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沁弦國際設計林靖祐:以人為本的完美學 光環境獎決選作品專訪(一)

由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台灣光環境獎」邁入第2屆,於7月截止報名,並於8月公布10件複選入圍作品,再於其中評選出3件作品入圍決選,最終將於11月底舉行頒獎典禮,公布得獎名單。本次決選作品遍布北、中、南,功能面向廣泛,且涵括室內外光環境之營造,室內雜誌於頒獎典禮前,專訪3件決選入圍作品照明設計師,分享其設計理念,並談談他們對於台灣光環境現況的看法。
 
 

《光間──流動的靜謐 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空間重塑》

提到美術館,許多人會聯想到的便是黑暗、安靜,而略帶點沉寂的空間,光束聚焦於牆面畫作上,或者自上而下投射雕像,高對比的光與陰影,其實並不利於欣賞藝術整體之美。

高雄市立美術館於2017年轉型行政法人後,期待展覽內容自傳統殿堂型藝術更加拓展,邁向當代性新型態美術館,為滿足展覽內容多元需求,空間的改造勢在必行。自104、105兩間最大的複合式展間始,由禾磊建築提出「光間」概念,並邀請沁弦設計參與照明設計。

 

林靖祐設計師提到,「光」在展覽空間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除了營造整體氛圍外,亦需襯托展覽作品的最佳狀態, 此作以多迴路分段調控的「光膜」系統作為主軸,輔以空間設計,清楚界定不均質的自然日照與可控的人造光,使展品不會受到天候影響並能擁有均勻灑落的頂光。

不同於傳統聚光燈的「黑盒子」展覽型式,柔和的環境光除了提供空間中的基礎光照,更使「人」成為空間中「存在」的一部分,同時也使高美館成為國內公立美術館中首個採用科技光膜系統打造的新型態展覽空間,賦予觀者新的美術館體驗,進而與展覽產生不同互動與情感交流。
 
除了以天花光膜營造環境光外,亦輔以可單點調控的軌道燈作重點照明,使空間更適於配合各展覽主題及展品差異,且兩者皆可以 無線 wifi 調整不同亮度,方便展覽照明因應內容彈性呈現,並避免因空間尺度過大導致不利施作的問題。




設計師認為,當代的美術館應該提供簡單而純粹的空間,但保留無限可能性。美術館空間的主角為展品及觀眾,空間僅作為舞台,提供各藝術家與策展團隊恣意發揮,他舉例,自展間完成後的展覽,策展人不約而同地選擇將兩展間以一明一暗的方式配置,使展覽內容具有更多變化。

林靖祐分享,良好的光環境並非精雕細琢,而是以人為本,使空間中的人感到舒適,然而目前台灣公共空間普遍有過亮、 眩光、色溫不均等的問題,因此如何喚起大眾對於光環境的敏感度及要求,便成為重要且首要的任務,同時他也期待此次「光間」帶領高美館自殿堂走向融入式展覽體驗空間的改造,能為台灣大型藝術展覽空間光環境提供新的思考。

 

資料及圖片提供」沁弦國際設計、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攝影」趙宇晨
採訪」林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