變化,「我們希望當業主需求某種功能時,所有空間都能為其服務」,減去附加的機能條件,空間更加純粹,一如雕塑的基礎—陶土,能隨巧手揉捏成各樣形狀。
 
「空間的功能僅在使用時出現」成為設計上的一大考量,盡量減少固定式家具、設備的存在,如辦公室內以乾淨的投影牆取代電視、投影布幕,所有空間呈現簡約面貌,能因應需求而產生不同可能性。此外,空間的使用彈性亦仰賴邊界的開放度,此作以門扇及百葉簾作為隔擋,能自由控制開放或隱蔽,避免實牆阻斷視覺與光線流通,當所有隔間敞開時可作為開放通透的展覽場所,關閉後則是不受打擾的私人領域。
 

保留空間記憶

將曾居住過的住宅改造為家人共同使用的辦公空間,除了要解決 40 年老屋的硬體問題,也希望能延續家族共同的生活記憶。空間曾在不同時期經歷居住、辦公、倉庫等不同使用方式,儘量保留空間使用上與過去不同時期相呼應的位置,彷若時空背景如何變換,空間與人的相對位置卻不曾改變。
 
工作室外立面以玻璃櫥窗滿足未來展覽需求,平時敞開引入充沛日光。踏上石階進入藝廊內部,1 樓前半部為展覽場域,中段為櫃台、會議室、茶水間等機能空間,後半部則是業主與家人各自的辦公室,地下室前半部亦提供展覽機能,後半部因業主興趣而設置健身房、沖澡間與私人廚房。布局將對外開放的展覽區域集中於前段,後半部屬於私人領域,平日將有專人引導動線。設計師希望此作也能如藝術品、雕塑一樣,附加專屬的回憶,使家族記憶不斷書寫下去。
 

藝廊也是藝術品

「空間本身也能成為一件兼具觀賞與實用的藝術品」,設計師玩轉材質與形狀,使日光順著曲線靜謐地流入空間之中。全案天地壁皆使用相同色系形塑包覆感,產生視覺放大效果,礦物塗料呈現如雕塑土般的純粹視覺,質樸觸感好似塑型時的刀削面,使整體具自然與手作感。而光就是協助他完成作品的那把雕刻刀,細量光線進入的方向,透過弧面與線條雕塑出光影變化。
 
樓梯作為空間視覺重點,成為設計主要著重之處,順著中央圓柱狀的真空氣動梭呈現流暢的圓弧線條,開鑿出雕塑般的扶手及展台。入口展牆打開時,日光可穿過透明圍欄流入樓梯、灑進地下室,並特別於展牆下方開鑿窗洞,引入採光照亮陰角,使光自然地流洩整個展場。
 
1 樓櫃台後方書牆仿擬書籍翻頁時的弧度,形成的俐落線條減弱量體厚重感;頂部天花因應機具管線而降低高度,設計師透過麻布包覆造型板,以同色系異材質產生視覺變化,形塑乘坐涼亭下的氛圍。
 
在遇到基地不可改的限制時,胡廷璋認為可為其賦予意義與合理性,如前述的管線問題,或者是善用無光的地下室展示較需氛圍的藝術品,於天花板安置可自由調控的情境光源,空間中央再置入大長桌,滿足展示、會議、聚餐等多種用途。此作深入探索「無分界」概念,打造一個充滿可能性的空間,期待為生活帶來更多選擇與自由,將日常興趣結合工作、藝術結合生活,並置身其中。



採訪」林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