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33

  • 以童話「三隻小豬」為靈感,打造三座不同材質的小屋。

  • 1樓分享平台,提供學童與老師、家長共同閱讀、互動。

  • 空間以黑白為主,等待孩子創作填滿。

  • 將收納機能結合設計,創造沉浸氛圍。

  • 於教室內透過半獨立空間,創造不同教育互動。

  • 討論教室,透過拱形建築手法聚焦視線。

  • 提煉傳統劇院建築線條。

  • 外牆透過材質銜接創造「未完成感」。

  • 打開頂層餐廳天窗引入日光。

  • 頂層室外陽台鋪設草皮,布置如庭園。

MEIYI 英皇兒童藝術學院

P AL DESIGN GROUP / 何宗憲

  • 設計者」PAL DESIGN GROUP / 何宗憲

  • 參與者」林錦玲

  • 攝影者」陳彥銘

  • 空間性質」教育空間

  • 坐落位置」中國

  • 主要材料」黑鋼、磚、木、水磨石、馬賽克、玻璃磚、建築磚、吸音棉

  • 面積」632坪

  • 項目年份」2021年

  • 何宗憲深信設計的本質是啟發人們領悟生活的無限可能,故不設界限參與各個領域的設計項目,如酒店、住宅、商業、教育及公共機構等,足跡遍佈美國、澳洲、新加坡、印度、印尼、香港和大中華等地區,亦屢獲海外業界權威獎項與榮譽,至今已超越180項,包括Andrew Martin國際室內設計大獎、英國FX 國際室內設計大獎、美國《室內設計》雜誌年度最佳設計獎、荷蘭《Frame》雜誌室內設計大獎、IFI 全球卓越設計大獎、 INSIDE 世界室內設計獎、中國「金殿獎」年度傑出設計師。

  • 現任P A L Design Group設計董事,前任香港室內設計協會會長,曾獲選中國室內設計十大年度人物、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

給孩子們的空間是否必須滿是圓潤線條、童稚圖樣或甜美色彩?如何定義出「兒童空間」?何宗憲透過此作提出了不同的思考。位於深圳大型購物中心內,基地為三層的獨棟建築,提供 3 至 12 歲孩童課外培養美感、提升創作力的藝術訓練,課程安排多元,包含靜態的繪畫、手作,或動態如戲劇表演、烹飪等,業主強調不同於一般興趣導向的才藝班,而是更加專注培養孩子在藝術方面的可能性,因此定位為藝術學院。

回應品牌的教育理念,何宗憲大膽提出大量留白的空間,如同一面畫板,令孩子們盡情揮灑創意與個性,設計簡潔線條,跳脫固有想像。期待透過創作、想像的過程引起孩童興趣,而非單一裝置、遊具等玩樂,何宗憲表示,現代孩童在學校、家中皆充斥著甜美或浮誇的風格,彷彿孩子們無法理解純粹之美,他比喻:「吃多了甜食總是會膩,有一種淡淡的口味反而能產生好的反應。」以此說服業主與老師,空間提供多元可能性,搭配教育內容,提供孩子不一樣的環境。
 

多元教育空間

空間淨白,光影便成為最好的畫筆,處處利用大面落地窗引入日光,空間動線更依據採光面規劃,打開頂層天窗及室外平台作為餐廳與烹飪教室;挑高的 2 樓安排正式劇場,鄰近採光面則為開放式表演空間;基地 1 樓與地下層設置多處錯層平台,1 樓臨窗處安排靜態的「繪本平台」,地下層則設置多種不同機能教室。1 樓的繪本平台強調「分享」,除了共同閱讀繪本,亦提供家長、學童與教師互動,也是表演、活動的聚集之處,連接通往各個區域。

設計自繪本出發,希望孩子不僅閱讀故事,更身處於故事之中,將錯層空間結合經典童話「三隻小豬」,房屋造型的平台搭配材質變化仿擬故事中的茅草屋、木屋與磚屋,並增加爬網、滑梯等設施,提供孩童活動場域。此外亦打造多個抬高的盒狀空間,作為孩子成長階段需要卻往往缺乏的半私人領域,那裡會是他們的小天地,與朋友們談天遊戲,盡情探索空間的各種可能性。
 
另個重點即是 2 樓的表演空間,中央保留作為正式劇場使用,中軸對稱的氣派布局,搭配燈具勾勒出的線條,提煉自傳統劇院造型,使用的燈光、音響設備皆為專業等級。臨窗採光面則安排開放式表演平台,並運用大量玻璃磚維持光線通透感,其中一道牆體藉由材質的接合做出類似砌牆至一半、未完成之感,使教學跳脫封閉的教室,打造完整的表演區域。由於戲劇表演常有場景布置的需求,設計上亦盡量留白,維持開放乾淨的空間。

其餘教室則集中於地下層,設計靈感來自藝術家們布滿顏料、畫架的工作室,期待孩童沉浸於同樣創作氛圍中,因此有些教室便以儲藏概念形成空間,將框架融入設計,提供老師放置材料、工具,使創作的過程自然地填滿了空白的教室。此外,教室內亦規劃小型獨立空間,提供坐不住的孩子能離開硬性座位探索靈感,或者將裁縫教室的尺規鑲嵌於地面,創造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給孩子的畫廊

何宗憲觀察兒童在成長階段常模仿大人行為,設計刻意塑造出正式如藝廊一般的氛圍,令孩子藉由環境體驗真實的藝術環境。空間調性簡潔乾淨,材質的變化與光影便成為主角,以材料提升兒童的敏銳度與想像力,加上盒狀的空間與線條,凝聚出純粹的力量。

淨白主色調跳脫固有「兒童空間」的框架,使老師與孩子的存在成為空間中最顯眼的色彩,何宗憲強調,此處的白不意味著「乾淨」,而是「等待填滿」的期待。除了主體的白以外,更以工整、乾淨的黑色垂直線條強調空間俐落感,刻意放大尺度,加深線條比例與幾何概念,框出的盒狀空間則吸引孩子前往探索。在細處如洗手間或討論教室等,使用弧形燈光與線條緩和空間,減少空間的剛硬強烈感。
 
儘管大人們總擔心空間太過成熟,但孩子都能夠接受並喜愛,更加投入課程、創作中,證明設計能夠跨越年齡與美感。何宗憲也認為,設計師應隨著時代前進,勇於嘗試挑戰框架,引起業主反思固有觀念。



採訪」林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