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池水之心 閱讀之森 松原市民圖書館

進入本世紀後,有愈來愈多足以比擬美術館的圖書館建築登場,在日本,也不乏許多地方縣市政府願意投注資金,由建築團隊來主導的圖書館作品。位於大阪南部的松原市,周邊市鎮包括堺市、羽曳野市、藤井寺市,共同擁有201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百舌鳥・古市古墳群」,其實自古以來,作為連結奈良與大阪地區之間的交通要道,被10座以上古墳群包圍其中的松原市,也有許多古墳遺跡,並可見到自古墳時代(約2000年前)流傳下來,為了耕作蓄水而建造的「溜池」文化,至今仍有40處以上。

 

松原市民圖書館就坐落在市內最重要的綠地—中央公園的「溜池」角落,在1980年開館,是多座市民圖書館中最主要的中央館,因有著設備老舊、自修與閱讀空間不足、需改善無障礙空間與推動數位化等問題,而擇於原館西側,今池親水公園中展開新圖書館的建築計畫。公開招標時便已要求需為設計、施工共同提案的建築與營造團隊執行,因此建築團隊MARU。architecture與搭配的營建業者經過討論後一同提出了規劃方案。

 

融入自然環境的圖書館

作為松原市民知識暨教育寶庫的圖書館,必須有著能夠跨越時代,永續留存的意義,因此在MARU。architecture的規劃下,考量到市民對於公園與周邊環境的利用,故而跳脫出單棟建築物的思考,而是以整體地區景觀建築的概念,呼應鄰近歷史遺跡。規劃方案裡刻意不填埋原有的蓄水池,將其保留下來,以彷彿浮在「溜池」中的古墳意涵,融入當地街區及市民日常生活,而打造出一座矗立於池中的圖書館,接受《Interior室內》專訪中,MARU。architecture表示,如何讓有著厚達60公分混凝土外牆的建築物跳脫出人造感,並隨著時間流轉日漸融合於自然環境中是最大的挑戰。



巨大茶色系量體覆以厚實混凝土外牆,讓建築有充分隔絕日照熱能的效果,從外觀到室內壁面都不再經過二次工序,而是活用材質,直接保留清水模樣貌。內部則採用有著相對輕盈感,較為纖細的鋼骨來構築,室內1至3樓利用挑高與夾層創造出立體層次並且連結各樓層關係,讓人、空氣與水在建築裡交會,產生有如漩渦般的循環互動,完成一座對使用者友善,民眾能輕鬆探索,覓得喜愛書籍的圖書館。

 
 


矗立池中 友善藏書

松原市民圖書館基地就位在親水公園內原有蓄水池的一部分,MARU。architecture的提案突破了傳統框架,相較於其他以填埋池水來建造圖書館的競爭方案,讓MARU。architecture脫穎而出的關鍵點,便是選擇運用防水施工技術,保留水池,成就一棟水中建築,讓水池仍可供應給地方的農業用水。此一方案不僅縮短工期、減少預算成本,更因環繞著建築的池水與屋頂上的綠化,透過蒸發冷卻效果吸收熱能,為周遭環境降低攝氏0.5~1度,有效減少了熱島效應,形同為城市增加一座不可或缺的降溫裝置。而在室內,對於有著滿滿紙張,最不適合親水的圖書館而言,設計上刻意將外牆厚度增至平常的三倍,砌造厚達60公分的防水壁,完善的排水設施系統,以及館內地面高於水平面,使圖書館建築能確實防水,保護內部收藏的紙本書籍。同時,厚實外牆衍生出的隔熱效果除了可以降低空調耗能,也隨著完整的地盤改良與地基施作,一併提高了建築耐震度,讓使用者充分享受不受街道喧囂干擾的靜謐閱覽空間。




圖書館所在基地的周邊,有粉色系外牆的市民體育館、大地色的公民館、文化會館等多棟擁有暖色調外牆與地面材質的公共設施,為了讓建築與周遭環境協調,降低外牆的壓迫感,刻意選用偏向粉茶色的混凝土來施作,由於要改變原始色彩加入水泥色粉必須經過檢驗機構的強度實驗,便由施工業者鴻池組來進行實驗,終而完美達成設計要求。
 
 

節能明亮 四季舒適

為能保留外牆隔熱機能,在RC建築耐震度所能允許的範圍下,僅有最小化程度的開口,設計師卻藉由精準規劃,讓自然光線透入最恰當的空間角落。部分開口更有延伸而出的陽台,帶著親近街區的意涵。在配置考量上,以光線最為穩定的陰天作為評估基準,閱讀空間的晝光率可達成約5%,而在應避免日照紫外線曝曬的藏書區,則讓晝光率降至2%。此外,建築開口更有從周圍池水反射而入,照拂於室內天花板的自然光源。每逄晴天,來自環境的多元光源明亮了空間,讓人更能感受到自然時節的變化魅力。


 
氣流也是本案的重點之一。松原市的物理條件上有著春天吹西風,秋天吹東風的顯著特徵,春秋兩有著能夠自然通風的宜人氣候。設計將經過周圍池水冷卻的風引入室內,穿越刻意交錯的配置與分佈於各樓層的挑高空間,使氣流上升至頂樓,讓館內產生自然換氣效果,不僅更加通風,也提高了適溫性。而樓板內部則埋設了冷暖管線系統,夏季與冬季能透過地面輻射冷暖系統的冷氣或暖氣啟動,為圖書館減少空調系統的雜音與伴隨運轉而來的陣風,有效節省能源。在專訪中,MARU。architecture特別指出,松原市民圖書館是一座通風性極高的建築,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後,更加突顯了換氣對流與自然環境的連結對於空間的重要性。


 
 

閱讀之森

抵達圖書館入口前,路徑會先經過池面上的架橋,室內接待區刻意降低天花板高度,藉由無障礙坡道的串聯,讓入口動線銜接得更加順暢。相較於接待處,書架區地面降低一公尺高度,從入口便可一覽此區,視線與氣流也順勢溢出,書架配置呈扇形讓空間氣氛不再拘謹嚴肅。


 


圖書館的識別系統設計以森林裡的道路指引標識為概念,穿梭在書架之間彷彿漫步於森林中,識別會出現在最得宜的位置,呼應著圖書館「讀書之森」的名稱。1樓的標識位於固定書架兩端的清水模側板之上,字體鮮明而清晰,讓民眾能立刻判斷自己的尋書方位,進入書架區後,為加深便利性,部分書架前的地面也同樣有著標識。樓面的中央是挑高約7公尺的自然科學與歷史書區,抬頭便可見到鋼骨夾層交錯,而朝向池面的開口則設置了窗邊座位,晴天能直接以自然光閱覽。
 


館內共計三層樓,收入約25萬本藏書,1樓為一般書籍,2樓是報章雜誌閱覽區、自習室與獨立藏書區,運用夾層來變化空間高度,考量到需為閱讀區降噪,設計師直接採用混凝土作為地面,提升拉動座椅時的吸音效果,天花板也刻意選用松原市當地製造的金屬網材。3樓是配置更為靈活的童書區,窗戶旁特別安置一張與外牆相同材質的水泥大桌,坐在此區視線可隨著戶外陽台延伸而外,也適合兒童一起共讀討論,還能滿足攤開特殊開本或大圖面的閱讀。


 
松原市民圖書館於2020年1月26日正式開館營運,隨即遇上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從2020年3月初起直到2021年9月之間,便多次因應日本政府的防疫政策而休館,即使能夠開館,也需降載入場人數管控人流,並且關閉部分自習室與閱讀區,入館使用人數無法與疫情前的舊館相提並論,然而透過新增的空間與設備,藉由建築的親水機能、自3樓或頂樓能夠欣賞夕陽風景的優勢 ,除了入館閱讀的民眾之外也吸引了許多休閒人口。此外,隨著線上借書系統與周邊鄰近城市相互串連,也提高了借書率,今年11月還將與當地新開幕的複合商城合作設置還書箱,並有一隅空間供人翻閱圖書館的回收書籍,以各種方式推廣閱讀風氣。而圖書館在開館後,建築設計陸續獲得Good Design獎、大阪環境友善建築獎、日本建築業聯合公會BCS獎、日本Sign Design金獎等多座專業獎項的肯定,讓大眾更加認識這座親水宜人的閱讀之森。


 

項目簡介 松原市民圖書館

業主」大阪府松原市
建築師」MARU。architecture高野洋平+森田祥子建築師事務所
共同設計」鴻池組
結構設計」Arup
電機設備設計」Arup
燈光設計」Arup
圖書館識別系統設計」MARUYAMA DESIGN
圖書館企劃協助」ACADEMIC RESOURCE GUIDE, Inc.
景觀設計」GA Yamazaki
營建公司」鴻池組
基地面積」1,643.57m²
建築面積」1,043.24m²
總樓板面積」2,987.33m²
項目年份」2019年


圖片提供與版權」MARU。architecture高野洋平+森田祥子建築師事務所
攝影師」Takuya Seki、Kai Nakamura
撰文」Chienpei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