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獻給四季與藝術的花束 紐約小島 Little Island


從惠特尼美術館夜間鳥瞰小島。© Little Island

Covid-19 讓紐約所有社交活動停止超過一年半,在紐約 6 月 15 日解封之前,許多空間、活動都逐步開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肉類加工區(Meatpacking District)的54、55號碼頭小島(Little Island)公共空間,選擇在5月21日解封前對外開放。小島到底是什麼?小島的鄰居有哈得遜河公園、惠特尼美術館、以及即將在57號碼頭使用的Google紐約辦公擴建總部,都讓小島成為紐約近期焦點之一。這是一座在曼哈頓西邊河岸舊碼頭位置,重建水面上的公園空間,佔地2.4英畝、南北橫跨近乎6.5公里的哈得遜河岸。許多媒體這樣形容小島:一座漂浮的紐約小島。光以漂浮這樣的字眼形容,就足以讓人想造訪,一探這座小島如何漂浮在哈得遜河上?後疫情的大家,都上網預訂造訪小島的時間,迫不及待透氣,找回紐約的新鮮事。


鳥瞰小島。© Little Island


小島是一座公園,沒有台灣傳統舊式公園的設計:整齊的水泥鋪地、綠色仿竹水泥欄杆、兒童遊樂場必備的溜滑梯、強健身體的石頭步道、半夜打著日光燈管的陰森涼亭、以及疏落榕樹和植物。小島,不僅是公園而已,這是一項集合有趣的建築設計、藝文活動戶外展演場所、海洋植物園、輕食休憩的服務,讓訪客在建築、藝術、文化中感受哈得遜河周遭的紐約風景和河對岸紐澤西景觀。


小島草坪設計。攝影 Michael Grimm © Little Island 

從發起、設計、完工,小島建造耗資2.6億美元、耗時10年。由夫妻檔美國媒體大亨巴里.迪勒(Barry Diller)和時尚設計師黛安.馮芙絲汀寶(Diane von Furstenberg)建立的迪勒–馮芙絲汀寶家族基金會(The Diller – von Furstenberg Family Foundation)發起,建造給市民的這座公共空間一半資金來自於他們的家族基金會。當2.6億美元可以買一座遠離世界紛亂的自然小島,或是買下廣大土地作為生態保護區公園,我很好奇這座連結在極致資本開發的曼哈頓島的人工島,如何在全球自然環境光速毀壞、氣候變遷劇烈之中,提供人們嶄新的城市文明經驗?那樣美的感覺經驗是什麼?


仿丘陵山形的地表。攝影 Michael Grimm © Little Island 

結合建築主體、工程設計、景觀規劃

鬱金香花瓣造型的清水混泥土樁柱,應該是網路社群上分享最多的畫面。空中鳥瞰的小島,四方區域有序規劃著不同的環境,讓我聯想到開心農場電玩裡那些方整虛擬的農地。小島有許多曲折蜿蜒的小徑,簡單連結這些空間,這是由英國設 計師托馬斯.亞歷山大.赫斯維克(Thomas Alexander Heatherwick)和其赫茲維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所設計的小島建築主體。赫斯維克在紐約著名的設計案是2019年的「Vessel」蜂巢式建築,位於高線鐵道終點屬於紐約市哈德遜廣場開發案(Hudson Yards New York)中的建築之一。小島設計重點是公共空間的公園和世界級戶外演出空間,有面向哈得遜河景夕陽的露天圓形劇場可容納687人,站立空間可容納50人。


小島。攝影 Michael Grimm © Little Island 

2013年正式進行小島的設計案,這些混擬土結構柱體,赫斯維克設計靈感來自小島兩側54、55號舊碼頭遺留在水底的木樁體,隨著時間這些舊木樁成為水生生物的棲息角落。小島的設計選擇和舊有木材樁體共存,那些歷史痕跡殘破的木樁 突顯這些鬱金香花瓣水泥樁柱的當代設計感。其實,小島最早的設計提案是將小島空間貼近水面,就像一只漂浮在水面的落葉那樣的概念。最初的設計藍圖和完工遠離水面的結果不同,因小島設計過程經歷2012年的紐約桑迪颶風,這也意外地讓赫斯維克重新思考小島要如何去因應全球氣候劇烈變遷、水患、海平面上升的殘酷現實。新聞訪談中赫斯維克回憶到,步出初期設計提案會議的那天,剛好桑迪颶風來襲,會議結束,風雨越來越大,颶風也對殘存老舊碼頭造成更大的損害。 因此,他和團隊變更原來的設計案,加強堅固結構,增加樁體高度,讓小島主體結構離水位4公尺高,就是為了減少洪水淹沒的機會,因應天然災害。


組裝施工現場。© Little Island 


工程人員側量樁體深度。© Little Island 


這些不同高低的有機造型樁柱,創造出小島在水面上的「陸地面積」,產生仿山地、丘陵地形等高變化,同時讓訪客在小島上 移動時,藉由上下高度的變化,在小島小小的面積中,能創造出最大空間的經驗。至於鬱金香花瓣造型樁柱的工程,由英國奧雅納(Arup)工程公司的紐約分部團隊負責工程結構設計。每座鬱金香花瓣樁柱的承重不同,大約是250至350噸,這也讓整體景觀設計能依照不同承重的樁頂,選擇不同土壤、植栽、空間機能。 值得一提的是,水泥柱體打入河床上,工程物件都是在紐約在地 工廠預先製作各部分水泥元件,用老派哈得遜河船運的運輸方式到碼頭,再到現場組裝。


所有元件都預先製造,到現場組裝。© Little Island 


鬱金香花瓣造型的水泥結構體細部。© Little Island 

景觀規劃則是由紐約知名景觀設計公司MNLA的辛葛妮.尼爾森(Signe Nielsen)打造。MNLA在紐約執行許多知名的案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線鐵道公園,所以在這裡也可以看到一些高線公園景觀元素的延續。赫斯維克設計出高低不同、承重不同的樁柱結構,對於MNLA來說,在這小小的四方小島上,創造出不同的微型氣候:不同的地形、陽光照射和風模式,讓每個角落都有屬於自己的氣候。至於在植栽選擇上,不是「好不好看」、「想要」的膚淺問題而已,而是與所在環境適其所性的設計來決定, 像是得考慮面河環境、繁忙馬路邊的空氣品質、適合紐約氣候, 如寒冷的冬季、因為其香味和對鳥類和傳播花粉媒介的吸引力而選中的植物等。這座海洋植物園,選擇了在地原生種的35種樹木、65種灌木和290種草本多年生植物、藤本、球莖植物,來適應紐約四季嚴峻的氣候條件,讓小島植栽隨著紐約四季變換,一起變化。


每一座鬱金香花瓣造型的水泥結構體,重量高度都不一樣。© Little Island 


園區到處設有座椅。攝影 Michael Grimm © Little Island 


贊助者的支持

小島所在的54號碼頭,呈現著曼哈頓西側哈得遜河岸的興衰歷史,就像是台北艋舺,從早期河岸港口繁榮興盛,歷經老城衰退的過程。54號碼頭曾是1912年鐵達尼號生還者獲救後登陸的碼頭,70年代曾經為許多藝術家和多元性別團體的據點。


鬱金香花瓣造型的水泥結構體。攝影 Michael Grimm © Little Island

如果沒有媒體巨擘迪勒先生感興趣重建這些只剩殘破木樁的碼頭,如果沒有他的家族基金會鉅額資金投入,那麼54、55號碼頭也不會以55號碼頭公園的小島新樣貌,呈現有趣的當代建築概念。藝術家和贊助者、委託人緊密的關係存在各時期的藝術史,案例不勝枚舉。如果說富豪們都會買一座私人小島,那麼迪勒先生則在紐約創造了一座人工小島,並與全民一同分享。新聞訪談中,他提到,人們問他為什麼要進行這項計畫?他說:「我的家人都喜歡公共空間、公共藝術,我們很幸運有這樣的資源。但是最重要的是看到城市裡的人們真正開心的樣子,讓人們開心!」私人旅行中,迪勒先生每看到那些歷史悠久的雕像、公園等,他總要問這百年的什麼是怎麼發生?他自己的回答是通常來自某個奇特的人、某個奇特的想法。在小島這項計畫,他也希望能創造一座百年後,大家仍然驚艷的空間。


露天圓形劇場,面對哈得遜河。© Little Island 


另一展演空間。© Little Island 


雖然小島有來自私人、民間單位、政府單位龐大資金支持,建造的過程也不是一切都順利。10年的歷程,小島歷經4年的法律訴訟:紐約城市俱樂部(The City Club of New York)提告小島建造沒有依照新的環評結果,並且建造過程危害了野生動物保護區。持續的法律訴訟問題,讓小島在2017年面臨停工禁令,那一天同時也是迪勒先生計劃訂購價值8千萬美元 的水泥,他的家人都要他停止這項瘋狂計畫,不如選擇他真正想要的地方。後來,紐約州長安德魯.馬克.古莫(Andrew Mark Cuomo)居中介入溝通協調,才讓紐約城市俱樂部願意撤告,換來小島2018年的復工。迪勒先生和其家族基金會投注小島近乎一半的資金(約 1.13 億美元),據稱是城市史上、對公共空間公園最大的一筆捐贈。迪勒先生和家族基金會也承諾,將會捐贈接下來20年高達1.2億美元的維修經費。


小島一景。攝影 Michael Grimm © Little Island 


小島露天圓形劇場和周遭環境。攝影 Michael Grimm © Little Island


這裡不僅單純的是一座公園,小島更有自己獨立運作的藝文活動,像是藝術家駐村、每日不同的藝文活動。小島是藝術家展演的創造空間,也是藝術教育活動的場地。我看著小島冗長的夏季藝文活動表,每天都安排著不同類型、提供大小朋友的藝文活動,從視覺藝術、音樂、劇場等,就像是小島迫不及待地要讓紐約客有個忙碌的後疫情夏季時光。混雜著海風、河水和城市混沌空氣之中,我突然有個問題:我們到底會是比較嚮往人工島,還是天然島?我喜歡吹著鹹鹹清新的海風,漂浮在大洋中沒有污染的天然小島。但是,我也享受紐約小島的建築設計和公園規劃提供我們無限想像的文明經驗。這個問題的回答也許應該是取決於空間與當下周遭環境互動的關係。曼哈頓島是人工化的小島,舉例來說在垂直、橫向大道間占地廣大的中央公園,那裡的仿自然是百分之百人工設計打造而成,像紐約這樣城市文明極致發展的環境裡,小島也許就顯得自然而充滿迷人魅力。

撰文」Chia-Ling Lee