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台灣磁磚系譜學:台灣磁磚大百科.八大類磁磚鑑賞》

磁磚作為建築與裝飾材料,其歷史根據考古發現,始於4700年前的埃及;隨著12世紀伊斯蘭建築的大量使用,不僅讓磁磚得以快速蓬勃發展,磁磚裝飾也成為了伊斯蘭建築特有的風格之一。小小一片磁磚,在拼接、結合之中形成堅固又華麗的牆面、壁畫,不僅如此它竟然串聯了台灣、日本、東南亞、中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甚至伊斯蘭國家,開展出橫跨600年的東西文化交會地圖 ! 


《台灣磁磚系譜學:台灣磁磚大百科.八大類磁磚鑑賞》

台灣磁磚文化之研究先驅堀込憲二(Horigome Kenji)將他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集結成冊,透過《台灣磁磚系譜學:台灣磁磚大百科.八大類磁磚鑑賞》解碼台灣磁磚的迷人身世、串聯世界磁磚的文化地圖。

日籍建築學者堀込憲二(Horigome Kenji)定居台灣已有三十多年,其研究起始於1997年進行台北圓山別莊磁磚之調查工作。擁有日本一級建築士、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學歷的他,現於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任教,在台長期教學服務,作育英才無數。此外,也是古蹟.歷史建築聚落修復或再利用計畫委任主持人、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資深顧問,專長於文化資產研究保存計畫、建築與景觀規劃及設計。


 "透過磁磚的調查,不僅可欣賞磁磚本體的美,更可了解時代潮流及庶民生活歷史,以及磁磚在建築上所具有的文化資產價值,同時傳達保存之觀點。" –堀込憲二 

《台灣磁磚系譜學:台灣磁磚大百科.八大類磁磚鑑賞》是台灣罕見以「磁磚」為主角、深入台灣歷史文化的專書。本書分為四大篇章,以作者走遍世界各地的磁磚研究故事揭開序幕。

Chapter1〈探索磁磚系譜〉從定義磁磚開始,了解磁磚如何在12世紀之後,達到了疾速而耀眼的發展成果,細細剖析從伊斯蘭馬賽克磁磚、西班牙及義大利馬約利卡磁磚、英國維多利亞磁磚到日本製馬約利卡磁磚的文化發展軌跡。Chapter2〈小磁磚大歷史〉追溯台灣的磁磚發展史,分清末、日治、戰後三階段,從傳統窯業品談起,到民宅上新潮華麗的馬約利卡磁磚、日治近代建築的裝飾磁磚,及戰後建築外牆磁磚的運用,逐步了解百多年來台灣磁磚的演變。

Chapter3〈解開磁磚密碼〉剖析磁磚的模矩尺寸與背後密碼,透過其後的文字、圖樣或商標,判別出生產地點、國名、年代及設計者,可以了解更多磁磚背後的故事。Chapter4〈八大類磁磚鑑賞〉將磁磚分為八大類別,包括:馬約利卡磁磚、維多利亞磁磚、磁磚畫、近代建築之裝飾磁磚、馬賽克磁磚、陶磚、敷瓦、水泥地磚,一一賞析磁磚豐富的樣式及圖案美學。


精彩內容搶先看(全文摘錄《台灣磁磚系譜學:台灣磁磚大百科.八大類磁磚鑑賞》,遠流出版)
我的磁磚研究小故事


作者:堀込憲二

我對台灣磁磚的研究始於1997年前後,自起心動念以來已歷經超過二十五個寒暑。期間雖然職場亦有所變化,但始終保持對磁磚的興趣,雖說是台灣磁磚的研究,但結果日本、歐洲、東南亞、中國、印度、北非等各國都見識一輪,連結了世界的磁磚文化。

對於磁磚研究者而言,不止於觀賞表面的圖案,也很在意背面的商標、鑲貼工法。若將磁磚自牆壁剝離下來自然就看得到,可是一旦剝離就會造成建築物的破壞,這樣的矛盾始終存在。像馬約利卡磁磚那樣廣為人知的磁磚因具有古董及美術上的價值,被仔細謹慎地剝除並保留下來的案例很多,但是日治時期或二次大戰後早期的近代建築磁磚,由於沒有市場價值,時常被視作營建廢材而遭受丟棄。

為了研究磁磚,我會仔細地觀察並記錄(攝影、尺寸量測、確認材質等),而且盡可能地收集。不僅常在被丟棄的垃圾中找尋磁磚,也經常撿拾碎片回家,因此我的背包中往往備著小塑膠袋,且養成了在步行調查中總是低著頭走路、一發現磁磚的碎片就會掉頭來回搜查的習慣。

有的時候因調查而尋訪的屋主知道我對磁磚抱持興趣,會送我殘存的磁磚;知道我有研究磁磚這種奇怪興趣的友人或學生們也會將磁磚送給我。另外亦有從台灣的古董店、古美術品店或歐洲跳蚤市場購入,台灣由北至南的古董店大抵我都走訪過,一般而言會購買磁磚的人多是基於磁磚的美術鑑賞目的,追求完好無缺、毫無髒汙的品項,但對我來說,那些破裂、變形,又或是在生產過程上釉不均、產生凸起的物件,也就是一般常說的「瑕疵品」也會有興趣。瑕疵並非僅能視作缺點,也可以藉此想像製造過程及技術,而且這樣的物件往往價格比較低廉,對我來說也是十分恰好。另外,無論正面如何美麗,因被削除導致背面的凹凸溝紋或是商標不明的磁磚對我來說完全不具價值。就算僅是數分之一程度的碎片,只要有殘留背面,大概都能得知這片磁磚的相關資訊,而且從碎片還能觀察到磁磚的斷面。

以下介紹幾件特別的收藏,並分享我在台灣與世界各地調查研究磁磚時體驗的幾個小故事。


西班牙馬約利卡陶器與山本正之先生

山本正之先生是日本著名的磁磚研究及收藏家。被磁磚迷住的山本先生,旅行過世界五十多個國家,也蒐集了各國的磁磚及陶器進行研究。日本愛知縣常滑市「INAX Live世界的磁磚博物館」即是以他捐贈給博物館6000件珍貴的磁磚為基礎創立的。

我與山本先生見面大約是他逝世一年前的1999年。我對他說明了台灣建築上使用許多日製馬約利卡磁磚的事情。自認毫無遺漏世界磁磚研究的山本先生一聽到台灣大量使用馬約利卡磁磚,感到十分震驚,他對我說:「關於台灣磁磚,你一定要仔細研究!」最後,山本先生送了我一件三角形馬約利卡陶器做為訪問紀念。當時的我完全不知道這件陶器的價值,後來查了相關書籍資料,才知道這是17~18世紀西班牙製造用以盛裝食鹽的馬約利卡陶器。在那個時代,鹽是高級的調味料,所以請客或特別聚餐時會將鹽盛裝在特別美麗的容器內,是博物館展示非常貴重的馬約利卡陶器之一。

山本先生隨意贈送我的東西,如今成為我家珍貴的寶物。


盛裝食鹽的馬約利卡陶器,三角形邊長約152mm、高50mm。


摩登女郎磁磚畫

這是繪者不詳、但題材卻非常稀有的磁磚畫。使用的磁磚是6 英寸(152mm)見方,由此了解是日治時期的產物。從繪畫的風格推測,應該是屬於台南之工房(畫室),由同一位畫家所製作。這二幅摩登女郎圖案之磁磚畫被分開賣出,一幅在雲林虎尾鎮,另一幅在嘉義縣義竹鄉民宅,都是使用在建築物裙堵上而被保存下來。其中,嘉義縣的磁磚畫上描繪穿著稍短的裙子、高跟鞋及戴著鐘帽、手拿著陽傘的「摩登女郎」,呈現1920~1930年代受到西洋文化影響所流行的時尚造型,日本稱之為MOGA(Modern Girl)、MOBO(Modern Boy)。

在台灣常看到的磁磚畫,其題材差不多都是歷史故事、二十四孝或山水花鳥等。我第一次遇到摩登女郎磁磚是2001年的事,當時在台灣南部農村地帶騎機車調查移動中偶然發現;2023年又再次發現這些好久不見的磁磚。本來很擔心這些磁磚風化或是與建築物一起被拆除,但經過二十多年,磁磚依然沒有褪色且還保留在原來的牆壁上。

最後,這兩幅分開很久的磁磚得以在本書紙上相逢了。


雲林縣虎尾鎮磁磚畫


嘉義縣義竹鄉磁磚畫

資料及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編輯」歐陽青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