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23

  • 中島吧檯區以挑高呈現空間及產品氣度。

  • 後區大面開窗,藉產品柔化日光。

  • 中央書櫃量體區隔前後空間。

  • 展示處藉由不同色彩及種類的窗簾組合層次,突破傳統平行展示手法。

  • 洽談區使用橫向的風琴簾與直向蘿美雅絲柔垂簾,將產品結合空間,提供顧客體驗。

  • 天花板直線樑柱設計與窗簾線條相呼應。

  • 2樓主要為辦公空間,考量其靜態活動性及高掌握度需求,置於空間前區。

  • 入口區域設置一整片鍍鈦拉門牆,其後為中型產品的展示空間。

亨特道格拉斯 超越門市

鼎睿設計有限公司 / 戴鼎睿

  • 設 計 者」 鼎睿設計有限公司 / 戴鼎睿 曹雲祥 邱俊洋

  • 攝 影 者」 珈琲成影

  • 空間性質」 商業空間

  • 坐落位置」 台灣

  • 主要材料」 陶板、石材、鍍鈦板、壁布

  • 面 積」 76 坪

  • 項目年份」 2020 年

  •   

  • 鼎睿設計有限公司 / 戴鼎睿

  • 於1997年創立「戴晴峰空間設計有限公司」,並於2012年成立鼎睿設計。戴鼎睿一直推動行為設計、研究空間生活美學,長期實踐設計解決方案,進而形成自己的語言。 其認為空間規劃的精神著重於生活態度的體現,而非空間的極盡利用。設計上適度保留開放空間,一方面讓空間使用保持彈性,另一方面改變行為模式,進而調整心情與態度。並強調材料運用的原則,執著於自然法則的協調,而非恣意堆疊。

本案為亨特道格拉斯的門市店面,以販售、展示窗材為主,基地為住宅大樓1、2樓兩間店面合併,並位於靜謐巷弄內,無車聲擾嚷。原先位於附近的街邊店面已經營17年,空間不敷使用,此外業主亦考量多數購買者皆為高端客戶及長期合作的設計師,因此希望將銷售行為轉型,針對客群提供更專屬的服務,因此找來合作多年的戴鼎睿設計師,將門市打造為「VIP會所」,提供多元且彈性的服務空間。

設計師提到,基地為坐東朝西的建築,且正立面及左側立面設有大面開窗,下午時會有西曬光照入,原先的劣勢卻因業主產品屬性而成為絕佳地理優勢,強烈的日照方便客戶體驗窗簾的隔熱及光影層次表現,顛覆傳統僅能以燈光人工模擬的展售模式。
 

販售光影的空間

「販售窗簾,其實販售是光跟影的關係」戴鼎睿說道,光線及遮擋成為本案的重要主軸之一。入口處位於立面右方,為一退縮空間,玻璃牆體中鑲嵌了陶板門,使用藍色與咖啡色手繪質感,呼應亨特道格拉斯的Logo色系。入門後右側設有挑空區域,串聯上下空間,所使用的壁畫布料亦為業主產品,門簾後的區域則為儲藏室,作為進出貨之用。設計師說明,本案並無規劃單一大型的倉庫,而是在空間多數劃分儲藏空間,方便業主依需求分類,在管理與行為上更有效率。

而入口左方則為一整面直線性的鍍鈦拉牆,藉其反射性呈現光影質感,牆體推開後則為中型商品如窗簾、開關、軌道等展示空間。設計師分享,由於入口區退縮且空間較小,在材質挑選與燈光設計上便特意較暗,襯托其後區域的寬闊與明亮。
 
左方前區為洽談區,並設有展示處,藉由不同色彩及種類的窗簾組合,呈現層次及韻律性,突破傳統平行展示手法。並考量此區西曬光線較強,而選用風琴簾與蘿美雅絲柔垂簾,將產品融合於空間之中,提供客戶體驗。此外,天花板刻意做出的直線性樑脊呼應窗簾帶有的線條感,同樣手法於鍍鈦牆體、後區大窗直線細柱等,「線條」元素貫串整體空間。

後區則設有中島吧檯及餐桌,可以準備簡單茶水餐點。此區亦以挑空手法處理,並開設連續性大窗,突出空間及產品氣度。設計師考量後區窗戶面北,光線稍弱,且窗外設有植栽綠意,因此選用絲絡雅柔紗簾,柔化光線而不造成室內陰暗。

中央則以櫃體及樓梯結合形成的量體劃分空間,使前後區可以分別接待客人,設計師希望其無明顯分隔感受,保持空間的暢通感受,同時入口區及前區設有隱藏式門簾,可以分隔區域,並依需求使用空調及燈光,減少支出。設計師提到,前後空間規劃皆不同於傳統銷售門市,希望以會所形式,使空間有更多元的使用方式,例如聚會、課程、活動等,透過空間體驗,更軟性地介紹產品。
 
2樓主要為辦公區域,拾級而上,樓梯旁即為搭配挑選的區域,滿足業主更客製化的需求。辦公室位於前區樓上,大門上方則為彈性區域,目前規劃為員工休憩區,並可作為輕量產品的庫存區。設計師表示,2樓受到上層住宅的大樑及吊管影響,視覺上稍微受限,因此在空間布局上皆經過精心計算,避開樑柱與吊管,如階梯動線即特意避開樑脊,維持視覺高度,而辦公室多為靜態活動,且需掌握1樓客人動向,因此可置於吊管較多的2樓前區,並將主要吊管稍做整理及美化。
 
本案材質使用簡潔,盡量避免複雜紋理,亦無過度搶眼色彩,將重點置於產品之上,設計師強調,空間應該作為背景,並保有彈性,使其適用於不同的產品,戴鼎睿說道:「我們希望空間有很多可能」,以會所概念設計門市,使其跳脫固定銷售模式,提供業主新的經營氣象。



採訪」林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