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郭恩愷:期望能與森林樹木為伍,是我一輩子的志業

2020年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已於日前正式落幕,以「2020」為主題,象徵突如其來的疫情為全世界帶來諸多衝擊和挑戰,卻也讓人們跳脫現狀,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探尋更永續的未來發展路徑。典禮中更揭曉了24件「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得主,其中「曲墨建築師事務所」的作品「窩流餘燼|EMBERS曲木吧台空間」不僅榮獲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殊榮,亦為第13屆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ID Award)年度大獎之得主,本期《室內》雜誌特別專訪曲墨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實作總監郭恩愷,邀請他暢談接觸木結構的點滴,以及樹木給予他的啟發與感動。

郭恩愷

英國建築聯盟學院碩士
AA School, UK(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Master of Architecture Design+Make
森林木人|Forest-Tect. / 主持人
淡江大學建築系|森林木十人 / 兼任講師
曲墨建築師事務所 / 木構總監
 
從林業到木業、木業到建築產業,研習木構設計與實作。以「樹」作為自然建築材料,永續資源利用,善加併用傳統與實驗創新思維,獨創一套蒸氣彎曲木構造系統,實踐具結構性的大型曲木構件,並達到環保無害環境的創新木建構工法。
 
獲獎紀錄:
2020金點設計獎|空間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2020 iF Design Award | Top-Class 2020、2020 TID 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商業空間類《TID年度大獎》、2019台北國際設計獎-公共空間類|評審團推薦獎、2018澳洲DRIVEN x DESIGN / NOW Awards國際銀獎、2017英國WA Wood Awards - Finalist、2017英國TTJ Timber InnovationAward - Thesis Finalist


郭恩愷於英國AA Hooke Park森林校區研究以彎曲整棵樹作為建築木構件單元。

談起與森林樹木結緣的起因,郭恩愷表示,從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後,他陸續於台灣以及上海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了一段時間,期間萌生想出國深造的念頭,申請了多間世界排名前段班的學校,但在最後關頭卻總是敗在英文這關。在上海工作時,似乎也逐漸淡忘自己想出國念書的想法,直到某個週末早晨,他偶然看到一張木頭被架在機器上,準備製成材料的照片,熱愛動手做的郭恩愷,被這張由木板、機器、雙手所構成的畫面深深吸引,於是便去了解照片的出處,發現是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簡稱AA School)在英國Hooke Park的森林校區,這是個以研究木構造為基底的「Design & Make」設計與實作研究所,需要住在森林16個月,可親手操作樹木並構建建築語彙。因為這個畫面,燃起了他想去AA School就讀的慾望,於是便毅然決然裸辭上海薪資優渥的工作,回台準備雅思,這段過程很煎熬,孤獨地苦讀一年半的英文,經歷了13次考試後,終於達到AA School所需的入學成績,郭恩愷說,十分感謝堅持下去的自己,讓他得以帶著激動的情緒和堅強的意志力前往AA School進修建築碩士,因而開啟了他與森林樹木密不可分的情誼。
 

從森林中獲得的養分
進入AA Hooke Park森林校區,並在那生活的500個日子,是郭恩愷身心靈最無敵珍貴及無價的美麗養分,誠如他所說:「那片森林教我的事是,感受樹、感謝樹、用手思考建築。」在英國時,他專注於研究「蒸氣曲木」,這是一種透過蒸氣高溫軟化木頭,再經由形塑手法改變木頭形態的技法,常運用於小型家具、運動用品等,郭恩愷思考的是,蒸氣曲木有沒有可能突破尺度問題,以建築尺度的方式呈現?有鑑於森林校區是一個自給自足、永續循環的校園,學校有自己的人工森林,為了讓底層生態鏈健康發展,森林需要定期疏伐,以利陽光照射入林內,而疏伐下來的樹木,則成為學生的實驗材料。學生在畢業前需要利用樹木實際蓋出一棟留在校園內的設施,郭恩愷與組員活用自身所研習的曲木技術,為原本置於戶外承受風吹日曬雨淋的製材機搭建了棚子,表達對機具的感謝之情。


利用所學的蒸氣曲木技術為製材機搭建棚子。(攝影」Valerie Bennett)

2017年,郭恩愷從AA School畢業並返回台灣,與大學志同道合的同學黃昱豪建築師共組事務所,曲墨之「曲」,取自郭恩愷對蒸氣曲木的專業;曲墨之「墨」,則代表黃昱豪對於筆墨書畫建築之專精,兩人的首要目標即為當年北美館所舉辦的「X-site計畫」競圖,因著郭恩愷在英國與森林所建立的深厚情緣,他們希望可以透過取材於台灣的森林木,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林木業。

郭恩愷回憶道,2017年不僅對他而言是個很驚奇的年份,更是台灣國產材的發展元年,他很幸運的在剛回國之際,參與林務局所舉辦森林見學活動,前往台灣的森林參觀了解,在這場活動中,他認識了事業上的貴人-正昌製材廠的梁國興先生(小梁老闆),正昌製材廠跟林務局租國有地造林,砍伐下來的經濟國產林木則送進製材廠加工成材料,是台灣唯一一家林業與木業共存的民間單位。郭恩愷主動向小梁老闆攀談,分享自己在英國的所學,以及希望利用國產材製造曲木建築的想望;小梁老闆也驚訝於木材所產生的多變可能性,便慷慨的贊助他4棵森林木-柳杉,這對當時才剛學成歸國、經濟條件不甚充裕的郭恩愷而言,是非常及時且龐大的支持,也開啟了他跟台灣森林木的緣分。


 2017年學成回國後,參加林務局的森林見學活動,開啟了與台灣林木業的緣分。

雖然當年的X-site計畫未能奪得最終大獎,但初試啼聲的郭恩愷,也逐漸嶄露頭角,進而接到第一個委託案:中興工廠re_Gartory的公共街道家具與裝置;同時,也前往淡江大學建築系任教,他致力於牽起產、官、學的連結,在林務局和正昌製材廠的支援下,成立「森林木十人」團隊,帶領10位大四學生進駐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半個月,實際認識台灣林木業,並以柳杉疏伐木為材料,為山林「繁殖」出新的木構建築。


在台灣的首個委託案「在城市街角彎了兩棵森林樹,請進、請坐」。「樹繞凳」 與「樹繞桌」的空間裝置,賦予過路人一份更美好的街景風貌。

「取之於森林,用之於森林」是郭恩愷的初衷,「脊森」與「浮森」即為首屆團隊所誕生的兩個作品:脊森是被林相圍繞的涼亭,而浮森則為觀景樹台,能深入了解造林歷史,郭恩愷說,團隊製作的木構建築有其社會責任,需對遊客的安全負責,很感謝學生願意與他一同為台灣的山林盡棉薄之力,共創木構建築更多的發展性;這兩個作品完成的同時,正好是林務局一年一度於東眼山舉辦的「回森林家」市集盛會,邀請賓客於森林中享用餐敘,郭恩愷於會中認識了郭庭瑋(Wes)主廚,也就是「窩流餘燼|EMBERS曲木吧台空間」的業主。森林,給予了他一連串的際遇,冥冥之中為他指引發展方向,也拉起了與他人之間的連結關係,而這些關係,亦持續擴散中;如同他剛完成的南港瓶蓋工廠新作,業主也是因為偶然到訪EMBERS餐廳用餐,親眼見證窩流餘燼予人的張力和情緒,遂邀請郭恩愷加入創作團隊。


2019年森林木十人所完成的作品「脊森」,位於海拔980公尺的登山自導式步道的路徑上,為登山客構築一座亭下休憩喘息空間,感受與這片森林同步呼吸的動與靜。


 
2019年森林木十人的另一件作品「浮森」,浮空夾在森林4棵柳杉上的觀景樹廊,提供遊客登上廊台居高遠眺瞭望。

台灣林木業面臨之困境與突破
「先天條件的困難」,是台灣林木業遇到的最大難題。這些經濟林需要較寒冷的氣候環境才有利於生長,在緯度較高的其他國家,經濟林在平地上就可種植,當需要疏伐時,也只需設定好數值,再利用怪手即可伐木、也能直接進行剝樹皮的動作;反觀台灣,則需要中高海拔的環境才有辦法種植經濟林,也因為地勢關係,無法倚賴怪手伐木,只能靠伐木師傅冒著生命危險人工疏伐,一個禮拜的產量可能僅相當於國外一小時的成果,也因此,台灣在林木業上的人力資源和成本耗損高,而導致雖然國土有一半被森林所覆蓋,國產材價格卻遠高於國外進口材。

另外,由於過往的禁伐歷史,許多人不清楚台灣山林分為天然林與經濟林,前者需要保護,後者則需定期播種和收割,才能使生態循環更為正向;而環保意識抬頭後,伐樹似乎與破壞環境劃上等號,造成台灣在推動國產材這部分窒礙難行,直到2017年林務局才開始改革林業,也因起步較晚,我們缺乏國產材在破壞性、耐受性等方面的參考數據,技術上也尚待有系統的成熟發展。不過,郭恩愷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產、官、學投入林木業,開始研究材料數據,甚至也有年輕新血加入伐木師傅的行列,這都是台灣山林的一大助力。


 EMBERS不僅是一間餐廳,對郭恩愷而言,是一段從台灣山脈的柳杉開始的故事。

窩流餘燼|EMBERS曲木吧台空間
郭恩愷與EMBERS主廚Wes結識於東眼山,了解他習慣利用整棵樹木操作結構性語彙,而Wes是位講求風土文化的料理人,他們對土地皆有著深厚的情感。郭恩愷認為,他以自身對針葉樹、製材的了解出發,再進行解構、再構築等動作,賦予它全新面貌與生命,就如同料理般,透過廚師對食材的認知和巧思,為饕客端出一道道令人驚奇又色香味俱全的菜色;視覺性和結構性是他在製作蒸氣曲木時特別重視的一環,窩流餘燼的奪目形態,使其成功躍入眾人眼中,彷如巢體的外觀,勾勒出人類築巢而聚的畫面,動態線性則宛若主廚烹飪時一氣呵成的流暢動作。

   

將整棵杉樹解構成直徑3公尺弧的蒸氣曲木構件。                  彎曲木構件以順流方向編成樹巢,並從空中流洩而下。

在製作窩流餘燼這個作品時,他親自至五峰鄉的林班挑選森林木,整棵樹木進行剖切後,再將每個樹條一一編號、蒸氣彎曲、處理表面,送到工地現場再逐一解構與拼裝;一棵樹需在森林裡成長25年至30年,才能變成供人使用的材料,因此,他抱持著物盡其用、不浪費的心情,將柳杉全幹使用,雖然被砍伐下來的樹木看似結束了生命,但透過雙手,郭恩愷在不同地方重新給予其全新的生命表情,他近乎偏執的在與樹木交流,有幸獲得TID Award年度大獎和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這兩項殊榮,對他而言是很大的肯定,也讓他更堅信,不論作品尺度的大小,只要用心,都有機會被看到。


蒸氣柳杉扇尾吊燈細節。

南港瓶蓋工廠-I棟Maker Space
郭恩愷剛完成位於南港瓶蓋工廠的作品,是他新成立的工作室《森林木人》的初試啼聲,親自用雙手全面利用台灣國產材「柳杉」,打造「Maker Space職人手創空間」,在這有歷史建築身分的酒瓶蓋工廠內,呈現林業、木業、maker職人產業的多面向。1樓入口大廳空間是作為接待和展示的複合區域,透過一棵森林木的開木儀式,成為入口意象;服務台是由柳杉末梢段整齊堆疊而成的檯面,兩座展示吊檯,則是柳杉主幹的製材切割而成;空間裡由柳杉製成的家具皆裝有大小不同的輪子,方便未來活動上的使用彈性,且未使用任何一支釘槍釘子,取而代之的是螺栓、螺絲固定與橘色繫緊帶紮綑實木,讓每件家具在未來能輕易拆解成實木原本的樣子,良善循環再利用的可能。

郭恩愷於近期完成的最新專案:南港瓶蓋工廠-I棟Maker Space。透過入口一棵森林木的開木儀式,呈現台灣林、木業、木作職人的共生關係。

找到永不放棄的志向並持續投入
針對日後欲嘗試的挑戰,郭恩愷提到,由於目前所完成的案子都屬於小尺度作品,緊接著下一個挑戰的案子,將有機會把台灣的國產材運用於建築語彙,但不論是什麼規模的委託案,他都期許自己能盡心盡力地將台灣林木業與產業端結合;也因為他既是設計者(Designer),也是施作者(Maker
),透過雙手,他思考木建築更多的發展可能,並於近期成立「森林木人」工作室,時刻提醒自己永不忘記與樹木為伍的初衷。最後,郭恩愷感性的說,執業過程所面臨的挑戰對他來說都不是辛苦,因為他做的是自己很執著且著迷的事情,也想鼓勵年輕設計者,「世界很大、台灣很小,但當你有滿滿熱誠專注做一件事,台灣能量可以很大」,當你找到願意一輩子義務反顧投入的事情,是種幸福。知名導演侯孝賢獲頒金馬獎終身成就獎時所言:「感動別人前先感動自己」,就如同郭恩愷的所作所為,他將山林帶給他的悸動注入全心全意完成的作品中,藉由自己的雙手,與大家述說屬於森林的精彩故事。


郭恩愷帶領淡江建築系學生組隊「森林木十人」,前往新竹縣橫山鄉的正昌製材廠產業見學,與小老闆梁國興先生合影。

資料及圖片提供」郭恩愷、台灣設計研究院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