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48

  • 基地過往為封閉的設施,且有四棟不可拆除的歷史建物,設計師在接待中心的形體上試圖產生呼應。

  • 主要入口。木格柵的運用替接待中心帶來了若隱若現的感受。

  • 機能分布於兩棟建物中,設計師以相似語彙進行串聯。

  • 1樓的迴廊環繞著新種植的樹木,讓行徑動線隨時可將綠意納入眼簾。

  • 1樓規劃了咖啡廳,提供訪客休憩使用。

  • 立面大範圍選用通透的玻璃,模糊室內外分界,同時放大建築群中的蔥鬱優勢。

  • 全作多選擇天然材料,如木質、洞石等。

  • 模型展示區。光影的變化活躍了室內層次。

  • 串連上下樓層、量體感十足的階梯。

  • 全案3D圖。

中怡設計|沈中怡 / Muzha Manor森活莊園

被綠意包圍的社區交流中心

  • 設 計 者」中怡設計事業有限公司 / 沈中怡

  • 參 與 者」楊珮珩 康皓竹 江佩靜

  • 攝 影 者」Studio Millspace揅空間工作室

  • 空間性質」接待中心

  • 坐落位置」台灣

  • 主要材料」鐵件、木皮、黑洞石、義大利米洞石、磁磚、鋁格柵、玻璃

  • 面 積」465坪

  • 項目年份」2021年

  • 沈中怡(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在紐約期間先後任職於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 (SOM)及Polshek Partnership Architects LLP,2002年返台成立中怡設計事業有限公司,並先後任教於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淡江大學建築系及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亦擔任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熱衷於設計美學的推展。

  • 作品曾多次獲得國際獎項肯定,如iF Design Award、TID Award、WAF Award Finalist等。

本案位於距離台北市中心不遠的文山區,腹地尺度足夠,且原有環境即充滿綠意。沈中怡設計師提到,基地內有四棟不可拆除、更動的歷史建築,因此,業主賦予的任務,是將過往充滿神秘感與保密性的歷史遺跡,改造成未來集合式住宅的社區中心,希冀串聯起居民間的情誼,但與外部又能保有一定程度的距離。有鑑於此,需適切拿捏「開放」與「隱私」之間的平衡,設計師決定將豐富的樹木、草地和植物,與現代的建築形體彼此融合,創造出「被綠意包圍」的畫面,並利用樹木帶來隔而不絕的效果。
 

流動的平面

如前述所提,基地在過往完全將人拒於門外,時至今日,中怡設計欲改變這種情況,企圖使建築群面向公眾,開放予住戶和訪客;因此,為沿用寬敞的主入口,初期先拆除左右兩個警衛室以及石牆,同時也將內部的景觀和路面做了大規模重整,設計團隊針對景觀的策劃投注了大量心力,不僅保留既存老樹,也進行環境的美化,並於動線的節點上增種綠植,強化建築埋沒於綠海之意象,無形之間也清楚導引了車輛和行人的行走動線。
 
沈中怡進一步解釋道,基地佔地廣闊,且緊鄰主要道路,有著長約100公尺的立面條件,遂決定將建築量體沿路布局,塑造醒目印象;另外,考量到四棟歷史建物尚未進行修繕,現階段利用增設的斜面屋頂保護脆弱結構,因此,在接待中心的形體上,他同樣採取斜式大屋頂的型態作為呈現,以期形塑一致、和諧的整體性。

而接待中心的機能共分布於兩座建築中,1樓是造訪者的第一站,打破傳統銷售為主的做法,以較為軟性的調性打造,更安排了如畫廊以及咖啡廳等區域,並以透明穿透的迴廊鏈結各個空間;坐落於走道盡頭的分別是接待台、辦公室、會議室與洽談區。而後側的出口則透過一條石子路將接待中心與停車場連接起來,替訪客打造高效又完整的遊覽體驗。
 
1樓的左邊空間包含了整個建築群的縮小模型,以及展示圖片、用材的展廳,參觀完後可經由氣勢十足的階梯、或搭乘電梯至2樓。2樓是一個線性結構的環境,包含3個公寓樣品屋,流暢的動線令訪客能親身體會建案的各式細節。
 

用材料創造自然

設計師認為,通透的玻璃語彙,有助於消弭室內外的界線,也能突顯藏於建築群中的豐沛自然氣息,讓這座建築更顯親和,邀請大眾走入其中,感受天光和綠意交織出的悠然氛圍。
 
除了玻璃元素的應用外,其他如木皮、天然洞石、洗石子等材料的運用和搭配,也在在說明了設計團隊對於構築自然韻味的重視,沈中怡表示,大台北地區難得有如此條件優良且面積廣闊的基地,他以「渡假村」的規模打造《Muzha Manor森活莊園》,希望此處能夠成為人和自然的對話、交流的一方天地,因此所有的選材盡量單純且幾近天然,不綴以過多人工造型和複雜的設計手法,而是強調材料、景致串連起的樸實雅韻。
 
全案以「打開」、「連結」、「延續」作為關鍵字,代表著:打開舊時代的建築、連結現在與未來、在建築中延續盎然生機。綠樹和建築的相互交融,使《Muzha Manor森活莊園》成為令人驚嘆的一座生活舞台。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