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台北植物園植光步道亮相!漫步在月光椰影下

「植物園和公園最大的不同在於,植物園具有保育植物的使命,環境要盡可能維持自然的韻律,提供植物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也因都會型植物園的特性,園區需兼顧人們行走的使用機能需求。」


植光步道空拍景。丰宇影像攝影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所長曾彥學表示,為優化台北植物園夜晚的光環境,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攜手合作「台北植物園植光計畫」,沿著總長約435公尺的步道,從和平西路口至博愛路出入口規劃,在考量園區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透過減光降低光汙染,同時重新設計燈具、調整位置,解決原照度不均等問題,引導園區動線,提供讓人們安全穿越的友善步道。


 
和平西路口,設置LED燈突顯植物園指標,同時營造柔和的光影氛圍。丰宇影像攝影

「台北植物園」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都會型植物園,具備研究、教育、保育等專業功能,卻也因位處市中心、交通要道等因素,有諸多民眾會穿越此區,另一方面,其豐富多變的自然景觀是頗具知性與教育功能的林地,更是不少台北人的心靈綠洲。擔任計畫設計顧問的照明專家周鍊認為,改造後的台北植物園,帶給人的不只是視覺感受的轉變,同時也提高人們對於花香、草木、風聲、蟲鳴鳥叫的感知能力。


植光步道博愛路出入口。
丰宇影像攝影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表示,基金會長期致力於友善光環境的推廣,這次與台北植物園合作的植光計畫便是一個轉變的開始,燈光不只是用來妝點城市,也能適度暗下來與自然達到一個平衡。
 

優化光的「質」而非「量」

「光越強,影越暗。」光影是自然的物理現象,卻也道出人們對於「暗」的感知,或許只是因為環境中的「亮」而產生的反差。為避免燈光造成動植物的傷害,首先改造的是降低燈具安裝的位置,同時避開容易誘引昆蟲的區域。參與計畫的沁弦築影照明設計師林靖祐,基於對生態的尊重,以低尺度、高光效的照明避免眩光,同時減少溢散光;此外,以視覺友善為原則,減少強烈的明暗對比,讓恰如其分的光成為引領夜間行人活動的月光步道。


捨棄原有的兩側照明,滿足減光需求,同時提供足夠光線引導行人。
丰宇影像攝影

經過優化後,緩下腳步節奏,視覺的「暗適應」會在過程中逐漸舒展,尤其荷花池畔廣場,是人工照明比例最低的開放場域,當駐足停留時,會發現燈光與周遭光環境形成和諧的平衡關係。


路標將原設於上方光源,改為從下往上投映,視覺舒適同時具備指引功能。
丰宇影像攝影 

改善後的植物園,夜間照明與環境融合,且兼具使用機能,當走進植物園時,不妨放慢腳步感受月光與星空,享受大自然的靜謐時光。更多「植光計畫」系列活動,可於台北植物園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臉書與官網查詢。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北植物園、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