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2021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線上展 跨越彊界 共同思考未來生活

2021年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Biennale Architettura 2021)在策展人Hashim Sarkis的策劃之下,於2021年5月22日順利揭開展覽序幕。6個成員國,包含愛沙尼亞共和國、瑞士、立陶宛、英國、芬蘭和盧森堡,攜手跨越地理限制,善用愛沙尼亞先進的科技技術,以數位平台的方式邀請各地設計師和民眾一同參與這場全球藝術盛會,訪客透過建築雙年展官網可以取得各個國家館的展覽與活動資訊。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官網,主頁每天都會更新國家館的線上串流。圖片:Biennale Pavilions

目前共有22國共同參與這場前所未有的線上建築雙年展活動,多數國家在開幕週選擇以線上或複合式活動的方式出席開幕典禮。這些國家館從2021年夏天至秋天,也將持續在網站分享演講及研討會內容,或提供線上導覽等服務。讓民眾能透過官網瀏覽活動日期,並點擊圖示記錄於個人行事曆。
 

透過網站可以觀賞國家館的線上活動。圖片:Biennale Pavilions

面對險峻的未來挑戰 我們該如何共同生活

自2019年起,全球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影響,各地產業與日常生活型態皆受到嚴重衝擊,這不禁讓我們開始省思人類過往的行為模式,更去思考未來該如何應對及改善。2021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呼應全球當前所面臨的困境,以「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 ?)為主題,深入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議題,攜手打造能維持環境平衡與未來發展的建築。



2021年5月至11月,每天皆安排不同國家館的線上活動行程,點擊右邊的行事曆小圖示,可以將喜歡的活動資訊存入個人行事曆。圖片:Biennale Pavilions

以下,是6個國家館的設計構思與作品成果。
(詳細資訊請至建築雙年展官網探索:https://www.biennalepavilions.com/

 

主頁下方提供22個主要國家館的資訊。圖片:Biennale Pavilions


愛沙尼亞館
《廣場!積極收縮Square! Positively shrinking》
 

愛沙尼亞館《廣場!積極收縮Square! Positively shrinking》圖片:©Samuele Cherubini

策劃主旨在於探討小城市在面臨人口減少的趨勢下,高品質空間對於此危機發揮的作用及未來發展。事實上,城市收縮的現象在歐洲屢見不鮮,而這是東歐自1989年發生後社會主義轉型之後的結果。自2000年起,愛沙尼亞就有人口顯著流失的問題,造成當地常見空置建築和棕地,同時存在大量低品質住宅、破舊建築和投資不足的環境問題。


愛沙尼亞館以影片的方式展示愛沙尼亞100建築計畫框架對城市收縮的干預過程與成果。圖片:©Samuele Cherubini


愛沙尼亞建築中心(The Eston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ECA)在此展覽中,正視都市收縮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及危害,並展示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透過拆除建築、採取積極的住房政策、修復歷史建築以及振興都市空間,以改善城市收縮的現象。
 

愛沙尼亞的城市地圖。

《廣場!積極收縮》主要以影片的方式呈現「偉大的公共空間」,展出愛沙尼亞100建築計畫框架對於城市收縮的干預成果,此計畫旨在2020年重現愛沙尼亞15座城鎮的中心和公共空間,目前特爾瓦(Tõrva)、帕爾瓦(Põlva)、瓦爾加(Valga)和拉普拉(Rapla)已於2018年完工;沃魯(Võru)和庫雷薩雷(Kuressaare)地區的廣場也於2019修復完成,而埃爾瓦(Elva)和拉克韋雷(Rakvere)的復興工程於2020年完成。


特爾瓦(Tõrva)。圖片:©Tiit Veermäe 

愛沙尼亞館呼應「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這項主題,以《廣場!積極收縮》呼籲空間品質對共同生活空間的重要性,愛沙尼亞館項目專員Raul Järg表示,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更加顯現人們除了需要面對面互動,更需要較好的空間質量以滿足這項需求。
 

拆除瓦爾加(Valga)的廢棄建築。圖片:©Anna Hints

策展人:Jiří Tintěra, Garri Raagmaa, Kalle Vellevoog, Martin Pedanik, Paulina Pähn
委員:Raul Järg(The Eston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參展者:Mari Rass, Ott Alver, Alvin Järving, Kaidi Põder, Helen Rebane, Egon Metusala, Kaie Kuldkepp, Liis Uustal, Vilve Enno, Gianfranco Franchi, Chiara Tesi, Rea Sepping; Siiri Vallner, Indrek Peil, Villem Tomiste; Häli-Ann Tooms, Mari-Liis Männik ; Ülle Maiste, Diana Taalfeld, Anne Saarniit, Roomet Helbre, Taavi Kuningas; Risto Parve, Kai Süda, Liisa Hirsch, Patrick Tubin McGinley; Anna Hints, Joosep Matjus, Ants Tammik, Tushar Prakash, Urmas Reisberg, Kairid Laks
 
瑞士館
《oræ-邊境體驗oræ – Experiences on the Border》

 

瑞士館《oræ-邊境體驗oræ – Experiences on the Border》圖片:KEYSTONE/ Gaëtan Bally © Mounir Ayoub, Vanessa Lacaille, Fabrice Aragno and Pierre Szczepski

瑞士館以《oræ-邊境體驗oræ – Experiences on the Border》為主題,鑽研關於瑞士邊境在政治和社會議題的現況,並為這些有常住人口領地(Inhabited Territory)建立一個新感知。瑞士藝術理事協會(Swiss Arts Council Pro Helvetia)委託來自日內瓦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共同研究瑞士邊境關於政治與空間的面向,以及其感性和社會層面的感知。


Oræ地圖。圖片:KEYSTONE/ Gaëtan Bally © Mounir Ayoub, Vanessa Lacaille, Fabrice Aragno and Pierre Szczepski

團隊於2019年年底展開首次的巡迴研究,他們在研究期間乘坐卡車造訪居住在瑞士和鄰近國家之間的居民,親自去體驗和了解當地人民的生活環境及現況,並以影片記錄全程活動。在此展覽中,團隊透過影片與模型的方式使觀眾能有彷彿置身在瑞士邊境的體驗,藉由模型訴說當地人所想像的居住環境和空間,帶來沉浸式的感官體驗。


瑞士館以模型表達邊境居民對於生活環境和空間的想像。圖片:KEYSTONE/ Gaëtan Bally © Mounir Ayoub, Vanessa Lacaille, Fabrice Aragno and Pierre Szczepski

這項計畫在整體籌備過程中,由於新冠肺炎突然改變人們對於邊境的感知,帶給團隊新的挑戰。為了因應疫情產生的限制,團隊與伯恩大學(University of Bern)合作,運用學生設計的行動論壇再次造訪邊境地區的人民,藉此來梳理邊境在疫情影響下的新感知。


瑞士館內展示的模型。圖片:La Biennale di Venezia, Photo: KEYSTONE/ Gaëtan Bally © Mounir Ayoub, Vanessa Lacaille, Fabrice Aragno and Pierre Szczepski

瑞士館的團隊確信邊境是21世紀的實驗室,這些地區富含複雜的社會和文化結構,需要深入去研究和觀察。而這項計畫將揭開這些區域在政治和理想的面向,並挑戰大眾對於邊境、限制和滲透性的普遍思考模式。


瑞士館內除了擺設模型,並放映瑞士館團隊實際造訪邊境的紀錄片,使參觀者能有身歷其境的體驗。圖片:La Biennale di Venezia, Photo: KEYSTONE/ Gaëtan Bally © Mounir Ayoub, Vanessa Lacaille, Fabrice Aragno and Pierre Szczepski


策展人:Fabrice Aragno, Mounir Ayoub, Vanessa Lacaille, Pierre Szczepski
委員:Madeleine Schuppli, Sandi Paucic,Rachele Giudici Legittimo (Swiss Arts Council Pro Helvetia)
 
立陶宛館
《立陶宛太空署The Lithuanian Space Agency》



立陶宛館《立陶宛太空署The Lithuanian Space Agency》的形象設計:以人體骨骼為基礎的字體。圖片:2021 ©Julijonas Urbonas and Studio Pointer*. Courtesy of the Lithuanian Space Agency 

立陶宛館坐落於流浪漢聖瑪利亞堂(Santa Maria dei Derelitti),展覽以《立陶宛太空署The Lithuanian Space Agency》為主題,設計結合引力建築和宇宙想像這兩項元素,策劃出一個虛構的外太空世界。立陶宛太空署由一家研究太空建築和重力建築的組織Julijonas Urbonas所創辦,此項計劃認為宇宙是根本的理想世界,其設計主旨著重於人們如何更加接近超自然,同時轉換人類對於外星人的觀點。


人類星球的數位模擬,2021。圖片:©Julijonas Urbonas and Studio Pointer*. Courtesy of the Lithuanian Space Agency

立陶宛館策展人Jan Boelen表示,想像危機是近期危機,而立陶宛太空署提供我們能夠共同協調和夢想的框架,帶來可能的新太空時代,使人類脫離國際和商業掌權的空間,將主導權歸於人們。


立陶宛太空署展內設置的人類星球設備。圖片:Darius Petrulaitis © Courtesy of the Lithuanian Space Agency 

立陶宛館藉由此項計畫對社會政治帶給人類星球的影響提出質疑,並探討當人們脫開地球的種種框架,而純粹地成為這個新外太空架構的基石,地球原有的文化和倫理觀念對我們來說又是什麼樣的存在?展場中央設置了人類星球設備,這是一台三維掃描儀(3D scanner),可以將參觀者以動畫模擬的型態掃描進太空,當愈多民眾參與,掃描儀就能形成一個新星球。


立陶宛館參展者Julijonas Urbonas親自導覽館內展示的設備。2021, 威尼斯。圖片:Aistė Valiūtė & Daumantas Plechavičius 

策展人:Jan Boelen
委員:Julija Reklaitė
參展者:Julijonas Urbonas
 
英國館
《私人愉悅園The Garden of Privatised Delights》



英國館《私人愉悅園The Garden of Privatised Delights》圖片:©John Riddy 

英國館透過《私人愉悅園The Garden of Privatised Delights》針對英國存在私有公共空間(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這項議題提出新思考, 並挑戰私人與公共空間的兩極性,提出能夠共同改善公共空間在使用、可接近性和所有權的問題。


英國館的路線導覽圖。圖片:Cristiano Corte ©British Council

此項計劃的靈感源自荷蘭畫家耶羅尼米斯·波希(Jheronimus Bosch)的三聯畫—《人間樂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畫中的人間位在天堂與地獄之間,而英國館策展人以此為概念,暗示私有公共空間處在兩個極端之間:英國18世紀存在圈地法案(Enclosures Act)前,公共土地
烏托邦,和完全私有化的反烏托邦。


英國館入口。圖片:Cristiano Corte ©British Council 

設計團隊將英國館內的房間規劃成7個私人公共空間,透過一串聯的空間體驗,讓參觀者彷彿置身在典型的英國城市,啟發人們積極參與並思考如何改善公共空間的設計,使空間具有包容性和理解性,打造能受惠廣大市民的空間。


愉悅園。圖片:Cristiano Corte ©British Council

館場內模擬英國熟悉的公共空間,包括青年活動中心、商業街區和當地酒吧,這些空間平時並列於無法進入的私人花園廣場周圍。前述項目皆列入此項計劃的重編和振興範圍,並採取自上而下方法(bottom-up approach)探討土地所有權和面部識別數據的議題,而位在展館地下室的私人廁所則凸顯了基本公共服務的問題。


位在地下室的廁所。圖片:Cristiano Corte ©British Council 

策展人:Manijeh Verghese, Madeleine Kessle (Unscene Architectur)
委員:Sevra Davis(Director of Architecture at the British Council)
參展者:Unscene Architectur, The Decorators; Built Works; Studio Polpo; Public Works; vPPR
 
芬蘭館
《新標準New Standards》



芬蘭館《新標準New Standards》圖片:©_ugo_carmeni_2021 

芬蘭館透過《新標準New Standards》講述芬蘭Puutalo Oy(Timber Houses Ltd.)的故事,展示1940年至1950年中期的預鑄建築(Prefabricated building)歷史和發展。


芬蘭館展場內部擺設Puutalo Oy的照片,訴說標準化住房在芬蘭的演進史與貢獻。圖片:©_ugo_carmeni_2021

Puutalo Oy是一間由21 家芬蘭木材製造商成立於1940年的工業產業, 旨在應對冬季戰爭後產生的卡累利阿(Karelian)難民危機,為解決大量人口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問題,芬蘭各地的建築師和工業家共同開創量產住房設計模式,透過工廠建房有效地解決戰後的住房危機。而這項建築新標準不僅使芬蘭建築業推向現代化,而Puutalo Oy也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預鑄木造建築製造商之一。


位在芬蘭赫爾辛基(Helsinki)的典型Puutalo 住房。圖片:Juuso Westerlund 

展館擺放特別委託著名攝影師Juuso Westerlund為Puutalo房屋拍攝的新照片,印證這些房屋對於戰後各地生活水平的貢獻,和現今的居住狀況與蛻變。芬蘭館委員Katarina Siltavuori表示,組合屋是建築師們非常感興趣的領域,這項建造模式可以幫助他們達到快速且經濟建房的效果,同時不會失去住房質量或造成環境危害。而芬蘭的標準化住房設計除了為設計和生活質量設定新標準,也證明此項建造模式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


1940年代,位在Nekala芬蘭的Puutalo住房。圖片:ELKA Archive 

策展人:Laura Berger, Philip Tidwell, Kristo Vesikansa
委員:Katarina Siltavuori(Archinfo Finland)
參展者:Juuso Westerlund, The Central Archives for Finnish Business Records (ELKA), Museum of Finnish Architecture (MFA)
 
盧森堡館
《盧森堡之家Home for Luxembourg》



第17屆建築雙年展的盧森堡館是第二次舉辦在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 - Sale d'Armi)圖片:©LUCA_holicstudio 

人類世(Anthropocene)的首次大流行—新冠肺炎嚴重打擊人們十幾年來倡導的可持續性概念,使群體的生活型態、社交距離以及消費行為都必須歷經戲劇性的轉變。然而,這也凸顯了建築與土地、城市與農村、室內與室外、家庭與工作、建築環境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盧森堡館內展示模組化住房的結構,每個組件皆為細薄的木板:基本52平方公尺的配置尺寸為3.9 x 14.4公尺,住房有3面裝設玻璃幕牆,而後牆集成了儲藏室、廚房和較小的開孔。圖片:©LUCA_holicstudio

盧森堡館呼應「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這項主題,LUCA盧森堡建築中心(LUCA Luxembourg Center for Architecture)邀請建築師Sara Noel Costa De Araujo探索模組化生活的概念,而SNDCA工作室(Studio SNCDA)將盧森堡多個空置建築用地使用的模組化住房設計帶入展館策劃,使國際展覽與盧森堡能共同關注住房危機的問題。


模組化住房的空間雖不大,室內的基本配備卻一應俱全。此項設計可以根據地塊規模部署若干個單位住房。圖片:©LUCA_holicstudio

歐洲多數城市的住宅負擔能力指數特別高,表示多數當地人民無法負擔得起住房價格。盧森堡之家正視住房法規、建築和城市品質、生活方式和生活水準、經濟、房地產邏輯和政府等方面,藉由建築設計將理論化為行動,實際採取方法濃縮這些多元面向,並刺激人民、當局和其他利害關係人回應這項議題。


住房內部為開放式空間,僅藉由廁所區隔空間。廁所裝設2個窗簾:1個環繞著床,另一個則隱藏了廚房檯面。圖片:©LUCA_holicstudio  

SNDCA工作室所設計的模組化住房仔細拿捏小空間與設備齊全之間的平衡,運用較為細薄的模組在園地上打造可以容納各式家庭型態的別墅,此模組化住房無需深厚的地基,內部空間的基本配置也應有盡有。LUCA盧森堡建築中心希望透過這項計畫讓建築師們擁有發聲的機會,即使他們在城市建築發展的作用受到土地私有化和大型房地產開發商的經濟實力而減弱,建築師仍有促使社會大眾思考和討論的特權,對未來提出願景。
 
策展人:LUCA Luxembourg Center for Architecture
委員:Ministry of Culture
參展者:Studio SNCDA, Koenraad Dedobbeleer, Sara Noel Costa De Araujo, Ester Goris, Arnaud Hendrickx
 

圖片提供與版權」Biennale Pavilions, The Eston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Swiss Arts Council Pro Helvetia, The Lithuanian Space Agency, British Council Arts, Archinfo Finland, LUCA Luxembourg Center for Architecture
撰文」紀奕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