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吳鎮麟 │ 2019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 設計是個人也是團隊,在認識設計師個人的同時,也要看到整個團隊的努力。〞
 
香港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吳鎮麟(Otto)曾在美國、英國以及義大利工作,並參與智慧城市及建築項目。2013年與葉晉亨創辦LAABArchitects,最新作品包括《K11 MUSEA》、《Victoria Dockside》、M+ 博物館的《ADD+》和《Mosu Hong Kong》、《香港交易所》、《Asia Art Archive 亞洲藝術文獻庫》、以及《富藝斯亞洲新總部》。2015年獲得紐約藝術總監青年獎,並在2021 年獲Tatler 雜誌列為「亞洲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他也在多個設計和建築論壇分享自身經驗,包括Prada Frames、BODW、TEDx Kowloon和美國建築師企業家論壇。
 
 


1.參加TID Award 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2017 年我到台灣為Kohler 進行演講,認識了龔書章老師。因緣際會下,我又在其他設計相關場合遇到龔老師。在他的鼓勵下,我們在2019年參加了TID Award,當時其實沒有想太多,也不覺得會拿獎,因為一直很喜歡台灣文化,經常到台灣看設計和展覽,很單純地想來台灣和大家交流。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對我們團隊來說是意外,也是鼓勵。當年參賽作品《海邊檔》,是一個在海邊的機動小吃亭,也是香港第一個機動的公共建築。要在星光大道設計一個會動的建築,一開始大家都覺得是天方夜譚,從大膽的設計到整個項目的實現,我們經歷很多挑戰和學習,團隊裡的設計師和工程師緊密的合作,在三年內製造了4 個樣本,不斷優化設計,讓結構可以抵擋颱風也顧慮到公眾安全。《海邊檔》在台灣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對團隊來說絕對是一劑強心針,讓我們更有信心走接下來的路。
 

吳鎮麟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海邊檔》。靈感取自港式小販「朝桁晚拆」的特色,用紅巴勞木木條重新演繹,重視建築融入環境風景。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我和我的搭檔葉晉亨在2013年成立LAAB Architects,至今差不多有十年。我相信每個行業都有它有趣的地方,也有重複、無聊、甚至是乏味的部分。我覺得一個「好設計」是那些好玩和乏味部分的總和。乏味的部分做好了,那些有趣的種子才會開花。對我來說,熱情要靠每一天的耕耘才會長久。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這三年因為新冠疫情我們一直待在香港。解封以後,我希望團隊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與國際間的設計師、藝術家合作和交流,希望能繼續多元化的嘗試。目前來說,我們在西九龍有一個酒店項目,同時也在設計位於河濱的公共空間,期待不久的將來能與台灣的朋友們分享。


 
 
近期代表作《MOSU Hong Kong, M+ Museum》。位於M+博物館的天臺花園,採用「科技與自然相遇」的概念為空間置入動態數位照明,並設有窗戶俯瞰焦點畫廊。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設計師是個人也是團體」大眾普遍都是用個人的身分去認識設計師,但設計作品其實是團隊合作的成果,希望大家認識設計師個人的同時,也看到整個團隊的努力。對於後進們,我想分享個人一些想法,我一直覺得設計在山裡,在海裡,在藝術裡。設計師如果能跳出設計本身,多瞭解設計以外的事情,會對思考更有啟發。
  

資料及圖片提供」LAAB Architects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