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27

  • 改造後的餐廳,不刻意抹除歲月痕跡,企圖在新與舊之間協調對話關係。

  • 院子利用高低植栽,拉開餐廳與街道的距離感受,過濾環境紛雜動態。

  • 新窗框輕盈依附於舊建築上,金屬線條與原泥牆體形成對比美感。

  • 板前區前方的落地窗口,為室內引入豐富光影,景色亦著時序產生變化。

  • 保留過往裝修留下的痕跡,幾處牆面以打磨的方式為新舊質感找出平衡。

  • 板前區天花以層疊夾板的手法依附於舊建築,新舊元素揉合,一如全作的設計精,重新看待舊事物的方式。

  • 1樓包廂,保留拆除舊物後的痕跡,令空間更具故事性。

  • 室內採用夾板、黑鐵、鑽泥版與混凝土牆面為主要材料,素拙質感與空間舊有元素相和諧。

  • 新增結構儘可能簡潔甚至於無形,讓賓客將焦點關注於戶外綠貌。

  • 空間儘可能素拙無華,利用自然光線去詮釋空間裡的歲月痕跡,用環境的四季變化去豐富空間質感。

  • 1樓平面圖。

  • 2樓平面圖。

  • 剖面圖。

  • 剖面圖。

  • 剖面圖。

  • 剖面圖。

Isagi潔 福岡無菜單料理

游麲·極製設計所+陳天助建築師事務所 / 游麲 陳天助

  • 設 計 者」游麲·極製設計所+陳天助建築師事務所 / 游麲 陳天助

  • 參 與 者」王南登 王喬纓 力晟營造 尚宇金屬

  • 攝 影 者」Studio Millspace

  • 空間性質」日本餐廳

  • 坐落位置」台灣

  • 主要材料」夾板、磨石子地磚、黑鐵板、黃檜、夾板模RC剪力牆、玻璃、2*8方管、胡桃木、亮面不鏽鋼

  • 面積」土地70坪 單層30坪 總建坪60坪

  • 項目年份」2019年

  • 游麲 極製設計所 主持建築師/設計總監

  •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 Bartlett建築碩士、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碩士,輔仁景觀設計藝術學士,兼任教職於東海大學及逢甲大學建築系,游麲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 曾於2011年以作品Fluid Gardean流園,受邀參展日本橫濱三年展Yokohama Triennale 2011。 曾任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設計經理,期間參與2012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團隊,作品跨足建築/室內/展覽各領域,設計專案UDN MUSEUM曾獲德國國際AIT AWARD。 2017年研究作品「RobloX」曾參展於2017 London Construction Week,並獲得2018 Golden Pin 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概念設計獎。

  • 陳天助建築師事務所 / 陳天助建築師

  • 逢甲大學建築學士畢業、2005東海大學建研所肄業、高考及格建築師。陳天助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大寬空間設計有限公司建築師暨合夥人。2005參與亞洲真實國際設計工作營「織變」、 Miami University西班牙瓦倫西亞建築史研習。

  • 2006 德國綠能建築研習。 2009 作品「陸府生機館」獲TID Award臨時建築類—金獎 2017 作品「東海侘寂」(與合風蒼飛張育睿建築師合作) 獲德國iF設計獎、美國IDA設計獎、義大利A’Design銀獎 2017 獲106年台中市大台中建築師公會第一屆建築師傑出貢獻獎—優選

「Isagi潔」餐廳原為日本福岡無菜單料理餐廳,業主受台灣饕客好友熱情邀請,來台開設海外分店,落址於台中西區存中街與中美街街廓相遇的轉角,一棟兩層樓的斜瓦式樓房,以雙拼建築其中一戶改造而成。

 

設計團隊表示,建築位於美軍宿舍區域,是一棟具有洋式風格的老房子,擁有獨立庭院,因落成年代許久,雖然原做住宅設定,後續也曾經發展各種商用規劃,近期前身則是一間色彩繽紛的畫室。如何保存空間的歲月記憶,是團隊面對這棟老房改造時給予自己的命題,因而整體設計思考,將餐廳定位為這棟建築生命週期裡的一個使用者,捨棄追求簇新無瑕的欲望,不抹除建築裡時光淘洗的痕跡,以謙敬之心對應光陰長河。

 

 

時光對話 以舊藏新
 

設計師指出,重理建築內外時,考量建築已具有相當年份,結構安全是首項要務,與結構技師討論後採用H-Beam與剪力牆補強。侘寂(Wabi Sabi)美學則作為一切擇留或汰除的考量依據,期望精存建築原有特徵,或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元素,並依施工中的隨時觀察,逐一衡量特徵意義,於現場判斷與調整。像是地坪採用磨石地磚回復建築原有元素,牆面剔除非原有飾物或是修復過往人為破壞,其他也盡可能保留下建築初期樣貌。在重理過程中,發現牆面鑿痕雖是缺陷,但也平添了空間的故事溫度,因而適度保留。而舊牆局部色調的明顯差異,則採取「打磨」處理來淡化突兀,與空間新貌相和諧。

 

整體配置上,1樓主要編配板前料理區、包廂與寬闊廚房,此樓層以直梯連繫2樓,新梯區衍生出4道厚實牆體,順勢分劃了廚房、板前料理區與包廂空間,同時補強老屋結構。2樓北側大包廂內設置滑軌牆可依使用需求彈性再細分出小包廂,並藉著拉門的藏與露創造場域分合,呼應日式空間之特徵。面西餐區主要配置3到4人座位,後側座區將地坪抬升後以箱框圍塑成卡座。兩間盥洗室一間設於1樓的梯下空間,另一間則位在2樓動線末端,避免干擾餐區,同時與用餐、服務動線作出分流。

 

 

步步皆景 面面皆意
 

感受有如在花園裡用餐,院裡步步皆景,窗外面面皆意,是全案的另一重點。這座老宅雖然緊臨要道,但有小院拉開臨路距離,設計團隊在院內圍牆處將土坡地勢稍微抬高並植入茶花,用綠意花香過濾外部紛雜車流,同時為室內餐區加設一道隱私屏障。庭院以園林式佈局為思考,強調園林的「圍」與「透」、「自然是主、建築是從」、「景從路生、路從景生」之精神,令小小庭院蘊含著深度、層次與樂趣,呼應東方造園「小中見大」之哲思。院內也保留老屋原有的烏桕與芒果樹,並加入三棵青楓,讓遞變葉貌鮮明四季時序之感。而原有的烏桕樹下方則作為迎賓開口,將人領入園中,沿途欣賞葡萄、孔雀木等中型植栽,順著迂迴路徑逐漸滌除環境塵囂,漸漸換上清爽心境。

 

室內餐區面面皆景,院中南向的端景牆面,以不鏽鋼板借景鄰院綠樹,為綠意再做綿延。兩個樓層均將服務空間編於背側並垂直相連,使用餐區能享受開闊院景。1樓板前料理區前方以水池映襯院中綠景,為室內帶入粼粼波光,作為空間裡的生動浮印,水池與入口造型的清水牆勾勒出框景效果,給予板前餐區優美寧靜的景致。2樓利用大量的落地玻璃引景入室,離窗較遠的卡座區也以箱盒形式略作包覆,開口的指向性,讓餐客入坐後的視線自然放望庭園。用材細節亦別具深意,像是利用黑鐵板作為新與舊的中介元素,除了以沉穩色澤增加空間安定感,同時利用倒影效果捕捉庭院生態;或是採用鏡面不鏽鋼映入庭院動態,連同作為隱藏設備空間與服務動線的俐落遮面。

 

設計團隊談到,全作一切編佈,都期許讓光線詮釋歲月痕跡,藉植物生長與四季變化豐富空間質感,讓人在五感洗禮中,品嚐食物的美好。在執行過程裡,如何尋求新、舊之間的協調對話尤為重視,一切不循捷徑,處處靜心思量,期盼以簡馭繁、煉舊擬新的精神體現餐廳經營者對於創新日式料理的極致追求。而團隊能以老房改造重生的角度切入,不循拆淨重建路徑,關鍵主因就在業主除了是日本餐廳老闆,亦擁有建築學養背景,因此對於設計與建築具備相當的素養品味,能欣賞建築的生命之美,理解在時光的長河裡,人人都僅是過客的胸襟,令空間除了饗食之外,更具備了深刻內涵。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