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全仕事:隈研吾的建築人生

享譽國際的建築大師隈研吾說道:「建築是信用的產物,倘若不一塊一塊細心堆築名為信用的磚頭,就不會有人請我打造建築,無法一蹴可幾或越級而上。所以建築師必須有著長跑選手般的體力、跑法、意志力,才能咬緊牙關,持續創造出好的作品、讓人喜悅的建築。」  
   

書封:《仕事:隈研吾的建築人生〔臺灣版限定附「作者的話&簽名印刷扉頁」〕 》

隈研吾從不拘泥於作品的大或小,在他眼中,建築物的大小都是構築成日常風景再重要不過的存在,他的作品呈現中沒有框架,更極力打造貼近人心,融入背景的建築,兼具獨創與尊重自然的特質。

隈研吾,1954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他之所以選擇就讀建築是因為,1964年東京奧運時,他看了丹下健三設計的國立代代木競技場後,深受震撼,立志成為建築師。在大學期間師從原廣司和内田祥哉,研究所時期横越了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調查聚落,對聚落的美與力量產生了興趣。

1990年,隈研吾創立了隈研吾建築師事務所。其作品擅長結合天然素材與景觀、構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結構;融合傳統、自然與現代風味的設計,也被稱為「負建築」、「隈研吾流」等。隈研吾不僅曾榮獲多國建築獎,其創作更遍及世界各地,他秉持著融合當地環境和文化的信念,創造出屬於當地獨一無二的建築作品。


 "希望能讓臺灣的讀者們知道,不管是大型建築、都市計畫,還是小案子,對我來說都很有趣,都是相關聯的。"–隈研吾  

此書不僅記錄了隈研吾對建築的想法,同時也是他完成工作後的自我省思,更是他重新梳理截至今日職人生涯的回首。曾經年少,衝撞體制創造實驗性極強的作品,到如今更關懷人與人之間、自然與永續的未來。書中徹底解析隈研吾55件代表作品,讓讀者完整了解大師心中的美學世界。

隈研吾身為一名國際建築師,他不願意就這樣成為「社會人士」,在混亂充滿對立的新世界,保持挑戰精神,開始奔跑。這是一本坦承無私的分享,也是一位大師回望30年工作軌跡,對建築及人生的叩問。
 


精彩內容搶先看

從冷戰建築到美中對立建築 ─ ─ ─

稍微用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綜觀這個現象,就能掌握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全世界的建築受到中國牽引的樣子。

建築的設計雖然看起來是自由獨立的世界,但其實深受全球情勢影響。我在東大的退休系列講座,曾邀紐約MoMA 的策展人巴里.伯格多爾(Barry Bergdoll)對談,他提及戰後日本與美國的複雜關係,推進了日本的戰後現代主義建築。

根據他的說法,因美蘇在戰後處於冷戰,美國必須盡快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對手日本和解,一同對抗蘇聯。

被利用來當作和解的道具的,正是日本的現代主義建築。身為美國政治、經濟核心的洛克斐勒家族(Rockefeller),利用其創立的文化宣傳裝置MoMA,大力宣揚日本傳統建築的基礎,是與現代主義相通的工程美學。建築師安東尼.雷蒙德曾為帝國飯店新建案前來日本,在戰後的日本相當活躍,依據美國國家文書暨檔案總署(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NARA)公開的資料顯示,雷蒙德隸屬陸軍情報機關,參與制定了美軍使用凝固汽油彈空襲的計畫,受他指名的弟子吉村順三,在MoMA 的中庭設計書院造[1]的木造建築《松風莊》(一九五四),最大限度被利用來宣傳日本與美國的和解。

兩個國家最終在共享「由工程主導的友人」的神話下,連成一氣開始對抗蘇聯。訣別時宛如悲劇的兩國,藉由建築這種淺顯易懂的具體媒介達成和解,開始並肩作戰。以建築工程學為主題,透過稱頌日本建築,日本的戰後現代主義建築,在世界的現代主義建築之中,獲取了特別的地位。

丹下健三的代代木競技場是日美和解的象徵,採用了特殊的工程學—懸掛結構,因此應該將其視為戰後冷戰結構的象徵。丹下健三不僅使代代木競技場成為高度經濟成長的象徵,還將以工程學為媒介的戰後日美共同作戰關係,精彩地轉譯為建築。

果真如此的話,蘇聯解體後的後冷戰時期,世界局勢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影響建築設計?在蘇聯解體、中國崛起後,處於美中的緊張關係下,世界開始變動。在這樣的角力之中,美中開始競爭如何獲取日本的支持。中國同樣必須轉向親日,擺脫為獲得國內共識的反日運動。

對照這樣新的國際關係,就能掌握我的竹之家所處的位置。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比其他人更早注意到,亞洲是冷戰後的建築界最重要的主題。他陪伴日本走過八〇年代,泡沫經濟狂奔的時期,直覺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設計將由亞洲牽引,而將亞洲設定為其重要的據點,他受託設計中國的國營電視臺CCTV 總部。然而,CCTV 卻被習近平批評是「奇奇怪怪」的建築,他對亞洲的愛因此以單戀結束。

竹之家卻反而在冷戰後的新時代,成為日中友好的象徵。日中和解與藉由工程學維繫的日美和解相反,其串聯是倚仗土生土長的物質,自然而然成為追尋的目標。伯格多爾以地緣政治學,替我解讀了為何在竹屋之後,邀約從世界各地向我而來的原因。

廣重美術館與竹之家為起點,我的工作量在二〇〇〇年以後驟增。一方面,我以大學這樣的地方為主,跟學生一起製作實驗性的小建築。另一方面,委託案從世界各地而來。在這兩輪的背後是另一個我,觀察著以兩輪奔走的我,並在反省、分析後寫成文字。隈研吾以這三輪支持,從二〇〇〇年後開始奔跑。以三輪奔跑,在精神上也比一輪車輕鬆許多。

建築師職涯的開端,通常是設計小型建築。小建築受到好評,逐漸有機會可以設計大型建築。隨著建築規模變大,事務所也會隨之擴張,這是目前為止的建築師的典型人生歷程。事務所擴張後,就沒空去做小案子,奔波於拿下大案子,以能維持已經擴大了的事務所。這在之中,前衛的建築師也會逐漸成為「社會人士。」

我並不想跟隨這樣的人生歷程,不想就這麼變成「社會人士。」我希望不管是小建築或大建築,我都能夠堅持同時思索、同時反省。如此一來,我才得以保持挑戰精神。當我開始在大學教書,工作範圍也擴大到全世界時,我學會了三輪車這種模式。我以這種模式,在美中對立為主的新世界結構中,開始奔跑。


[1] 日本古典建築形式之一,誕生於室町時代的武家住宅樣式。

資料及圖片提供」聯經出版
編輯」歐陽青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