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43

  • 空間以深色為主調,藉由不同材質堆疊濃淡。

  • 基地四面採光,為空間添入光影效果。

  • 公區整體視覺通透無阻隔。

  • 藉由光影使不同材質產生協調感。

  • 於走道過渡空間設置鋼琴,成為公區視覺焦點。

  • 公區由建築量體堆疊,呈現完整、俐落感受。

  • 使用鍍鈦、鏡面材質對比出量體的虛實、輕重。

  • 主臥房設計,延續公區主軸,增添木皮、皮革等暖性材質。

  • 視聽區,作為三位男孩的私人領域。

  • 三間男孩房使用相同色系與材質,細節處不同滿足各自需求。

建構線設計|沈志忠/墨色光影

以光影調和濃墨 描繪水墨般的理想住宅

  • 設 計 者」沈志忠聯合設計|建構線 / 沈志忠

  • 攝 影 者」李國民

  • 空間性質」住宅

  • 坐落位置」台灣

  • 主要材料」鍍鈦、木皮、特殊漆、皮革、鐵件

  • 面 積」92坪

  • 項目年份」2020年

  •    

  • 沈志忠1998年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雀爾喜學院,返台後陸續創辦建構線設計有限公司與沈志忠聯合設計有限公司,並擔任負責人與設計總監職務。其設計理念是透過建構的「線性張力」探索空間本質,挖掘空間與空間相互的恆定關係。

  • 執業以降,國內外獲獎無數,歷年來囊括涵蓋亞洲及歐美等指標性設計金獎獎項,如2019年英國London Design Award、2019年加拿大Best of Canada Design Award、2016年義大利A' Design Award、2008、2011、2012、2014 台灣TID Award 四屆金獎等,更於2017年受邀成為義大利知名設計大獎A' Design Award的評審委員,同時受邀出席兩岸演講邀請,不勝枚舉。

在視覺先行的現代,空間往往是業主個性及美學的展現,然而住家在「美」之外,更需考量機能、居住舒適度,以及深蘊其中的家庭情感,如何拿捏其中平衡,便仰賴設計者的專業與經驗。沈志忠新作以住宅較少見的「黑色」為主調,細量材質與光影運用,使得整體俐落現代卻不冷漠。基地位於豪宅大樓高層,享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四面皆有開窗,將自然綠意與城市景緻盡數納入眼底,並具備都市少有的寬闊露台,為生活情境增加巧思與趣味。
 
業主一家五口共居於此,設計除需重新規劃公、私領域及四間臥房位置外,更要另闢出書房、練琴室、浴廁等機能。布局依照窗景安排,使每個空間皆享有明亮日光,自踏出梯廳起,視線即向外引導至露台,設計師特別栽植綠樹並打造戶外廚房,使居住者在市區高樓依然可以享受彷若露營般的環境;入內後右方為主臥房,左側通往公共區域,將客廳與餐廳中的過渡走道設定為鋼琴演奏及展示區,以半穿透的壁爐燈作為分界,增添軟性浪漫元素,成為視覺焦點。
 
餐廳後方為孩子們的私人場域,以封閉式牆體阻隔視線,設計師提到,三位男孩正值活潑好動的年紀,期待有專屬的空間能夠任其恣意遊玩、放鬆。外側設定為起居室,灰藍色牆面添入活潑感,同時保有整體協調度,更將練習用的直立式鋼琴隱藏於櫃門後,使視覺更加完整、俐落;書房以盒狀手法植入空間之中,作為框架加強窗景與是內的連結,光線可穿透玻璃折門進入起居室,同時作為小閣樓的支撐;內側則是男孩們的臥室,設計延續公區材質及量體主軸,選擇更加軟性的元素如木作、皮革等,再依照年齡、個性不同而規劃各自獨有的特色,如閣樓、展示層板等。
 

濃淡如墨

業主期待新宅能別開生面,自設計初始便堅定黑色調主軸,沈志忠聯想至東方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墨」,墨色深淺的堆疊構成一幅令人讚嘆的水墨畫,空間亦然,透過光影調和,使深色材質具有濃淡層次。

全案設計汲取墨條的量體形狀,選擇保留細緻肌理的染色木皮、石材等霧面自然材質,在日光下產生不同明亮變化,使得長久居住也不受壓迫,呈現溫度與質感。細處則以鍍鈦、鏡面創造延伸視覺,設計師說明,由於布局水平開放,垂直面也須延伸避免過於扁平,便於走道過渡空間以 L 字型的鍍鈦壁面與天花板創造假性高度;鏡面材質除了貼覆於低樑下虛化存在感,更使用於材質的交接處,藉此加強量體深邃感,營造輕重、高低對比。
 
光線的運用為本案另一主軸,設計師善用基地原有的採光優勢,將大跨距的窗景全數敞開,且減少公區的封閉隔擋,使日光流入室內,為深色空間增添暖意,營造視覺層次與變化;人造光負責串聯起不同材質,藉由連貫的光源使其產生相同的光影方向與強弱,如同覆蓋於表面的濾鏡渲染,具有協調的視覺效果。

整體照明設計區分三個層次:主要照明使用暖白色的投射燈,點亮機能區域,藉由光束呈現自然強弱漸層;輔助照明以線性為主,存在於地燈、壁櫃燈等處,藉此柔化材質表情;情境照明則透過特意挑選的設計燈品形塑放鬆氛圍,除了透過「光」打亮重點,造型美感亦成為空間綴飾輔助。
 
沈志忠分享,許多業主會將住宅視為夢想的實現,而夢想與實際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一直是設計團隊首要考量的主軸。此作嘗試於有限空間裡做出建築量體效果,藉由適度的留白、轉折、對比手法,善用基地光影條件,令設計保留深度與實感,卻不過於沉重,將業主心目中理想居所的樣貌落實到實際生活之中。


採訪」林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