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魂生製器 張靚妤:在旋轉的陶土中,探尋療癒之力

位在花蓮吉安鄉的「魂生製器」,是一間坐落於安靜巷弄內的預約制小店。店內販售著主理人張靚妤親手燒製的陶瓷器皿,作品質樸溫潤卻又意蘊深遠,刻劃出張靚妤對於生活的怡然以及淡然,近期更以《大器氤氳》系列作品榮獲金點設計獎。

曾在國際廣告集團打拼了十幾年,有著豐厚的收入與令人稱羨的職稱,是什麼原因促使她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花蓮,並開始接觸陶藝?本期金點設計獎系列報導,《室內interior》編輯團隊特地造訪「魂生製器」,在明亮且溫暖的空間中,請她娓娓道來這些歷程點滴。


魂生製器 / 張靚妤 

1981年7月盛夏出生,土生土長的花蓮返鄉青年。
學習過程經歷國、高中美術班,大眾傳播系畢業後,選擇投入數位廣告媒體產業。
服務過公家機關到國際品牌商業大大小小案,工作從花蓮、台北、到上海、廣州,最後回到花蓮,展開人生第二職涯的可能性。曾任職於米蘭營銷策劃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上海) 擔任Senior Digital Art Director,以及Publicis London (上海) 擔任Creative Director;現為「魂生製器」器作家& 品牌創辦人。

參展經歷包含台灣文博會、NY Now美國紐約國際禮品展、HandMade In Japan Fes、Interiorlifestyle Tokyo日本東京國際家居生活設計展、韓國手工藝術展、島作陶作集、法國M&O。重要得獎紀錄則有台灣文博會CET BEST AWARD、台灣優良工藝品認證、洄瀾陶:土地豐沛之處佳作、金點設計獎等;而《春漫野花》系列更曾獲選為外交贈禮。



店面一隅。品牌緊扣與人的連繫,試圖以生活器皿描繪美好的生活模樣。


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張靚妤認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過上任何一種生活」。在創立魂生製器之前,她曾是國際廣告集團的創意總監,經手眾多知名、頂尖品牌的專案,每日忙得不可開交,工作光鮮亮麗、令人羨慕,但高壓且步調迅速的工作模式,讓她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最後連身體都發出警訊;意識到精神層面和健康狀態皆已無法再支撐她待在廣告業,遂斷然離職,回到家鄉-花蓮,開始了身心靈的修復。


製陶中的張靚妤。

張靚妤提到,回來花蓮後,對於未來方向其實沒有任何想法,初期只想好好放空,看著花蓮的天空、山、海,她發現自己很喜歡這塊土地的景致,也很喜愛與人交流、面對面的時光,轉念一想,花蓮一直以來在藝文、設計產業的資訊相對薄弱,以前念美術班的她,都得前往台北或其他城市汲取資訊,抑或是購入相關器具,那麼,是不是有可能開設一間選品店,提供重視生活品質的花蓮民眾更多選擇呢?

於是,「好想生活本舖」便應運而生,展售日本、中國、韓國等職人製作的生活器皿。也因為店面開設於住宅區內,與左鄰右舍的互動甚為密切,張靚妤分享,高齡7、80 歲的老太太,每天都會來店裡走走聊聊,就算沒有消費,人與人之間的相會都是寶貴的點滴,也是美好的交集。


用稚氣與志氣來製器

選物店的經營,讓張靚妤看見了世界各地的職人們,對於自己所愛之事的專注和熱忱,即便又累又苦,但他們依舊毫無怨言的投入,創造精彩作品,不僅讓她見證了工作的初心和堅持,更燃起她的設計魂。


製陶過程紀錄。釉料調配。

在廣告業時,她就是負責設計相關的產業範疇,原先即對設計有著精準見解,因此,便嘗試發展新的合作模式:由她提供設計理念,交由職人訂做。不過配合的師傅卻時常反應太困難、做不成,她不放棄,所幸開始自學陶藝,自己安裝電窯、調釉、配土、手作打樣給師傅們參考,這股執行力也成為「魂生製器」的創立契機。


細修。堅持以手作方式創造作品。

魂生製器這四個字,讓人能輕易理解品牌的定位和精神,談到命名的緣由,張靚妤表示,除了代表她是「製作器皿」的人,也隱含著稚氣的「稚」,以及志氣的「志」兩字的諧音。「稚」,期許自己永保初衷,記得當初回花蓮、想要好好生活的念頭,記得與他人互動的溫暖,用單純的眼光看待周遭事物;「志」則象徵著,既然捨棄了累積十多年的廣告資歷,將整個職涯轉變到一條全新道路,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撐下去的志氣和骨氣!

讓挫折變成養分

雖說是離開了廣告業,但張靚妤說道,自己還是很認同廣告予人的正面影響力,而你我現在身處的數位世代,讓人有更多管道學習新知,如同她的陶藝之路,也是經由眾多媒介自學而成。


用雙手的真摯溫度,創作出一件件令人驚艷的器皿。

初期沒有任何陶藝界資源,就算想拜師學藝都得翻山越嶺至別的城市,這對已成家、有小孩的她而言,很難長時間離家浸淫於學習環境中,因此她以擅長的數位領域進行自學,蒐羅各國的資料,再以自身的方式咀嚼反芻,一步步增進實力,漸漸勾勒出魂生製器的模樣。

魂生製器自2018 年成立以來,不斷調整營運策略,但張靚妤強調一點,所有的出發點都要緊扣自己的核心思想,外界給予的建議可以參考,但不一定要照單全收,清楚理解自己所欲所想為關鍵,行銷的困難之處,就是必須取捨,若人云亦云、不懂得「捨」,不僅無法控制營運成本,更容易迷失自我而去迎合市場,因此,不論是做陶或是經營品牌,都是與自我對話的歷程。



旋轉的陶土,帶給她一股安定的力量。

習陶的路上,挫折其實一直相伴。做陶充滿不可控的因素,在燒製過程中無法進行任何微調,等成品出窯後才發現失敗了,是家常便飯的狀況,張靚妤笑稱,做陶讓她內心素質強大了不少,與其感到沮喪,不如一一檢視源頭、釉藥、電窯設備,盡快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再從頭來過,安安靜靜的拉坯,看著陶土的旋轉,是她很享受的時光。


期待以一頓飯的時間,讓人獲得喘息的機會,善待自己。

而到底該以設計師、工藝師、陶藝家哪個身分自居,也曾讓張靚妤困惑了好一陣子。後來,她想通了,不管是哪個身分,都是希望藉由自己的專業和長處,讓生活更美好,有鑑於此,魂生製器的品牌理念,就是堅持手作的溫度,在細膩的工藝設計中,注入良善循環的實踐,不論是與社福單位合作的人力培育,又或是廢棄材料的再運用,都是她關注的重點,同時,也不侷限眼界和腳步,不排斥任何異業合作跟精進能力的機會,期待透過一個個由雙手捏塑的器皿,傳遞力量,成為容納日常吉光片羽的存在。

感受山巒的氤氳之美

「我們覺得,每件器皿都可以是一段當下記憶,或是某種生命流動的痕跡。那是否能做出帶有花蓮與長濱、大山大海精神的器皿呢?」榮獲金點設計獎的《大器氤氳》系列創作,便是在這樣的機緣下誕生的。


《大器氤氳》系列外觀擁有飽滿的峽谷意蘊,花紋好似拍打上岸的浪花,體現了花東的自然之美。

位在台東縣長濱鄉的Sinasera 24,是東台灣最難訂的法式餐廳,主廚楊柏偉(Nick Yang)與張靚妤攜手聯名,共融彼此的花東生活經驗,醞釀一年之久才激盪出系列作品,將太魯閣峽谷的褶皺地形概念化為具有生命姿態的器皿,無把手且表層未上釉的型態,讓人可直接觸摸杯體,感受質地紋理之餘,也讓花東獨特的地形意象更加鮮明立體。


張靚妤與Sinasera 24 主廚楊柏偉,兩人花了一年的時間共同商討聯名計畫。

張靚妤解釋,此系列運用了絞胎工藝,需混合兩種不同的土質同時拉坯,在陶土乾濕度和軟硬度皆相異的狀況下,十分考驗器作師的雙手穩定度。


將花蓮在地石材廠的剩餘物料磨成粉後,與陶土相結合。

另一方面,自幼成長於花蓮,對石材有著深刻的記憶,如今產業卻日益沒落,她思索,有沒有可能將石材提升至文化層次,賦予邊角料新的使命,藉此讓石材重回人們的生活中?於是,《大器氤氳》更添加了花蓮在地的石材廠剩餘物料,將其磨成粉,再經純化處理後與陶土結合,象徵珍惜土地賜予人們的恩惠。


三款杯子,代表三餐。轉化太魯閣峽谷的褶皺地形,並以絞胎工藝混合兩種不同質地的陶土,材質紋理別具韻味。

三個杯子,代表著三餐。黑、灰款式隱隱散發出長濱的清幽氣息,而米色款式則意寓東部朝陽、安定之氛圍,低調內斂的外形色調,實則保有飽滿的峽谷形氣,而拉坯所形成的自然花紋,像極了岸邊激起的陣陣浪花,令人聯想到東部山海的壯闊景致,顯現純粹之美。


外包裝提取自花東地區早午晚的天空顏色,以純粹極簡的調性呈現。

外包裝設計同樣提取自東岸晨曦、正午和日暮的天空色彩,盒上的浮雕凸紋則轉譯自花蓮和長濱的等高線圖,讓器皿成為具有紀念性的物件,每每使用都能領人重返花東回憶中,再現寧靜美學,也滿足人們對於自然的渴望。


盒上的凸紋融入了花蓮與長濱的等高線意象。


用作品說故事

魂生製器的「出道」系列作品,是《春漫野花》。


品牌首件面世的系列作品《春漫野花》。以蒲公英為靈感,傳達生活、生命的堅韌和希望。

2018年2月6日,發生了令花蓮人難以忘卻的地震,那時的花蓮瀰漫著一股低迷氣氛,而某天午後,張靚妤帶著女兒在公園散步時,發現了盛開的蒲公英,這個景象讓她萌生了一股希望,也感受到強韌的生命力,於是便以蒲公英為創作主軸,以抽象的線條和浮雕語彙簡化圖形,透過「泥板」技法形塑器型,甜美粉嫩的顏色滿布著春日的輕盈氣息,是品牌的熱銷款,也廣受日本市場的歡迎。

而《日日伴你》系列,對張靚妤來說,也別具意義。「學會做陶後,我問媽媽想要什麼,我做給她。本來以為她會選擇茶具之類比較精緻的物品,沒想到她說她要一個屬於自己、可以每天用的碗。」這段對話令她很是觸動。


《日日伴你》系列不論是在容量或尺寸皆經過精細設計,可堆疊的型態方便居家收納。

她發現,大部分購買手工陶瓷器皿的人,多是買來送禮,卻捨不得買給自己,因此,她以「回家吃飯」為起點,創作出此系列,不論是容量或尺寸皆方便小家庭收納和堆疊,在任何情境下都適合使用,期待器皿能夠真正走入人們的生活中,傳達持續而暖心的陪伴,讓終日忙碌的人們,獲得一些喘息的餘裕,也能更加關注並愛惜自己。

2020 年推出的《生之禮讚》,則是張靚妤在疫情之下所做出的溫柔回應。


《生之禮讚》系列。擷取花朵型態,賦予長盤更多的使用可能。

在世界彷彿被按下暫停鍵的這段時光,她也進行了自我沉澱,製作出這一套具秋冬感的系列,以葵花、菱花、泫花三種花形製作的長皿,跳脫傳統魚盤的用法,器型高度和深度的變化,營造更多元的使用模式,獨家研製的釉色不僅增添一抹沉穩感受,也充滿著回歸寧靜日常的企盼。

在安棲之所,好好的……

談及創業至今最大的成就感,張靚妤笑著說,陶藝界資深、有名氣的前輩開始注意到她,能跟大師們交流是莫大的肯定。另外,國外的知名展會如巴黎M&O 也有與品牌洽詢獨立參展的事宜,國內亦已敲定三檔個展,但她提醒,機會上門的同時,反而要越沉得住氣,需按照規劃踏實前進,避免三心二意導致自亂陣腳。

針對魂生製器的未來願景,張靚妤則提到:「我很喜歡與人交流,因此後續會發展更多異業合作的企劃。能從其他領域的職人們身上挖掘新靈感是很有趣的事情,也希望藉由我的專業,提供他們更多面向的可能性。」而在創作上,則設立了一年推出一系列的目標,有點像是寫日記般,梳理當年度聚焦的事物,再轉化為陶藝語彙與眾人分享。

今年工作室即將搬遷至新的據點,張靚妤期待成立一支新的團隊,將與東部的基金會合作,給予高齡長者、二度就業婦女和單親媽媽發展管道,將製陶過程拆解成完整流程,並交由他們負責,為社會責任盡一份心,創造共好的產業生態。而工作之餘,也不能忘了當初回到花蓮,想要追尋生活本質的心意,每年都會帶著女兒進行一場「流浪之旅」,為僅此一次的成長時期留下紀錄,家人是張靚妤向前邁進最主要的動力。

好好工作、好好陪伴家人、好好生活,只要盡力活在每個當下,就是最幸福的片刻。



資料及圖片提供」魂生製器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