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變遷,教育觀念在時間的洗禮下,學習方式愈趨多元,教育不再只發生在日常課堂,更是能從校園各處挖掘出具不同面貌的學習樣貌。為此,教育部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推出「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協助全國學校透過徵選實踐校園美學,開創全新的教育思維與解決辦法,自108年啟動至今,已樹立75所示範學校。
宜蘭高商國樂教室改造後:圓形拱門先將視線聚焦,結合演奏區內上方的燈軸與吸音板,讓空間焦點更加明確。
經過徵選後,今年選出共20所合作學校及18組設計團隊,並於近期舉辦成果分享會。本次優化領域多元,諸如理化、韻律、天文、家政、音樂等各類主題教室,亦改造動物園地以及桃花心木生態場域等「無牆教室」,鼓勵孩子們實際進入學習現場進行探索。特別的是,今年首度將公共場域納入改造範圍,如資源垃圾集中場、體育器材室、戶外遊具等,其中「技術型高中」更是首次入選,包含宜蘭高商的國樂教室、新北高工模具科大樓川堂及員林農工指標系統。
改造公共區域的首次挑戰
若提到校園場景,或許都會優先聯想到教室、操場、教師辦公室等場域,但器材室、健康中心、圖書館等僅具單一用途的機能空間,卻是平日師生頻繁使用卻容易被忽略的角落。
高雄市光武國小
改造前:資源及垃圾集中場臨近校門,旁邊緊鄰市府新建的公有停車場,老舊的臨時搭建物相形之下,格外突兀。
本次改造對象中的高雄市光武國小,其資源垃圾集中場為舊式磚造鐵皮的臨時建物,過去環境昏暗老舊,缺乏通風與收納,所處位置更是造成學校門面觀感不佳。
改造後:增加夜間照明,讓即使是資源及垃圾集中場,也能成為美化校園環境的一個風景。
改造團隊「暁房子創意設計」大膽打破制式的封閉隔間,改用霧面小圓浪板及金屬圍籬網等材料,組構成輕巧通透的波浪牆序列,林立在多樣化植栽點綴的地景緩坡上,透過地面及牆面的變化,編排出完善、清晰的機能分區與動線。藉翻轉對垃圾場的刻板印象,將空間轉化成明亮、清新的軟性質地,展示教育與生活互動的全新層次。
高雄港都文府國小
改造前:使用頻率高,卻因收納空間不足,使得環境看起來雜亂。
高雄港都文府國小的體育器材室使用頻率極高,然而其空間卻缺乏規劃,造成器材借還、取用的不便,於是改造團隊「有禮設計」在牆面設置沖孔板,運用其通透性形塑方便快速識別球類的視野。
改造後:預留空間,以明亮色彩提高室內採光視野。
另外,經過考量團隊為預留空間,彈性配置移動式矮櫃,不僅可以輕鬆取放,更可依照課程需求調整位置。整體利用高明度色彩線條與大量的自然光流動,創造運動賽道般的視覺意象,打造兼具實用與美感的「體育實驗場」。
無牆教室 打開場域視野
「學美.美學計畫」繼去年改造雞舍園地後,今年再次挑戰生命教育現場,期望不只著眼於動植物的生活與觀察場域,更著重在創造人與生命互動的對話關係。
南投縣中峰國小
改造前。
經歷過921震災、堅毅矗立於南投縣中峰國小的桃花心木老樹,是全校的精神支柱。其中由三棵桃花心木環繞而構築成的戶外平台,在植物與昆蟲的共生下,展現其豐富多樣的生態景觀,逐漸成為隨四季變化的無牆教室。然而在長年的風吹雨淋下,木作平台的損壞愈趨嚴重,因此改造團隊「參木辛所」與工藝師合作,以有機形式塑造鋼構錯層平台,用編織攀網取代傳統樓梯,高低參差的地景通道和樹屋,讓學習不再只限於水平範圍,而是從不同角度親近大樹,創造饒富驚喜的多元探索。
改造後:以親近自然的攀爬網及擴張網方式,建構以這三棵桃花心木為主角的生態地景藝術。
為特殊教育班打造彈性空間
每間學校皆有設置的特殊教育班,是此次改造計畫的一大亮點,為將其需求與教育相互融合,藉由思考各校自辦資源班的環境,進行回應與調整。
高雄市四維國小
特教教室改造後。
高雄市四維國小此次攜手「氛圍設計」,改造校內三間不分類資源班,重新規劃布局並劃分為公共、彈性與開放空間,老師可依課程內容、人數等不同條件選擇教學地點。同時團隊規劃系統性收納櫃、教學推車及專屬移動式家具,為教學場域增加彈性的收納空間,以及建構出環境嶄新的可能性,打造滿足師生需求的特教教室。
本屆推出「OPEN SCHOOL走進.學美」展覽,展出從110至111年之間41所學校及28組設計團隊,所共同完成的改造成果,期待創造更加完善且具美感的學習環境。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