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余霖 │ 2017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 設計師是某個時空場域的導演。〞
 

DOMANI 東倉建設創始合夥人及創作總監,A&V 桉和韋森藝術顧問機構創始人及創作總監。余霖為中國代表性青年建築/室內設計師,致力於建築景觀與室內一體化研究,空間體感與實驗性空間設計。五屆APIDA亞太室內金獎得主,兩屆WAF世界建築節入圍優勝,她善於透過創意與商業平衡性為眾多企業實現商業空間的形象增益,並自2008 年起領導團隊囊括百餘項頂級國際設計大獎。
 

 

1.參加TID Award 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當初是對台灣空間設計賽事好奇而參加TID Award,以《時代柏林—城中本無海》參賽,這個地產銷售空間是座大平層,透過屋面造型進行大體塊的光線與關係切分,降低參觀者對於層高認知與空間條件侷限的矛盾,利用透明性的斜屋面使空間氣質變得多元而有趣,獲得該屆「新銳設計師獎」,這是我第一次被提醒並明確定義為「新銳」,此前只是「新」,還沒怎麼想過「銳」。
 

 

余霖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時代柏林—城中本無海》,用金屬孔板的半透明性與內部結構的模糊表達令空間氣質多元而有趣,再塑洽談空間的可能。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我專職空間設計領域已經18年,因為家族裡所有女生都是學習純藝術,我童年的接觸面也逃不開純藝術。從小,我父親就不相信除了油畫、國畫之外我能畫出什麼嚴謹理性的圖像,從某種角度而言,選擇建築和室內設計是我對父親成見的反抗,希望自己成為一位「好」的設計師。父親總是強調「好」是一種習慣,這個觀念影響我很深,對我而言,設計是自我與世界的對弈,其中有協調、摩擦,雙贏或雙殺,每一次的交互成果都體現在某個具體專案中,並且從這個成果中建立清晰的自我評價。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我從來沒有制定過任何明確目標,我比較相信過程,不太顧慮結果。但若把「目標」理解為某種專業訓練的戰術,我在從業後是有明確為自己進行訓練計畫。我大概用6 年左右的時間,透過極大量高密度的專案方案設計,訓練自己的快速方案與創作反應的能力,建立自己專業化的思考模型/坐標軸。在爾後的10 年時間,我要求自己的每個專案都必須擊透至少一個材料的系統性應用方法和落地控制方法,強化項目落地的控制力。並且,在這段時間裡基本上只承接建築室內產品一體化的設計,讓自己從一個個實踐中強化跨專業和閉環式的設計系統意識。現在對我而言,設計工作更有趣,我與世界都更有趣,在心態上我更加的自由、鬆弛、幽默,某種角度這是個正負都相關的關係,可類比辛棄疾的古詩:「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近期代表作《時代TIC 全球創客小鎮藝術中心》。將在地文化的陶磚融入幕牆中發揮結構更新與肌理效果,為材料提供更現代且具備國際語境的應用可能性。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人的張力在於眼睛能看到遠處天際的高光,手上能畫出最嚴謹的圖紙。大部分設計師的問題是,眼睛看得不夠遠,手上又沒有足夠紮實的基本功,於是左右不是,上下不行。在自我磨練上,有兩個具體方法:第一,對眼前事務盡力且不分巨細,認知到大部分的設計中的遺憾其實來自於偷懶而非外部條件,在每次、每種實踐中找一種「榨乾自己」和「不後悔」的狀態;第二,長期保持閱讀水準的高度和廣度。這兩點是「用」和「學」的關係,在「用」中去「學」,且「學以致用」,使輸入與輸出形成閉環。
 

資料及圖片提供」DOMANI東倉建設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