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菸.葉.廠—複薰的金黃記憶

屏東菸葉廠設立於1936年,原名為「屏東支局菸草再乾燥場」,一直到2002年關廠前,工廠負責菸葉耕作技術的指導與收購,以及收購後的複薰加工貯存,見證臺灣的工業發展。2010年,屏東縣政府將其進行修復再利用工程,在工業遺產保存理念下,2022年菸葉廠以「屏菸1936文化基地」正式對外開放。


在工業遺產保存理念下,2022年菸葉廠以「屏菸1936文化基地」正式對外開放。

「屏東的菸葉廠,不只是屏東獨特的產業與文化資產,更是人類文明重要的一頁。」

有別於青島菸草博物館、日本菸草與鹽博物館等亞洲的菸草博物館,菸葉廠首檔常設展不以「菸草」為主題,而是將原有相關歷史調研報告為內容規劃及展示設計的基礎,透過空間設計、多媒體影像、五感體驗及燈光設計,帶領觀眾感受具故事性的工業空間氛圍。


透過空間設計、多媒體影像、五感體驗及燈光設計,帶領觀眾感受具故事性的工業空間氛圍。

將屏東菸葉廠定調為亞洲首座「菸葉主題展示館」,並以「菸.葉.廠-複薰的金黃記憶」作為展覽名稱。在全廠區各主題展示館中,引導觀眾走入工業遺址現場,感受職人穿梭機具與菸葉之間的記憶,沉浸在不同展區及大型機具中,開啟觀眾對菸葉的興趣,認識昔日從業人員的故事與產業歷史。


屏東菸葉館入口。Studio Millspace提供

主題展區一:菸葉實驗室


菸葉實驗室。宜東文化提供


正式參觀工廠遺址前,先帶領觀眾從「屏東菸葉種」認識「菸」。菸草植株在屏東得天獨厚的沃土上,從播種、採摘到加工,製程蘊含了地域風土、耆老智慧,以及無數勞動者汗水揮灑的辛勤結晶。


菸葉實驗室。宜東文化提供

而「耕作筆記」聚焦菸葉被各式加工機具濕潤、切尖、除骨、複薰、包裝等所有繁複的流程,見證台灣此一獨特產業與文化的精髓。讓觀眾成為菸葉觀察家,動手把知識集合成冊,製作專屬的耕作筆記!


菸葉實驗室。Studio Millspace提供


耕作筆記。宜東文化提供

主題展區二:除骨加工區

當觀眾對「菸葉」已有初步的認識後,將從靜態的展區移步至結合光雕投影的「除骨加工區」。位於入口的「真空溼潤機」,是菸葉送進廠房的第一道工序,利用機身造型結合90秒光雕動畫投影,帶領觀眾回到過去菸葉廠的熱鬧景象。接著進入「切尖機」,在長長的檯面上,以排葉、切尖兩支投影動畫輪播,重演舊時在這個場域所進行的切尖過程。


除骨機區。宜東文化提供

為了讓觀眾更身歷其境,在最後的除骨機設置了長達3分多鐘的光雕投影秀,將菸葉歷經的12道除骨程序轉化為創作素材,透過LED與環繞音樂展現。以風選機(風)、分離機(碎)、除骨機(除)、震盪機(震)四個機械延伸意象。


除骨機區。NL Interactivew提供

從藍白光點搭配弦樂合奏與流動樣貌的琶音電子聲,表現「風」流動的視聽感受。緊接的快速竄流的冷色光,機械聲響與極短的電子聲響編排於,將「除」的震撼傳遞至觀眾。樂聲一轉,機具上明確的光影閃爍表達菸葉分離「碎」裂的轉化。最後,冷暖交替的色調表現機具強力運轉及菸葉在機具內部循環「震」跳的靈魂。


除骨機區。NL Interactivew提供


主題展區三:職人匠心



職人匠心。宜東文化提供

菸葉生產從耕作許可、種子分送開始,需要菸農、菸葉廠農務課輔導員,把控著菸葉品質的好壞,並歷經菸田、菸樓、輔導區、買菸場等不同場域轉換,最後才能送往菸葉廠進行複薰加工。菸葉廠內的工務課、物料課,則掌握著除骨及複薰作業製程、機具維護,以及後續倉儲管理與運輸。


職人匠心。宜東文化提供

每個階段的轉換,都匯聚著職人的專業知識,而職人對於菸葉生產的全心投入,也讓屏東的菸葉生產更加金黃閃耀。


職人匠心。Studio Millspace提供


主題展區四:複薰加工區



工作貓道。宜東文化提供

館內的山形窗景是鋼架構成的椼架與玻璃纖維波浪板結合的山型牆。原先是一層樓建築的菸葉複薰加工區,在 1977年為因應包裝機的高度需求,在原有建築上進行屋頂改建,以鋼筋混凝土及力霸鋼架挑高空間,堅固的構造、等距的柱列形式及高低窗的設置,型塑了此一獨特空間。


山牆。宜東文化提供

屏東縣政府透過扎實研究、嚴謹考證,結合古今科技、跨域知識,為屏菸1936文化基地這個曾經廢棄的廠房賦予了新的生命,未來將持續透過多元展示及活動,打造品牌化的屏東縣博物館,創造屏東的文化魅力。


菸葉包裝機。宜東文化提供

菸.葉.廠—複薰的金黃記憶展覽資訊
時間」2022年2月25日起
地點」屏菸1936文化基地屏東菸葉館(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資料及圖片提供」宜東文化、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編輯」歐陽青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