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61

  • 本作以光線的起承轉合為主軸,暗喻肌膚追尋透亮的歷程;搭配窗外景致,透過與自然的感知構築空間的共生美學。

  • 設計團隊將大門旁的結構柱視為空間發展的起始點,帶來光線、形體和動線等面向的節奏轉化。

  • 一樓天壁猶如洞穴,藉由曲線雕刻軟性基調,呈現柔和卻具有力量的承載。好似水彩筆觸的塗料紋理展呈了天然裸感。

  • 一樓候診區的盡頭為衛教間與診間,作為醫師和顧客初期接觸的場域。

  • 上下兩個樓層分別規劃了不同屬性的治療行為,階梯的曲線扶手如同牽引的暗示,前半段被刻意的壓低,雖然壓縮了尺度卻仍延續一貫的流線語彙,企圖放大踏入二樓的敞朗感受。

  • 二樓端景處的日本漆樹,其葉片會隨季節更迭而變換;而精確的平面格局在兼顧視線穿透之餘,也滿足了功能性的訴求。

  • 治療區和候診區以玻璃磚為介質,通透的材質特色勾勒出輕盈氣息。

  • 隔間和拉門以不同紋理與可見度的玻璃相互配搭,折射出多變的光影效果。

  • 利用燈帶勾勒出室內的柔和情境。

  • 一樓平面圖。

  • 二樓平面圖。

大器聯合設計|黃裕傑 鐘啓彰 / Bri.皮膚專科診所

以光演繹肌膚之美

  • 設 計 者」大器聯合設計 / 黃裕傑 鐘啓彰

  • 參 與 者」吳聿 崔亭芸

  • 攝 影 者」丰宇影像 / 趙宇晨

  • 空間性質」醫療空間

  • 坐落位置」台灣

  • 主要材料」塗料、大磚、玻璃磚、石材

  • 面 積」60坪

  • 大器聯合為了有趣的設計而成立,懷抱最初的熱情持續著。擅長從本質探索的觀點出發,打造專屬的環境與空間呈現。

  • 重要得獎紀錄包括2023 TID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公共空間獎-「映紀」淡江大學校史館、2019日本JCD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BEST 100-「五十嵐國際企業總部」、2019日本JCD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BEST 100 Long List-「人生茶葉」。

  • 2014日本JCD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BEST 100-「Z CASA信義店」、2013 TID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商業空間獎-「Z CASA信義店」、2012 iF視覺傳達大獎商業空間-「Z CASA」、2012 iF視覺傳達大獎住宅空間-「羅斯福路林宅」等。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功能多而且複雜,相對的疾病種類繁多,因症狀外顯容易影響生活與情緒,而現今的診所空間多從環境感知開始著手改變,企圖創造治癒身心的醫療體驗,有助於舒緩患者心理的排斥和不適。新竹市東區民族路為皮膚科簇群之域,《Bri.皮膚專科診所》即坐落其中,基地共兩層樓,倚靠在一樓水平帶窗外的花圃本為社區公設,業主在決定診所位置後也認養該花圃,期待突顯人與環境的整體關係,亦欲為城市增添一處豐富生命的美好街區。
 


以光演繹,展現肌膚之美

設計師表示,此作為業主的二館,一館位在本案場不到一分鐘的步行距離,便於人員的調度,鎖定的客層不侷限於皮膚疾病治療,而是更積極的讓各年齡層的肌膚狀況皆可展現其健康之美。在業主的觀念裡,皮膚所代表的從不是淺層的表面,而是時間與生活交織下的紋理;最佳的醫療成效不是直接執行療程,而是與顧客一同釐清治療目標,將「醫病共管」的概念深植其中,因此,業主創立了品牌Bri.。

光,是大地萬物能量的起源,品牌以光為開端,將皮膚視為一門光與時間的藝術呈現,有鑑於此,設計團隊就好似操刀一部電影般,將光線的起承轉合導入空間及路徑中,在穿行與溯洄之間,用軌跡建立與光、與自然的感知,伴隨景致變化形塑千迴百轉的情緒轉折,體驗共生共處的美學。
 
入門的實心玻璃磚將接待櫃檯的視線微遮,側邊85×95公分的結構柱本會侷限了空間發展,但設計團隊將其扭轉為故事開端的錨定點,不僅創造了動線方向的變換,也賦予光線、景致、材料、形體、空間尺度與機能的節奏轉化。

從「別有洞天」的環繞中邁向臨窗而設的候診區,於迴轉蜿蜒裡漫步,將室外的自然光景納入室內的視覺目光中,等待的過程成為一首從容的詩篇,得以安然處之,候診區盡頭分別布局衛教間和診間。二樓則接續著弧形元素,講究微妙過渡,並更重視顧客的私享體驗,玻璃磚被作為候診區的介質,除了帶來分割線條,同時亦引光入室,如同分鏡腳本般分解畫面,卻也串連了整場敘事。
 


注重質感肌理,呈現裸感意境

一樓天壁的洞穴般造型,可拆解為三個不同的面向進行說明:一、候診區是一條如走道的長向區域,設計團隊藉由曲線的座位安排,將戶外景觀植栽的有機型態延伸至室內,增加停留的安定感,來化解過道可能予人的狹隘之感;二、設計並不是基於淺顯的視覺感官,而是嘗試改善環境、人與行為的關係,曲線隔間依循著使用行為爭取良好的空間坪效,剔除了稜角,讓候診者跳脫一致的規矩或彼此目光相對的尷尬;三、入口的天花高度留設在結構框架可允許的最高點,進入候診區後,透過天花高度與造型的柔性轉換創造不同尺度的差異,也迎合人體站立、行走及坐下等不同行為的樣態,保留並催化了空間的平穩氣息。
 
設計主軸圍繞著光隨時間流轉的點滴,意味著空間將成為被自然或人工光源不斷影響的受體,中性而內斂的灰色讓光暈染出溫柔低調卻不失高雅的格調,也讓材質肌理更加跳脫而出,喚起更真實的藝術共鳴。

空間整體牆面主要以仿混凝土的塗料呈現「裸感」表皮,一樓候診區的曲線天花雖延續灰色調,但細看可見類似水彩暈染的筆觸,對應著水平窗帶外的綠意,交融出些許稚氣、朝氣的連結;全作的玻璃隔間跟拉門皆以不同垂直紋理與不同可見度的玻璃互為搭配,交互錯置時不僅疊砌出層次,也帶來意想不到的光影折射,豐厚空間表情;二樓的治療室和候診區的區隔則以玻璃磚為「透感」媒介,在半透半掩的虛實之間,創造輕盈通透的呼吸感。
 


看與被看的巧妙對話

業主重視的「醫病共管」概念同樣深植於療程環節中,場域的拿捏不僅止於實牆隔離的絕對,取而代之的是以模糊而曖昧的「介」來操作看與被看的關係,一樓候診區外園藝景觀的灌木花草高度設定正好遮蔽顧客入座的身影;二樓則利用材質和家具配置保有治療間內的隱私,而端景處特意選擇可隨意調整葉片角度的絲柔百葉,讓窗外隨季節更迭的日本漆樹成為視覺亮點,也讓診間充盈活力。
 
設計師進一步解釋道,由於空間輪廓刻意由曲線輕柔包覆,天花板與牆面較無明確劃分,因此照明燈具的布設亦不限於空間頂端,兩層樓的候診區以燈帶漫出柔和光源,滿足情緒氛圍的營塑,另外,歸功於透材的運用,白天就算關閉點光源,自然光同樣可藉由隔間滲入室內,讓空間的晝夜有著不同姿態。設計師認為,當醫療空間真正走進人們的日常,即可享有更完善的就醫體驗和更健康的生活,期許每位上門的顧客不僅能獲得肌膚的照護,也能在光影之間探尋療癒身心的力量。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