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50

  • 室內著重視覺通透與對外汲景。

  • 庭院以鋼構與燒杉築造一間小山屋作為瑜伽室跟茶屋。

  • 開闊的露台空間,讓生活與自然相依。

  • 藉各種孔洞、間隙及仲介空間,創造不同形式的連結交流。

  • 在1樓挑空區整合桌面、四分之一的旋梯、平台廊道與樹屋,垂直發展出有趣的生活體驗。

  • 1樓開放式廳區,複合了餐飲空間與共享平台。

  • 各種高低差與垂直向度的伸展,讓動線仿如在山林中漫步,在各個轉折與角落都能感受不同風景。

  • 高低層次與多面向的空間規劃,創造出多變的賞景角度,加深居住者感受自然的廣度。

  • 主臥房增設木平台,擴增個室的使用可能。

  • 平面圖。

合風蒼飛 │ 張育睿 / Wild House

流動、自由、有機的空間型態

  • 設計者」合風蒼飛設計公司 / 張育睿

  • 參與者」張晉豪 林裳嫻 吳家勳

  • 攝影者」Hey! Cheese

  • 空間性質」住宅

  • 坐落位置」台灣

  • 主要材料」 鐵件鋼材、礦物塗料、牡蠣塗料、鐵木實木、橡木實木、側柏實木

  • 面積」230坪

  • 項目年份」2021年

  • 合風蒼飛設計公司 / 張育睿

  • 東海建築研究所畢業,合風蒼飛設計有限公司主理人與張育睿建築師事務所建築 師,專職建築、室內與景觀設計。

  • 擅長運用自然印象與元素營造簡樸之美,重視概念演化、空間感與多樣性設計,為業主與使用者創造空間價值。在自然的詩性與設計的實驗性間追求平衡,創作人與自然對話的建築。曾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The Best of the Best、連續四年日本Good Design Award、德國iF設計大獎、金點獎年度最佳設計及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ID 金獎等。

  • 合風蒼飛以自然素材及極簡、原始不造作的美感,強調概念、空間感及多樣性設計,為業主及使用者創造空間價值。相信空間及設計皆是人與自然的延伸。寧靜是現代生活最需要的空間體驗,流動則是現代生活的最佳詮釋。在自然的詩性與設計的實驗性間追求平衡,順應使用者心願及環境,翻轉既定空間想像,創造讓人與自然對話的建築。

這棟棲佇山中的獨棟建築已落成數年,基地四面環山,建築面朝山谷,住宅腹地包含庭院與主棟建築物,原屋形式是擁有多遮簷的日式建築,共含四個樓層,居住成員僅一家四口,而庭院一隅有座用鋼構及燒杉建蓋的小山屋作為瑜伽室與茶屋,以架高型態隱入樹中。
 
屋主是從事電影創意的專業人士,夫妻熱愛戶外活動、露營、登山,家中育有兩名幼兒,倆人期望給孩子一個自然、開闊的成長環境,在雙方初次洽談時,即提出希望創造一座與眾不同且富有創意的住宅。屋主特質以及對生活的期望,觸動設計團隊思考,一座別於傳統的山居能開拓的可能性?如何給予居住者有別都市喧囂的閒適,以及與自然相惜的美好歲月?據此,全作設計思考自重塑大自然與建築空間之關係來切入,以大樹般的空間意涵,將住宅視為有機體,能隨著家庭階段與生活洗禮而微變生長,如同大樹枝芽般自由舒展,在屋主一家的山居歲月裡,日漸豐滿獨特樣貌。
 
 

身在山中 步移景異

設計團隊以「山」之印象重構場域關係,利用各種層疊的高低差,以及垂直向度的伸展,為空間體驗創造有如山林漫步般步移景異之趣味,置身在室內的各種高度、轉折裡,均能領受豐富的風景變化。
 
因基地地勢特色,室內B1 至3 樓均有採光,且局部樓面已有挑空,設計團隊順勢以垂直軸線打破舊況,植入大量錯層的平台、共用、中介或角落空間,褪去傳統分層的刻板疏離。在原有的大挑空區加設多個漂浮樓板,居住者能自不同的錯層高度外望周遭山色,這些漂浮樓板有的作為過道,有的通往懸空樹屋,有自成一隅賞景角落,隨著垂直關係的活潑變化,牽動相鄰的樓層、場域互構對話。
 
在錯層與挑空並用之下,不僅緊密串聯上下層關係,空間的遊逛感受亦饒富趣味,居住者能選擇共處或獨享角落,自由應用場域,增添生活樂趣。像是,在1 樓起居與餐廳空間,以一座共享平台圍繞綠樹,這座平台是共讀、遊戲的聚點,視線隨著綠樹向上伸展能望見2 樓動態;又或,利用懸空樹屋作為漂浮樓板的中介,為居家開闢觀測山景的個室,居住者能透過不同角度、高度看望山林變化,也因為樹屋與周邊場域彼此開放,即使享受獨處,亦不感到疏離。
 
此外,設計團隊以兩座梯區強化垂直向度之變化,因原樓梯位置分割了樓面,導致室內採光氣流、視野穿透性較差,決定拆除舊有長梯改為圓梯型式,並將梯區挪移至臨窗位置,梯座亦以鋼骨與鏤空輕盈姿態呈現,藉由梯筒形成的天井效益促進採光、氣流穿梭。另一個梯座則是自共享平台盤旋而上,不僅緊密了1、2 樓之關係,更加強了室內動態的透視感與互望性。
 


平面舒展 彈性自由

如何向外納入自然,為室內創造極佳的開闊感,是此作的另項思考。設計團隊自林間大樹汲思靈感,將每個場域視為大樹的枝幹延伸,就像是枝芽向外伸展又能相互連結。在平面重理上,先廓清室內局部隔間,讓空間簡潔、精神,亦將原有建築外牆內縮,為每一層樓創造4 米深的露台作為建築與環境的中介場域,再以滑軌玻璃門作為分界,抺淡內外隔閡,使生活與視線領域雙雙對外舒展,親近自然。
 
而室內,也因高低層次的樓板、平台,穿透材料與視覺延展等並用,產生豐富的框景,亦因環境與家屋互為賓主,突顯了住宅被綠貌環繞之特色,將日常沉浸於四季風景之中。在3 樓,臥室區利用挑高條件增設空中平台與廊道,為睡寢空間拓增閱讀、工作、休閒之應用,也因動線向上伸展,居住者能自由遊逛,近看周遭綠意。
 
全案透過垂直與水平的延伸發展,蘊生更有機、豐富的樣態,打破了尋常住宅的空間體驗,居住者的生活風景更具流動性、趣味性,可日日隨心穿梭、遊逛裡外,因沉醉當下風景擇席而坐,被環境觸動而衍生更多可能。
 
也因強調所有場域都能藉著垂直與水平的迴游動線相連,硬體上挑空輔以多樣化的中介空間、活動式家具,在在促進了各種形式的連結與交流,家庭成員永遠可以共享當下,無論身在哪個樓層、場域,都能隨時關照彼此。
 
 

孔洞間隙 自然共生

考量住宅位於山區,設計團隊以孔洞與間隙調節居室的微氣候,這些孔洞、間隙不僅有助於採光與氣流穿梭,其帶來的風景、光線與氣息,更深刻了居室與環境共生感受。
 
與此同時,全案選材以自然素材為主,除了實木與礦物塗料之外,局部還運用設計團隊研發的牡蠣殼塗料,利用材料特質吐納與調節室內濕度,藉其自然質感呼應環境特色。設計團隊在燈光計畫上亦極為謹慎低斂,依據生活與場域機能來編排照明,注重光線柔暖與明暗層次,引導視線焦點傾注於外部自然,不僅避免人造光害干擾山間景色,當屋主有工作或作業用途時,亦有足夠照度因應所需。
 
這座山居在「自然」、「有機」、「分享」等精神貫穿下,創造出別具創意與多樣可能的空間,讓流動、自由、共享的生活樣態蔓延出更多使用變化,也因日常不斷與自然交集,居室蘊致就像大樹般日漸豐實,構成有別一般,專屬居住者的私宅風景。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