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柏林KaDeWe百貨

法國巴黎的老佛爺百貨(Galeries Lafayette)、英國倫敦的Selfridges百貨、義大利米蘭的La Rinascente百貨,這些歐洲早期便創立的百貨公司,一直是各國零售業的重要支柱,而位於德國柏林西部主要購物區域陶恩齊恩大街(Tauentzienstraße)上的Kaufhaus des Westens(KaDeWe)百貨也是屬於歐洲傳統城市的知名百貨之一。


KaDeWe百貨坐落在柏林西部的主要購物區域陶恩齊恩大街(Tauentzienstraße)上。Photograph by Marco Cappelletti, Courtesy of OMA. 

項目簡介
業主」KaDeWe Group
總體規劃」OMA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Ellen van Loon、Rem Koolhaas
項目建築師」Natalie Konopelski 總建築面積」90,000 平方公尺


1907年開業的KaDeWe百貨,曾在二戰時遭到破壞,直到1950年代重生後,被視為德國戰後重建和經濟成功的象徵,有人說KaDeWe百貨的演變如同德國現代歷史的縮影。KaDeWe百貨光是銷售區域面積就超過6萬平方公尺,不僅是德國最大的百貨公司,也是歐洲僅次於倫敦Harrods百貨的第二大百貨公司。


歷史悠久的KaDeWe百貨此次的改造將重新定義百貨公司的模式與定位。Photograph by Marco Cappelletti, Courtesy of OMA. 

20世紀後期,全球經濟結構的快速轉變和數位革命,讓KaDeWe百貨早期樹立的消費模式已不符合潮流趨勢,因此,KaDeWe百貨決定重新定義百貨公司、顧客、城市及環境之間的模式與關係。


陶恩齊恩大街(Tauentzienstraße)與Passauer Straße的轉角處,設立一新的兩層樓高的商店櫥窗,作為數位展示。Photograph by Marco Cappelletti, Courtesy of OMA. 

KaDeWe百貨將此次的轉型工程交由荷蘭知名的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負責,翻新工程自2016年開始進行,項目總體規劃由Ellen van Loon和Rem Koolhaas負責領導,而Natalie Konopelski則是項目建築師。


Ellen van Loon. OMA / Frans Strous 

Ellen van Loon表示,此次KaDeWe百貨的改造旨在重新定義零售空間、顧客和城市環境之間的關係,然而,電子商務的蓬勃,正在重新塑造人們面對面購物的模式,該項目需要重新詮釋類型學中百年來不曾改變過的一個基本元素。


每個象限的「留白」空間透過木質的電動手扶梯構成。Photograph by Marco Cappelletti, Courtesy of OMA. 

OMA將數學中「象限」的概念套用在這次的項目中。將KaDeWe百貨劃分成四個象限,每個象限都有不同的建築和商業氛圍,針對不同客群分為:經典、實驗、年輕與一般大眾;原本龐大的建築量體,透過分割的手法,讓人流與動線更為暢通並易於到達目的地,而這個構思也解決了傳統百貨公司遇到的挑戰以及消費者行為轉變所帶來的問題。


象限概念圖。Image courtesy OMA 


象限模型圖。Image courtesy OMA 


每個象限除了面臨不同的街道入口,各個區域皆圍繞著既是中庭又是主要垂直動線的「留白」空間規劃,「留白」空間都是經過特別規劃,希望在一家百貨公司內即能產生四種空間體驗和四種高效的組織模式。而象限之間則透過十字形結構,不僅規範了各個空間的用途、作為區域之間的過渡,同時連結了品牌與空間策劃之間的關係。


既是中庭又是主要垂直動線的「留白」空間。Photograph by Marco Cappelletti, Courtesy of OMA. 


藉由「留白」,產生四種空間體驗和四種高效的組織模式。Photograph by Marco Cappelletti, Courtesy of OMA. 


KaDeWe百貨正門上方原本的拱形屋頂則改為從現有建築輪廓延伸出來的簡潔玻璃體量。從最後一個電動手扶梯穿過其中一個「留白」空間即可到達此處,顧客可以在這裡欣賞到柏林的廣闊景色,作為購物旅程的終點。新的屋頂配置,也讓百貨可以在多餘的空間中規劃露天庭院,為戶外活動與展演提供了新的場地。


象限之間透過十字形結構連結。Photograph by Marco Cappelletti, Courtesy of OMA. 


KaDeWe百貨正門上方的屋頂可以欣賞柏林的廣闊景色。Photograph by Marco Cappelletti, Courtesy of OMA. 


資料、圖片提供與版權」OMA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
編輯」歐陽青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