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13

  • 建築位於山區,像似隱身在綠林之中。

  • 入口庭園,保留下往昔的老樹、梯坪與曲折路徑。

  • 主建築入口,保留原本的石砌外牆以及圓弧形門框,令老宅的生活回憶再做傳承。新增的落地窗增加建築的穿透性。

  • 入口玄關,新增的窗洞成為自然畫幅。

  • 廳區,強調視野通透性,利用地坪落差為各區劃界。

  • 廳區,建築骨架整理後,以白淨底色突顯出空間挑高感,以及山區環境多變的光影效果。

  • 餐廳,既有的老花磚嵌飾不鏽鋼邊框後,成為現今的地毯,也連接了業主的兒時回憶。

  • 衛浴。不鏽鋼與灰色構築背景,衛浴設備簡潔的懸置在壁面。

  • 梯區廊道作為過渡空間,區劃出周邊場域的公私屬性。

  • 梯座採用鋼骨結構、實木踏階,顯得簡潔且輕盈。

  • 臥房,風格清雅,不做複雜綴飾,將焦點引至環境山林。

  • 露台,規劃地爐,豐富聚會、活動可能。

  • 夾層平面圖。

  • 2樓平面圖。

  • 1樓平面圖。

  • 剖面圖。

  • 剖面圖。

山居

何侯設計 / 何以立 侯貞夙

  • 設計者」何侯設計 / 何以立 侯貞夙 Albert Ho, Jen-Suh Hou

  • 參與者」尤思驊

  • 攝影者」廖慶光 空間性質」住宅

  • 坐落位置」台灣

  • 主要材料」立邦外牆塗料、樹脂砂漿地板、橡木、灰色杜邦石、水泥粉光、不鏽鋼、玻璃、原有老花磚

  • 面積」基地面積319坪  主建築面積 158坪

  • 項目年份」2019年

  • 何侯設計奉行以設計思維來主導建築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及家具設計的原則。主持人何以立及侯貞夙在美國波士頓及紐約分別取得美國建築師執照並累積了15年及8年的工作經驗後,在1997年於台北成立何侯設計。在近20年的執業中獲得許多認可及獎項。

  • 何侯設計自認是業主夢想之督導者,在傾聽、評鑑、分析後提出解決方案;每一個方案均是整合功能及美學之結果。深信設計是生活的全部而非局部;設計是精密思維的表象而不是一種流行;設計的生命使於開始使用後而非完工時。

本案基地位於山坡,被包夾在優美的原生山林之間,氣候宜人且景色優美,曾是業主與手足兒時生活的老家,而後隨著個人發展陸續遷居,手足散佈海內外,如今邁入壯年,再度重返兒時住所,期望將之改造成在台居住的聚點,聯繫彼此情感,重溫兒時回憶。面對豐美山色的交織風貌,何侯設計團隊結合當代視角再塑老宅裡外,將現代機能與環境韻致相揉合,使別墅生活與自然唱和,體現山居生活的風雅閑情。
 
 

新舊‧共蓄

首先,設計團隊以低斂手法重整裡外,表達對環境自然與建築歷史的敬意。別墅腹地原由牆垣、綠樹作為屏障,環境清幽而隱密,整體逐坡而造,地勢較高的臨路面是庭院入口,再依著曲折路徑向下,逐一抵達獨棟車庫與位勢較低的主樓。

何以立設計師談到,院子除了整理牆垣、重整扶手、將入口庭園簡化之外,儘可能保留石牆、老樹、梯坪與曲折路徑,希望業主穿行其間時,能悠閒地聆風觀景,欣賞周邊綠意,感受山居環境獨有的草香、水氣。此外,建築內外也儘可能去蕪存菁,呈現本體結構美感與歲月打磨的韻味,過往窗型冷氣留下的洞口不另加遮覆,讓它像不規則的高低開窗,豐富室內的採光變化。南北向玄關區新開的兩個落地窗增加建築之穿透性,以及內外空間的銜接。

 
 

無界‧擴張

第二,抹淡場界之隔,提升空間自由性。因主樓順著地形依坡而建,每層樓面積不一,且單一平面有地坪落差,設計團隊挪改梯座位置,整合原本的畸零角落,同時強化視景穿透性。各樓面以梯區為核心,再左右展開長軸,循此軸線逐一編佈公私場域。

此外,挑空梯區不僅作為光井,以梯區為界也暗示著場域的主從正副、公私層別,令一切開放卻自具秩序。就室內而言,公共區域儘可能拆除隔牆,利用高度的開放感交疊內外視景,並且配以大量框景、借景,引山巒景致為背幕,也藉由精心鋪陳的動線,讓居住者仿若隱身山林的雅士,日常行跡不斷與環境綠意交集。對外關係上,則用玻璃窗、戶外露台、玻璃扶手,將視野、動線延伸至山景。各樓層的露台猶如浮立於山間的親綠走廊,居住者隨時可以近身親綠,讓身心浸染於自然之中。

 
 

淨簡‧真實

設計團隊希望透過淨簡背景相襯環境之美,以及老屋自具的歲月底蘊。在手法上除了以大量留白改寫過往的建築舊貌,亦裸裎建築本有結構,或是保留舊時裝修元素;像是外露山型屋頂結構,或是將昔日的花地磚鑲加金屬邊框改成地毯,這些古舊又熟悉的元素嫁接至當代時空,展現出建築自具的歲月韻味,讓業主重溫兒時記憶,也體現出整修老宅的情感意義。
 
此外,全作也特意突顯山區環境的自然光感,白、灰背景隨著玻璃、塗料、實木等用材,產生鏡面或拙面的受光效果,擺脫了老屋的蔭鬱舊貌,而偶爾反射產生的游移光點,更加深刻時光流動與山居生活的密切關係,令人敏覺環境感知以及山林間的刹那風光。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